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教育学,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

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学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散于他们的哲学著作中。

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可以说他们只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国内: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韩愈的《师说》《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①英国——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④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他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⑤法国——卢梭出版《爱弥儿》开拓了研究个体生长与教育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至此教育问题有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教育学概念,有了教育学专门的研究方法,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专门的教育学研究机构。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世纪的社会需要。
其次,劳动中由于需要相互协作与交流,于是促使了语言的产生,这师德教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再次,劳动使人获得了物质生活资料,生活的改善,营养丰富,人的体质得到发展,也是人的思维器官大脑得到发展,这也是人类接受教育的条件。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脱离。
(4)、学校教育形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近代工业社会的教育
主要特征:(1)、工业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2.教育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4.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5.通用性、全面性的教育目标。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1.遗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影响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逆性2.批判“遗传决定论”

教育学原理(精华版)

教育学原理(精华版)
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我国的教育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主要是教材的翻译和撰写。二十世纪初主要是学习日本,20年代开始学习美国,50年代后转向学习苏联,而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则是面向全球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当然,另一方面,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也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课件(上)

教育学原理课件(上)
指导;告诉;训练;政教、教化;效仿; 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 • “育”的词义有以下四个:生育;抚养; 培养、养育;生长、成长。
(二) 外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据现代外文的“教育”一词的用法,大致可以归纳出以 下11个含义:
• (1) 教育、教学工作;
• (2)培养、教养;
• (3) 训练、教导;
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Samuel Bowles)、金蒂斯(Herbert Gintis)、阿普尔 (Michael Apple)、法国的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等。
(二)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 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一) 中文的“教育”词源与词义 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教”和“育”
两个字,而且是独立运用的两个词。 • “教”的词义有以下七个:教育;教导、
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和谐发展教育:体 育、德育和智育。
4.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昆体良提出教 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雄辩家,并十分重视雄 辩家的道德品质。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社会实践尤其是教 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 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产 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一些著名的学 者和教育家提出的教 育思想、教育理论, 以及前人有关教育知 识的充分积累,这些 都为教育学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教育学是一门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任务)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是指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1.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的规律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战国末期,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专著;(2)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西方第一部教育法论著,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教育学”被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3)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4)特普拉,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教育学研究》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5)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派别(6个)(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的发展及其教育关系的理论)基本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统计、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外在的,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了问题.教育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事实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教育规律是内在的.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中国孔子《论语》◆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述而》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也是孔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

“性相近,习相远”——对人性的看法教育作用:个体和社会功能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为状态,启、发为行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其意;………)(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孟子◆性善伦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人伦表现在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直观性原则知之不若行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子“兼爱”“非攻”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人的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重视说知)道家的教育思想“绝学”“愚民”“绝学无忧”“道法自然”培养目标:主张培养“上士”和“隐君子”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概述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3、广义的教育:一切教学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4、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5、我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有考古依据为商朝。

西汉太学,东汉郡国学,郡县学。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目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育目标8、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为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9、学制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苏联)10、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学生1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1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3、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材组成14、课程评价之父:泰勒15、教学过程的结构: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6、班级授课制最早由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赫尔巴特完善,凯洛斯形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京师同文馆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学发展经历的阶段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

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第二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标志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形成】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加强教育学的元理论研究
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问题(原问 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增加某一学科领域的 具体知识,而是反思该学科的研究行为,如科 学哲学、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都具有元研究 的性质。
第二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教育学的地位
教育学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课程体系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师范生共同 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师范专业课程,为成 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匠如何修理。 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 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 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 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 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 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
说说你的看法
“有人没有上过师范院校,却能成为一名 好教师。但是,很多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却 不一定称职。可见,教育学理论并不是成为 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对此你有什么看 法?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领会教育真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三)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四)帮助总结经验,从教育教学中研究 (五)培植教育理想,养成教育情怀 (六)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知识提供理论指导
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 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 王友:“为你诚挚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 糖......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 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 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传统教育的代表
2.《学校与社会》:杜威(1859~1952) ——实用主义的代表 ——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3.《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马克思
主义科学教育学
(四)教育学分化与反思阶段
1.《教育过程》布鲁纳:1963年 2.《教育目标分类》布卢姆:1956年 3.《教学与发展》赞可夫 4.《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1970年
陶先生立即换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 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 却迟到了。”王友带着怀疑的眼神接过 糖果。
陶先生又换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 “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 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 重我。”
接着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 “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 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父亲与儿子
有位父亲跟儿子在户外玩。儿子爬到墙上想往下跳,让父亲 在下面接住他。
在他准备跳下来之前,父亲跟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也 有一位父亲跟儿子。故事中的父亲是美国的一个富翁。这个富翁 的儿子有一天爬到一面墙上往下跳。这个富翁张开双臂在下面等 着接住儿子。可是当他的儿子跳下去的时候,这个富翁却闪身躲 开了。
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 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 子送进北大。
三、具体学习方法指导
1.关注教育现实,做一个会观察的人 2.反思日常教育经验,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3.体验教育智慧,做一个具有教育思维的人 4.在研究中学习,做一个敢于实践的人
作业
上网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教育家, 并选其中一位,谈谈你对他的一些 认识的加深和改变。
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孔子《论语》 韩愈《师说》等
(二)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1632年), 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 学专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的标志。
(三)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 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 作。 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 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 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教育的基础主要 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 90%。在这以后,教育还在继续进行,孩 子也在继续成长和完善,然而总的来说, 你已经享受成果了,因为你培育的花朵在5 岁以前就已经绽蕾了。”
思考:
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教 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作品 作者 作品时间 作品价值 著名观点
(一)萌芽阶段
1.《学记》(先秦):孔子弟子整理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
思结合、温故知新 2.《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金表的故事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 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 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 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 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 为后悔不迭。
福禄贝尔: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 的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 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 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 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 效果。”
爱孩子,这是老母 鸡都会的事,要善于 教育他们,却是一项 伟大的事业。
——高尔基
富翁的儿子摔在地上,一面哭一面很困惑地看着父亲,不知道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这个富翁跟他的儿子说:我让你跌 一跤,是为了让你学到一课----这个世界上就连父亲有时候也未 必信得过,何况其他陌生人。
讲完了富翁与儿子的故事,这位讲故事的父亲也伸 出双臂,对儿子说:来,跳下来吧,我会接住你。 这时儿子心里不安起来,这个故事已经令他内心产 生了怀疑与犹豫。
复习思考题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 作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2.正确理解和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 义和方法。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家庭教育学是每位父母必须要学习的学问。
学习家庭教育基本知识; 掌握家庭教育技巧; 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有理由重新学习“父母专业”
“放养”与“圈养”
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 《虎妈妈的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 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 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 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 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 讨论。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是指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 动的一种客观存在。
教育问题是当教育现象被人们议论、评说 时就变成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 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 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父亲连声催促他。于是儿子咬咬牙闭上眼睛跳了 下去。
他以为会摔在地上,但当他睁开眼的时候发现自 己躺在父亲的怀抱里。他父亲跟他说:我也想你学 到一课----连陌生人有时候你也可以相信,何况是 你的父亲。
你怎样看待这位父亲教育方法?
96.1%的家长渴望了解家庭教育的知识和 方法; 96.1%的家长认为自己需要培训, 85.9%的家长有烦恼和困惑; 88%以上的孩子希望家长有现代意识; 100%的家长都想把孩子教育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