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合集下载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寄全椒山中道士》唐诗赏析1《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诗原文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诗原文鉴赏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诗原文鉴赏本文是关于韦应物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诗鉴赏这首诗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品味。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清冷。

由于这两种冷,诗人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明乎此,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想念老友,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

然而转念一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呢,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2327·《唐诗鉴赏大典》连路也不容易找,他们走过的足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那么,到何处去找这些“浮云柳恕无根蒂”的人呢?诗虽一路淡淡写来,却使人觉得诗人情感上的跳荡变化。

开始,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们,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

“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

“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包含了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

“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

“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现象了,是秋气萧飒、落叶满山、空无人迹的深山。

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诗词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作品赏析【注释】: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简析】:诗人因郡斋严寒,而突然念及住在山中的友人(道士),当然比郡斋更加寒冷。

只是他的行踪,似空山落叶,无法寻访。

全诗写得情深意远。

【注解】: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象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赏析【原文】《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者: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解】:1、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2、白石:这里借喻全椒道士,说他生活的清苦。

【韵译】: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评析】:这首寄赠诗,是透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首句既写出郡斋之“冷”,更是写诗人心头之“冷”。

再写道士在山中苦炼修行,想送一瓢酒去,好让老友在秋风冷雨的夜中,得以安慰,又怕落叶满山,寻不到他。

全诗语言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句,也确是诗中绝唱。

宋苏东坡颇爱此诗,并刻意学之,步其韵为之“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然终不如韦应物之句。

《许彦周诗话》评“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之不当和也。

”。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赏析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作者:佚名此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唐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寄全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

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山中道士唐代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注释全:今安全县,唐属州。

郡斋:州刺史署的斋舍。

“涧底”二句:指想象山中道士隔绝人世的幽独清苦生活。

荆薪:柴草。

煮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山中客:指全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赏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

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翻译,赏析篇1诗句: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出处: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意思翻译:他大概还在涧底下打柴束薪,归来后无口粮只好煮白石为生!全诗:《寄全椒山中道士》。

[唐]。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释:①郡斋:指滁州官府中的斋舍。

②涧:山沟。

束:捆。

荆薪:柴草。

煮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处喻指全椒神山道士,谓其生活清贫。

③二句谓本想手持杯酒,慰问风雨中的朋友。

瓢:本指将瓠(葫芦)剖开而成的舀水器,此处用作量词。

④二句谓只见满山落叶,寻找不到道士行迹,故寄以此诗。

全诗鉴赏:一个秋日的早晨,凉气四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山中的朋友,于是打算携酒去慰问他,但又担心朋友不在,诗人在诗中暗示给我们的心灵轨迹大致如此。

但因所念之朋友为避世山中的道士,这样就与一般的念友、访友之作稍稍殊致了。

首联起句极为平实自然。

独坐郡斋之中,觉凉意难耐,于是忽然想到远山深处的凉气就更为逼人了,想到久居山中的朋友,不知他此刻情况如何。

款款道来,全不费力,但又使人感到情深意切。

颔联紧承首联而下,从“念”字落笔,但不正面写自己如何念,而拟想山中客的行迹,手法与杜甫《月夜》相似,均是以客位写主位,不言念而念在其中。

山中客的行迹可拟想者甚多,诗人挑出束荆薪与煮白石两点来写,于不经意中见出用心之细微。

这样一则可以与题中“道士”相切,点明山中客的身份;二则说明山中客的行踪之不定,为尾联“何处寻行迹”打下伏笔。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翻译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寄全椒山中道士1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注释】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白话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赏析】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作品原文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1]
词句注释
1. 寄:寄赠。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

2. 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山中客: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神山上的道士。

3. 涧:山间流水的沟。

束:捆。

荆薪:杂柴。

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

”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4. 瓢:将干的葫芦挖空,分成两瓣,叫做瓢,用来作盛酒浆的器具。

风雨夕:风雨之夜。

5. 空山:空寂的深山。

行迹:来去的踪迹。

[1][2]
白话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

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

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

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2]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或兴元元年(784年)秋日。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奔蜀,韦应物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后被迫辞职后又任滁州刺史。

此诗创作正值作者在滁州刺史任上。

[2]
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

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

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

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

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

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

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

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

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

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

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

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

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

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

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

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

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3]
名家点评
《彦周诗话》:“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容斋随笔》: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

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韦孟全集》:刘云: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

妙语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批点唐诗正声》: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

《唐诗归》:钟云:此等诗妙处在工拙之外。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通篇点染,情趣恬古。

一结出自天然,若有神助。

《唐风定》:语语神境。

作者不知其所以然,后人欲和之,知其拙矣。

《唐诗别裁》: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茧斋诗谈》: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网师园唐诗笺》:妙夺化工(末句下)。

《唐贤清雅集》: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正指此种。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超妙极矣,不必有深意。

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岘佣说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

《唐宋诗举要》:一片神行。

[2][3][4]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

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

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