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金蔷薇》中灵魂的庄严与圣洁
金蔷薇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金蔷薇》我与《金蔷薇》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高中的时候,当时曼华老师正好在看这本书,她也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
但是当时被数学卷子折磨得头大,所以一直都没想起来要读这本书。
前不久在微信读书的首页看到这本书,就试着读了十几分钟,越读越觉得相见恨晚!向大家强烈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探讨作家创作的技巧和方法的书,当时老师向我们推荐的一个应试目的就在于提高作文分数。
然而,这部作品并不是所谓的工具书,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对作家的劳动过程做出独特的审视。
书名《金蔷薇》象征着作者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在书中,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将生活绘成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各种颜色被恰到好处地描摹。
文字的美好并不是凭借矫揉造作的呻吟和无意义词语的堆砌而雕刻出的,一定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和细心观察,才能展现如此真实而又美妙的生活。
当一名优秀的作家,不仅需要笔耕不辍,还需要艺术和欣赏美丽的天赋。
感谢人类历史中出现过的所有优秀的文学艺术家们,感谢你们将人类生命中的所有美好以永恒的形式留存,让意义的光辉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发光!这绝对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最最喜欢的书了!大家可以仔细读一读书中关于场景的描写,读完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推崇这本书了。
想当初在初中和高中写散文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一些词藻堆砌来提高所谓的文章品格,甚至还会抄周杰伦的歌词来丰富所谓的词句。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当你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你所描绘的文字自身便是美好本身。
我想,这也就是汪曾祺的文字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吧!在最后感谢一下译者,作者的文字固然优美灵动,但如果没有译者恰到好处的翻译,整本书的文字只会诘屈聱牙、晦涩难懂,而不是像这本书一样,带着文学艺术创作的熠熠光辉。
读《金蔷薇》有感

读《金蔷薇》有感《金蔷薇》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写的一部文学散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文学大师以其丰富的阅历,丰厚的语言积累给我带来了文学美的享受。
也让我对作家及创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当然,我和作者也产生了许多共鸣。
从对《金蔷薇》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的欣赏中总结出了文学创作的经验、目的,作家写作的使命,文学创作的方法等等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蒜皮小事折射创作的方方面面。
《金蔷薇》是一部充满着作者的爱与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凄美小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更多作为作家的更是最为普通人的生活本身的悸动,也许我的一次阅读并不能体会太多作者的的表述意义,但是这种纯美的经验札记却深深打动了我,理想、灵魂、爱与怕,是我们生命难以承受之轻,我们在文学和现实的契合点上蹒跚追寻,为了一中幸福,为自己,为别人,如光辉般灿烂神圣。
我想对一本书的感动和震撼,不会仅仅是在合上最后一页时的意境上的满足,更是在字里行间体味不同的收获,不仅走入作者内心,这块强大的磁场,更能走出作者的视野,带着这些感触和理解,去开启自己的人生巨锁。
蘸着丝丝感动和了解,我开始走入《金蔷薇》,作者的内心,去品味一个真正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方式,更学会去生活,感触现实的爱康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年生于莫斯科一铁路员工家庭。
曾就读基辅大学自然历史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辍学。
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当过水手、工人。
代表作有:《黑海》、《森林的故事》、《电报》《卡拉布加兹海湾》等。
《金蔷薇》写成于1956年,虽然作家不认为《金蔷薇》既不是什么理论研究,更不是什么指南之类,仅仅是作者对作家劳动的理解和自己经验的札记。
但是不可否定的是《金蔷薇》对我们确实起到指导作用。
作家用优美清闲的散文笔调,以叙述故事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创作的问题,如:作家的积累及其意义、作家的品质、文学的开始、写作构思的产生过程、创作的过程和意义、观察力的培养、语言的磨练、想象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功能等。
读金蔷薇有感

读《金蔷薇》有感我要当一个自由而孤独的人迎着无垠的原野上庄严的寂静迈着自由的步伐大步前进既无未来,也无过去的踪影。
摘下如罂粟一般的花朵,吸入像初恋一样的光泽,我倒下,死去,在黑暗中沉默,无需去经受一次次复活的那种痛苦的快乐。
——勃留索夫这些诗句虽然提到了了死,却充满了生得希望,以致我我只想久久的躺着,仰望着苍穹思索。
