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人物纹饰分析
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

《艺术考古》总第期年第52009期4兔子是一种哺乳类、草食性的脊椎动物,其耳长、尾短,善奔跑、跳跃,具有善良可爱、机灵活泼的特性,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动如脱兔”这句成语便诠释了兔子的敏捷性。
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具有特殊地位,被赋予各种吉祥的寓意和内涵。
兔子因其很强的繁殖能力而被视为生育的象征,《尔雅・释兽》载:“兔子曰娩”。
古人还将月亮中的一块阴影想像为兔的形状,认为月中有兔。
明人王夫之曰:“顾兔,月中暗影似兔者。
”[1]清人林云铭云:“月中微黑一点谓之兔。
”[2]历史学家根据月中有兔的传说在印度起源之古、传播之广、典籍中记载之多,认为“它起源于印度”[3],并且最初应来源于佛教典故。
而我国文献中关于月兔的记载,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月亮你有何种功德,圆缺周始竟然长生不老?你清清静静,为什么肚中还养了一只兔子?而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古老传说中,嫦娥在冰冷的月宫里遥望人世,与她为伴的只有被罚日夜砍伐桂树的吴刚和一只在桂树之下捣药的玉兔,以上种种原因,使玉兔成为了月亮的象征。
兔子还是我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
十二生肖在我国民间俗称为十二属相,每十二年一轮的兔年使得兔这种动物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由于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如此多的吉祥寓意,因此兔子的形象在我国古代各类艺术品中曾经大量地存在,自然也是古代陶瓷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明清景德镇民窑兔纹研究曹建文徐小娇《艺术考古》总第期年第52009期4图六是景德镇董家坞窑址出土的正德至嘉靖初期的青花兔纹执壶,壶底足正中画兔纹,虽四肢着地呈伏卧状,但头部高高仰起,望着头顶一轮月亮。
而壶嘴与壶身的相接处亦画有一幅开光山石兔纹,形态也做仰首状,与壶底兔纹非常相似。
图七、图八为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嘉靖青花兔纹盘残片,盘内心绘有桂树兔纹,盘底足书有双圈“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

上海文物商店藏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鉴赏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7期摘要:上海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笔筒通身绘兰亭会“修禊”场景,是康熙民窑青花绘画艺术的结晶,为研究清代的文房用瓷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青花;笔筒;兰亭会2019年秋,上海文物商店积极参与上海首个国际艺术品交易月,遴选近千件旧藏瓷器上柜销售,其中一件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笔筒格外引人注目。
1 青花笔筒,颇有天趣笔筒是一种重要而又常见的文房用具,用以放置毛笔,清初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除笔筒外,置笔用具还有笔格、笔插、笔篓、笔船、笔床等,其中笔插是竖向置笔的,而笔格、笔船、笔床、笔篓中的笔是斜放或横放的。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笔筒”一词,孙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载:“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①这一时期出土的笔筒通常是镂孔的细竹管形,与明清时期流行的圆筒状插笔的笔筒大相径庭,仅可认为是后世笔筒的始祖。
②笔筒大量出现是在明代中晚期,文献上有取湘妃竹制作笔筒③的记载。
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
”《天水冰山录》记录抄没明嘉靖朝权奸严嵩家产所得到的牙厢(镶)棕木笔筒、象牙牛角笔筒、哥窑碎磁(瓷)笔筒等。
④明人屠隆的《文房器具笺》亦见有“笔筒”专条。
根据现有文献和实物分析,瓷质笔筒的出现应该稍晚于竹木笔筒,并在明末天启、崇祯年间大量烧制,以青花为主。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在1988年“宋官窑特展”中将一件乾隆御题诗笔筒定名为“北宋官窑粉青笔筒”(高9.8厘米,深8.6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7.3厘米),现在看来断代并不确切。
传世还有髹漆、黄杨、百宝嵌、匏制、水晶、紫砂、铜制的笔筒,皆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佳作。
明清瓷传统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明清瓷传统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大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
