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创业案例真实故事

合集下载

餐饮老板创业故事_故事大全

餐饮老板创业故事_故事大全

餐饮老板创业故事创业的人在春天里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创业者要敢于在夏天烈日下赤膊上阵,在秋天面对硕果,创业者要立刻着手下一轮播种,遇到冬。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餐饮老板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餐饮老板创业故事篇1用《从0到1》的概念分析海底捞:水平创新达到极限之后人是海底捞借以安身立命的资本海底捞“服务差异化”的核心就是人,人是海底捞的核心资源。

那本大家都耳闻过的黄铁鹰先生的《海底捞为什么》已经把海底捞怎么把“服务差异化”做到极致解释得很清楚了,在这里省去一千字。

简单地说就是把员工当家人看,充分信任,充分授权。

海底捞的创新在“服务差异化”,也就是我们一提海底捞就想到等位免费饮料、修指甲、递热毛巾、比家还干净的卫生间、舞面条等等。

“服务差异化”,对白手起家的海底捞来说,其实是一种“低成本”创新,创始人张勇先生把服务员当家人待,让员工满意,然后员工让顾客满意,每个服务员都憋足劲把服务做出花来。

结果是:1.将服务变为营销,每个服务员都成了销售,海底捞服务员说他们是怎么“一桌一桌抓客户”的,这个“抓”字非常形象。

2.员工满意带来餐厅供应链和整个管理流程的改善——他们无意间实现了日本企业擅长的现场管理和精益管理,员工根据现实情况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把张勇当恩人、把企业当家,就会替他们着想怎么做最好(又省钱,客人又满意)怎么来。

3.因为充分相信员工,海底捞没有现成的制度和流程,也没有条条框框的绩效管理,流程制度和绩效会把员工假设为偷懒和没头脑的,海底捞则是让员工大胆干。

“服务差异化”使海底捞实现低成本扩张,短内建立了竞争优势,在火锅这个低门槛的、红海中的红海杀出一条血路:从1994年在四川简阳开办第一家海底捞,到1999年走出四川把店开到西安,截至20xx年底在北上广深等国内29个城市有110家直营餐厅,还把店开到了国外——新加坡2家、美国洛杉矶1家和韩国首尔1家直营餐厅。

对海底捞来说,这一个个员工——被激发得时刻满血的人——就是实现创新的根源,也是海底捞的核心资源,资金、店面、装修什么的都不是。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

90后餐饮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创业,一直是多少餐饮从业人心中的梦,而很多90后勇于尝试预示他们成功了。

一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90后餐饮自主创业而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收藏哦。

90后餐饮创业故事篇1餐饮连锁创业故事:90后美女开米线店敢冲敢干,借钱也不愿做被束缚手脚的战士“我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现在就能看到50岁的我是什么样,我不甘心。

”晓明说话时眉头紧锁,仿佛是位被缚住手脚的战士,“一些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有时就像绳索。

