《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简爱》

阅读启示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 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 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 我们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 种圆满本身标志着肤浅,但是我依然尊 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 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 “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是 多么不易。
名著导读 简爱
导入新课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 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 传世 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
情、生活、社会都采取独立自主、积极 进取态度, 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
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真切感人 的情节和细腻传神的笔法深受广大读者 喜爱。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小说的主要内容、主题思 想、艺术特色;
很多人都疯 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 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 义无反顾。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 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 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 纯洁感情,它犹如一片白雪,净化每一 个读者的心灵,被认为是人生追求的二 重奏。
【3】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 很。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 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 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 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社会 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地生活,等待末 日的降临。
课堂练习
1、简.爱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她从 小经历了哪些挫折与磨难?
简.爱从小失去双亲,寄住在舅妈家, 疼爱她的舅舅早逝。狠心的舅妈不愿意 抚养她,将她送到专门为孤儿开办的福 利学校——罗沃德。 简.爱本以为可以从 此脱离不幸,满怀憧憬地来到了罗沃德, 却发现那里竟如同地狱一般黑暗和残酷。 但倔强的性格让简.爱很快适应了那里的 环境,并一直生活到成年。
外国名著《简·爱》的爱情观分析

外国名著《简·爱》的爱情观分析《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国名著《简·爱》的爱情观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简·爱》的爱情观分析1在淡墨游笔下,有多少人一生风雨酿甜酒的故事,书写了一瞬间的地老天荒。
红尘陌陌,时光的道路上铺满琉璃,那是伤心的泪水,竟成了一世的浅搁。
我相信生命的花开,不都是备受风雨摧残,累累落落,而更因有爱,花的清香才更浓了……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荏苒,看尽繁花尽断,却也抵不过一纸柔情。
这世间总有人把一时的相遇看作一世的垂青,这世间总有人一开始就饱受磨难。
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吧。
她从小寄人篱下,只能任人欺侮,很不幸,她的舅妈尖酸刻薄,待她不公。
一幕幕流水无情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感伤,揪心。
我好想进入这场噩梦里做她倾心的朋友,一起走,一起痛,一起走出这漫山遍野!花的谢落,不是害怕世间风雨,而是为了遇见更美的花期。
后来你说你可以到学校去了,可以离开那个晦暗无光的地方,这是你最大的快乐。
可是你又怎会知道以后的风雨,是不是会少一刻风,少一倾雨呢?我只能道:你选择的磨难都是你今后一点点的成长,我会在梦中与你细数沧桑。
分一点,如果可以我希望在你悲伤的时候,分一点情感给我,这样你是不是就不会那样痛苦了呢?花开的刹那,不过和万物一样历经春夏秋冬,博得一份体会,嫣然间将它化成自己永世的长眠。
想来这世间有一种美,就是自己所迷恋的事物,在心的某处角落里安放。
每个人都在等待自己永世不变的相遇,或美若朝阳,或淡如清茶,亦或是烈同醇酒。
这些好似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段写意着凄美和感伤的过程。
你在条件贫困的校园里艰难地度过了日日夜夜,终于结交了一位知心好友海伦,不料她染上了重病,你在最后一夜里给了她无限的宽慰。
浅析《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

简爱 乔治娜 爱情观分类