最近我读了一本前苏联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名字叫做金蔷薇,它是一部总结创作经验,研究苏联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
金蔷薇区别于一般的说教书籍,通过文学大师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的描绘了人类真善美的美好感情及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木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这本书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文学批评家得到了极大的启发。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介绍创作的书籍,可是丝毫看不出有任何说教的痕迹,作者以一种散文的方式将我们带进文学的美丽国度,让我不再觉得文学那么遥远,他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些具有生命的文字的缀连,我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历史将无从谈起,我们就像活在一个白开水的世界中,没有一丝的色彩,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物欲和轻浮的的时代,这本书如救世的耶稣的降临,让我看到了丝丝曙光,使我获得了重生。
书中很多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不由得走进作者的生活世界,融入作者的感情,直至倒在作者的伟大之下,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溢美之词,但是她像美丽的一位少女一样,眸转流盼,让我难以忘怀和割舍,正如一首诗所言:春的神秘力量和你额上的繁星主宰者我的心灵。
你,温柔的人儿,许诺在这扰攘的世间给予我幸福。
书的第一篇,也是金蔷薇书名的来源,讲述的是一个法国老士兵夏米和一个小女孩苏珊娜之间的故事。
金蔷薇是来源于夏米孩提时代家乡一个老太婆的故事,金蔷薇是老太婆年轻时情人送给她的“幸福”(一朵镶在十字架上的粗糙的金蔷薇)。
夏米在苏珊娜还是孩子时曾经护送过她,两人建立起一定的感情(非爱情的感情),然后多少年后两人再次相遇,苏珊娜已经是一个成年女子了,在夏米帮助下,苏珊娜与她的的男人复合了,自己却为了苏珊娜的一句话“假如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他把首饰作坊的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打造成一朵小小金蔷薇,只是最后金蔷薇也没有到苏珊娜的手中,因为夏米心中的这个女子去了美国,再也不回来了。
读金蔷薇有感范文

读金蔷薇有感范文读罢俄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金蔷薇》,我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如下几个关键词:素材、使命感、构思、经历、语言、灵感、想象、细节、爱,想了想,划掉了素材、构思、灵感、细节,这样就只剩下了使命感、经历、语言、想象、爱,我认为被划掉的几个关键词,其实可以包括在剩下的词里。
由此,可以总结出一个文学创造者(作家)的创造过程可归结为:多出去经历世事,在当中利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了解每一件事物的细节及特点,时刻保持丰富的想象力,诗意地理解生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再把这些灵感用大众的语言表达出来。
而在这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必须怀着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爱。
而这种爱又是复杂的,它包含了文学创造者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而这也是所有真正的文学作品创作的出发点。
我第一个写下的关键词是素材,而后划掉是因为我觉得它已经包含在经历里面了,包含其中的还有细节和。
我们的经历又可分为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而在《金蔷薇》中,作者主要着重于描写他的生活经历。
在切尔诺贝利镇的一家理发店里,作者听说了关于赫丽斯嘉的故事,尔后他以此为主题,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片小说,也是从那时起,他明白了生活经历生活知识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一章中他他所描写的自身的经历以及感受。
听信了父亲描述的火星死亡的原因是沙漠的侵蚀,作者内心对沙漠的恐惧便根深蒂固了,而之后作者在乡下祖父的家中度夏时亲身体验了沙漠毁灭一切的破坏力之后,更是加深了其对沙漠的恐惧感,我仍能感受到干热风从作者身上吹过,那种被死神的长袍包裹着的.感觉。
这种无法从阅读经历中获得的内心感受在为文学创作时提供素材的作用毋庸置疑,是无可取代的。
另外,我之所以认为细节包含在经历中,是应为细节在亲身经历的事物中会体现得更明显。
就拿以上提到的作者在祖父家经历“干热风”一事来说,其中的细节描写尤其绘声绘色。
《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后感《金蔷薇》是一部小说,由埃尔维拉波特用精致细腻的文字笔触描绘出的现代社会女性的痛苦和挫折,也揭示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深刻差异。
埃尔维拉波特以一种新的视角,勾画出一个更加现实的女性主义世界:女性可以不受传统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束缚,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主人公米娜尼克森(Mina Nicholson)是一位在城市里工作的女性,她对现代社会诸多不平等的愤怒感,显示出了她在求知上的坚持,她似乎拥有能够让她超越一切社会和文化范式的力量,而这一切源于她自身的力量。
米娜尼克森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也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女性面临的各种压抑,但是她学会了坚持自我。
