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桔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读了芥川龙之介的《橘子》,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奇旅。
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段描绘得如此生动。
故事里,“我”在火车上心情烦闷,身旁坐着一个面色不佳、神情麻木的乡下姑娘。
姑娘衣着粗糙,毫无美感可言,这让“我”对她心生嫌弃。
然而,就在火车即将驶入隧道时,姑娘突然朝着车窗外抛出了几个橘子,原来是为了给在铁路边等待的弟弟们送去惊喜。
那一刻,姑娘的脸上绽放出了从未有过的光彩,那是一种充满了爱与温暖的笑容。
这个细节,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像“我”一开始那样,凭借着第一印象或者表面的东西去评判一个人。
看到穿着朴素、打扮土气的人,可能心里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偏见。
可这个姑娘,用她抛出橘子的那一瞬间,打破了“我”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
让我想起有一次坐公交车的经历。
那天车上人很多,挤得满满当当。
我站在靠近前门的位置,旁边站着一个穿着工装、身上还沾着一些灰尘的大叔。
他看起来疲惫不堪,头发也有些凌乱。
我心里想着离他远一点,别蹭到自己的衣服。
车开了几站后,上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
车里实在太挤,老奶奶站都站不稳。
就在这时,那个我原本有些嫌弃的大叔,用他那带着浓浓乡音的声音说道:“大娘,您来俺这儿,俺年轻,站得住!”说着,他费力地挤出一点空间,把老奶奶扶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那一刻,我为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羞愧。
就像《橘子》里的那个姑娘,这位大叔也用他的行动,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在《橘子》中,姑娘抛出橘子的那一幕,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整个车厢,也照亮了“我”的内心。
芥川龙之介用他的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闪光点。
那些在平凡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爱与关怀,往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生活中,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很少停下脚步去真正了解身边的人。
我们总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瞬间。
读《橘子》有感

读《橘子》有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橘子》。
看过一遍遍不能忘记,可以说我已被深深的震撼了。
小说中的情景经常梦幻般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而济川敏锐的洞察力和善良单纯的心则令我钦佩不已。
故事发生在一个阴沉的冬天的傍晚,我坐在车厢里等着发车,感到十分无聊和烦躁。
“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
这时,一个穿着破旧衣服,长相俗气的“地道的”乡下姑娘做到了我的对面。
在我无聊地翻看报纸时火车进入了隧道。
我突然感到“正在隧道里穿行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真是“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
那个姑娘这时却拼命打开了笨重的玻璃。
火车刚驶出隧道,三个小男孩忽然从道岔的栅栏后面一齐挥着小手大喊起来。
那个姑娘便把被“温暖的阳光令人喜爱的金黄色的五六个橘子”从窗户向孩子们抛去。
他大概要去当女佣,用几个橘子犒劳为他送行的弟弟们。
目睹此情此景,我意识到自己由衷的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喜悦之情,并且,直到这是我才聊以忘却那天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个不可思议的,庸碌的人生。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好不拖沓。
读完这篇小说,我恍惚觉得自己就是坐在车厢里目睹那一幕情景的芥川。
那被“温暖的阳光照成令人喜爱的金黄色的橘子”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篇小说不过三千字,情节也很简单,但其艺术效果和冲击力却不逊于任何鸿篇巨作。
大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看似简单平凡的细节中挖掘深刻的东西。
我感慨芥川那颗敏感而又单纯的心:几个橘子竟然能引发他的灵感,使他从颓废消极中看到希望。
他的心单纯的像未经世俗污染一样。
想想如今还有谁会为几个橘子而感动呢?面对芥川,我感到自己的迟钝和麻木:不知有多少美味的“橘子”被我遗忘,被我丢在脑后!芥川的“橘子”唤起了我日渐淡漠的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每当我感到空虚无聊和失望时,总会想起芥川的“橘子”。
这“橘子”我不知尝过多少次,但每次都能尝出新的味道,并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寻找新的希望。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读完芥川龙之介的《橘子》,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篇小说的篇幅不长,却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将那个平凡而又特别的场景缓缓展开在我的眼前。
故事中的“我”坐在有些昏暗、充满着煤烟的火车车厢里,心情也仿佛被这阴沉的环境所笼罩,苦闷而又无奈。
那个姑娘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她的打扮并不时髦,甚至有些土气,脸上还带着“愚钝”的神情。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姑娘,却有着一颗温暖而充满力量的心。
她费力地往车窗外递橘子的那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探着身子,拼命地把那袋橘子往窗外递,脸上的神情专注而急切。