这些纹饰反应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解读古代陶瓷的纹饰特征及寓意,了解传统文化及典故,继而更好的去欣赏那些不同时期涌现的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
喜欢真正野生好沉香的朋友请加下面微信免费领取:《破解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一路连科图】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
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
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
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
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明宣德青花一路连科纹蟋蟀罐标本清十八至十九世纪青花釉里红一路连科纹罐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大纵横》【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
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
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
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清康熙矾红彩八仙祝寿纹碗-北京故宫藏【八吉祥】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
八吉祥图案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
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
八年级美术下册10关注身边的美术遗存青花瓷器的纹饰素材人美版2

青花瓷器的纹饰一、元青花纹饰——主题纹饰缠枝牡丹纹、松竹梅纹、荷莲纹、缠枝菊纹、葡萄纹、西瓜纹、鸡冠花纹、水草纹、蕉石纹、龙纹、凤纹、鱼纹、孔雀纹、鸳鸯纹、麒麟纹、人物纹。
元青花纹饰——辅助纹饰〔主要是用在器物的边饰与口沿部位,以及瓶、罐的肩部与足部,或用作不同纹饰之间的隔墙。
〕波浪纹、莲瓣纹、回纹、卷草纹、钱纹、菱形纹、蕉叶纹、如意云头纹。
二、明青花纹饰1、洪武时期〔1368—1398年〕缠枝莲纹、缠枝菊纹、折枝牡丹纹、松竹梅纹、蕉叶纹、回纹、莲瓣纹、朵云纹、山石纹、波浪纹、卷草纹等〔注:在明洪武期间,元青花瓷器上的动物纹、人物纹已大为减少,几乎不见;用法上不像元代瓷器的纹饰那样严格,一种纹饰既能做主题纹饰,同时也用它来坐辅助纹饰;明洪武青花纹饰较元青花纹饰的层次减少,疏松简练,线条粗矿。
〕2、永乐时期〔1403—1424年〕莲瓣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菊纹、缠枝灵芝纹、宝象花纹、莲托八宝纹、松竹梅纹、花鸟纹、波浪纹、莲池纹、把莲纹、回纹、卷草纹、蕉叶纹、西瓜纹、葡萄纹、忍冬草纹、龙纹、凤纹等。
3、宣德时期〔1426—1435年〕云龙纹、海水龙纹、穿花龙纹、莲池龙纹、云凤纹、穿花凤纹、团风纹、缠枝莲花、缠枝菊纹、宝象花纹、缠枝牡丹纹、松竹梅纹、葡萄纹、荔枝纹、石榴纹、竹石芭蕉纹、回纹、梵纹、十字杵纹、人物纹等。
4、正统时期〔1436—1449年〕龙纹、狮纹、瑞兽纹、麒麟纹、鱼藻纹、犀牛望月纹、孔雀牡丹纹、松竹梅纹、鸡冠花纹、荷花纹、菊花纹、西藩莲纹、卷草纹、莲瓣纹、折枝花卉纹、蕉叶纹、连钱纹、方胜纹、螺纹、法轮纹、海水纹、云纹、锦纹、回纹、八宝纹、山石纹等。
5、景泰时期〔1450—1456年)缠枝牡丹纹、缠枝菊纹、卷草纹、人物纹、狮子滚球纹、金刚杵纹、“福〞字纹、灵芝纹等。
6、天顺时期〔1457—1464年〕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缠枝菊纹、折枝牡丹纹、折枝莲纹、折枝菊纹、松竹梅纹、菊石纹、秋瓜纹、海水瑞兽纹、双狮滚球纹、花鸟纹、莲池水鸟纹、月华纹、波斯纹。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种类】明清瓷器纹饰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纹饰图案有,蝈蝈、松鹿、云纹、云龙纹、耕织图、花卉纹、花果、鸟纹、鱼纹、云纹、兔纹、寿星、回首兔纹、十八罗汉、雁纹、直线纹、凸线纹、博古图、阴线纹、单线圈纹、海马、太白读书、荷莲纹、赤壁赋、缠枝莲纹、封神榜、文王访贤、覆莲瓣纹、麒麟、团龙尖莲瓣纹、莲花纹、牡丹纹、花果纹、菊花纹、芙蓉花纹、梅花纹、灵芝、葡萄、花瓣纹、蕉叶纹、八卦、叶纹、草叶纹、婴戏图、人物故事、山水纹、三国演义、西游记……以上随意列举一些明清时期常见的纹饰种类,以期从中窥见明清时期纹饰种类的诸多特征,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在纹饰种类上可谓是集大成,从具体种类上看,虽然明清瓷器许多纹饰种类前代都有见,但确有少部分急剧减少或基本消失了,较为典型的如珍珠地刻划花纹在明清时期基本不见,而一些传统的凹弦纹、鸳鸯对衔绶带纹、蕉叶纹、草叶纹等都呈减少的趋势,大量出现的是大型组合纹饰,如青花瓷瓶、青花罐等器物上的纹饰,常是大型山水和人物故事,图案构思奇妙,山上往往是小桥流水、亭台水榭、云雾缭绕、牧童戏牛等,组合十分复杂,看上去相当繁缛,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来反映纹饰的主题。
