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天地生)

合集下载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人们(rén men)曾经以为孟德尔的工作被埋没,是 由于当时学术情报交流不畅,人们(rén men)不知 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 此。
biān)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 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 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 的整体。
这就是著名大陆漂移假说的最初思想。
第十三页,共36页。
我们(wǒ men)生活的七大洲四大 洋
第十四页,共36页。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
1993年底,已确认7383个类星体。 2002年的星表列出23760颗类星体。
第五页,共36页。
脉冲星
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 究生的贝尔,检测射电望远镜收到的信号时无意中发现了 一些有规律的脉冲信号,它们的周期十分稳定,经过仔细 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 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
2.德弗里斯于1900年3月26日发表了同孟德尔的发 现相同的论文;科仑斯的论文被杂志收到的时间 是1900年4月24日;丘歇马克的论文收时间是 1900年6月20日。在这年他们也都各自发现了孟 德尔的论文,才明白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 由孟德尔做过了。
第二十八页,共36页。
学术(xuéshù)情报交流不畅?
灵活的机械手等。
第十七页,共36页。
海地(hǎi dì)扩张说——赫斯(19061969)
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教授发表了他的著名的论文 《海洋盆地的历史》。这篇论文被人们(rén men)称为“地球 的诗篇”。其中,赫斯教授以先人之见,首先提出了“海底扩 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底是冷却了的地幔,地幔中有对流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作者简介钱学森(1911—2009),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

课文节选自钱学森同志的《现代科学技术》一文第三部分。

这篇课文指出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特点,简要地介绍了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重点介绍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发展和它们跟物理、数学的关系,从而强调物理和数学这两门根本的基础学科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理清课文结构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指出了自然科学的特点,说明物理、数学是六门基础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

第二部分(3—6):这部分分别介绍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发展,阐明了它们与物理、数学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7):进一步指出了物理、数学是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根本的学科,归结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构成。

工程技术学科(应用科学)工程结构电力技术电子技术农业技术量子化学化一般基础学科学计算化学遗传工程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现代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根本基础学科物理学数学重点语段解析1、课文第一自然段“现代自然……重要特点。

”(1)两个“这”分别指代的是:①“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严密的综合起来的体系。

”(2)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纵横两方面研究,分别表现在:纵的方面:研究事物、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

横的方面:研究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2、根据第二自然段文字内容,给“数学”、“物理”下一个定义: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2、课文第四自然段“天文学……是不行的。

”(1)“天文学也是物理”的意思是:天文学是物理应用于研究天文学。

(2)“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在文中是指:中子星的爆发和“黑洞”。

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 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 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科学技术革命是指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变革。

自然科学发展是指自然科学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

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1. 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科技革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

这种快速的发展速度,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科技应用的广泛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在生产领域,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3.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科技的领先地位。

4. 科技与经济的紧密联系: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1. 科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方法不断完善,从而使得科学研究更加精确、系统、科学。

2.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3. 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4. 科学研究的应用性:自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的应用性越来越强,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现代社会的特点:1. 科技高度发达: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科技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技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2. 信息化程度高: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

3. 全球化趋势明显:现代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明显,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4.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科学技术革命和自然科学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们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问题的不同回答A.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B.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C.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D.世界是否可以认识5.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6.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A.都是一元论B.都是二元论C.都是多元论D.都是可知论8.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9.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1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13.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件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萌芽和发展