我想自己开一家餐馆,当老板多酷!”就这样,晓明拉拢了两个朋友开始选址、办证,三人借了七八万元的启动资金,米线店开起来了。

现实给梦想放了个COMBO ,梦想太遥远再提开张那天,晓明边摇头边说“很傻很天真”。

三人大眼瞪小眼,顾客十有八九都被他仨的热情和店里的冷清给吓跑了。

一天只卖了三碗米线。

这样持续了近乎半个月。

势头不对,晓明便琢磨起团购。

之后几天,团购不但没给店里拉来新顾客反而使老顾客依赖上了团购,卖出的米线也毫无利润。

这对还在亏损的小店无异于晴天霹雳。

晓明觉得不能耽误朋友:“我说店里生意不好你俩别跟这耗着了,开玩笑要把他俩炒了,独揽大权。

三天后他们一去一留,小店就剩俩人了。

”晓明微笑背后依稀能看到那些日子她挣扎的内心,“不知道怎么办,梦想被一棒打下了万丈深渊”。

别处取经,搭上餐饮O2O快车“有天挺晚路过西直门,有家拉面店里人还不少。

当时恨不得在他门口发我的传单了,我真觉得我家米线一点不差。

”晓明进店要了碗面,“我不为吃,就要看它凭啥火。

这次让我摸着门道了,结账时服务员问是不是我们店’开桌’会员,我当时有点懵。

”晓明指着手机里一款叫‘开桌’的APP说:“服务员说用它能便宜。

我马上下载了用它结账,一碗15的拉面省了3块。

回去在网上搜开桌,本以为是个类似团购的东西,看到还有商户端后就给开桌客服打了个电话。

”晓明在客服的指导下开通了开桌店。

“这是一个餐饮O2O大平台啊,加入开桌后在美食地图里能看到我的米线店,附近用开桌的人一眼就能看到。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

餐饮创业故事(优质5篇)1.餐饮创业故事第1篇就在采访的前几天,有几位客人在餐厅用餐时吸烟,郝颖和服务员等人屡劝不听,对方甚至还动手摔坏了一些餐具。

她没有息事宁人,而是选择了报警。

郝颖曾经还想把相关视频发在网上,后来想想也算了。

郝颖说的这些,其实是很多女性餐饮创业者都会遇到的事。

这既需要个人的抗争,也需要整个社会环境能做出改变、顾客素质的提升。

家庭与事业,孰轻孰重对于大部分男性创业者来说,对家庭的照顾似乎并没有列在他的行程表里,可以将家里的事情一股脑地扔给妻子。

但对于女性创业者来说,就不一样了。

美国演员蒂娜·菲曾(Tina Fey)在《天后外传》(Bossypants)中写道:“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粗鲁的问题是什么?是‘你今年多大了’,还是‘你体重多少’?都不是。

最烂的问题是:‘你是怎么兼顾所有事情的?’人们总是在问我这个问题,而且目光里还有谴责的意思。

‘其实你搞得一团糟,不是吗?’他们已经用眼神这样说了。

”2.餐饮创业故事第2篇在陈可接触到的女性餐饮创业者中,2/3是“妈妈”,这与他主动筛选活动的目标人群有关。

在他看来,以餐饮为创业方向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以一定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她们基本上是餐饮业的菜鸟、小白;一类是本身在餐饮圈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经验,或者是管理经验,或者是了解行业;一类是其他领域的行业精英,在原来的岗位也比较成功,但可能会遇到升职空间不大、因生育而无法回到原岗位等职场难题,索性选择全职创业或以资金入股;一类是凭借技术开创个人品牌,或者全资,或者是以技术、技术+资金的形式入股。

不管是传统型,还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女性餐饮创业者既有自己区别于男性的特点与魅力,也依然受市场规律所制约,毕竟,市场是不分性别的。

技术是一种力量从采访来看,女性创办自己的餐饮品牌,甜品店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餐饮行业的各个岗位中,除服务员之外,白案或者说甜品师中,女性的比例是相对较高的,近几年转型创业的也呈增长趋势。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餐饮行业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餐饮行业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餐饮行业创业,年少者敢博,年长者善算,常胜者爱拼。

看看那些餐饮行业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的创业斗志。

那么下面小编分享的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餐饮行业励志创业故事一三个厨师的故事辣尚瘾创始人谈餐饮生意经打工王勇的一位老乡,98年开始在京城做餐饮。