她的衣角在风中飘动,头发也有些凌乱,但她的眼神里却只有那即将接过橘子的弟弟们。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她的心跳,能听到她心底对弟弟们的呼喊:“接住呀,我的弟弟们!”芥川龙之介把这个细节描写得太生动了,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就站在那节车厢里,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我能看到姑娘额头上渗出的汗珠,能看到她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红的脸颊,能看到她那充满期待和关爱的眼神。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这个平凡的场景变得无比真实,也让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有这样平凡而又动人的瞬间呢?就像我曾经有一次坐公交车回家。
那天的天气也是阴沉沉的,就像小说里的车厢氛围一样,让人的心情好不起来。
我靠窗坐着,看着车窗外的街景,心里想着一天的烦心事。
就在这时,车停在了一个站牌前。
上来了一对母女,小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扎着两个小辫子,一蹦一跳地跟着妈妈上了车。
妈妈手里拎着一个大大的购物袋,看起来有些沉重。
小女孩乖乖地跟在妈妈身后,眼睛却好奇地四处张望。
公交车启动后,小女孩可能是没站稳,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妈妈赶紧放下手中的袋子,一把将小女孩抱住,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小心点,宝贝。
”小女孩却咯咯地笑了起来,好像这小小的意外对她来说是一场有趣的冒险。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间隙,我偶然读到了芥川龙之介的《橘子》,这篇简短却韵味深长的作品,像一颗投入心湖的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橘子》讲述的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旅途故事。
主人公“我”心情烦闷,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邋遢、俗气的乡下姑娘。
姑娘的模样和举止让“我”心生厌恶,只想离她远远的。
然而,就在火车即将驶入隧道时,姑娘奋力打开窗户,向窗外守候的弟弟们抛出了几个金黄的橘子。
那一刻,姑娘脸上绽放出的光彩,仿佛春天里盛开的花朵,让“我”原本灰暗的心情瞬间被照亮。
这个简单的情节,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力量。
起初,我和文中的“我”一样,对那个姑娘充满了偏见。
她穿着粗糙,头发蓬乱,身上还带着乡土气息,怎么看都与“我”心中的美好形象相差甚远。
但当她毫不犹豫地将橘子抛向弟弟们时,我仿佛看到了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纯真。
那几个橘子,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芥川龙之介对细节的刻画。
他把火车上的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那破旧的车厢、嘈杂的声音,还有人们疲惫的面容,都一一展现在眼前。
而姑娘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也都被细腻地描写出来,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情绪变化。
比如她“红着脸”“喘着粗气”努力打开窗户的样子,让我看到了她的急切和兴奋。
这些细致的描写,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情感的大门,让我能完全沉浸在故事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常常会凭借第一印象去评判一个人,却忽略了他们背后可能隐藏的美好。
就像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位清洁工阿姨。
那天我走在大街上,心情不太好,正为一些琐事烦恼着。
突然,一个清洁工阿姨推着垃圾车从我身边经过,不小心碰到了我的脚。
我当时就生气了,忍不住抱怨了几句。
阿姨连忙向我道歉,脸上满是愧疚和不安。
我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我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
我着急地四处寻找,心里懊悔不已。
《桔子》:救赎芥川龙之介的微光,文学上的自我突围

《桔子》:救赎芥川龙之介的微光,文学上的自我突围芥川龙之介《桔子》可以称为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的文学作品多以历史小说为主,多取材于古代故事,倾向于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罗生门》《鼻子》就是这类作品中的超拔之作。
而自《桔子》开始,芥川龙之介将目光从深沉古旧的历史转向真实苦恼的现实。
芥川龙之介曾说:'我经常对人性感到轻蔑,那是事实。
但是又常常对人性感到喜爱,那也是事实。
'这是他对人性的认知,也是他矛盾性格的集中体现。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想这句话也正是芥川龙之介的人生写照:终其一生他都生活在理想与现实无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作品中那些幻灭的现实与激烈的抨击都是他难以言说的隐痛。
大正八年,时年二十七岁的芥川辞去了海军机关的教职工作前去大阪的每日新闻任职,以'旅途中偶然遇见的每一件小事'为主题写就了一系列的短篇小说。
《桔子》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更是芥川难得的温情之作。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火车上偶见一位质朴女孩将仅有的几个桔子送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的小故事。
这样简单的一件小事却为处于悲观厌世中的芥川带来了久违的温暖与感动,并且短暂地驱散了他的阴郁不安,但是这道温情之光终究太过微弱。
一、《桔子》对芥川龙之介的救赎《桔子》的开篇就是充满压抑与昏暗的:冬日的夜晚、阴沉的天色、昏暗的站台、哀嚎的小狗、疲惫而倦怠的芥川独自踏上了前往大阪的列车,途中所见的一切都令他提不起丝毫兴致。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前一个月,芥川的父亲病逝了。
可想而知,此时的他正处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
可是除了悲痛之外,芥川还时刻沉浸在一种疲惫无聊,生无可恋的心绪之中。
这来源于他二十七年人生的创伤性经历。
芥川在出生九个月时,母亲精神失常,被过继给舅父做养子。
在当时精神病已被认定与遗传有关,早慧的芥川时刻生活在'发疯'的恐惧之中,而童年时期母爱的缺失更是成为了他一生的创伤与悲观性格的根源。
桔子芥川龙之介读后感日文