简爱乔治娜爱情观分类《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小说,以女主角简·爱为中心展开。
在小说中,乔治娜(简)·爱展现了她独特的爱情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分类。
乔治娜·爱的爱情观可称为“执着的爱”。
她对爱情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追求。
从小被亲戚家的冷漠对待,简渴望得到真正的爱与关怀。
她对爱情的执着体现在她对爱人的无私奉献和不离不弃的态度上。
当她爱上罗切斯特先生时,即使他有残疾,她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他身边。
乔治娜·爱用自己的真心和真诚打动了罗切斯特先生,最终赢得了幸福的爱情。
乔治娜·爱的爱情观还可以被称为“追求平等的爱”。
她坚信男女在爱情中应该是平等的,并且拒绝接受任何对她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她对自己的坚持和尊严是她对爱情的追求的核心。
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先生隐藏了他与贝拉夫人的婚姻,她毅然离开他,因为她不愿成为一个不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女人。
乔治娜·爱的坚持最终使她获得了真正平等的爱情。
乔治娜·爱的爱情观还可以称为“自我价值的爱”。
尽管她来自贫苦家庭,但乔治娜·爱保持着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她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被爱和尊重,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或外貌如何。
乔治娜·爱抵制了对她的歧视和侮辱,用她的智慧和才华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她相信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基于双方的内心和灵魂的相互吸引,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
总的来说,乔治娜·爱在《简爱》中展现了她独特的爱情观,包括执着的爱、追求平等的爱和自我价值的爱。
她的爱情观体现了她对真爱的追求和对自尊与平等的坚持。
乔治娜·爱的故事给了我们启示,无论我们的身份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信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真正的爱情。
简爱爱情观

二、浅析《简爱》中的爱情观
《简爱》是勃朗特三姐妹当中的夏洛蒂所创作,故事展开在十九世纪早期英国偏远的乡村。
女主翁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人篱下。
在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十分暴力和恶劣的社会,而简爱作为一个弱女子却在这样环境当中依旧勇敢的追求真爱,追求平等的生活。
简爱不同于那个时期的典型女性,她敢于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她追求真爱无惧于阶级差距。
通过小说当中简爱对于爱情的追求,批判了爱情和婚姻无法并存的这种爱情观,展现了她激情有符合道德法律的纯洁爱情观。
纯洁爱情观——简爱当简在桑菲尔德府担任家庭教师之时,简所追求的爱情也在此萌芽,而简所爱的正是和她有着巨大的阶级差异和门户差距的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出生于名门、是和简完全不在同一世界的上流绅士。
而简只是小小的孤女,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简就像是一只不可能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她没有家世,甚至长相普通,身材矮小。
对于罗切斯特而言,简毫无疑问是和其不登对的,甚至可说完全配不上他。
简追求爱情也尊重爱情,在婚礼之上当简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并且妻子尚在人间,简不顾罗切斯特的祈求而毅然离去。
这是简对自己爱情和婚姻的尊重,也是对于她纯洁爱情观的尊重。
她要求自己的爱情必须得到法律的认可,必须曝露在阳光之下。
与此同时简也是勇敢的,最后回到桑菲尔德庄园,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简爱中人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简爱中人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女孩简·爱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幸福的故事。
在小说中,人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一、爱情观在《简爱》中,人们的爱情观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物质利益的婚姻观,另一种则是基于真爱的婚姻观。
首先是基于物质利益的婚姻观。
小说中的罗切斯特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是一个富有的绅士,但却因为家族的阴影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的第一任妻子疯狂地爱着他的财富和地位,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而他对简的感情也是基于她的才智和美貌,以及她能够给他带来的社交地位和财富。