王勇毕业后,跟着他在店里打工,一边学习餐饮业的管理。

那个品牌,在当时跟金百万齐名,但是在几年后7家店的规模停滞不前。

为什么走不下去?99年市场上厨师20XX年元/月,而店里厨师只有800元,没有让员工看到希望。

20XX年后,王勇决定自己干餐饮,就邀请了另外两个在其他领域发展的厨师好哥们。

他当时暗下决心:让跟随自己的员工都看到希望。

创业三个厨师的故事开始了。

20XX年,全北京有3000家成都小吃,小吃加冷菜加小炒那种。

盖饭,就是当时成都小吃首先引入到北京的。

三个厨师先后做了4家成都小吃的店,3年小赚了50万左右。

20XX年夏天,非典,整个京城都没人了。

非典后,属于违章临建的店都拆了。

三个厨师,就带领着员工20多个人,在右安门,找到了一个180平的铺子,开了“渝都家厨”。

刚开始因为有清晰的定位,每月能做50万流水,三个人非常高兴,可好景不长,一年以后,又折掉前面80平米的违建,王勇最后坚定地说了一句100平米我也要做到50万左右,用50平米做了前厅,50平米做了后厨,一个不可思议的前后比例布局,然后天天有顾客排队等位,15张桌子每张1000元,每天*****,而后又发展了外卖,仅外卖每天营收也有3000-5000。

名字由来其实,“辣尚瘾”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是公开征集的。

当时,很多人各抒己见,纷纷为餐厅“命名”。

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最终,整个团队在“辣上瘾”与“辣尚瘾”两个名字间徘徊,谈到这里王勇开玩笑似的说,“起个名字得好记,琅琅上口,辣上瘾满好听的。

后来决定用尚,突出时尚性,咱们这辣就是时尚。

我们最后还给予被选中名字的参与者丰厚的物质奖励。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六篇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六篇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六篇餐饮创业故事案例篇一在决定从事餐饮行业之前,张明其实已经算是一个成功的老板了。

当时他在江苏常州拥有4家家具专卖店,并成立了公司,堪称是区内家具销售行业的领军人物。

戏剧性的变化出现在2023年9月。

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当地一家著名的餐饮企业仅仅用了2年时间就成为常州名优企业10强,店主个人赚了将近半个亿。

当时正面临企业经营瓶颈期的他很容易就动心了。

从小成长在常州的张明认为当地餐饮业市场空间很大,所以决定涉足餐饮业。

苏南一带的饮食口味都比较清淡,张明觉得如果经营本地菜的话竞争对手太多,所以决定寻找一种全新的产品介入。

在一次前往四川旅游的行程中,他尝到了正宗的四川火锅,他认为这种浓重的口味,一定会让吃惯清淡口味的江苏人感到新鲜。

所以他很快决定开一家正宗的四川火锅店。

那年10月份,张明花高薪买来正宗的四川火锅配料,并投入50多万元,在常州开了一家火锅店。

这种麻辣的口味让本地人感到很新鲜,再加上天气渐冷,在这个100多平米的店里,几乎天天爆满,在第一个月,张明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万多元,第二个月上升到十几万元,以后几乎都保持在15万左右。

尝到甜头的张明觉得成功似乎触手可及,所以他决定扩大规模。

为此,他在当地某著名的餐饮一条街选中了一家超过500平方米的一楼门店,三个月后又接手了门店的二楼,并再度投入50多万元进行装修,并于2023年年中开门纳客。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生意突然就冷清下来了。

不管是原先的老店还是新开的样板店,每天的客人都比原先预料的少了许多。

在推出优惠促销和广告攻势等手段却无果之后,张明认为是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于是决定改做当地的菜。

可惜,在同一区域经营本地菜的餐馆此时已经遍地都是,而张明又找不到更有实力的主厨掌勺,生意自然也一直没有起色。

一年后,张明最终只得辞退工人,关上了店门。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篇二“从开出第一家川菜馆到今天,其中能称得上创业转折点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2023年4月份,一个是2023年12月份。

餐饮创业失败与成功案例

餐饮创业失败与成功案例

餐饮创业失敗与成功案例
一、餐饮创业失敗案例
1、“麻辣尖叫”创业项目失败
“麻辣尖叫”是由一名大学毕业生创办的食品品牌餐厅,但由于他没有准备充足的资金,没有正确的预估成本和完善的市场调研,导致营业费用太高,投资收回期拖延,消费者对新口味的产品不理解,总的来说,在经营过程中失败了。