桔子芥川龙之介读后感日文英文回答:芥川龍之介's short story "The Tangerine" is a poign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tale that explores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The story centers around a young man who visits his friend's grave on the second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The man brings with him a tangerine, a cherished reminder of a childhood memory they shared.As he stands at his friend's grave, the man reflects on their friendship and the moments they shared. He recalls the playful bond they had as children and their mutual love for the sweet, juicy fruit. The act of bringing the tangerine to the grave becomes a symbolic gesture, representing the enduring memory of their friendship and the bittersweet emotions that accompany loss.The story delves into the idea of love as both a sourceof joy and sorrow. The man's love for his friend is evident in his visit to the grave and the act of bringing the tangerine. However, the absence of his friend casts a shadow of sadness over the occasion. The tangerine, a symbol of their shared memories, becomes a tangible reminder of both the happiness and the pain that comes with love and loss.芥川龍之介's writing style in "The Tangerine" is simple and understated, yet evocative and profound. The story is told with a quiet melancholy that captur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motion. Through the symbolism of the tangerine and the man's poignant reflections, the story explores the universal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the enduring nature of memory.中文回答: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蜜柑》是一个令人心酸且发人深省的故事,探讨了爱情、失去和人性复杂性的主题。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读完芥川龙之介的《橘子》,我的心情就像被一阵轻柔但带着丝丝凉意的风吹过,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把我拽进了那个平凡却又充满温情的世界。
故事里的“我”坐在火车里,心情烦闷又百无聊赖。
车窗外是冬日里萧瑟的景象,仿佛我内心压抑情绪的真实写照。
那个乡下姑娘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抹亮色。
她衣着邋遢,身形粗壮,让人感觉土气又笨拙。
可就是这样一个姑娘,在火车即将启动的瞬间,拼命地往车窗里递着橘子,脸上洋溢着简单而纯粹的笑容。
那几个橘子,在暗淡的冬日里,仿佛散发着温暖的光芒。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阴沉。
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琐事,让我感到无比疲惫。
就在这时,我看到路边有一个卖烤红薯的小摊。
摊主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双手也因为常年的劳作而显得粗糙。
我走上前去,买了一个烤红薯。
阿姨接过钱,露出了朴实的笑容,还叮嘱我:“孩子,天冷,拿在手里暖暖。
”接过烤红薯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一股暖流从手心传遍全身。
那红薯的热气,仿佛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
我继续往前走,边走边吃着烤红薯。
香甜的味道在口中弥漫开来,让我暂时忘记了烦恼。
这时,我看到一个小女孩站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直勾勾地盯着我手中的红薯。
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把剩下的红薯递给了她。
小女孩先是一愣,随后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就像芥川龙之介笔下的那个姑娘递橘子时的笑容一样。
她连声道谢,然后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红薯,那满足的神情让我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橘子》这篇小说的真谛。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其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光。
就像那个乡下姑娘递出的橘子,就像阿姨卖给我的烤红薯,就像我递给小女孩的剩余红薯,它们都在不经意间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
芥川龙之介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生活中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
芥川龙之介的橘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的橘子读后感
故事乍一看特别简单,“我”在火车上碰到一个邋遢的乡下姑娘,还对她各种嫌弃。
那姑娘呢,一路上都有点怯生生的,“我”就更觉得她土里土气了。
结果,当火车快到姑娘要下车的站时,她一下子变得活力满满,朝着车窗外的弟弟们扔橘子。
那几个黄澄澄的橘子在灰暗的冬日风景里就像小太阳一样,特别耀眼。
这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好像被作者轻轻打了一下脸。
之前我还跟着“我”的视角去轻视这个姑娘,可人家心里有着对弟弟们满满的爱呢。
这就像是在告诉我们,可不能光看表面就给人下定义啊。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点粗俗的人,说不定内心有着无比温暖又美好的东西。