• 胡克和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在动、植物机体微 观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665年,胡克
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其中
存在着一个一个“单元”结构复合式显微镜。胡克把 它们称为“细胞”。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镜
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
• 托勒密作为古希腊最后一位大天文学家,全面承 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他把亚里士多德 的九层天扩大为十一层,把原动力天改为晶莹天 ,又往外添加了最高天、净火天。他设想,各行 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 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他把绕地球的 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他又 设想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 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做上 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 一周,从而使计算结果达到了与实测的一致,取 得了航海的实用价值。
个采用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了
显微镜成像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促进了显微镜制造和
显微观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为19世纪后半叶包括科
赫、巴斯德等在内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发现细菌和微 生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在显微镜结构发展的同时,显微观察技术也在不 断创新:1850年出现了偏光显微术,1893年出现 了干涉显微术,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泽尔尼克创 造了相衬显微术,他为此在1953年被授予诺贝尔 物理学奖。
改变物镜和目镜之间的距离,得出合理的显微镜
光路结构,当时的光学工匠遂纷纷从事显微镜的
制造、推广和改进。
胡克的显微镜
• 17世纪中叶,英国的罗伯特·胡克 和荷兰的列文虎克都对显微镜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5年前后 ,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微动 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 的工作台。这些部件经过不断改进 ,成为现代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 。列文虎克制成单组元放大镜式的 高倍显微镜,其中9台保存至今。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理论建设——论郑文光的科幻理论探索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理论建设——论郑文光的科幻理论探索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理论建设——论郑文光的科幻理论探索王卫英【摘要】文学的良好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持和鼓励,但中国科幻小说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缺乏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中国科幻理论的形成完全来自科幻作家们的实践摸索,郑文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从自身科幻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理论思想,不仅引导当代中国科幻创作走向深入,面且还将继续指导未来中国科幻发展的方向.他的科幻理论探索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创作的理论发展轨迹.【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9)004【总页数】6页(P106-111)【关键词】郑文光;科幻小说;创作;理论探索【作者】王卫英【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5随着世界科技的日新月异,科幻文学也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在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从科幻图书到科幻影视已形成一条财源滚滚的产业链。

科幻不仅带给它们巨额的商业利润,而且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受国外科幻图书影视的强烈刺激,中国原创科幻小说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还很不够,中国科幻依然像一首无人问津的民间歌谣,除了科幻迷,没有人欣赏它们的精妙。

这种建立在强大科学背景基础之上、富于辽阔想象力的文学被人们忽视,尤其被文学评论界严重忽视。

这种尴尬既不符合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要求,也与中国文学生态多样化发展的内在诉求相违背。

文学的良好发展需要理论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与主流文学截然不同,中国科幻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缺乏文学界的关注,中国科幻的理论发展完全来自作家们的实践摸索。

从鲁迅的“科学启蒙”、顾均正的“科普”教育到童恩正的“宣扬科学的人生观”,中国科幻理论从无到有,依稀呈现出一条曲折的发展轨迹。

但这些由历史线条连缀起来的“科幻观”,显得斑斑点点,而郑文光的科幻理念却呈现出一种系统化趋势。

郑文光(1929—2003年)生于越南华裔之家,天文学专业背景,从事天文史研究,是著名的科普科幻作家,1999年荣获科幻“终身成就奖”。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 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就 是说上述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 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 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化全面。人只 能无穷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 整个世界的认识。对于整个世界人永远有尚未认 识的东西存在。世界就像一个无限美好的东西在 永远吸引着人去追求它,但永远也追不到。
更有人由此认为,所谓“夸克” 只是抽象的数学点,而不是具有一 定结构的实体,“基本粒子”不能 再分。于是就提出了物质究竟是否 无限可分?如果承认物质不能无限 可分,就等于否认物质运动变化发 展的永恒性,导致物质静止的形而 上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不管具体 形态如何,都有内部结构和层次。
一 、热大爆炸说与世界的有限和无限
有关天体演化的现代各种宇宙模型中,影响最大、流行 最广的要算4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伽莫夫等人提出的热大爆 最广的要算4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伽莫夫等人提出的热大爆 炸说。 它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而逐渐演化 而成的。“原始火球” 而成的。“原始火球”最初不断膨胀,由热到冷、由密到 稀地演化,当温度下降到一定时期,气态物质就逐渐凝聚 成气云,进而形成各种恒星体系,就形成现在的宇宙。据 说还推出了宇宙的年龄、半径和开端。于是有人断言宇宙 是有限的。
中性突变与自然性是支配力量
1968年日本人木村资生(M. Kimura),根据分子生物学 1968年日本人木村资生(M. Kimura),根据分子生物学 的研究,主要是根据核酸、蛋白质中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 置换速率,以及这些置换所造成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的改 变并不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等事实,提出了分子进化中 性学说 1969年美国人J. King和 1969年美国人J. L. King和T. H.J ukes用大量的分子生物学 ukes用大量的分子生物学 资料进一步充实了这一学说。 简单说来,这一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 即无所谓有利或不利,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 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中性突变在 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 自然群体中进行随机的“遗传漂变”的结果,而与选择无 关。这是中性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之处。

