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凌海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2 唐雎不辱使命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安陵君其许.寡人(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解释下面各组介词的意义.3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4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5《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末年____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而君逆.寡人者( )(2)长跪而谢.之曰(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9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①,取道.高渐离②击筑,荆轲和③而歌,为变徵④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⑤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①既祖:祭过路神.祖,祭路神,祈平安.②高渐离:人名,燕国人,荆轲的朋友,很会击筑.燕亡后,秦始皇知道他会击筑,召他进宫侍于左右.渐离将铅置于筑中,得个机会便去打秦始皇,不幸没打中,遇害.③和(hè):声相应、唱和.④变徵:古时把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以此为主调的歌曲,凄怆悲凉.⑤瞋(chēn):瞪.10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皆白衣冠以送之.译文:都把白衣白帽送给他.B.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译文:到了易水边上,祭过祖先,立即上路.C.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译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高渐离合唱一首歌.D.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译文:人们都愤怒地瞪大了眼睛,怒发冲冠.11本文段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表现出来?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二、表达交流1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请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与臣而将四矣.14(2008山西太原中考)假如你是校篮球队的队长,你的好友小亮多次让你推荐他加入球队,而他的球技确实不佳.当他再次向你提出要求时,你将如何应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1)答应(2)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2解析:考查虚词的用法,需要结合语境来判断.参考答案:(1)从到到(2)用用3解析:“以……为”是“把……看做”的意思;“错意”是“置意,打主意”的意思;“广”是“使……扩大”的意思;“以”是“拿,用”的意思.参考答案:(1)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4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理清思路,并明确斗争每一阶段唐雎的做法.参考答案: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位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5答案:《战国策·魏策》西汉刘向辱没,辜负6答案:(1)违背(2)道歉7解析:A项的“刺”分别译为“刺杀”和“批评”;B项的“素”分别译为“白色”和“一向”;C项的“受”译为“接受”;D项的“发”分别译为“发出”和“开放”.答案:C8参考答案: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9解析:唐雎与秦王斗争的结果,文中有具体的描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参考答案: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10解析:A项,“白衣冠”是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送”是“送别”;B项,“既祖”根据注释可知是“祭过路神”的意思,而不是“祭过祖先”;C项,“和”是“唱和”的意思,是荆轲对高渐离击筑的唱和.答案:D11解析: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事件,体会人物的处境和心情,抓住重点语句来理解.参考答案:渲染了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2解析:根据当时的背景和歌词的大意来分析.参考答案:表现了荆轲勇于牺牲,把生死置之度外,慨然赴敌的精神品质.13解析:要求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实际是体会外交辞令的妙处.一定要结合原文来体会.参考答案:(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14解析:向你提出请求的人是你的好朋友,而且他是再次提出请求,为了球队你可能会拒绝他,但因为他是你的好朋友,要拒绝他,一定要注意语气的委婉,不要伤了朋友之情,也不要伤了他的自尊心.参考答案:小亮,实在抱歉,我觉得现在你跟球队的要求确实有距离.咱俩还是一起再练练吧,到时候我肯定推荐你加入.。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

《唐雎不辱使命》测试题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庸.夫()色挠.()怫.()然休祲.()缟.()素抢.()地唐雎.()韩傀.()免冠徒跣.()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仓鹰击于殿上(2)故不错意也3.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长跪而谢.之古义:今义:(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古义:今义:(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义:今义:(4)唐雎不辱使命..古义:今义:(5)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今义:(6)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今义:(7)非若是.也古义:今义:(8)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4.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亦免.冠徒.跣(2)请广.于君(3)轻.寡人与(4)天下缟素..(5)伏.尸百万,流.血千里(6)且秦灭韩亡.魏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大王加.惠(2)故不错意..也(3)此庸夫..之怒也(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非士.之怒也(7)寡人谕.矣(8)以头抢.地尔(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0)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11)而君逆.寡人者(12)岂直.五百里哉(13)秦王怫然..怒6.翻译下列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一词多义。

使(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虽(1)虽然,受地于先王(2)虽千里不敢易也徒(1)亦免冠徒跣(2)徒以有先生也夫(1)此庸夫之怒也(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以君为长者亦(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二.阅读。

(一)课内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1)(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1)(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1)(含解析)新人教版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字。