实际上青花瓷作品上的大型山水画与宣纸上的没有任何区别,所表达的思想也很抽象,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在明清时期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成为了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许多瓷器的纹饰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教化功能。
【时代】从时代上看明清瓷器纹饰与传统相比有较大改变,首先继承了传统刻划纹的诸多元素,如诸多纹饰的种类等,但明清瓷器显然背离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不再以刻划纹为主,主要以绘画为主,刻画并举,明清传统瓷器,如白瓷、黑瓷等在纹饰上主要以刻划纹为主,而处于主流地位的青花瓷则主要以绘画为主,成功地将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转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成功地被引入到了瓷器上来,成为明清时期画家宣泄思想的幽静之地,和封建礼教进行教化的场所,以及人们吉祥互拜的场地,如我们常可以看到的鱼纹盘,一条大鲤鱼在盘中央翻腾,预示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试想人们在享受美味之时,看着如此潜移默化的祝福,其心情该是多么的愉悦。
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雍正瓷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瓷器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钧窑匜式尊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如意尊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木纹釉粉彩人物纹笔筒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清雍正年间高28.6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10.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番莲纹葫芦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乌金釉碗一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缠枝花卉纹盖盒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炉钧釉长颈瓶清雍正高16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7.4厘米直口,长颈,牢肩,圆筒状腹,平底,圈足。
通体施炉钧釉,外底阴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低温窑变花釉品种之一,盛行于雍正、乾隆两朝。
由于其做法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上各色彩釉二次入炉。
低温烧成钧釉风格的瓷器,所以俗称“炉钧”。
雍正炉钧釉器还有玉壶春瓶、钵、缸、天球瓶、灯笼尊、锥把瓶、如意耳葫芦瓶、纸槌瓶、莲蓬口长须瓶、弦纹瓶等品种。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釉里红三果纹玉壶春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海水双龙戏珠纹瓶清康熙高44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9.5厘米瓶撇口,束颈,颈部堆两道弦纹,长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
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折枝花卉纹,腹部海水云龙纹,四爪蛟龙,双目圆睁,龙身蟠曲成弓字形,腾跃于汹涌翻滚的海面上,表现出翻江倒海,叱咤风云之势,尽显巨龙之霸气。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伪托款。
康熙时期,民窑青花瓷的生产不仅数量大,而且制作精工,胎质坚细洁白,青花色泽鲜艳,装饰题材丰富,纹饰描绘层次分明。
此器展现出康熙民窑青花瓷独特的艺术风韵。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官窑贯耳六方尊. 物馆清雍正仿哥窑暗花云纹双耳扁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瓶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仿汝釉牺耳尊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窑变釉绶带耳尊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窑变釉绶带耳尊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雍正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清陈设品高52.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6.5厘米人们把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的瓷器,称之为天球瓶。
断代瓷器纹饰“开脸“:谈历代青花瓷绘人物开脸!

