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忏悔录》有感
2024年《忏悔录》读后感(三篇)

2024年《忏悔录》读后感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
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
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
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
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
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
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
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
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2024年《忏悔录》读后感(二)《忏悔录》是莫尔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让人深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忏悔录读后感10篇

忏悔录读后感10篇忏悔录读后感10篇忏悔录读后感1书中卢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尽可能客观的回顾并且反思了自己从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论是犯错或是骄傲。
他将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有些执着、有些无畏,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蜗居在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反复的思考着这个观点,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人不会懒惰,没有人未曾出现过坏的想法,无论你是谁你都可能会出现过让你悔恨,让你痛苦,令你执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时候,我追完了前段时间大火的一部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剧按照此书的想法来看的话会很有意思,剧中的各大主人公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错,但这个犯错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事态发展而背的,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前段时候,我常常会感到痛苦,痛苦于知晓自己为展现出的潜能而却无作为,仍旧一拖再拖的坏习惯,而实际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对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对此后的责任,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后来我开始寻找外界的帮助,但我性格或许是有些缺陷,或许是与他人不相仿。
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诉说这个行为,并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有效的举措,只会让我更加徒增负担。
而后偶然的听到了两个观点,其中一个是说,人的每一个情感都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它是否被我压抑了,或是被我厌弃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他都是会正常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会可能出现的,无论什么情绪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怎么看待它,解决它。
第二个观点就更为重要,无论多么努力的一个人,感到疲惫都是真实的,没有人是永动机,在休息的时候。
理应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坚信、并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后会更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书本本身的价值,让我开始重新看待真诚,我可以开始放下一些过去不知名不所谓的倔强与坚持,让我的未来,可以更加松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独立的活着。
精选忏悔录读书心得范文5篇

忏悔录读书心得1《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
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
他的文字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
他用自己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
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
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
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
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
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
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
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
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
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
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
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
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
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忏悔录》是我接触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
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
忏悔录读后感(分享6篇)

第1篇: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
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第2篇:忏悔录读后感希望你能喜欢这篇忏悔录读后感范文。
认识让.雅克.卢梭,源于“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旷世名言,这句话是《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句。
一直心心念念阅读《社会契约论》,但又觉得牟然阅读如此一部大著,总好像缺了一点什么。
最后,还是选择先阅读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看看他所处的时代,听听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忏悔为书名,可以感受到卢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态度真诚地回望自己的一生,书中毫无掩饰地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读者,包括所有美好的、丑陋的。
卢梭的前半生是穷苦的、无助的,但我却在他潦倒的生活中闻到一丝丝“小确幸”的味道,虽然在物质上困苦,但爱情、友情却是真挚而真实的。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20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20篇)忏悔录读后感(精选2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忏悔录读后感篇1现当代文学老师布置主题演讲包括一个内容,就是分析郁达夫的沉沦和卢梭的忏悔录,老师说读完忏悔录精神层次会提升一层。
自己于是借来了忏悔录来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还未看完,有所感,就记下来了。
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
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
”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
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后来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己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可以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己以后会趁大二时间丰富,多读书,读好书。
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
”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
即使后来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了吧。
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五篇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五篇卢梭的一生都是那么的曲折动人,从一出生,母亲的离世到父亲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的人生都是被考验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1我从不打算也不愿意看一本很厚的书,即便这个作者或者主人公多么吸引我兴趣。
我买了很多书,一直都堆在书架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它们就被我弃置一旁,独自安静的呼吸着,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
然而某天周末,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闲着无事,重新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的念头,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欢的书,这其中就有一本卢梭的《忏悔录》。
我最喜欢卢梭的原因,莫过于他敢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从不刻意隐瞒或回避自己身上的恶跟缺点。
在他的思想里,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折磨,他深信这一个创举将会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我们从新审视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自己,是自己更加优秀。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想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秘密来理解卢梭那种敢于承认的勇气,是决不会看懂的。
有人批评卢梭是一个极其神经质的人,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是一个思想不切实际的、糊涂的思想家。
但就是这样一个神经质的人创造的财富和所闪现思想火花,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
它让我想起了许多过去已经忘却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话:可能当时我们并不会为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们会说服自己的良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终将会让我们的内心饱受煎熬。
也许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罪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别人更多的温暖,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岁月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就从这本掺合着心酸的书开始吧。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2刚看完《忏悔录》时,我想的是一个人怎能用如此欢快的心情来叙述自己生命中悲惨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写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5篇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5篇《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忏悔录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1“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其终极答案就是“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所以那个问题就会变成“人活着对人的发展有什么用?”我认为我们是无知的,很被动的,很多东西我们是弄不清楚的,既然我们已经被莫名其妙的放在这个世界上了,就活得开心就好,爱你爱的人,做你能感到快乐的事。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做的那个梦太绝了,托翁一开始苦苦探寻生命的意义,(但他自始至终也没找到答案),无果后,投奔宗教,不再寻根问底,只求有所支撑,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他生命的支撑,原文中写道“他了解并看到我探索,绝望,斗争,他是存在的,只要我瞬间承认这一点,生命就立刻在我身上高涨起来,”(我觉的这是因为他把上帝设置为一个具有最高理智的,正义的上帝的角色,认为这样的角色创造的生命一定是有一意义的)东正教的缺陷使他失望了,最后在梦中,他向上看,看到蓝天就感到安稳了,因为他找到新的信仰,相信进步,相信明天,相信美好,努力生活。
那句话“宗教信仰是生存的能量,只要人活着,他总要有宗教信仰”中应该把“宗教”去掉。
每个人都需要相信些东西。
我们不信宗教,但我们都相信美好,不是吗?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要不就是相信自己能一点点向上,要不就是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读忏悔录心得体会2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
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优秀10篇)