唐雎.( ) 徒跣.( ) 怫.然( ) 抢.地( )gǎo( )素色náo( ) 休jìn( ) huì( )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3)岂.直五百里哉( )(4)以头抢.地耳( )(5)秦王色挠.( )(6)寡人谕.矣(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秦王不说通(2)故不错意也通通(3)仓鹰击于殿上通4.区别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以.大易小( )(1)以以.君为长者(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2)之天子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与.( )与.臣而将四矣( )受地于.先王( )(4)于请广于.君( )仓鹰击于.殿上( )5.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6.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B.以势压人C.恐吓威胁D.不可一世E.虚伪狡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选自,该书是末年文学家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2)当秦王以“”进行威胁、恫吓的时候,唐雎地以“”回击,并以“、、”的严重后果震慑住秦王“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虚张声势。

8.周总理是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剑,以超人的智慧,应对自如。

周总理的说话艺术,充分展示了语言的魅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4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4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4新人教版唐雎不辱使命一、基础知识: 1、注音唐雎()怫然怒()跣()以头抢地()韩傀()休��()缟素()色挠()谕() 2、解释加粗词语。

(1)不辱使命(2)弗敢易(3)故不错意也(4)请广于君(5)岂直五百里哉?(6)秦王怫然怒(7)以头抢地耳(8)非士之怒也(9)休��降于天(10)天下缟素(11)秦王色挠(12)长跪而谢之(13)寡人谕矣(14)虽然,受地于先生(15)徒以有先生也。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4、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技亦灵怪矣哉(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与臣而将四矣泯然众人矣5、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二、课内阅读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l)故不错意也: (2)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 太守谓谁B.① 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 分)(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译文:(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 分)答:三、课外阅读:(一)陈轸为齐威王使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

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 (4)图穷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何为者也
C. 吾欲辱之,何以也以之刺庆忌也 甚矣,汝之不惠
2.翻译下面句子。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甲】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二、(某某乌鲁木齐市中考题)
1.C中的两个“冠”都是“帽子”的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3)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jū)2、韩傀.(gūi )3、免冠.徒跣.(guān(xiăn)4、以头抢.地(qiāng)5、彗星袭.月(xí )6、天下缟.素(găo )7、寡人谕.矣(yù)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到2、仓鹰击于.殿上于:在3、受地于.先王于:从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用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以:用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答以大换小,这非常好。

但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②唐雎不辱使命答: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使命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答: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瞧不起我的实力吗?④长跪而谢之答: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答安陵君不答应我,这是为什么?⑥岂直五百里哉答:何况只是五百里呢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答:大王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⑧否,非若是也答:不,不是这样的。

⑨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意思置意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意思青色1.解释加点的词。

故.不错意也故:所以轻寡人与.与:疑问语气词虽.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请广.于君广:扩充2.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B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

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

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导练 新人教版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导练 新人教版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导练新人教版基础导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唐雎(jū) 阳夏(jiǎ)嗟(jié)乎呼天抢地(qiāng) B.鸿鹄(hú)篝(gōu)火缟素(gǎo)挑拨离间(jiān)C.韩傀(guī) 休祲(jìn ) 鞭笞(chī)被(pī)坚执锐D.闾(lǚ)左当行(háng)怫(fú )然免冠徒跣(xiǎn )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秦王不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卒中往往语而戍死者固十六七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长跪而谢之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D.而君逆寡人者何至于此4.对下列各句的句式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判断动词“乃”。

)B.置人所罾鱼腹中。

(省略句,“置”后省略介词“于”。

)C.祭以尉首。

(倒装句,“以尉首祭”的倒装。

)D.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反问句,说明秦王真的生气了。

)5.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_______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_______ ③请广于君广:_______ ④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_______(2)秦王对唐雎说“灭韩亡魏”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唐雎拒绝易地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的一组对话表现秦王__________的性格,又表现了唐雎__________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1)(含解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1)(含解析)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字。

唐雎.( ) 徒跣.( ) 怫.然( ) 抢.地( )gǎo( )素色náo( ) 休jìn( ) huì( )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3)岂.直五百里哉( )(4)以头抢.地耳( )(5)秦王色挠.( )(6)寡人谕.矣(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秦王不说通(2)故不错意也通通(3)仓鹰击于殿上通4.区别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以.大易小( )(1)以以.君为长者(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2)之天子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3)与.( ).臣而将四矣( )受地于.先王( )(4)于请广于.君( )仓鹰击于.殿上( )5.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6.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B.以势压人C.恐吓威胁D.不可一世E.虚伪狡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选自,该书是末年文学家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2)当秦王以“”进行威胁、恫吓的时候,唐雎地以“”回击,并以“、、”的严重后果震慑住秦王“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虚张声势。