2、“平和火锅”开店失败
客户的关注度太低,餐厅只有几次客人,没有购买流,最终失败了。

火锅价格太贵,在当地市场竞争激烈下,竞争者定价低于“平和火锅”,在当地市场没有太多客户,被迫关门。

由于开设店铺的经营思路有误,维持销售连续性无法达到业绩要求,最终失败。

二、餐饮创业成功案例
1、“芝士拿铁”餐厅创业成功
“芝士拿铁”创业人员打破传统拿铁奶茶,推出芝士拿铁奶茶,以其浓郁醇厚的
芝士香味,让消费者喝到“芝士味”,在当地市场吸引众多消费者,随着口碑传播和无限可能性,使它成为一个热门品牌。

2、“大气鸭”披萨快餐店收获成功
“大气鸭”披萨快餐店采用一体式烘焙制作、现烧现吃,每一份都是刚烤出来的新鲜的,每一份面皮也十分的脆,口感多变,也非常受顾客的欢迎,开店之初便轰动了整个市场,以此获得了极大成功。

餐饮名人创业成功案例

餐饮名人创业成功案例

餐饮名人创业成功案例餐饮名人创业成功经历一“妈妈家”餐厅的创业经,一个大厨老板的创业故事曾在浙江人餐饮集团、上海雍福会会所任职行政总厨的丁忠华,靠一身扎实的功底走入了“大厨开店”的行列,在经历过一次失败后,如今他的“妈妈家”餐厅凭借着精准的菜品设计,在搏杀惨烈的上海滩成功站稳了脚跟。

丁忠华 2021年起担任上海早晨餐厅行政总厨,将其从一家小店扩张到最火爆时期的7个品牌;后历任浙江人餐饮集团行政总厨、上海雍福会会所行政总厨,2021年离职创业,现任老上海风味餐厅“妈妈家”董事长。

“妈妈家”的营业面积共1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每逢节假日,下午四点半到七点半便能翻台三次,日营业额一万六以上,毛利63%左右。

收入丰盈得益于丁忠华出色的菜品设计:性价比超高的同时又保证了利润。

首战输掉上百万妈妈家其实这是丁忠华经营的第二个品牌。

2021年,辞职后的他首先选择了火锅店作为创业项目,不到一年,就因经验不足加之竞争激烈而以失败告终,输掉了上百万。

痛定思痛,丁忠华分析了失利原因:“厨师开店,多数先关注‘产品口味’,再关注‘怎么卖’。

我当时太过自信,没有让自己的产品去迎合市场。

第一,出品缺乏记忆点,我所有的涮品和小料都做得非常完美,结果客人说什么呢?‘这里的东西,真的蛮好吃的,但我一样没记住。

’而如果十个产品里有九种东西是普通的,只有蛋饺胜过别家,那客人就会说:‘这家的蛋饺真好吃!’第二,没有充分考虑人均消费和性价比,我太关注食材了,为了开店,不惜代价找来了最好的牛羊肉,但客人的反馈是:‘花钱不少,没觉得东西有多么特别。

’”正是认识到这一致命失误,丁忠华在经营新品牌“妈妈家”时才能有的放矢,总结出了非常实用的开店心得:让客人感觉实惠,是设计所有菜品的出发点;先从顾客角度关注性价比、再从老板角度关注怎么卖。

主打菜品:狠抓记忆点“妈妈家”的主打菜品食材讲究、“记忆点”突出。

例如老上海油爆虾,售价是88元,其记忆点是:不论什么季节,都保证虾的个头在65-70个/斤。

餐饮创业成功案例

餐饮创业成功案例

餐饮创业成功案例在现代社会,餐饮行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餐饮行业的竞争激烈,创业者们常常在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成功的餐饮创业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三个不同类型的餐饮创业成功案例,以供读者参考和学习。

案例一:精品烘焙店"Sweet Dream""Sweet Dream"是一家以精致烘焙为主题的独立咖啡馆,位于都市繁华区。

该店主人Sarah对烘焙充满热情,并以此为起点创业。

她精心设计了店内的装修和品牌形象,选择了温馨的色彩和舒适的座椅,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此外,Sarah坚持使用高品质的原料,精心制作每个产品,确保顾客可以品尝到最美味的糕点和咖啡。