就像我们生活里也经常这样,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穿着打扮很怪或者行为举止有点奇怪的人,可能心里就默默给人家贴上标签了。
但谁知道人家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或者可爱的灵魂呢?这个姑娘的橘子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去重新审视他人的那扇门。
而且这橘子也象征着一种希望和温暖,在那单调、有点压抑的旅途环境里,突然就点亮了整个画面。
这篇小说虽然短小,但是就像一杯后劲很大的酒,读完之后能让我琢磨好半天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昏暗中的阳光
——《桔子》读后感
第一次读《桔子》是在本科期间,读的是日文原版,因为当时语言功底有限,读的似懂非懂,但是对其中的很多细节却记忆犹新。
曾经几次乘坐火车时,从车窗望着远远的车外,或者一片荒凉,或者满目青翠,又或者炊烟袅袅。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心情,走进眼睛的是一副副不同的景象。
但是每次都会想起《桔子》中的场景,虽然小说中仅仅发生了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事,一件每天可能都在上演的场景,但是被人这样深刻而又生动的记录下来时,反而给人更多的思考——三等车厢的票,因为某种原因闯入了二等车厢;因家境原因被迫出门做工的小孩子;从车窗抛给送行兄弟姐妹的金色的桔子;以高傲的延伸注视着这一切的“我”……最近再读这篇短小而精悍的小说,似乎才读懂了其中的深刻意味。
可能,划分了不同等级车厢的一列短短的火车,就是一个众生万象的社会。
这里有人苦,有人甜,有人温暖,有人感动与被感动。
一、“暗”与“明”——鲜明对比
首先,小说开头呈现的是火车二等座位的一角:“我”——坐在空无一人的车厢,无精打采,百无聊赖,悲观厌世,冷眼看众生;站台上空无一人,自由意志被关在笼子里哀嚎的狗。
总之一片昏暗与萧条。
其实这不正是时代的写照吗?这篇精悍的小说创作与1919年4月,属于芥川龙之介的晚期作品,在此之前的1917年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而这篇《桔子》就是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社会的现实的作品,这也是他写作风格转变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开头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第二段,农村小姑娘上场——“慌慌张张的走进来”,“红的刺眼的双颊”“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以及“红色的三等车票”。
作者用了浓重的
笔墨来描写小姑娘的登场,运用了大量颜色鲜亮的词汇来形容小姑娘,一下子就塑造出一个鲜活而又明亮的角色形象。
这一前一后,一明一暗,“我”与“小姑娘”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这里作者虽然只用了白描的写法,却又通过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我们在最直观的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充分显示了故事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件的本质特征,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其次,小说以火车进入隧洞为分水岭,表现了“我”前后心情的变化。
进入隧道之前,到处是阴暗——昏暗的站台,沉沉欲雪的天空,充满谩骂声的列车,糟糕的农村小女孩,印刷质量不高的铅笔字;进入隧道后一个盹儿醒过来以后,车窗外出现了三个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尖叫声,金色的桔子……这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进入隧洞前后,车窗外与车窗内,作者关于自然环境、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
再一次的,一前一后,一明一暗,表达出“我”的心情变化鲜明对比。
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使这么短小的小说也能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记吧。
二、“火车”与“车票”——巧妙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种隐晦的比喻,有时通过恰当的隐喻运用,能够塑造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加有利于中心主题的表达。
小说中,整个事件的经过就发生在一节小小的车厢中。
而火车,在日本文学中,总是隐含的表达离别以及离别时的离情别绪、一起不复返等。
所以,火车启动的一瞬间,“站台的廊柱一根根的从眼前掠过送水车仿佛被遗忘在那里似的”,一切都一去不复返。
其实作者在此处运用“隐喻”的写作手法,把主角的“我”的登场就设定在了一个似乎悲伤,又充满复杂的环境——火车中,暗含了主人公悲观而又复杂的情感基调和形象,同时也为后文中小姑娘的登场做铺垫。
另外,小说中,同样作为主人公的小姑娘,是这样登场的——手里捏着“红色三等车票”,伴随着吧嗒吧嗒的木屐声和列车员的谩骂声,“慌慌张张的走了进来”。
而“我”作为二等车厢的乘客,在“瞥了”小姑娘一眼后,
仅通过外表就对小姑娘做出了审判——“肮脏”、“俗气”、“邋遢”、“愚蠢”。
与其说在“我”眼中,因为分不清二等车厢和三等车厢而误入车厢的人是愚蠢的,不如说,外表肮脏贫穷的农村人才是愚蠢的。
似乎一张二等车票和三等车票,就是身份等级的差别,就阶级化了不同人群的命运。
而此处正暗含了“我”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而小姑娘则是穷苦无产阶级人民的象征。
第三,农村小姑娘上场时,“红的刺眼的双颊”“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以及紧攥在手里“红色的三等车票”,以及后来车窗外三个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被抛出的“金黄色”的桔子。
运用了大量的充满暖色调的词汇形容小姑娘以及和小姑娘相关的事物,塑造出一个与“我”截然相反、“鲜亮又充满希望”的形象,暗喻着小姑娘像太阳,像阳光,像希望,最终温暖了悲观厌世的“我”,“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从悲观厌世到充满希望,从冷漠到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不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吗?用小小一节车厢,来表现人生百态,用短短的微小说来反映社会现实,芥川龙之介无愧于“鬼才”的称呼!而通过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真善美,通过一件普通的小事来折射人间大爱,也是芥川龙之介的常用写作手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