第三章 当代自然观的发展

第三章 当代自然观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相对时空观
爱因斯坦对20世纪初的 自然科学革命和自然观 念转变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 又一个奇迹,归根到底, 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追 求。
爱因斯坦关于世界统一性的信念早在1901年就具有了
“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 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 丽的感觉”。
三、系统自然观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 结构与功能等信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论等
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这些自组织理论以及 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则是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统一了物质世界的空间、时间、质量和运动等的 属性,说明世界是在空间、时间中运动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生动体现
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解释自然观
“全部现代物理为量子力学所支配。这个理论华丽宏伟,却 又充斥着混乱。„„这个理论经受了所有的检验,没有理由 认为其中存在什么缺陷。„„我们知道如何在问题中运用它, 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没有人能够懂得它”
在混沌态,系统中元素随机运动,只是运动轨迹永不相交, 但当从整体上,即跨越不同空间尺度和时空尺度上来把握 混沌运动时,又有精细结构和规律。 从系统的演化来看,由于未来状态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 从而使精确预测成为不可能。
• 混沌使得实体与关系、永恒与变化、必然与偶然, 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多样、复杂的 世界。
• 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 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 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更 具体、更生动地阐明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 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空间、时间与物质相 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 和天文学等领域。地质学在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 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 ;海洋学在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及海底地形;气象学在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 ;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 ,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以陨石 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 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 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简单的 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 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实验与模拟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实验地质学的发展使地质学的研究从以野 外观察、描述、归纳为主,发展到归纳与 演绎并重的阶段.实验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计算机模型的应用,使得一些极端地质条 件可以在实验室中获得,如高温高压环境, 从而可以模拟更为复杂的多种可变因素的 地质作用,并把时间因素也纳入模拟实验 之中.
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 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 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约70%的暗能,5%的发光 和不发光物体,5%的热暗物质和20%的冷暗物质组成。
五、现代地学的发展
大地构造理论学的新进展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理论
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 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 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 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了宇宙中84.5%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 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暗物质无法直接 观测得到,但它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 地感受到。
1948年,美国帕洛马山建成了口径5 米的光学显微镜。
1937年,美国的雷伯制造了第一台射电望 远镜,抛物面直径达9米。
1942年,英国海伊用军用的超高频雷达首 先发现了太阳射电。
195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成76米可转抛 物面射电望远镜。 60年代天文学上的4大发现——类星体、 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 ,都是靠射电探测工具获得的。
我们生活的七大洲四大洋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
1911年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魏格纳又从一个论 文集中看到了“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 过陆地相连接”的论述。于是他便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 学的范围内研究。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 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 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他于1915年出版了 《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
了人类对海洋的认识。 1872年“挑战者号”四年探险,围绕海洋学、海洋
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对三大洋进行了全面考察。 二战后,海洋地质学成了热门,深海探测技术迅速
发展。 现代深潜器配备了摄象设备,各种传感器,采样器
和灵活的机械手等。
海底扩张说——赫斯(1906-1969)
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教授发表了他的著名的 论文《海洋盆地的历史》。这篇论文被人们称为“地球 的诗篇”。其中,赫斯教授以先人之见,首先提出了“ 海底扩张学说”。
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 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一般最多是两个月) 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 超新星爆发事件就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暴死”。 现已证明,1572年和1604年的新星都属于超新星。在银河系和许 多河外星系中都已经观测到了超新星,总数达到数百颗。可是在 历史上,人们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并记录下来的超新星,却只有6 颗。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美国教授佩尔马特、美澳双国籍教 授布莱恩-施密特和美国教授黎斯3人获奖,他们通过研究超新星 发现宇宙正加速膨胀、变冷,称整个宇宙最终可能变成冰。