她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宣传自己的店铺,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咖啡爱好者。

由于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细致入微的服务,Sweet Dream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功,并逐渐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案例二:创意快餐连锁店"Burger Nation""Burger Nation"是一家创意快餐连锁店,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张。

该连锁店的创始人Jack在市场调研后发现,当下消费者对于快餐的需求不仅仅限于美味和便捷,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个性。

基于这一发现,Jack创造性地开发了一种新颖的饼,允许顾客在适应个人口味的同时自由组合食材。

为了确保原材料的新鲜和品质,他与当地的农民建立了合作关系,直接采购新鲜食材。

与此同时,Burger Nation打造了一个时尚和年轻的品牌形象,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推广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因为独特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体验,Burger Nation迅速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并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连锁经营。

案例三:特色餐馆"Spice Delight""Spice Delight"是一家专注于印度菜肴的特色餐馆,店主Rajesh是一位热爱印度文化和美食的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餐饮创业案例真实故事【篇一:餐饮创业案例真实故事】餐饮创业故事案例1:85后在校大学生餐饮创业,还没已是百万富翁在郑州大学新校区,共有十多个大型食堂餐馆、咖啡店,但很多人不知道,其中有3家店的老板是该校一名在读的学生,熟悉他的人笑言他是校园餐霸,大四的时候,当室友们都在忙着找工作,尚未毕业的他就已靠自主创业赚了上百万。

他叫向锐,1987年出生,是郑大学院的研二学生,他经营的两家餐馆、1家咖啡店总经营面积约3000多平米,拥有20多个包间、50多张散桌,3家店每年的营业额达300多万元,手下员工(包括大学生兼职)已达百余人。

讲述这位80后在校大学生的餐饮创业故事。

初衷:开咖啡店不单是为了赚钱说话不紧不慢,逻辑性强,自信满满,是向锐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2014年6月14日中午,在郑大新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楼,一间装饰很低调的咖啡店里,不时有大学生情侣携手来此就餐。

这间咖啡店是向锐在2013年10月份开办的。

前来就餐的药学院研一学生小陈说:一杯咖啡十多块钱,一份意大利面也不到20块钱,对学生来说很实惠,比到校外的咖啡店划算多了。

向锐说,当初开这个咖啡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给校园里有同样创业梦想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地方,在这里,会不定期举办各种小型的学术讲座、艺术沙龙,为鼓励在校学生创业,校方也对该店提供了很多帮助。

成绩:三家店年营业额达300多万元除了咖啡店,向锐还在郑大的荷园食堂、柳园食堂楼上开了两家大型餐馆。

在荷园食堂的3楼,有一家名为校园美味工厂的餐馆,这是向锐2012年在郑大校园开创餐饮生意的第一家店。

这个面积1000多平米的餐馆,虽然普通,但辟有十多个包间,菜价便宜,成为很多大学生生日聚会、毕业聚会的首选之地。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向锐还在一家网站上开通了团购业务,经常有不少校外顾客来该店吃饭。

位于柳园食堂3楼的同和昌餐馆是他的第二家餐馆。

向锐介绍说,这家餐馆平时主要接待老师及社会人员就餐,所以装修档次高一些。

在友人的再三追问下,向锐透露了他开办的2家餐馆和1家咖啡店的年收益:3家店每年的营业额达300多万元,创业至今,除去给合伙人的分红外,他已赚了上百万元。

低谷:之前创业曾失败赔了十多万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向锐说,他也曾遭遇过失败,并为此交了学费。

2008年,他开始到河南工业大学读大一,发传单、当保安、做促销,各类兼职工作他都有所尝试,随后又开始摆摊卖牛津词典,因为不好意思在自己学校当众卖书,他就跑到邻校摆书摊。

大四那年,他在一家培训机构做代课老师,并用积攒的几万块钱入股,这家培训机构由最初的几个学生发展到了几百名学生,一年干下来赚了10多万,这也是他做生意捞到的第一桶金。