断代瓷器纹饰“开脸“:谈历代青花瓷绘人物开脸!古玩元素网带你进入古玩行!主要汇总一下明清民窑瓷绘人物开脸特征1、明代初期,民窑纹饰比较草率,画法基本都是一笔点画,且人物绘画比较少,基本为高士图,开脸都寥寥数笔,极为粗犷潦草,没有典型的特征。
(该瓷片为窝形底,结合断面,典型的洪永器物)2、空白期,画法仍以一笔点画为主,但渐趋精细,空白期有一批比较典型的外壁绘云气高士图的碗,人物纹饰有高士和童子。
此类器物纹饰比较飘逸,人物也不例外,面部多修长,眉眼刻画简单却能突显闲逸气质,须发和头巾逆风飘扬,特征比较明显。
个人感觉有明一代,除明末纹饰引入版画的情节性内容,人物刻画以此种为最佳。
3、明中期,人物纹饰除高士外,还多见婴戏与侍女。
此时绘画技法已出现单线平涂,但不用于脸部,各种人物脸线勾画都较圆润,草草一笔而成,却十分传神。
仿品多在此处见犹豫。
面部五官绘画趋于程式化,不见人物感情。
4、明晚期,人物纹饰题材极为丰富,绘画有精有粗,风格上基本延续明中风格,差别主要体现在题材和青料上,开脸笔画较少,比较程式化,其中婴戏图的大脑袋比较有时代特色。
5、明末,景德镇瓷器在这一时期的瓷器发展正逐渐为人认识,纹饰上由于木刻版画等的引入,大大增加了画面的题材和场面,特别是许多立件,根据画片都能说出故事的题材,这是明末清初的一个特点。
当然一些简单器物纹饰仍然延续了前朝的特征。
总的来说,明代人物装饰是一个题材有少到多,绘画由粗到细的过程,人物开脸有写意渐趋与写实,线条越来越细腻,神态刻画普遍比较准确,用笔率直干脆,这是仿品最不能达到的地方。
当然,相比其他鉴定要素,人物开脸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方面,个人认为断伪的意义比断真要大。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知名藏家:奚风瘦马原创!如同行转载请署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早期民窑青花瓷器人物纹饰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27T13:16:11.82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9期供稿作者:程文
[导读] 雍正民窑有婴戏纹饰的器物明显不及康熙时多,画法也较为刻板,缺乏创新意识,但构图较前朝疏朗。
程文武汉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430072
摘要:据史料记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元代开始得到蓬勃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瓷器制作不论是器型、原料、制造工艺,还是纹饰、画工,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
当然,清早期的外销瓷以及晚清、民国,包括文革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其独到之处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里不作专门的叙述,而只就清早期的民窑青花纹饰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作粗浅的描述。
关键词:民窑青花纹饰披麻皴斧劈皴构图开光
民窑器物生成于民间,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均带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特别是其纹饰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给作品带来了活泼、旺盛的生命力。
清三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装饰纹饰亦进入了全盛期。
这不仅表现为纹饰品种的增加和富有新意、图案层出不穷,也表现在装饰手法和构图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瓷器纹饰更加生气勃勃、超越前人。
一、婴戏图纹饰
因画面以儿童游戏为主题,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到清朝时已广为流行,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康熙。
康熙朝民窑婴戏纹风格多样,前期单线平涂,用笔恣意,线条简练有力,纹饰粗犷,缺乏阴阳向背,有明末遗风,眉眼往往不甚清晰,但颇为传神。
衣服及洞石均是平涂的画法。
后期流畅,在表现儿童活泼欢快的场面上并不亚于官窑器。
2.雍正。
雍正民窑有婴戏纹饰的器物明显不及康熙时多,画法也较为刻板,缺乏创新意识,但构图较前朝疏朗。
此时多采用双勾重染的画法,也有淡描青花一类。
这类纹饰的画法完全不同于晚明的淡描双勾以备填色,而是完全以青花线条的方式加以表现,其纹饰的层次完全由线条之间的空白加以表达,给人以画风细腻之感。
此种表现技法虽不是本朝独有,但较万历的淡描青花多了几分层次,又较康熙的淡描青花多了几分凝重,极具时代特征。
3.乾隆。
乾隆时期饰有婴戏纹样的器物十分多见,受官窑婴戏纹饰风格的影响,纹饰也追求奢华之风,但在具体纹饰上总给人东施效颦之感,虽然整体追求官窑的富丽堂皇,但终不免粗俗不堪,神态有失生动,人物造型亦较生硬,纹饰布局繁满刻板,寓意明显。
二、侍女图纹饰
侍女纹饰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因画面以仕女为主题,故称仕女图。
1.顺治。
