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和勇敢品质。

3.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感受他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散文的阅读方法,刘和珍形象的分析。

2.难点: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关于五四运动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课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3.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4.散文赏析(1)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2)赏析课文的语言,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等,体会其深刻含义和感染力。

(3)探讨课文的主题,理解鲁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纪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批判。

5.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如她的爱国精神、勇敢品质、善良性格等。

(2)探讨刘和珍等烈士的牺牲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6.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在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如悲愤、惋惜、敬仰等。

(2)结合时代背景,讨论鲁迅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7.课堂讨论(1)鲁迅在课文中对刘和珍等烈士的评价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些评价?(2)从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中,你能学到什么?8.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强调鲁迅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9.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中精彩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等烈士的纪念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3)学会倾听、表达、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2)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 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深入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记念刘和珍君》;2. 参考资料:关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对刘和珍有什么了解?她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2)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阐述她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阐述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推荐文章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热度:讲道德有品行专题研讨会发言提纲3篇热度: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热度:初中数学教研员教研工作总结3篇热度:小学数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_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热度:《记念刘和珍君》的作者是鲁迅先生。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一、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二、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刘和珍烈士的事迹。

教学内容与步骤: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请学生回答。

作者简介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代表作:三部小说集,二部散文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选自《华盖集续编》。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这就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大家可以先读一下注释①,教师着重介绍以下几点:(一)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原文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

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三个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血债!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文中注释①,大家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提示:悲、愤!)二.简介作者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提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授课人:歙县中学吴志红)
【三维目标】
1、学习写人记事作品的写作技巧。

2、感受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勇毅和鲁迅的责任感。

3、探究“猛士”形象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涵咏鲁迅“说”与“不说”的困惑。

2、探究“猛士”形象的时代意义。

【学情介绍】
鲁迅作品晦涩难懂,学生沉淀积累较少,对作品的思想性很难把握,因而以小见大的教学可能适合。

【教学方法】对比式、启发式、探讨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引出鲁迅)鲁迅为了拯救整个中华民族而三改愿,他一生留下不少著作,时刻以涤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来《记念刘和珍君》。

二、分析解读——品读刘和珍的微笑和蔼
1、四处神态描写——微笑和蔼
①但她却常常徽笑着,态度很温和。

②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③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
2、典型事迹
①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②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
③黯然虑及母校前途
④欣然前往
3、对比中读出了什么
①中国女性——从容
②当局者——凶残
③流言家——下劣
板书:微笑和蔼(悲)
三、研究探讨——体悟鲁迅的呐喊与彷徨
1、找出文中多处“说”与“不说”的矛盾句子
①鲁迅“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
②补充三一八惨案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③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君!
2、鲁迅作品的三大母题
“爱”—对每一个生命的关爱
“死”-生命无辜的毁灭
“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

3、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板书:说与不说(愤)
四、拓展延伸——寻求民族的呼声与出路
作者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前行的方向和目标是哪里?刘和珍开辟了一条怎样的路?(讨论)明确:改进斗争方式——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学会呐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做猛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板书:民族出路(激励)
六、课堂总结
刘和珍君在微笑中反抗,鲁迅在说与不说中呐喊与彷徨,中国一代人在希望的有无中苦苦寻求民族的出路,以激励后来者。

时代呼唤猛士,让我们做一个真正的猛士,撑起民族的脊梁!
齐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板书:猛士
七、作业布置
请以《我读鲁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微笑从容-悲
说与不说-愤猛士
民族出路-激励
【教学反思】
鲁迅作品年代久远,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从写人记事出发,以“读刘和珍——读鲁迅——读时代和民族”的逻辑思维,层层递进,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作品的思想性。

由于学生预习时间仓促,感觉未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2016.9.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