随后,他与一名社会人员合伙在河南工业大学校门口做餐饮生意,因为多种原因,最后不但没赚到钱,还赔进去了十多万元。

但家里人没有埋怨他,反而资助了他几万元,鼓励他把生意做下去。

在做生意的同时,他还认真准备,并最终考上了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

执行力很强却很低调虽然创业几年赚了不少钱,但向锐在校园还是很低调,没买车买房,因为他想用这些钱去投资更多的,现在,他正准备在信阳老家再开一家餐馆。

与向锐住在同一个宿舍的室友吕阳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向锐是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因为他曾经在本科期间担任过校队的领队,所以,说话很有条理和逻辑性,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平时,同学们都喊他向总。

他的饭店每次出什么新菜品,经常会喊室友去试吃、提。

吕阳说,他们一个宿舍住着4个人,向锐跟大家聊的都是一些白手起家的名人奋斗故事。

向锐经常给室友谈起他的创业梦想:做出一个在全国知名的连锁餐饮品牌。

他的合伙人黄璐说,虽然现在已是老板,但是碰到餐馆的下水道堵了、餐桌垃圾该收了等脏活累活,向锐还会亲自去干,对朋友也很讲义气,乐于助人!2013年,向锐从百余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郑州大学年度创业之星。

向锐给有志创业的师弟师妹的8条建议:1、选择你所关心的,选择你喜欢的。

2、创业是个体力活,一个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3、创业初期,坚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品质。

4、建议选择自己喜欢并且能够把握的项目,不能看到什么挣钱就干什么,那样有些盲目,结果也未必会好。

5、大学生创业,尽量运用降低成本,尽量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这样能够减少创业成本。

6、一个好的合伙人比一个好的项目还重要。

7、合伙创业中,合伙人之间要简单一点,财务一定清楚,关系要好,执行力要强,这样能成为一个好团队而不是团伙。

8、永远不要相信神话、暴富这样的,踏踏实实做事,一定会有好结果。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2:吃饭排队的app,如何讲出估值20亿的故事? 在资本寒冬中能融到资,是一件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事,况且这笔数额不菲 c轮,5亿元。

老谢本打算庆祝一番,但后来想了想,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老谢名叫谢新法,是美味不用等的创始人兼ceo,公司为餐厅提供智能餐位管理系统。

老谢其实不算老,也就三十多岁。

他笑称自己也不知道老谢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老谢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和技术人员坐在大平面一起办公。

他乐于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其实蛮好的,工作之余就是兄弟。

10月28日,美味不用等宣布获得5亿元c轮融资,由大众点评、百度领投,中信资本、正中兴、海润、安持等资本机构跟投,a轮投资人经纬中国和b轮投资人天图资本继续追加投资,公司估值超过20亿元。

餐饮o2o市场已不乏美团和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巨头,但美味不用等深耕的是另一个细分领域,即到店消费。

成立两年多的美味不用等已进入全国两百多个城市,为西贝、绿茶、南京大排档、雕爷牛腩等三万多家餐厅提供智能排队服务,占据了到店消费90%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谢新法仍然觉得不够快。

还在半山腰上,不上不下,你不快对手快就会很危险。

他说。

加速扩张2013年年初,谢新法离开了供职近十年的中兴通讯,和另外三个合伙人组建团队,成立公司。

当年4月美味不用等的app上线,他们打算用移动互联网帮助热门餐厅解决排队问题。

美味不用等的主要产品是其自主研发的排队系统,用户可在其app或号选择餐厅,进行远程排队取号,并可实时查询排队等位进程,提前5个号会短信推送提醒。

在餐厅,系统装入平板,配上打印机,用户即可取号排队,扫描二维码亦会进行提醒。

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并不简单,app上线后的半年时间是一个黑暗时代,谢新法一度怀疑这件事能做吗。

那段日子里,公司只有6个人,4个合伙人和2名员工,一个月最多也就谈下10家餐厅。

谢新法向《中国企业家》回忆,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钱,有的只是精神、产品和服务,是靠咬牙坚持下来的。

