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与质变小故事
关于质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质变的作文素材(名人故事推荐)关于质变与量变的名人故事1、《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时接受能力较差,记忆力也不十分好,读私塾时,常为背几十个字伤脑筋。
但他日夜苦读,由少积多,终于成为大学者。
2、三国时的董遇,家贫无力上学,靠卖柴糊口,但他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紧时间勤学苦读,依靠自学终成名重一时的学者。
3、宋朝崇阳县令张乖崖廉洁奉公,明察秋毫。
一天,张乖崖在府衙周围巡行,看见一个小吏慌张地从钱库里跑出来。
他上前查问小吏,搜到了他藏在头巾下的一文钱。
审问之后,小吏承认是从钱库里偷出来的。
张乖崖认为小吏偷的钱数目虽小,但性质严重,必须严惩。
小吏十分不服,辩解只是一文钱而已。
张乖崖却判他死刑,并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小吏被斩首,县上的其他人从此再不敢偷盗。
日积月累量变就会带来质的改变。
关于质变与量变的作文素材摘抄1、常言道:“聚沙成塔,聚水成河”、“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这些俗语都蕴含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的飞跃。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的成长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人不是一出生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千年事预测百年情的,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才成为人们崇拜和崇敬的国学大师、科学巨匠的。
3、一步步走出千里路,一镐镐开出万亩田。
参天大树是一枝一枝长起来的,工作本领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练出来的。
4、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纵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一大批科学巨匠的成长轨迹,他们都是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险,摸爬滚打,孜孜以求的基础上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5、在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中,量变里必然包含着局部质变,那么最终的质变才会到来,反之,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量的积累,那么质变就不会到来。
量变质变寓言小故事

量变质变寓言小故事
量变质变是哲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事物的变化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来解释。
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村庄里,村子里有一个果园,果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
每年秋天,果园里的苹果树都会结出很多苹果,这些苹果大小不一,有的红彤彤的,有的绿油油的。
村民们都喜欢到果园里摘苹果吃。
有一天,一个聪明的村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摘苹果的时候,如果摘下一个苹果,那么下一个苹果会比上一个苹果更大。
他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于是他决定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原来这个现象是由于果园里的苹果树都是交叉种植的。
当一棵苹果树的果实被摘取后,它会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来滋养下一棵树上的果实,从而导致下一个果实更大。
这个村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其他村民,他们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摘苹果的顺序,每次摘下一个苹果后,他们会等下一个果实长大一些再摘。
这样,他们就能得到更大、更美味的苹果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量变质变是一个自然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个规律,控制事物的变化过程,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比如在学习上,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积累一点知识,慢慢地量变就会引起质变,我们的知识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关于量变与质变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响作文

关于量变与质变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响作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有一个超级神奇的东西,那就是量变与质变!这可不是什么难懂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小魔法哟!就拿我学骑自行车这件事来说吧。
一开始,我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总是摇摇晃晃,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我心里那个沮丧呀,真想把自行车扔一边儿去!这时候,爸爸在旁边鼓励我说:“宝贝,别着急,多练几次就会好的。
”我心里嘀咕着:“真的能行吗?”于是,我咬咬牙,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从只能蹬半圈,到能蹬一圈;从歪歪扭扭走不了几米,到能慢慢骑出十几米。
这一点点的进步,不就是量变吗?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可以轻松地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转圈圈啦!哇塞,这难道不就是质变吗?再说说我的同桌小花吧,她的字原本写得歪歪扭扭,像小虫子在爬。
老师说只要她每天坚持练字,肯定能写好。
小花还真听话,每天都认认真真练上几页。
一开始没啥大变化,她都有点灰心了。
我就问她:“难道你要放弃啦?”她摇摇头,继续坚持。
慢慢地,她的字越来越工整,越来越漂亮,还在书法比赛里拿了奖呢!这难道不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最好例子吗?还有啊,我妈妈减肥的事儿也很有意思。
她一开始天天喊着要瘦下来,可跑了几天步就嫌累不想动了。
后来,在我和爸爸的鼓励下,她坚持每天运动,控制饮食。
一开始体重没怎么变,她可着急了。
我就跟她说:“妈妈,别着急,这是量变还没到质变呢!”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真的瘦了好多,整个人都精神了!想想看,我们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每天做几道数学题,背几个英语单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作用。
可是时间长了,积累得多了,考试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成绩提高了,这不就是质变嘛!哎呀,朋友们,量变就像是一颗颗小水滴,不断地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汹涌的江河,这就是质变呀!如果我们总是因为看不到质变就放弃量变,那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呀,我觉得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量变的力量,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因为质变总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悄悄到来,给我们带来大大的惊喜!。
关于量变与质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量变与质变的作文素材2009-06-19 00:10量变与质变 (063)063.量变与质变(1)正例: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21人,但她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蒋家王朝,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
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时接受能力较差,记忆力也不十分好,读私塾时,常为背几十个字伤脑筋。
但他日夜苦读,由少积多,终于成为大学者。
三国时的董遇,家贫无力上学,靠卖柴糊口,但他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抓紧时间勤学苦读,依靠自学终成名重一时的学者。
一位青年画家专程请教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要不到一天,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阳门采尔笑着回答:"请倒过来试试吧。
要是你花一年功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功夫就准能卖掉它了。
"青年画家接受了门采尔的忠告,回去后认真苦练基本功,深入搜集素材,经过周密的构思,用近一年功夫创作了一幅油画。
果然,这幅不到一天就卖掉了。
(2)引言:1、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
--俗语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苟子·劝学》3、当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
当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化,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变化的面貌。
4、祸患常积于忽微。
--欧阳修5、千里之堤,渍于蚁穴。
--俗语6、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累寸不已,遂成文匹。
――古语(3)反例:北京市原副市长王宝森平时不注的修养,贪污受贿,生活腐败,终于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最后畏罪自杀。
报上曾登载过《救救家长》的文章。
文章说:中国的"小胖墩"比十年前增加了三倍。
"任性儿""阔少爷"愈来愈多,出钱请人代做作业、代搞卫生、代吃剩饭的现象愈演愈烈。
量变导致质变的例子