她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拒绝被传统观念束缚,走出了自己的路,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价值。
米娜尼克森展现出了一种新的情感表达。
她的新闻未能与传统媒体形成共鸣,却将她的情感深植在大众中,她坚持自我,也坚持公正、良心,并以此来维护实现自我的本质;她折断了传统道德规范所规定的“女性不能出来担当责任”,在受伤的背后,勇敢地继续前进。
最后,她的努力获得了温暖的回报,成功地实现了自我。
《金蔷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层次的画卷,叙述了米娜尼克森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勇敢地抗争伤害,折断传统限制,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本书的内容给我们带来的感触,无论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还是对女性主义的思考,都是深刻而持久的。
读《金蔷薇》,我们深深体会到米娜尼克森为了实现自我而坚持不懈地斗争,为自己设定的目标负责。
这不仅是对传统观念文明的唤醒,而且也是对我们自身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重新审视。
她真诚而坚韧的精神令人感动,但又不失独到的新闻媒体思考能力,深入剖析出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冲突和不公社会,用新的视角来反映出人性的丰富和可塑性,从某种程度上让人重新审视对女性差别对待的观点,更加认识到社会中女性应持有和男性一样的力量和价值。
阅读《金蔷薇》,我们一定会受到作者描写出的自信,勇敢,乐观的坚守精神的感染,以及她的坚持自我,反抗压迫的精神的鼓舞。
《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后感想念金蔷薇来时已久。
迟迟落不下笔,生怕写出怎样遭人唾弃的文字,连原本的情感表达都被湮没。
甚至连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也说,书中许多地方写得所写凌乱,也许还相当含混不清。
这是一本美文,或是说这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种种琐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样一本原本只是在叙述构思的书。
当然,也可以称之为一朵金蔷薇。
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只是一度沉湎于书中一些凌乱的文字,细碎或细腻的字眼无不透露着诱人的香气。
我们太不容易看清生活,看清自然。
却太容易把最为表层的情感宣泄出来,而后不了了之。
彼时怀揣着想要急切被他人理解的渴望将文字雕琢的晦涩无比,让人觉得是自己高中的阅读理解尚未学好般,而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尘世间烦扰后的宁静却未曾有过。
我们应该学会观察生活。
我头一次知道,原来穿着短棉袄的姑娘可以那般漂亮,而冬日的太阳也可以模模糊糊的像镜子一样。
生活本是如此,我们又何需用各种波澜壮阔的言语将其灰暗的一面遮掩,透露出来岂不益发美丽。
文字本身的作用不是将现实雕刻的这般或那般津津有味,只不过是记录那些或鲜活或黯淡的如今罢了。
文字可以瑰玮,但是不可以虚伪。
太久了,我们那双发现美的眼睛近视了,看到的永远是近处那些苍白和晦涩,甚至连耳朵都被遮掩了。
于是,春风永远是涩涩地使人发抖,料峭的春风再也吹不绿那离离原上草;偶尔听到的公鸡报晓也不过是清晨扰乱心情的一剂调味剂,愈调愈苦,人间便让种种手机铃声震的发慌,于是我怎么都不理解作者养那一只驰名全区的漂亮公鸡目的何在。
书中引用了勃洛克的一句话:抹去偶然性的特征里,你就会看到生活是美好的。
我们将自己定义为现代人,所以我们永远生活在抹不去的偶然之中。
我们看到的是那一个个伸向天堂的大烟囱,无不冒着诡异的烟,而那些被扯碎了的白云渐渐在淡的没有颜色的天空中无依无靠我们却为曾知晓;而普希金那前霞方逝,后霞已至,只让黑夜逗留半个小时的开朗心灵是在怎样的必然中才可能触碰。
我们太喜欢沉溺于自己的或是他人的悲惨世界,于是这个世界惨不忍睹。
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后感金蔷薇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中国大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一位女性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呈现的人性、历史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金蔷薇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女性知识分子,她在革命时期面对着家庭的破裂和社会的压迫,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她的坚韧和勇敢令人敬佩,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而金蔷薇的丈夫、家人和朋友们也各自展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壮和不幸。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小说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让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背景设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正值文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遭受着巨大的冲击。
小说中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通过金蔷薇和她的家人朋友们的命运,小说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让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所呈现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生活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他们不得不面对着家庭的破裂、友情的背叛和信仰的挑战。
