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管仲列传》。

(2)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和传主精神。

(3)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管仲的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2)学习管仲为国家、民族作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

2.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等。

2. 分析管仲的言行举止,认识其人格魅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管仲为例,探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

3. 采用比较法,分析《管仲列传》与其他传记文学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传主精神及课文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如古代文化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传记文学进行比较,加深对《管仲列传》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管仲品质的思考和感悟。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管仲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2. 掌握《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事迹中汲取人生智慧。

1.2 教学内容1. 管仲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2. 《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3. 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4. 管仲的人格特点和人生哲学。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管仲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进行讨论;3. 案例分析法:分析管仲的人格特点和人生哲学;4. 比较法:比较管仲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管仲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相关图片;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需2课时。

3.2 教学流程1. 第一课时:讲解管仲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和《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2. 第二课时:讨论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策略,分析管仲的人格特点和人生哲学。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考试: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2 评价标准1. 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2. 课后作业:作业完成认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3. 考试:考试成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史记》中的《管仲列传》;5.2 参考书籍:司马迁《史记》全译本,杨宽《管仲研究》等;5.3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论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于管仲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做好笔记。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管仲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此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管仲列传》教学,属于苏教版高二选修课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管仲列传》这部古典文学巨著,进而懂得“明断是非,见利思义”的道理,培养学生民主、法制的观念、善于分析、自觉实践,提高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理解《管仲列传》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合作能力。

4.加强对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

二、教学内容:1.《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及其生平。

2.如何分析并理解《管仲列传》中的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详细的课件、PPT等多媒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脉络和重点内容。

2.小组讨论法:设置小组话题,让学生参与、发言,促进学生思维开阔和组织合作精神。

3.案例教学法:根据《管仲列传》和周围社会的实际案例运用,让学生理解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用文化、法律、制度、伦理等方面的PPT,介绍《管仲列传》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讲授环节:以《管仲列传》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为核心,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

3.小组讨论环节:分别分组,让学生以“法律与制度,读世界,伦理与古今”为话题,组织小组轮流开展讨论,查找和总结彼此的思考方式和建议,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和分享。

4.案例教学环节:结合周围社会和同学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解决与实践操作,探讨并演示法律、制度、文化、伦理等方面常见的内涵与实践。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初步梳理和评估。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第一章:管仲生平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事迹。

理解管仲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

讲述管仲年轻时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简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和成就。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的相关内容。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详细的信息和背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管仲生平的理解和感受。

1.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生平的阅读笔记。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管仲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内容和影响。

分析管仲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的政治改革措施,如选拔人才、减轻赋税等。

分析管仲的政治改革对齐国的影响和成就。

探讨管仲的政治思想和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中关于管仲政治改革的部分。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管仲的政治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政治改革的分析报告。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政治改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管仲的经济政策3.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对齐国的影响和成就。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管仲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发展农业、鼓励商业等。

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对齐国的发展和繁荣的影响。

探讨管仲的经济思想与其他经济学家的比较。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中关于管仲经济政策的部分。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读,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管仲的经济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管仲经济政策的分析报告。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展示对管仲经济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管仲的军事才能4.1 教学目标了解管仲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成就。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2、教学重难点重点:管仲的主要事迹和政治才能的理解。

难点:文中复杂的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对管仲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探究法4、教学资源教材《史记》中的《管仲列传》原文。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1 教学过程111 导入通过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管仲这一重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作者与作品介绍简单介绍司马迁和《史记》,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113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114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115 文意疏通教师逐句翻译讲解课文,确保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116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分析其性格特点和政治才能。

117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文中的叙事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语言特色等。

118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管仲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管仲的为人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119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1110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价短文。

12 教学评估12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2 作业批改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辅导。

123 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和对管仲事迹的理解程度。

124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3 教学注意事项13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32 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3)能够分析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人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提炼文本信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意识;(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尚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2)管仲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管仲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2)如何评价管仲的功过是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作者司马迁;(2)引导学生关注《管仲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管仲为何能成为齐国的贤相?他的改革对齐国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管仲列传》,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2)引导学生关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道德品质;(3)分组讨论,总结管仲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析管仲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2)对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其他贤相,探讨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3)讨论管仲的功过是非,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意识。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2)强调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结合《管仲列传》,分析管仲改革的成功原因;2. 对比管仲与齐桓公的其他贤相,谈谈你对管仲改革的看法;3.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人物评论,可以从性格、才能、贡献等方面入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分析《管仲列传》的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解读重要词汇、句子,翻译文段。

探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管仲的事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管仲列传》的内容,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准备教学案例、问题及讨论话题。

3.2 学生准备预习《管仲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搜集与管仲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管仲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文段,理解文章大意。

针对生僻词汇、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

分析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4.4 案例分析选取管仲治国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让学生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的成功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5.2 作业布置翻译并背诵《管仲列传》中的经典段落。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管仲列传》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6.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历史的贡献。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机遇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

