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课件

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课件

司马迁和《史记》的介绍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章“古代史家及其著作”,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

详细内容包括司马迁的生平、成书背景、《史记》的体例与特点,以及《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书《史记》的过程。

2. 掌握《史记》的体例、特点及其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3. 通过学习《史记》,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史记》的体例与特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教学重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背景及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的画像和《史记》的古籍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位古代史家是谁吗?他的著作对我们了解历史有什么帮助?”2. 新课讲解:(1)介绍司马迁的生平,讲述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成书《史记》的过程。

(2)详细讲解《史记》的体例与特点,如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等。

(3)阐述《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强调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史记》中的经典篇章,如《项羽本纪》、《吕后本纪》等,让学生了解《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4. 例题讲解:讲解《史记》中的一道题目,分析其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司马迁生平2. 《史记》成书背景3. 《史记》体例与特点4. 《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书《史记》的过程。

(2)分析《史记》的体例与特点。

2. 答案:(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因直言进谏,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在困境中,他发愤著述,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2)《史记》采用纪传体,是一部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司马迁与史记PPT精品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PPT精品课件
多年来,《史记》不
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
范,而且也成为文学
家学习的典范。
司马迁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 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考辨,融会贯 通,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而 把历史学推进了前所未有的新
阶段,在中国
史学史上树立了
一块不朽的丰碑。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一起,
将永垂青史,光照千秋。
课前测标
按照汉朝法律可拿钱来赎罪,而无钱,又 无人为他说情,所以以宫刑论处。这对司 马迁精神上是极大摧残和耻辱,曾想到自 杀,然而为了责任没死,他认为:“人故 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因 此决定忍辱苟活写《史记》。从古代现任 中各到启发,决心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判 处宫刑四年后司马迁大赦出狱,担任中书 令。司马迁遇祸后认识到世态炎凉。
司马迁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
家,《史记》不仅是一部空前的 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卓越的文 学作品。特别是人物传记部分具 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的戏曲、 小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史记》 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历史 地位。鲁迅称《史记》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史 学和文学上肯定了他的文学性质 和伟大成就。
怀素《论书帖》
4.《西游记》的作者是 C
A.罗贯中 B.施耐庵 C.吴承恩 D.曹雪芹
5.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典小说是D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颜真卿《 勤礼碑 》 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
明·徐渭《葡萄图》
徐渭《牡丹蕉石图》
回顾:汉字的演变过程
原始时代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元代
赵孟頫 《归去来辞》 (局部)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史记ppt课件

史记ppt课件

政治斗争与变革
01 02
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废除井田制、推行 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使秦国逐渐强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改革措施,使赵国军队战斗力得到极大 提升,成为战国后期强国之一。
03
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通过多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 刻画,揭示人物内心 世界和复杂情感。
运用对比、类比等手 法,突出人物性格特 点和命运走向。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
运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 ,表现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采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 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
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使 文章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和美感 。
02 史记中的人物形 象
英勇善战的武将
01
02
03
韩信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 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 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
项羽
西楚霸王,勇猛好武,跟 随叔父项梁发动吴中起义 ,反抗秦朝。
白起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 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 辅佐秦昭襄王,屡立战功 。
足智多谋的文臣
张良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 开国功臣,政治家。
05 史记中的艺术特 色
叙事方式与结构安排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为框架,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采用追叙、预叙、插叙等手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叙事更加灵活多变。
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揭示历史规律。
人物塑造与描写手法
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 描写,塑造个性鲜明 、形象生动的人物形 象。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古代史学家与历史记录》的第三节“司马迁与史记”。

详细内容包括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编纂背景、史记的体例与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史学成就,理解史记的编纂背景。

2. 掌握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领会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对古代史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教学重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编纂背景,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史记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司马迁雕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位历史学家是谁吗?他的代表作是什么?2. 讲解: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其编纂史记的背景。

3. 分析:详细讲解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领会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史记中的典型事例,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史记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司马迁与史记生平简介编纂背景史记体例与主要内容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史学成就。

(2)分析史记的体例和主要内容,谈谈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谈谈你对司马迁与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认识。

答案:(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历经艰辛,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3)司马迁与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编纂的史记为后世史学树立了典范,对后世史学研究和史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PPT课件3 (共34张PPT)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PPT课件3 (共34张PPT)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 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 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 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 生命写成。”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 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 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 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 生命写成。”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
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
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 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 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 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 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 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 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 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宫中太监所 受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 致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 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 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 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他在书中记载到: 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 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 寐, 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 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 记》。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很长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 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 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 生命写成的。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 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 生命写成的。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 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
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