金蔷薇和她的家人朋友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了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小说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社会问题,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金蔷薇是一部深刻的作品,通过对人物、历史和社会的刻画,让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呈现的人性、历史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后感引言概述:《金蔷薇》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1.1 主人公的形象《金蔷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坚毅而聪明的女性,她在逆境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对她的命运充满了期待和关注。
1.2 配角的形象小说中的配角形象各具特色,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这些配角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对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3 人物关系的描写作者巧妙地描绘了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纠葛。
这些人物关系的描写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二、情节的设置2.1 故事的起承转合《金蔷薇》的情节设计紧凑,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作者通过合理的情节设置,使整个故事紧张刺激,读者向来保持着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心和期待。
2.2 情节的高潮迭起小说中的情节高潮迭起,紧张刺激。
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使读者向来处于紧张的状态,无法自拔。
2.3 情节的结局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既给人以惊喜,又给人以思量。
作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使整个故事的结局更加引人深思。
三、主题的思量3.1 勇气与坚持《金蔷薇》通过主人公的坚持和勇气,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无论遇到多大的难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难点,迎接成功。
3.2 爱与牺牲小说中的爱与牺牲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表达了爱的伟大和牺牲的可贵。
爱可以使人变得勇敢,牺牲可以换来更大的幸福。
3.3 命运与选择小说中的命运和选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和选择,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命运,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语言的运用4.1 描写的细腻性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界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金蔷薇》中灵魂的庄严与圣洁
作者:董姝雯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金玫瑰》)初译本刊行于五十年代后期,这本书曾经感动了整整一代中国作家。
《金蔷薇》虽然是谈关于艺术创作的经验,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绝不仅仅是创作上的启发,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哲学。
刘小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重温(金蔷薇>》中写道:“《金玫瑰》不是创作经验谈,而是生活的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
如果把这部书当作创作经验谈来看待,那就等于抹去了整部书跪下来亲吻的踉跄足迹,忽视了其中饱含着的隐秘泪水。
”读了这段让人震惊的话,我开始带着疑问与好奇阅读这本书,慢慢体验其中的无限魅力。
透过《金蔷薇》,我仿佛开始明白创作的真正意图:“是为了预祝大地的美丽,为幸福、欢乐、自由而战斗的号召,人类心胸的开阔以及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如同永世不没的太阳一般光辉灿烂。
”而作家的幸福在于“不把自己当作一个特殊的、孤独的人,而是一个和一切人一样的人。
”这部美文集带领读者徜徉于纯美艺术的殿堂之中,去领略俄罗斯文学带给人的别样灵魂抚慰。
让我们从篇名“金蔷薇”说起,且不论故事有多大的虚构成分,单是故事本身就足以带给人感动的情感力量。
故事发生在墨西哥战争期间,患病军人沙梅为了逗小姑娘苏珊娜开心而给她讲述了一个关于金蔷薇带给人幸福的动人故事。
若干年后当沙梅得知苏珊娜爱情受挫,为了祝福她永远幸福,沙梅决定为她打造一朵金蔷薇。
然而年复一年,当沙梅如愿以偿之时,苏珊娜却已只身去了美国,且永不回来。
最终,沙梅在郁郁寡欢与贫困遗憾中死去。
守望沙梅的首饰匠将这朵金蔷薇卖给了一位文学家,于是关于金蔷薇的历史才得以流传下来。
这位文学家在其杂记中写道:“我们,文学工作者,用几十年的时间来寻觅他们——这些无数的细沙,不知不觉地给自己收集着,熔成合金,然后再用这种合金来锻成自己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诗。