2.2 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成就。

2. 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古代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对管仲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本魅力。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历史的贡献。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解答疑问,重点讲解文中难点词语和写作手法。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推荐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史记》、《管仲列传》等相关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增加课堂趣味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管仲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作品。

5.4 教师参考书《史记》译注、《管仲列传》研究等相关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总结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2. 探讨孔子和司马迁对管仲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3. 探究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4. 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和可贵。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

2. 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教学方法:
1. 讲解法
2. 讨论法
3. 诵读法
课前准备:
1. 熟读文本,理解大意,复述情节。

2. 自己归纳整理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3. 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之时,曾自比管、乐。

乐,乐毅燕国名将,扶持微弱之燕,联
合五国,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战功显赫。

而管,即管仲,他究竟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崇拜的偶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管仲列传》寻找答案。

二.结合课前预习,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师点拨。

(一)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霸名词作动词,称霸
2.富国强兵:富使动用法,使……富;强使动用法,使……强
3.管仲既任政相齐: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4.公子纠拜,召乎死之:死为动用法,为……死
5.管仲因而信之: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6.贵轻重,慎权衡:贵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7.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轻视
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二)特殊句式
A.判断句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B.状语后置句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C.宾语前置句
岂管仲之谓乎?
分财利多自与。

D.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齐桓公以(之)霸。

E.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囚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整理被动句的几种情况
(三)难句翻译(学生上黑板)
1、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多次作官,多次被国君放逐(贬斥),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翻译指点:关键是“无耻”、“羞”和“耻”。

参考译文: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翻译指点:谋,要理解成谋划;穷困,处境困难;还要注意补充所缺成分“使他”。

参考译文:我曾经为鲍叔牙出谋划策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

三.探究人物
(一)请学生寻找前人对其的评价(齐读)
孔子评价: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司马迁评价:
“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二)管仲是诸葛亮的偶像,被梁启超称为“中国之最伟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那为何孔子还“小之”呢?联系所学,谈谈你的理解。

1.政治主张不同:一个法家,一个儒家。

一个讲求利益,主张发展经济;一个讲仁义,要克己复礼。

故有“不知礼”“不知俭”之说
2.司马迁借孔子之口说出。

是一种追求或是对未来的向往。

赞扬其过程,可惜其结果。

(三)从文章中寻找能论证司马迁评价的句子。

措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理念(主张):顺民心
事例:桓公袭蔡-----管仲伐楚
桓公征山戎-------管仲令燕修召公
效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可补充管仲死后齐室衰微;国家因一人而兴,国家因一人而衰。


(四)由此可见,管仲功劳巨大。

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才能,那还有什么因素使得他成功呢?
1.君臣知遇之恩
2.朋友知己之情
【拓展】管鲍之交——喻指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朗读,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质疑:管仲做了一系列让人难以原谅的事,鲍叔却能谅解,反而还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
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

没有无原无故的爱,朋友之交也是如此。

自古知音难求,为什么?真正的知音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四.探讨:司马迁为管仲立传的原因。

从司马迁的遭遇可以看出他对管鲍之交心生羡慕之情。

是借管仲,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

(一)、希望有知己。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 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
(二)、希望自己的贤能被人赏识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贤良。

五.总结布置作业
六.知识链接
1、一箭之仇。

当初,齐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

齐国的局势很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

不久,齐
国发生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谁先到谁就是国君。

路上,两支人马相遇了,厮杀起来,管仲趁乱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

看见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下了,管仲他们就放心地继续赶路。

等他们赶到齐国,却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了。

原来,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这本来既不高明又很冒险的一招竟然骗过了所有的对手,使他在王位争夺战中赢得了至为宝贵的时间。

管仲只好保着公子纠又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了齐桓公。

他并没有忘记鲁国还有个巨大的危险——公子纠。

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齐桓公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被活捉。

2、《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蔡溃,遂伐楚。

《左传?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对于楚人“风马牛不相及”的疑惑与责问,管仲以“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由,达到了齐桓公想借尊王的名义代替周天子来号令诸侯的目的。

3、《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
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

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

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

4、《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

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

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返鲁之侵地!”桓公许之。

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

5、孔子论管仲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6、孔子论管仲
《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7、桓公拜相
“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
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七.教学反思
“文”和“言”如何结合是每篇文言文的难点,本篇也不例外。

本课主要将文言知识放在课前,由学生自主解决和合作探讨解决,然后上课进行检查和归纳。

但效果不够理想,需在课后再进行练习巩固。

本文的难点是作者为管仲立传的原因,联系前面所学《报任安书》《渔父》等课文,学生基本能探讨出原因。

但“管鲍之交”是现在学生所难以理解的,主要由于利益是现在交友的主要原则,应该加以引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择友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