这种婚姻观忽视了真正的感情和人性,只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
另一种则是基于真爱的婚姻观。
简·爱和斯图尔特先生就是这种观念的代表。
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因为对方的财富或地位。
他们的婚姻是基于真正的感情和共同的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物质交换。
这种婚姻观强调了人性和感情的重要性,是一种更加健康和美好的爱情观。
二、婚姻观在《简爱》中,人们的婚姻观也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婚姻观,另一种则是现代的婚姻观。
传统的婚姻观主要是指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延续家族的血脉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小说中,罗切斯特先生的婚姻观就是传统的。
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而嫁给他的,而他对简的感情也是基于她能够给他带来的社交地位和财富。
这种婚姻观忽视了个人的感情和幸福,只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利益。
现代的婚姻观则是强调个人的感情和幸福,而不是为了家族和社会的利益而婚姻。
在小说中,简·爱和斯图尔特先生的婚姻观就是现代的。
他们的婚姻是基于真正的感情和共同的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物质交换。
这种婚姻观强调了个人的感情和幸福的重要性,是一种更加自由和平等的婚姻观。
总之,在《简爱》中,人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都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传统的婚姻观和基于物质利益的爱情观已经逐渐被现代的婚姻观和基于真爱的爱情观所取代。
简爱的人生哲学真爱的定义与价值观

简爱的人生哲学真爱的定义与价值观真爱的定义与价值观“简爱”是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写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简·爱的成长历程,她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地探寻自我、寻找真爱,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归属。
“简爱”的人生哲学就在于对真爱的探寻和对真爱的价值观的追求。
下面,我将以“简爱”为例,从真爱的定义和真爱的价值观两个方面,探讨“简爱”的人生哲学。
一、真爱的定义真爱是什么?这是一个广受人们关注的问题。
在“简爱”中,勃朗特将真爱定义为忠诚、奉献、牺牲、担当和承诺。
真爱具有忠诚的品质。
在“简爱”中,简·爱对于所爱之人总是表现出深深的忠诚。
她无论是与罗彻斯特先生相处,还是与他人打交道,都始终秉持着忠诚的品质。
换言之,忠诚是真爱的基石,没有忠诚的爱情难以深厚和持久。
真爱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在“简爱”中,简·爱并不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她却具有丰富的精神财富,她会为所爱之人付出全部的心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和牺牲,充分体现了真爱的深度与厚度。
真爱需要担当。
在“简爱”中,简·爱外貌平凡,学识不高,但却一颗勇敢、忠诚、自立的心。
她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毫不畏惧地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这种担当精神,也是真爱的表现形式之一。
真爱需要承诺。
在“简爱”中,简·爱与罗彻斯特先生的爱情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如果没有双方的承诺,就不会有真爱的存在。
因此,承诺也是真爱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真爱的价值观真爱的价值观,不仅可以反映人们对真爱的追求,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对幸福、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考量。
在“简爱”中,真爱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真爱需要回归本质。
在“简爱”中,勃朗特试图通过简·爱的自我认知以及与罗彻斯特先生的交往,给读者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真爱并不在于外、财富或地位,而是在于内心的纯洁和真诚。
试析简爱的爱情观

试析简爱的爱情观汉语言文学本科傅金莲指导教师葛桂录【内容简介】:《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惊世之作,自1847年10月出版以来,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世界文坛上,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书中女主人公对自由平等的爱情的执着追求可以从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及简爱与圣〃约翰的交往中得到体现。
多年来,人们关注、歌颂着简爱敢于反抗的精神及对自由平等的爱情的追求,却往往忽略了隐藏在简爱那自由平等的爱情观背后的自私与顽固。
