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郁热的症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查安生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介绍

查安生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介绍
按:该案为典型肝胃郁热证,治以疏肝泄热, 理气和胃。初诊以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柴胡疏泄肝胆郁热、并引诸药入胆 经,郁金助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清热燥湿和胃,栀子 泻火除烦、清肝泄热,白芍柔肝止痛,浙贝母清热化 痰,海螵蛸和胃护膜、制酸止痛,枳实破气消积、化 痰除痞,合欢皮宁心安神,厚朴苦温以消胀满,砂仁 醒脾运气和胃,炙甘草益气补脾、缓急止痛、调和诸 药。二诊时上腹部胀痛、反酸胃灼热、口干口苦较 前减轻,时有嗳气,大便已调,苔黄腻渐化,故去枳 实、郁金、黄芩,加木香理气和胃,苍术燥湿行气,麦 冬养阴益胃。三诊时诸症明显缓解,以二诊方去青 皮、苍术、海螵蛸,病程日久,脾胃功能减弱,予以甘 松开郁醒脾,白术健脾益气。 4 体会
(收稿日期:2021-03-16) 本文编辑:原道昱
胃灼热,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善太息,纳差,小便色 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治疗宜疏肝 泄热,理气和胃。常取化肝煎作为主方,随症加减, 用药多以柴胡、郁金、香附、苏梗、蒲公英、黄芩等 理肝胆之郁、清肝胆之热,则热消郁解,胆汁循其常 道,从而使临床症状改善。 2.2 用药特点 2.2.1 忌刚用柔,轻灵平正:查师临证遣方用药时, 遵循“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选药多为平和之 品,少用刚劲重浊之品,主张用药轻灵平正。其认 为药不在多而贵在精,药量宜轻不宜重,以尽量减 少脾胃的负担。临证应随症加减,用药需病证结合。 肝郁气滞证,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查师多用 柴胡、香附、苏梗等疏肝理气之药。同时,临证用药 时,要注意“忌刚用柔”,对于该病肝气郁滞证病程 较长的患者,久用辛香理气之药易耗伤气阴,治疗 宜益胃养阴,多选用绿萼梅、佛手、砂仁等辛平之品 以疏肝理气,药性平和而不耗伤阴液,同时联用甘 凉清润之品以滋养胃阴,如沙参、麦冬、石斛等;该 病的主要治疗目的为减少胆汁反流,而研究表明, 和胃通降的药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故临床常用的 药物有枳壳、莱菔子等,该类药物作用温和,不会有 损伤胃气之虞;肝胃郁热者,治疗宜疏肝泄热和胃, 常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炒山栀,少选大苦大寒之 品,以免损伤胃气;脾胃湿热者常重用茯苓、薏苡 仁、苍术等;胃络瘀阻而致胃脘痛者,多选用赤芍、 丹参、延胡索等;若兼有大便不畅,常选用决明子、 火麻仁、柏子仁等通便,尽量少用苦寒之大黄。 2.2.2 病证兼顾,善用对药:查师擅长运用对药治 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并运用对药 进行特色配伍,病证兼顾。如海螵蛸与浙贝母,海 螵蛸又称乌贼骨,其性味咸涩微温,善入血分,固涩 力较强,以收敛为主,可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又 善制酸止痛以和胃,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 品;浙贝母性味苦寒,入肺经、心经,以清散为主,既 能清泄胸中郁结之火,又可消痈散结;二者相伍,一

医案整理(师承)

医案整理(师承)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 79岁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职业:—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4。

5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辅助检查:体温37。

5℃.血常规:WBC 5.2×109/L,N0。

65,L0。

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

《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郭某性别: 女年龄:51岁民族:—文化程度: - 籍贯: -职业: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5.15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1.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之马矢奏春创作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罕见于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

由于胃肠燥热内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

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发热。

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2.微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状者,多属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状者,多属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者,多属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状者,多属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微热,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①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罕见于疟疾。

4.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

罕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5. 手足心汗: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汗出最多,可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6. 头痛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

7. 口渴与饮水①口渴欲饮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多因燥邪伤津所致。

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者,多见于温热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