8.周总理是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剑,以超人的智慧,应对自如。

周总理的说话艺术,充分展示了语言的魅力。

阅读下面这个故事,回答问题。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
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6.( 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 2)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7.( 1)出使;派。( 2)虽然;即使。( 3)光着;只,仅仅( 4)……的人(或成年男 子);发语词,不译。( 5)用;把。( 6)也;也不过。
二.阅 读。 1. C 2.秦王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
也。”挺剑而起。
4.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睢的“挺剑而起”是因
为秦王的什么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答:
6.读了甲、乙文两文中这些 " 士 " 的故事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
( 2)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补充。( 3)名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 4)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6)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5.( 1)给予恩惠( 2)注意放在心上( 3)平庸无能的人( 4)吉凶的征兆( 5)屈服( 6)
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7)明白,懂得。( 8)撞( 9)交换( 10)平民( 11)违抗( 12)只,仅 仅( 13)盛怒的样子
古义:
(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古义:
(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
( 4)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
( 5)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 义:
( 6)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
( 7)非若是.也
古义:
( 8)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 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4.
3.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4.言行: " 秦王怫然怒 " ;" 秦王曰 '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或秦王发怒(蛮横霸
道)并威胁。
5.唐睢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6.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三)
1.( 1)撞( 2)平民( 3)道歉
①以头抢.地耳:
②皆布.衣.之士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③长跪而谢.之曰: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
3.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答:
5/7
一.
基础知识:
参考答案
1. yōng n áo f új ìn g ?o qi āng j ū guī xi ?n
二、
阅读。
(一)课内阅读: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

A.非若是也
B
.要离之刺庆忌也
2/7
C.皆布衣之士也
D
.臣未尝闻也
2.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3.安陵君能以五十里之地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4.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答: 5.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唐雎表现了什么品质? 答: 6.言为心声,言为思想外衣,语言宣之于口,也是人物形象的写照。秦王和唐雎的一番舌战 ,一方盛所凌人,杀机重重,一方大义凛然,针锋相对。他们在机锋的语言背后,各自给你一种怎 样的印象和感受?
2.( 1)“仓”通“苍”( 2)“错”通“措”安放。
3.( 1)道歉 感谢 (3)听说 用鼻子嗅 ( 3)于是 因为 ( 4)使:出使。命:任
务 重大任务( 5)君主的自称;失去配偶的丈夫或妻子。( 6)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7)
这样,如此;判断动词。( 8)吉祥;休息。
4.( 1)免: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8.
如: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勇有谋地同他们斗争。当国家有难,比
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我们应该像唐雎一样不卑不
6/7
亢,捍卫祖国的尊严。
9.
例 1:上联:软硬兼施
下联:针锋相对
例 2:上联:有机便乘霸疆土
下联:无懈可击保国家
10.(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1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
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
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人。
下列各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2)
与臣而将四矣:
11 .用自己的话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答:
12 .列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
(二)比较阅读
[ 甲 ] 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
( 7)寡人谕.矣
(8)以头抢.地尔
(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 (10)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11)而君逆.寡人者
( 12 )岂直.五百里哉
( 13)秦王怫.然.怒
1/7
6.
翻译下列句子。
(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答:
(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答:
7.
一词多义。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
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
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是(
22. 唐雎不辱使命
一.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庸.夫( )
色挠.( )
抢.(
)地 唐雎.( )
怫.( )然 韩傀.( )
休祲.( ) 缟.( )素 免冠徒跣.( )
2.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通假 字并解释。
( 1)仓鹰击于殿上
( 2)故不错意也
3.
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 1)长跪而谢.之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7/7
3.徒以有先生也。
4.针锋相对,显示平民的力量,阻止秦并吞安陵。
5.唐雎不畏秦王的淫威,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淫
威、有勇有谋的品质。
6.秦王残暴狠毒,唐雎勇敢无畏。
7.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使秦王理亏心虚在前,继而准备行刺搏命,“挺剑
而起”在后,
逼使秦王屈服道歉。(意思对即可)
3/7
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
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 [ 晏子 ] 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
品格?
答:
(三)中考链接( 2010 年浙江湖州卷)
4/7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
使(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虽( 1)虽然,受地于先王
( 2)虽千里不敢易也
徒( 1)亦免冠徒跣
( 2)徒以有先生也
夫( 1)此庸夫之怒也
(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以君为长者
亦(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 傧者 ] 接引宾客的人。③ [ 临
淄 ] 齐国国都。④ [ 袂 ] 衣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晏子使楚:
(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