【关键词】:自由平等自私固执一、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简爱对自由平等的爱情的追求可以从她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和与圣·约翰的交往中得到印证。
(一)简爱与罗切斯特简爱是孤女,出身低微,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家财万贯,受人仰慕。
尽管地位悬殊,但在粗暴专横的罗切斯特面前,简爱表现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充分表现了她追求平等的反抗性格,而正是这一不寻常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罗切斯特,对罗切斯特来说,可谓是前所未见的。
“要是这个陌生人哪怕只是对我的问话报以微笑并且态度和气,要是他对我提出的帮助乐哈哈地加以谢绝,我也准会继续走我的路,不再觉得自己有什么义务要进一步询问下去了。
可是这位过路人那种厌烦和无礼的态度,却反而使我感到无拘无束。
我不顾他挥手叫我走开,仍站着不动,并且断然说道:‘在看到你确实能够骑马以前,先生,我是决不会让你这么晚独自留在这条荒凉的小路上的。
'”(146页)简爱与罗切斯特偶遇时,罗切斯特的那种厌烦无礼的态度越激起了她的反抗性格。
“但它毕竟是个主动的行为,而我对于完全被动的生活已经感到乏味了”(149页)。
简爱不想被动接受,她有自已的思想,她要坚持自已的原则,她坚持在没看到罗切斯特确实能骑马前不会走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爱》中的三种爱
情观
《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
一、简·爱独立自主的爱情观
简·爱的思想发展是这部小说的中心。
从一开始,简就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意识——追求价值和尊严,勇敢地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自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
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她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所以罗切斯特为之震撼,把她看成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
简的独立性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不断地得到了验证。
在不知伯莎的存在时,简·爱对罗切斯特一往情深却又不免担忧。
她要追求的不仅是一场浪漫的爱情,还追求一种自我价值。
这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她从小就是孤儿。
小说一开始就写道:她感到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再加上舅妈和堂兄对她粗暴残忍,使得她备受社会的疏离,永远也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她迫切需要亲人、需要关爱。
当她来到桑菲尔德,遇上罗切斯特的时候,没多久便暗暗喜欢上了他。
在罗切斯特看来,简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不像维多利亚时期的平凡女子一样追求财富和美貌、名利和地位。
尽管罗切斯特的表白和求婚让简感到非常高兴,但也不免忧虑和担心。
因为她一直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婚姻就意味着束缚和屈服,意味着她要对他负责、受他的控制。
当罗切斯特挥金如土,为她添购丝绸、珠宝的时候,她变得更加敏
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苏丹宠爱的奴隶。
她说:“他越是给我买东西,我的脸越是发烧,有一种烦恼和低人一等的感觉。
”她反对罗切斯特称她为“天使”,
也不喜欢他像打扮一个玩偶一样打扮她。
她说:“我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人。
”
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她决定继续做阿戴尔的家庭教师。
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简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然而在得知伯莎的存在以后,简·爱对罗切斯特尽管依依不舍却又坚决选择了离开。
就在婚礼举行的当天,罗切斯特的疯妻的弟弟出现了,他知道罗切斯特另娶了新妻,便出来强行干涉。
这让简不禁想起了那可怕的笑声、那场神秘的大火、那撕破了婚纱的陌生人……发生在桑菲尔德有如此多
的奇怪的事情!她告诉自己必须要离开。
离开桑菲尔德是简作出的最大的决定。
从罗切斯特那里,她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爱情,桑菲尔德是她第一个真正的家,离开了它仿佛就是离开了自己。
但是,作为罗切斯特的情妇跟他生活在一起,却又意味着自我妥协,那是她最不想要的。
甚至在知道伯莎的存在以前,她就觉得嫁给罗切斯特是一种冒险,他们压根儿就不会平等,她害怕罗切斯特把她当玩物一样对待,更要命的是,嫁给一个地位比
她高的人,让她有负债感。
简清楚地看到了她与罗切斯特的这种关系意味着自尊的丧失、意味着他对她的控制。
她认为这是道德上的过错,她无法接受自己去做这样的事情。
尽管桑菲尔德是她唯一的家,罗切斯特的求婚又让她有了幸福感和归属感,但是她知道,留在这儿也就意味着一种自我禁锢。
因此,在能够离开的时候她还是坚决选择了离开。
在桑菲尔德遭遇大火之后,简和罗切斯特重归于好,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离开了桑菲尔德以后,简在莫尔顿过着简朴的生活,给一群穷孩子们做老师。