②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示。

③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表示。

④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⑤渴未几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⑤渴喜热饮而量未几,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肌肉酸痛和末梢血白细胞显著升高等; 2. 明显腰痛和腰肋角压痛、叩痛; 3. 尿中存在白细胞管型和(或)颗粒管型; 4. 尿抗体包裹细菌阳性; 5. 尿液NAG酶升高; 6. 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 7. 肾小管功能损伤,如夜尿增多、低渗尿、低比重尿及肾性糖尿。 8. 出现急性肾衰竭、肾周围脓肿、肾乳头坏死等并发症; 9. 肾脏表面不光滑、萎缩或双侧大小不一。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诊断
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患者存在反复尿路感染史,合并
肾小管功能损伤或肾脏形态异常之一者,可诊 断为慢性肾盂肾炎。
肾脏形态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 (1)肾盂形态异常:肾盂畸形、瘢痕; (2)肾脏表面不光滑、萎缩或双侧大小不 一。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二、辨证治疗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一、尿路感染的诊断
(一)定性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痛、尿急、 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症状,耻骨上叩痛,或发 烧、乏力,腰部脊肋角疼痛时可初步诊断为尿 路感染,如尿检有脓尿和细菌尿则可明确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年患者尿路感染时 可无上述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甚至是以胃肠 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为就诊时 首发症状,因此尿液检查十分重要。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定性诊断
尿路感染确诊依赖于细菌学检查证实尿路中细 菌存在。符合下列指标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尿 路感染。 (1)新鲜中段非离心尿革兰染色后油镜观察,
细菌>1个/油镜视野; (2)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105/ml; (3)膀胱穿刺的尿培养阳性。
尿路感染的中医诊治思路
定性诊断
1.膀胱湿热 主证:小便频数,灼热刺痛,淋沥不畅,溺色 黄赤,少腹拘急,或有寒热、腰痛、口苦、便 结、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 便频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湿热阻滞,下窍 不利,则见少腹拘急;若湿热内蕴,邪正相争 可见寒热,口苦;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犯于 肾则腰痛,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中医内科学对于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肝胆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当肝胆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胁痛、黄疸、口苦、眩晕等。

对于胁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

肝郁气滞型胁痛,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型胁痛,多因久病入络,瘀血停滞所致,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肝胆湿热型胁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黄疸也是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腹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口苦这一症状,在肝胆系统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化火者,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肝胆湿热者,除口苦外,还常伴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医诊断学部分题目

中医诊断学部分题目

一、单选题(共100题,100分)1、久病精气衰竭的病人,突然精神好转,食欲大增,颧赤如妆,语言不休,此属( )(1.0)(1.0)A、有神B、无神C、假神D、失神E、神志错乱正确答案:C解析:2、阴虚火旺的舌象是( )(1.0)(1.0)A、舌鲜红苔黄厚B、舌淡苔白而润C、舌红苔黄腻D、舌淡红苔薄白E、舌红少苔正确答案:E解析:3、下列哪项不属于正常舌象( )(1.0)(1.0)A、舌体柔软B、舌体活动自如C、舌质淡嫩少苔D、舌质淡红E、舌苔薄白正确答案:C解析:4、失神的表现是( )(1.0)(1.0)A、面色荣润,目光精彩内含B、重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转,两目明亮C、精神萎靡,目暗睛迷D、精神不振,健忘嗜睡E、默默不语,神情发呆正确答案:C解析:5、形成面色青的原因主要是( )(1.0)(1.0)A、寒凝B、湿阻C、气虚D、心火E、水停正确答案:A解析:6、舌体瘦薄,舌色淡白,说明( )(1.0)(1.0)A、阴亏B、伤津C、气血两虚D、阳虚E、寒湿正确答案:C解析:7、古人所称的“噫”是指( )(1.0)(1.0)A、呃逆B、嗳气C、少气D、呵欠E、鼻鼾正确答案:B解析:8、以下属于斑的是( )(1.0)(1.0)A、斑疹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B、斑疹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C、皮肤上出现晶莹如粟的透明小疱疹D、疮疡初起如粟,根脚坚硬,顶白而痛E、疮疡范围较小,生于皮肤浅表,红肿热痛不甚正确答案:A解析:9、中风或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1.0)(1.0)A、舌强B、舌痿C、吐舌D、舌短E、舌歪正确答案:E解析:10、病室发出烂苹果气味,多为( )(1.0)(1.0)A、病人脏腑败坏B、消渴病人C、水肿晚期病人D、失血病人E、重症肝病病人正确答案:B解析:11、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此症是( )(1.0)(1.0)A、邪犯肌表B、外邪入里C、邪在半表半里D、邪犯肠胃E、邪犯肺卫正确答案:C解析:12、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时断时续,称为( )(1.0)(1.0)A、谵语B、郑声C、独语D、错语E、语謇正确答案:B解析:13、某病人,两天前感冒咳嗽,咳声不扬,吐痰黄稠,咽喉疼痛,呼吸气热。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胆的病机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