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优秀10篇)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篇1《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
他的文字挟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
他用自我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文一开始卢梭就写道:“我此刻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
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这个人就是我。
”这样迫切的言辞又怎能不让人走进他真挚、诚恳的精神家园中去呢?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欢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
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
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
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
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异常喜欢读书。
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
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
“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
”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
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
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忏悔录》有感
《忏悔录》是由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所著,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中,他被奉为“圣人”和“圣师”。
《忏悔录》这本书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最复杂的理论,就连作家齐宏伟也道:“要是有谁说他完全看懂了《忏悔录》第十到十三卷,他是在说谎,就像有人说读完了奥古斯丁所有作品,这人就是在吹牛一样。
”而我自己阅读时的经历告诉我,这本书真的很难懂。
作者是以自传形式举例说明的,其中不乏灵性生命的升华,他的忏悔,基于的是基督教的原罪理论,书中将原始的基督教哲学体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作者忏悔自己从出生、从婴孩时期一直以来的罪行,这明显突出了原罪的思想。
说到忏悔,当然绕不过善恶观的论述。
其实奥古斯丁的“罪观”和“恶观”是有区别的。
通常,我们只会讲“罪恶观”,我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有这样的区别。
但我发现,当奥古斯丁讲“恶”时,他并不会将“恶”和“罪”并称。
我又发现,书中的“恶”的对立面是“善”,而“罪”的对立面则是“义”,这是一个区别。
我想,恶和罪的关系,我们既然会将这两个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
其实“罪”是“恶”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的“罪”,在上帝眼中都是恶;而“恶”又是促使“罪”发生的基础。
作者在书中探求各种非常庞大的事物的来源,他探求恶的来源、上帝的来源、空虚混沌的来源……但我们知道,人是有限的,我们的思想也是有限的,作者也在书中道:“我探求恶的来源时,我探求的方式不好,我在探求中就没有看出恶。
”其实这也是一种忏悔。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很多误解,在之前,我以为奥古斯丁和弥尔顿一样都是持有“间隔论”,但并不是。
虽然他认为《创世记》第一章第二节当中的“地是空虚混沌”这句话中的“地”是存在的,但他并不是像“间隔论”那样,相信是在我们之前有一个物质世界,犹如天圆地方,并不是如此。
作者的真实想法是“道”,是“精神受造物”,就是那个他认为的空虚混沌。
他也以灵魂作为证明:“我们在灵魂的一面是精神受造物,我们曾经离开你、我们的光明、我们的生命,我们‘一度是黑暗’。
”在前面也说:“原始的精神受造物本是一片黑暗,漂流不定,犹如深渊,和你迥异,及至你用你的言语把它领回到同一言语之中,照耀它使它脱离幽暗,随则不能和你同样光明,至少能仿佛你的肖像,这有什么权利呢?”或许基督教认为人类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有时我会认为,作者的想象太过了,所谓上帝的奥秘不应该这样去揣测。
但其实奥古斯丁是批评那些“妄想者”的。
他也讲过自己曾经在摩尼教时,随便妄想神,他也曾为此而忏悔。
他对于那些以一种“幼稚”的心去想象上帝形象的人做出了一些评论:“有些人读到或听到这些话,设想天主具有人像,或是一个具有无比威力的庞然大物,意念所致,刹那间在身外、在远处,创造两个巨大的东西,天和地,一在上,一在下,万象森列于其中。
他们听到:‘天主说:有什么!便说什么’,便设想一句有始有终、随起随灭的话,一语才毕,立即出现了所命令出现的东西。
可能还有其它解释,但都是庸俗的臆测。
”他称这些人为“见解幼稚的婴孩”,但并不是完全否定,因为这些人
依靠这样也仍旧能够树立起有关他们生死的信仰。
奥古斯丁,被誉为基督教神学的大师,仅这一本书,便阐释了上帝的无限,上帝的超越一切,上帝的至善至美等上帝的各种属性。
他的生平也同样的激励人心,让我们在原罪中可以看到上帝怜悯的曙光,让我们知道,深陷罪中时,上帝永远不会将我们完全抛弃,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并忏悔。
总结书中的两点理论:
(1)人是有原罪的;
(2)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