顺治的侍女纹有明显的晚明风格,画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虽继承前朝,却也不失时代特征,具有构图简洁、布局疏朗的特征,特别是青花淡描仕女,其衣带裙褶飘飘然有凌云之气。
2.康熙。
康熙朝仕女图的时代特征是图像较大、主题鲜明。
人物追求高贵典雅的风韵,绘画神传,主题纹饰突出,人物的共同特征是发髻高挽、脸庞丰满、眉如弯月,具有端庄稳重的气质。
3.雍正。
雍正侍女纹饰受官窑影响较大,人物多着汉装,面容娇好,体态纤弱,发髻高挽,纤手柔弱无骨,气质十分高贵。
线条流畅,画工较官窑略为粗糙。
4.乾隆。
乾隆时期官窑器纹饰的画法受西洋画的影响较大,讲究透视与明暗关系,如洞石的阴阳、蕉叶的向背。
而民窑侍女纹饰的画法受西洋画的影响较小,基本上继承了雍正以来的传统,构图繁缛,虽意境通俗,但画面单调,给人以刻板的感觉。
人物造型亦不及雍正准确,时有造型纤弱、比例不准等不足。
三、神话人物图纹饰
神话人物故事图是瓷器装饰种类中重要的人物纹饰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八仙、罗汉、麻姑;还有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如刘海、神女、飞天、西王母等。
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装饰中神话人物纹饰盛行的时期。
1.顺治。
顺治时八仙人物较为多见,绘画生动、线条简洁明快是其青花人物图的一大特征。
人物多为设色平涂,造型不甚准确。
寿星的头为芋头状,而不是明代盛行的冬瓜状。
2.康熙。
康熙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中的人物多为罗汉一类人物,其形象生动自然,线条流畅。
3.雍正。
雍正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的纹饰有图案化的倾向,画法较为刻板。
4.乾隆。
乾隆民窑神话人物故事图的纹饰布局繁满、刻板,意境较为通俗。
绘工不细腻,缺乏必要的层次感,人物造型民间味道较浓。
四、戏曲人物图纹饰
戏曲人物图纹饰取材于戏曲和小说的故事情节而得名,如“唐僧取经”、“西厢记”等。
1.顺治。
顺治戏曲人物图纹饰较为常见,构图较明末简约,人物工丽潇洒,注重以场景烘托人物,绘工细腻。
以青花点划孤独的太阳是顺治时的典型风格;鱼鳞状秋草、漩涡状云朵、梅花状衣纹点缀是明末清初的典型画法,只是蕉叶纹从崇祯时器口沿的细笔勾边、筋脉留白改变为本朝的边廓双勾填色,叶片也双勾填色并留白以示筋络。
2.康熙。
康熙戏曲人物图构图开阔,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线条纤细有力。
山林为传统的国画层次涂染。
刀马人物中亦有一些器物的画法并不工细,有传统写意画的味道:人物的画法粗犷,虽没有笔笔细绘,但颇为传神;马匹的四肢以浅淡的线条加以勾勒,但也不失其真。
3.雍正。
雍正时期民窑瓷器中戏曲人物图较少见,特别是康熙时常见的刀马人物图如此,纹饰多取材于《西厢记》、《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
基本上构图严谨、线条纤细,不及康熙朝人物刚毅强健。
纹饰布局已渐疏朗,康熙时顶天立地的人物形象已不多见。
总体艺术成就不高,但也不乏精细之作。
4.乾隆。
乾隆戏曲人物图较为常见,构图繁缛是其典型特征。
人物造型准确,绘工精细,线条清晰明快。
五、寓意图纹饰
因其纹饰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而得名,反映的内容都是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竭力拼搏进取以得功名、有朝一日享受高官厚禄的追求,
真实地反映了纹饰的时代特征及社会意识形态对瓷器纹饰的影响。
多以人物为主题,例如有的足踏祥云,伴着太阳升起,寓意“指日高升”;有的头戴高冠,伴鹿而行,寓意“高官厚禄”等。
主要有“状元折枝”、“一品洞天”、“指日高升”、“青云直上”、“独占鳌头”、“天官赐福”、“五子登科”等。
1.顺治。
顺治寓意图纹饰整体风格有较大的变化,一改晚明的豪放,以内容新颖、描绘工丽隽秀著称。
人物神态飘逸,并注重以场景衬托人物,可以说是远山近水、亭柳楼台集于一画,分水、皴、点、淡绘与浓笔渲染等技法并用,只是线条的运用总体不及崇祯时娴熟。
2.康熙。
康熙有寓意图纹饰的器物较多,内容较为繁杂。
人物造型生动传神,纹饰具有层次感,以长而流畅的线条表现梦幻景致的画法较为成熟,不见有鱼鳞状秋草,而代之以点苔。
3.雍正。
雍正有寓意图纹饰的器物多为民窑,其纹饰流畅洒脱与单调刻板并存,均较康熙时纤弱。
构图疏朗,作为辅助纹饰的洞石法细腻,表现出雍正民窑疏淡的风格特征。
4.乾隆。
乾隆寓意图纹饰构图以加官进爵纹较为常见,题材程式化的时代特征较浓,但绘画较为精细,层次感较强。
瓷器纹饰代代相传,继承了优秀的传统,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
这些继承与革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些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艺术的兴衰,对我们研究传统的中国文化,以至对我们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以促进现代艺术的研究与发展都有诸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希贵《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2.路菁关宝琮《中国民间青花瓷》.辽宁画报出版社,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