胆汁生成于肝之余气。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调节,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因中焦湿热重蒸,阻遏肝胆的气机,致使肝胆郁热化火,胆汁排泄失调。

胆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有寒热往来,口苦、胁痛、黄疸等。

其发生机制如下:寒热往来:外邪客于足少阳胆经,由于少阳为枢,外出于阳则发热,内入于阴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之证。

口苦:为胆气上逆,胆液上泛所致。

胁痛:胆位于右胁下,胆的经脉循行于两胁,若肝胆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气血流通不利,即可发作胁肋胀满疼痛。

黄疸:为肝胆疏泄失职,胆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于血脉,泛溢于肌肤所致。

胃的病机胃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

胃的病机,主要为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导致这些病理变化原因虽多,但从胃的本身来说,主要有胃气虚、胃寒、胃热和胃阴不足等。

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恶心、呕吐等。

胃脘胀痛:多由情志抑郁,或宿食停滞,从而导致胃气郁滞,和降失职,气机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胀满而痛。

消谷善饥:多由胃热炽盛,腐熟功能亢进,水谷消化加速所致。

胃脘嘈杂:多由胃热(火),或胃阴亏损,虚热内生,胃腑失和所致。

纳呆食少:多由胃气虚弱,腐熟功能减退,和降失职所致。

小肠病机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也即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谷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转输于脾以营养周身,并把剩余的糟粕和水液,下注于大肠或渗于膀胱而排出体外。

一旦小肠的生理功能失调,如失于受盛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则可见食下则腹痛,泄泻或呕吐等症;如其化物作用减退,则可出现食后作胀、便溏、泄泻和完谷不化;如其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则可见清浊混淆,吐泻交作,腹中剧痛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胆郁热的症状
文章目录*一、肝胆郁热的症状1. 肝胆郁热的症状2. 肝胆郁热是什么原因3. 肝胆郁热吃什么药*二、肝胆郁热如何调理*三、肝胆郁热吃什么好
肝胆郁热的症状
1、肝胆郁热的症状肝胆郁热口苦表现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胁痛,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
玄数。

临床上多以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热。

多因肝胆郁热,气机失调,胆汁上溢于胃,脾胃失于疏泄,胃气上逆所致。

2、肝胆郁热是什么原因 2.1、长期酗酒、或吃甘肥厚味的食物造成肝胆湿热,严重时可引起酒精肝、脂肪肝和其他一系列疾病。

2.2、还有就是受到了湿热之气的影响,才导致的肝胆湿热。

2.3、脾胃运化失常,造成湿热淤积肝胆。

3、肝胆郁热吃什么药 3.1、安宫牛黄丸
成份: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性状:本品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或者为包金衣的大蜜丸,除去金衣显黄橙色至红褐色;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3.2、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g,日两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3.3、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
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肝胆郁热如何调理1、精神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情绪长于阴虚者相近。

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
活泼,常心烦易怒。

截至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2、起居调理
湿热体质以湿热内蕴为主特征,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

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居室环境宜通风情节,清爽舒服。

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制酒。

3、运动锻炼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可以将力量联系和中长跑结合进行锻炼。

4、药物保健
湿热体质从临床辨证分型来看,又可分为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和湿热并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常用药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寇仁、茅根等。

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

紫地丁、黄岑、黄连、葛根等。

肝胆郁热吃什么好1、冬瓜。

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以及水气浮肿喘满等病症。

2、玉米。

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

3、扁豆。

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等病症。

4、鲫鱼。

有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脾虚食少、虚弱乏力、消渴引饮、浮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5、绿豆。

绿豆具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
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不过煮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机酸、维生素受到破坏而降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