量变导致质变的例子
量变引起质变经典例子: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是讲的量变、质变的关系问题。
水在结冰以后,体积约增加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他的体重比水小了,因此,冰总是结在水的表面,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冰层也就逐渐增厚。
2、粒谷子不会形成谷堆,但谷粒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谷堆。
3、“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齐威王与大臣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马,上马与上马赛,中马与中马赛,下马与下马赛,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后来,军事家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主意,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比赛结果,一败二胜,反操胜券。
由败到胜,是一个质变,但这一质变并不是由增加马的数量来实现的,而是由上、中、下三匹马排列组合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4、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胜利或失败的不同质的结果;人数和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案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案例一、量变与质变。
1. 减肥的故事。
你看哈,我有个朋友特想减肥。
他一开始呢,每天就只是少吃那么一点点,比如从每天吃三顿大餐变成两顿大餐加一顿小餐,这就是一个小的量变。
他还开始每天多走几步路,从原来基本不运动到每天走个两三千步。
这时候体重下降得很慢,几乎看不出来,但是这个小改变在不断积累。
后来呢,他加大了运动量,开始每天跑步半小时,而且饮食上也更加严格控制,高热量的食物基本不碰了。
这个量变就越来越大。
经过几个月的坚持,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瘦了好多,从一个大胖子变成了身材还不错的人。
这就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
就像马克思主义哲学说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 学习外语。
很多人学外语的时候也是这样。
刚开始学英语,每天背几个单词,学几个语法点,这都是量变。
可能一开始感觉自己还是啥都不会,跟外国人交流根本不行。
但是随着每天坚持学习,单词量慢慢增多,语法也越来越熟练。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比如词汇量达到几千个,语法掌握得比较扎实的时候,突然就发现自己可以看懂一些英文文章了,甚至能简单地和外国人对话几句了。
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习外语没有捷径,就是靠这种不断的量变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看病的例子。
咱就说去医院看病吧。
人会生病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不管是谁,都有可能生病。
但是不同的人得的病又不一样,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医生看病的时候,他首先得知道生病这个普遍的情况,然后根据每个病人的特殊症状来诊断。
比如说,感冒是一种很常见的病,这是普遍性。
但是有人感冒是风寒感冒,流清鼻涕、怕冷;有人是风热感冒,流黄鼻涕、喉咙痛。
医生就得针对不同人的特殊症状,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来开药治疗。
不能所有感冒的人都用同一种药,这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 手机市场。
在手机市场里,所有的手机都有一些共同的功能,像打电话、发短信,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量变引起质变的语文作文

量变引起质变的语文作文哇,真是太神奇了!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像魔法一样。
你们听过“量变引起质变”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法则。
好啦,快来听听我和小伙伴们的故事吧!从前有个小小的村庄,那里住着一个特别爱画画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小玲。
小玲从小就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笔在纸上涂涂画画。
可是,小玲的画画水平实在是很一般,她画的画总是缺乏一点儿魔力。
“哎呀,这幅画太简单了,我要怎么才能画得更好呢?”小玲有点儿沮丧地说。
她的好朋友小明安慰她说:“别着急,小玲,只要你坚持每天画一点点,就会变得越来越好的!”于是,小玲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都画上一幅画。
她每天都在画画上认真地花时间,画了很多很多的画。
刚开始的时候,小玲的画画水平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每次画画的时候她总会遇到一些小问题。
一天,小明跑去找小玲,“哇,小玲,你的画画好像有点变化了!”“真的吗?”小玲睁大了眼睛,“我都没有感觉到呀!”小明点点头:“真的,之前你画的画总是有点儿单调,但是现在你画的画开始有了更多的细节和生动的色彩!”小玲心里觉得有一点点开心。
她继续坚持,每天都画上几幅画。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的画变得越来越好看了。
不仅颜色更加鲜艳了,画中的人物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有一天,小玲决定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办一个画展。
她挂上了自己最近画的画,邀请了村里的小伙伴们来参观。
小伙伴们纷纷惊叹:“哇,小玲,你的画真漂亮!”小明也在一旁笑着说:“小玲,你现在的画真的很有魔力,看了让人开心!”小玲开心得笑了起来,她看着自己以前画的画,真的觉得这段时间的坚持是值得的。
小玲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你每天坚持做一点点事情,虽然一开始看不出变化,但时间久了,这些小小的积累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就像她的画画一样,量变引起了质变,让她的画变得越来越好。
从此以后,小玲更加努力地画画了,她不仅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小画家,还常常教村里的小朋友们画画。
她总是笑着告诉大家:“只要你们每天坚持做一点点,就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肯坚持,慢慢地,很多不起眼的小进步就会积累成巨大的变化。
量变与质变小故事