她在经济上是独立的,并且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她对待传教士圣·约翰的态度也充分地证明了她的独立自主性。
当她要答应嫁给他的时候,简听到了罗切斯特的呼喊。
她便拒绝了他,再次来到了桑菲尔德。
到那儿才发现桑菲尔德已经被烧成了平地,罗切斯特也变成了残疾,他失明了,一条手臂也没有了。
他要靠她才能走路、才能看书,罗切斯特身体上的残疾需要简成为他的主人。
大火烧掉了罗切斯特的庄园,还让他失去了双眼,让他顷刻间变得一贫如洗。
简却截然相反,就在那个时候,她从叔叔那儿接过一大笔遗产。
他们的经济地位已经发生了逆转。
她完全可以放弃爱情、放弃现有的贫穷而孤独的生活。
然而,她却采取了一种相
反的举动—结束了尊严与爱之间的徘徊,决定嫁给他。
因为只有在能够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她才肯跟罗切斯特结婚。
她说:“在爱情和尊严之间,她只想求得内心的平静,一颗不被过多的恩赐压碎的心。
”她不愿成为依附他的主人。
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婚姻才能够成立。
二、罗切斯特感性至上的爱情观
罗切斯特出身于名门望族,因为不是长子,没有财产继承权。
他的父亲“既想使自己的家产不至于分散,又想让他也有财产以保持家族的声望”,和他哥哥一起帮他找了个对象,也就是后来发了疯的伯莎·梅森,在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时就和她结婚了”。
婚后短暂的婚姻生活让罗切斯特彻底看清了伯莎的性格品质,使他意识到“自己从来没爱过她,从来没敬重过她,甚至从来没有了解过她”。
罗切斯特从自己的妻子那儿得不到爱情的安慰,但心里又渴望着爱情,但他的爱情观依然停留在感性层面。
首先,罗切斯特已经结了婚,不管他的妻子
是不是疯了,是不是能够履行夫妻义务,在法律上他已经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了,就不
能和其他女子再组成家庭,但罗切斯特认为他“应该有自由去爱和被爱”,在他心目中,爱情已经凌驾于道德法律之上。
其次,为了试探简的内心想法,罗切斯
特特地邀请了英格拉姆小姐一干人等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客,并且刻意地讨好英格拉姆小姐,造成他似乎要向她求婚的假象,以此想使简产生妒忌的心理。
他还假扮吉普赛人,假装给未婚女子们算命,想进一步地窥视简的情感世界。
这样的做法其实至少伤害了两个人,一个是英格拉姆小姐,另一个是简·爱。
罗切斯特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地位财富玩着爱情游戏,口口声声说着爱,但其行为又是何等的冷酷。
再次,当和简·爱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切斯特竟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幻想着和简·爱“厮守在一块儿”,“过着幸福、安全、无忧无虑的生活”,“相伴到老”。
罗切斯特给读者描绘了一副温暖美丽的图画,只考虑到自己的精神需求,却没有想到这样做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后果。
三、圣约翰理性至上的爱情观
与罗切斯特的感性至上的爱情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约翰理性至上的爱情观。
在圣约翰身上,理智战胜情感,为主工作的精神压制了人类的正常感情,甚至可以拿圣洁的爱情来为之殉道。
第二个体现就是圣约翰对伴侣的选择。
他承认自己“发疯似地爱着罗莎蒙德·奥利弗”,可是同时“却冷静而清醒地意识到,她不会成为他的好妻子,她不是那种适合于他的伴侣”。
对他来说,结婚不过是手段,是实现自己传教理想的工具。
在日常的相处中,圣约翰看到了简·爱身上的“温顺、勤奋、无私、忠实、
坚贞、勇敢,非常文雅,又颇具英雄气概”等品质。
圣约翰发现简的这些品质非常适合做一名传教士的妻子,有利于自己实现未来的宗教目标,于是充满功利地爱上了“实用性”极强的简·爱,命令她和自己一起学习印度斯坦语,并极力劝说她做自己的配偶兼助手去印度实现其殉道的使命,显然,圣约翰的理性至上的爱不符合人情,也不符合道德。
第三个体现就是圣约翰对婚姻的态度。
他要求简·爱嫁给他,却不会给她想要的爱情,但却希望有一个真实的婚姻关系。
圣约翰给不了简爱情,却要求简身心都属于他,这种“奉献的”爱情观体现了圣约翰人性中自私自利、虚伪的一面。
纵观《简·爱》中的三种爱情观,女主人公简·爱向往追求的爱情符合道德法律规范,能经受得住时间、空间、财产和地位的巨大变迁的考验,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有心灵的默契、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魅力;罗切斯特只想要爱情,随心所欲,置道德法律规范于不顾;圣约翰只要婚姻,并且把妻子看成是他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工具。
相较之下,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独立自主的女性简·爱的爱情观健康纯洁,符合人性,符合常理。
夏洛蒂通过刻画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文学形象,并注入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宗教观念,既表达了她对男性压迫者的强烈抗议,又表达了她追求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女权主义思想。
简·爱作为一个以“独立自主”而著称的文学形象,吸引并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去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