司马迁.ppt

司马迁.ppt

(2)“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 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本纪》) 《汉书· 项籍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 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 视。‛
第三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一)史官传统、家学渊源 父司马谈约生于汉文帝初期,是一个有广 泛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曾“学天官于唐 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一、《史记》著述的条件
(二)游历 1、二十壮游 ,到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广 大地区。 2、仕为郎中,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35岁时奉 使征略西南夷(今四川和云南边境一带); 3、数十年扈从武帝之游。 36岁时,随武帝到泰山封 禅,之后,又侍从武帝东到海上,北出长城巡边。 苏辙云:“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三)任职太史令
《史记》的思想特色
1、怀疑精神 2、批判精神: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 录。” (《后汉书· 司马迁传赞》)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 谤书,流于后世。” (《后汉书· 蔡邕传》) “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已本纪览 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 《三国志· 王肃传》 )
叙事线索
《李将军列传》叙说李广的生平事迹,分属两条 线:一条写李广的才气无双,一条写他的坎坷, 从而形成最后的悲剧结局。 《 淮阴侯列传》亦是这种双线结构:一条线写 韩信在为汉朝打天下当中屡屡立下的赫赫战功, 一条线写他与刘邦及汉王朝之间的种种矛盾,导 致被斩长乐钟室。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课件

司马迁与史记管晏列传ppt课件
?在“鸿门宴”一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邦的圆 滑柔韧,张良的机智沉着,项羽的坦直粗率,樊哙 的忠诚勇猛,项伯的老实迂腐,范增的果断急躁。
(四)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是我 国传记文学名著。持正不阿、公正严 肃、敢于求实的态度和精神是后世许 多进步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榜样。
司马迁
? “祸莫大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 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最下腐刑,极矣”。
?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 者”。锥心刺骨骑射,爱 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 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
? 译文:管仲说:“当初我家里贫穷,曾经同鲍叔一起做生 意,分钱财的时候往往自己多分一些,鲍叔却并不认为我 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结 果弄得更穷困,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时运 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驱 逐,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出息,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 好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鲍叔却不认为我 胆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 殉难,我却坐了囚车甘受屈辱,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有 羞耻之心,因为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重而以不能扬名天下 为可耻。生养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呀。”
?“实录”人物生平,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 描写自然寄寓自己的褒贬、爱憎。
2、艺术手法
? 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 要性格特征。
“互见法”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 不放在本传中写,移置其他人物传记中写。
?琐事展示性格,使形象丰满、个性更鲜明。
?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生动传神,抒情、叙事极富表 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 政治大事。
? 裴松之《史目》: “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
? 张守节《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正义》: “本者, 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 年月,名之曰纪。”
? 第二:穷愁困辱所结之“思”,之“怨”, 如不能通其道,在功业上发展,那就应当 “述往事,思来者”,在作品中喷涌而出, 形成思想的火花,使生命永生不息。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 《史记》由五体组成 : ? 1、《本纪》十二篇。 ? 2、《表》十篇。 ? 3、《书》八篇。 ? 4、《世家》三十篇。 ? 5、《列传》七十篇。 ?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
?
? 三、入仕为官---昂扬、深沉、发奋。
? 奉使西征巴蜀: ? 参加封禅大典: ?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
所欲论著矣!”(《自序》)
?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 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 念哉!” (《自序》 )
?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 38岁继任太史令。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 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 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 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 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 于《红楼梦》。
? “发愤著书”的理论内涵及学说意义:
? 第一: 它明确指出穷愁困辱是成就伟人的一 个条件,是取得创作成功的一种动力。因为 只有穷愁困辱带来的坎坷和磨难,才使得作 家对社会和人生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才能 使他们产生非凡的激情,吐发不平的思虑, 从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后,作为我国古典文论中一 条历史贯穿线,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 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 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 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 这是从鉴赏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阐发自己对 “发愤著书”说的理解和认识。
?[宋]欧阳修《梅圣诗集序》:
?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 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 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 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 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 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 而后工也。
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 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 记》。
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始 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由 “本纪”、“世家”、“列传”、 “表”、“书”五部分组成,其中 “本纪”、“世家”、“列传”都是 人物传记。后来班固《汉书》去掉 “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 “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为纪传 体。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鲁迅
司马迁的生平及心态变化
? 一、20岁以前—率真、自由、宏大。 ?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太史公自序》) ? 进京后,有机会向古文大师孔安国学习古
文《尚书》,向当时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 公羊派《春秋》。
?二、壮游天下 ----飘逸、淳厚、豪 迈。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 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 有不平者乎!
? [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 昔称韩非著书,而《说难》、《孤愤》尤为 激切,故司马子长深悲之,为著于篇,显白 其事。夫以非之书,可谓善言人情,使逢时 遇合之士观之,固无异于它书矣。而独深悲 之者,岂非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 耶? ……然后知韩非之善说,司马子长之深 悲,迹符理会,千古相间,虽欲勿悲,可乎?
? 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 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 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 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 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 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 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 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 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P16)
?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 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 子之遗风,公自序》)
? 宋代马存说: “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 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 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 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 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 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 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 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 故其文妍媚而蔚纡;
?[明]李贽《杂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 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 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 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 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 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 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
?[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序》:
?
?四、遭遇宫刑 ----痛苦、自卑、忧 愤。
?42岁参加制定太初历, ?并开始著述《史记》 ?47岁遭遇李陵事件。 ?50岁出任中书令。 ?约53岁著成《史记》。 ?近60岁去世。
陕西韩城太史公祠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思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