量变与质变小故事量变与质变小故事“笨人吃饼”和“愚人吃盐”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
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
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
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
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当然,这两则故事都是笑话,今人是不会再有此愚笨之举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哲理却永远给人以启迪。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犯有同样一个错误,即形而上学。
具体地说,“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
“笨人吃饼”虽然和“愚人”吃盐不同,但也是不懂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他吃饼吃饱了。
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
他不懂得这一点,就像“愚人吃盐”一样,只是看到了质变和量变的某一方面,割裂了两者辩证关系。
他们一个只强调和看到了量变看不到质变;另一个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都是割裂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
这种思维方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危害是极大的。
田忌赛马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珠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田忌的好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变与质变小故事
量变与质变小故事“笨人吃饼”和“愚人吃盐”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
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
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
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
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当然,这两则故事都是笑话,今人是不会再有此愚笨之举了,但是,其中包含的哲理却永远给人以启迪。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翁都犯有同样一个错误,即形而上学。
具体地说,“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
“笨人吃饼”虽然和“愚人”吃盐不同,但也是不懂量变达
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他吃饼吃饱了。
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
他不懂得这一点,就像“愚人吃盐”一样,只是看到了质变和量变的某一方面,割裂了两者辩证关系。
他们一个只强调和看到了量变看不到质变;另一个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都是割裂了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
这种思维方法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危害是极大的。
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珠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田忌的好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
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二胜一负,这次田忌胜利了。
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
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尺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
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
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杨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
“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在公元前五~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古代哲学跑上的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很明显,上述两个论证是与事实不相符的。
虽然这种观点在那个生产力、科学技术、人类思维水平都很低的年代,能把量变和质变的矛盾及其转化的问题提出来,是很不容易的,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但是,论证本身在性质上却是错误的、诡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一”虽然不是多,但是“一”的不断重复或积累,就会形成向多的转化。
显然,欧布里德的
论点是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他只看到了“一”只看到了谷堆增加“一”或头发掉了“一”根,而没有看到“一”的不断增加或减少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从矛盾角度分析,谷堆是由一粒一粒的谷子堆积而成的,是“一”这一矛盾方面向“多”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秃顶的形成是一根一根头发不断减少造成的,是“多”这一矛盾方面向“一”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
它们都是矛盾方面在量变的过程中的转化,是量变引起了矛盾的方面在地位、作用和性质上的转变。
几千年前的这一诡辩论的错误,今天是不会再重演了。
但是,犯类似的方法论的错误的现象是存在的。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坚持的力量
人们是怎样从米的白、高粱的红、葡萄的紫里发现了酒的透明与清醇?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与神仙邂逅。
神仙授他们酿酒之法,叫他们选端阳的那天饱满起来的米,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调和了,注入深幽无人处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闭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像每一个传说里的英雄一样,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齐了所有的材料,把梦想一起调和密封,然后潜心等待那个时
刻。
多么漫长的等待啊!第四十九天到了两人整夜都不能寐等着鸡鸣的声音。
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鸣,过了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
第三遍鸡鸣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其中一个再也忍不住了,他打开了他的陶瓮,惊呆了,里面的一汪水,象醋一样酸。
大错已经铸成,不可挽回,他失望地把空洒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个,虽然也是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着牙,坚持到了三遍鸡鸣。
多么甘甜清醇的酒啊!只是多等了一刻而已。
从此,“酒”与“洒”的区别,就中在那看似非常普通的一横。
许多成功者,他们与挫败者的区别,往往不是机遇或是更聪明的头脑,只在于成功者多坚持了一刻——有时是一年,有时是一天,有时,仅仅只是一遍鸡鸣。
肖伯纳的故事
英国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人长得瘦,谈不上英俊潇洒。
有位漂亮的女演员,非常爱慕他的才华就写信向他求婚,信中写到:“亲爱的肖伯纳先生,如果我们结为夫妇,生下的孩子像你那样聪明,像我这样漂亮,那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是肖伯纳对这个女演员却没有感觉,于是他就按照女演员的思维给她回了一封信:“尊敬的女士,这万万不能,假如孩子像我这样丑,像你那样笨,那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