”应该说这位文学家从金蔷薇的历史中看到了与作家创作的关联,巴氏对此的理解是:“作家的工作不是手艺,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
”显然巴氏推崇的是作家创作生活的内在精神力量,即使命感,而他的使命感在于“必须坚信人类理智的力量,坚信人类心灵的拯救一切的力量,热爱大地”。
这种强大的使命感源于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力量,使饱受蹂躏的俄罗斯作家在“把心酸和苦涩奉献给寒夜”的时代里,以自己永恒不灭的艺术追求来点亮残酷岁月中的人性之光。
或许“只有无限崇敬十字架受难的灵魂,才唱得出这种为受难的爱而颤栗的歌”,正是这样的灵魂对后来一代代苏联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是,如今的文人作家又有多少人真正是用自己的灵魂书写篇章呢?良知、正义、沉重、苦难、忠诚等等诸如此类的字眼离我们越来越远,有的只是恶搞、作秀、行为艺术、仿制剽窃、快餐写作等等司空见惯的现象。
当一个民族缺乏对于苦难与良知深沉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快餐娱乐与恶搞媚俗,那么民众的灵魂是否真的得到宽慰呢?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未来又在何方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作家到底该如何回答呢?或许我们应该感谢巴氏族,因为他早就坦言:“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仰,不允许真正的作家在大地上,象谎话般虚度一生,而不把洋溢在他身上的一切庞杂的思想感情慷慨地献给人们。
”正是这样,作家创作的态度是不仅要听从
自己内心的召唤,而且要清醒地听见来自自己的时代和人民的召唤。
只有这样的作家他的灵魂才能与人民息息相关,才能书写出同时代人的最真实的生活状况。
巴氏被誉为浪漫主义大师,尽管现实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但从他那涓涓细流般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全心向往的那个充满爱与温柔的美好国度。
巴氏在《夜行的驿车》中生发出的理想的温馨,借安徒生的故事表达出来,深深流露了“这代人从苦涩中萌生的对神圣的爱之渴慕的深切认同”。
安徒生为了想象中的爱而放弃了现实中的爱,为了给世人带去童话的欢乐,安徒生放弃了幸福。
如果说安徒生奉献给世人美丽的童话,是他那颗饱经风霜的心灵流出的热泪,那么巴氏奉献给世人清新隽永的散文诗篇,亦是他饱经苦难洗礼的爱的箴言。
他让人们在体味生活艰辛与现实苦难的同时,不要忘却生活的内在诗意,从而在情感上召唤人们要战胜苦难,憧憬美好的未来,以求达到一种对现实的精神超越的境界。
一切丰富人类思想、提升人类情感的东西,我们都不能忽视。
比如,巴氏笔下的梵高,那个饱经风霜而为艺术献身的伟大画家,在其穷困潦倒的一生中用自己的画笔带给世人欢乐,他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无私地献给人类,竭尽所能对抗苦难。
巴氏以自己的方式为梵高呐喊:“是时候了,应该恢复以公正的态度来对待梵高,对待乌鲁别里、鲍里索夫一穆萨托夫、戈根以及其他许多艺术家了。
”在那个强权政治的年代,如此捍卫艺术的尊严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巴氏从来就不惧怕苦难与强权,他热爱一切丰富人类灵魂的艺术形式。
在《早已想写的一本书》里,巴氏评述了一些作家的创作札记,如同他的先辈作家契诃夫、布洛克、高尔基、阿克萨科夫、格林及至普利什文一样,巴氏也是在俄罗斯这块朴实而美丽的大地上汲取了无限的艺术营养,民族的沉重苦难并没有压倒他,相反巴氏内心充满诗意生活的美,从小就耽于幻想,而这一点显然受到亚历山大·格林的影响。
人们往往陶醉于格林笔下“诱人的角落里的光明和清凉”,巴氏也深深被格林那颗幻想之心所吸引,他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幻想家:“格林的作品几乎全是为幻想辩护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格林。
大家知道,我们所努力争取的未来是由不可战胜的人类特质——善于幻想、善于爱——产生的。
”可是谁能想象这样伟大的作家经历的却是“背叛者和焦灼的流浪者”的坎坷一生呢?巴氏发出这样的疑问:“不知道这一个孤僻的,受过各种苦难鞭笞的人,怎么能经过难堪的生涯仍然保持了强大而纯洁的想象的伟大才能,保存了对人类的信心和羞涩的微笑”?也许缘于面对现实冷酷无情的坚忍,缘于对幻想的热爱天性,格林用他的笔编织了一幅美好未来的理想世界。
而这从根本上说源于对自然、对大地、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由衷而真挚的热爱。
正如巴氏评价另一位“按照心意生活的人”普利什文一样,这位自诩是“钉在散文十字架上”的诗人拥有金刚石般的语言,他作品总有层出不穷的新发现,他能够把一个人的灵魂中最隐秘的幻想揭示出来。
他的智慧是在俄罗斯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在人民淳朴性格中形成的,充满了不朽的诗意。
这不由使我想到刘小枫的一段话:“它(《金蔷薇》)使我们已然开始接近一种我们的民族文化根本缺乏的宗教品质,禀有这种品质,才会拒斥那种自恃与天同一的狂妄,禀有这种品质,才会理解俄罗斯文化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酥一同受苦的精神,禀有这种品质,才会透过历史的随意性,从存在论来看待自己的受折磨的遭遇。
”诚然,不难从普利什文、格林、巴氏等一大批负有使命感的俄罗斯作家身上看到“这种品质”。
有谁不记得托尔斯泰的《哥萨克》、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契诃夫《草原》、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与
叶赛宁的诗歌,更为奇特的是俄罗斯作家中还出现了一批主要以描写大自然出名的大师,为读者所熟知的就有蒲宁、普利什文、卡扎科夫及巴氏本人。
他们领悟到了耶酥十字架受难的意义,它的启示在于:爱的实现必然与现世的苦难休戚相关,这是爱在现世的必然遭遇。
他们那代人对“这种品质”一往情深,与俄罗斯精神患难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