第三部分 现代自然科学
——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现代数学的发展 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化学的发展 四、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五、现代地学的发展 六、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四、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观测手段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
类星体 脉冲星 微波背景辐射 星际有机分子
由于这一假想如此偶然,如此 富于幻想离奇色彩,使得当时许多 地质学家都目瞪口呆,直至今日仍 有人称这一遐想为“一个大诗人的 梦”。为此,魏络纳也获得了“地 质浪漫诗人”的称号。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 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 泛大陆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形成目前的 海陆布局。
现代恒星演化理论
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星云经过自吸引形成星胚,星 胚不断收缩,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升高到氢核聚变 反应可以进行时,就意味着恒星的诞生。
恒星诞生后,它内部氢核聚变成了它的主要能源,恒 星在这个阶段的停留时间最长,这就是中年的主序星 阶段。
核能耗尽后,恒星进入老年的红巨星阶段。 最后不同大小的恒星以不同的方式死亡,
全球构造理论不断得到补充、修正,完善 板 块构造理论树立了全新的地球观,开创了地 质学的新时代.但是,板块构造理论也不是没 有缺陷的,以海洋地质为主要证据的板块理 论,对大陆构造历史的解释存在局限性.尤其 是各大陆的有关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新资 料将在很大程度上检验和发展板块构造说, 进而会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和学说.
或变成白矮星,或变成中子星,或成黑 洞等。
宇宙大爆炸模型
宇宙演化过程起始于大约150亿年前 宇宙开始是一个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球内充
满辐射和基本粒子;后来火球内的基本粒子发生核衰变 反应,引起大爆炸而向外急剧膨胀,辐射温度核物质密 度急剧下降,核反应便停止;其间所产生的各种元素就 形成了今天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膨胀过程中辐射物质逐 渐凝聚成星云,进而演化为今天的各种天体。
微波背景辐射
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天文学 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对现代宇宙学所产生的深远 影响,可以与河外星系的红移的发现相比拟。当 前,流行的看法认为背景辐射起源于热宇宙的早 期。这是对大爆炸宇宙学的强有力的支持。早在 40年代,伽莫夫、阿尔菲和海尔曼根据当时已知 的氦丰度和哈勃常数等资料,发展了热大爆炸学 说,并预言宇宙间充满具有黑体谱的残余辐射, 其温度约为几K或几十K。3 K微波背景辐射的实 测结果与理论预期大体相符。
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辐射。20世纪60年 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 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1964年,他们用它测量银 河气体射电强度时,发现总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声。他们认为 ,这些来自宇宙的波长为7.35厘米的微波噪声相当于3.5 K。 1965年,他们又订正为3 K,将这一发现公诸于世。各向同性 作为热大爆炸的证据,为此 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此理论得到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例如星系红移是宇宙 膨胀的反应,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高温的直接遗 迹等等。
/play_391MK6.html
对遥远超新星的观察发现了宇宙加速膨胀,从而 导致了宇宙由73%暗能量构成的假设。
超新星(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chāo xīn xīng] 超新星爆发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
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底是冷却了的地幔,地幔中有
对流存在。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
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
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运动的洋壳碰到大陆地
壳就下沉钻入地幔深部,并形成海沟,大陆地壳前缘被
挤压抬升形成山脉或岛弧。
“海底扩张”说,恰好可以解释当年魏格纳无法解 释的大陆漂移理论。
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 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 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 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 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 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地扩张说——赫斯(1906-1969)
历史背景
19世纪海洋探险调查: 1871年“猎犬号”五年环球探险,迅速扩大和加深
全球板块构造图
南极,英文:Antarctica;法文:Antarctique, 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 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
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 均海拔为2350米。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 余种。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 淡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 水资源。 有28个国家建立53个科学考察站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国际南极条约》, 冻结了以上10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 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不属 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全人类。中华人民 共和国1983年正式加入,并建立长城站和中 山站,以及昆仑站,2014年2月8日成立的泰 山站。
板块构造理论
1967-1968年,美国的勒皮雄、摩根和英国的麦肯齐 等人先后独立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整个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完整的壳体 ,而是由若干巨大的板块构成的。由于岩石圈下面的地 幔中的软流圈的循环运动,导致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板 块互相撞挤而形成山脉,互相错动而形成水平断层,互 相交汇俯冲而形成海沟和岛弧,互相分离而形成洋脊或 海岭和裂谷。
脉冲星发射的射电脉冲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一开始,人 们对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们发电 报联系。据说第一颗脉冲星就曾被叫做“小绿人一号”。 后来证实,脉冲星就是正在快速自转的中子星(恒星演化 晚期形成的)。
脉冲星具有超高压、超高温、超密度、超强磁场和超强辐 射等极端物理条件。
微波背景辐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