当时,为了拿下上海新旺茶餐厅,美味不用等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市场官陆瑞豪等了餐厅老板整整两天,第三天正好有新店开业,陆瑞豪才借机堵住了老板,争取到了一个试用的机会。

很多早已有了排队系统的大牌餐厅对此并不,美味不用等的策略是,以升级为借口,零成本将其引入互联网时代,即免费在餐厅原有的硬件装上自己的系统。

即便如此,与大企业合作仍是难事,因为对方一般审核比较严格。

2013年9月,美味不用等希望拿下通用磨坊旗下的哈根达斯,对方提出要到公司,那时美味不用等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

谢新法临时征用朋友的公司,换上美味不用等的牌子。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谢新法还说服盛大资本为自己做背书。

彼时,美味不用等的客户虽然不多,但在上海几乎拿下了一个中心的所有餐厅,盛大资本觉得其具备可复制性,希望投资。

最终美味不用等跟哈根达斯的合作如愿落地。

2013年10月,美味不用等也拿到了盛大资本的200万元天使投资。

对于一般餐厅,一开始美味不用等的硬件和软件系统都要收费,随着竞争加剧转向全部免费。

很多餐厅奔着免费而来,美味不用等逐渐驶入快车道。

2013年年底,其在上海与300家餐厅实现合作,第二年5月进入北京市场,3个月在北京拿下了700家餐厅。

谢新法清楚地记得,开拓北京市场时,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销售副总裁杨佳佳意外摔断了腿,她就拄着拐杖一家家去谈,这感动了不少餐厅老板,最终实现合作。

2014年8月,美味不用等拿到了经纬中国和信天创投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

之前我投了饿了么,它会成为到家食物入口,所以我考虑要投一个到店食物入口。

看了很多公司,它们都想替换餐厅系统,比较重也就比较慢。

美味不用等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外挂,排队系统这个切入点很棒,可以瞬间和所有餐厅的系统对接,不要求改变原来的系统又解决了餐厅的排队痛点,所以我们没有聊太多细节就投资了。

经纬中国合伙人丛真向《中国企业家》如是说。

从最初的demo开始,美味不用等排队系统已经迭代了一百多个版本。

早期,一旦断网餐厅取号就会终止,这个问题容易造成餐厅秩序混乱。

公司在后台实时监控,一旦哪家餐厅系统出现问题,第一时间修复或者打电话进行指导。

陆瑞豪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庆幸的是有先发优势,后来一些大互联网公司也在做,但我们一些细节功能、特殊功能推得最快。

比如有的餐厅楼上楼下同时叫号,对手可能要用一两月时间开发,我们则短很多。

坐稳京沪市场后,美味不用等的触角开始伸向全国。

2015年1月,拿到了天图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扩张再次提速。

截至10月,美味不用等进入全国两百多个城市、三万多家餐厅,目前其app用户量达到500万。

餐饮创业故事案例3:四川南充80后夫妻通宵粉创业,年入50万探索连锁之路一碗香喷喷的米粉,在四川南充人心中有道不完的情愫。

对于粉哥、粉嫂而言,与之更有着难解之缘。

2011年至今,这对80后夫妻在南充辗转开店,通过艰苦打拼,依靠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勤劳的双手,让十余平方米的铺面成了食客经常光顾的小店。

分享这对80后小夫妻的创业故事:80后夫妻创业不畏辛苦开通宵粉粉哥,给我冒碗粉,外加一个油干。

2015年10月25日凌晨,市人民南路的一家粉馆依然灯火通明,前来吃粉的食客络绎不绝。

这是一家通宵粉馆,老板便是80后夫妻黄韶浩及林薇。

由于夫妇俩热情、健谈,与不少食客都成为了好朋友,大家都习惯亲切称呼他们为粉哥、粉嫂。

此时,林薇正在粉馆的阁楼上休息,黄韶浩则与服务员一起守在店里。

老婆也休息不了多久,一会儿就要起床炒臊子了。

黄韶浩笑笑说,一开始,当听说他们准备开通宵粉馆,不少亲朋好友都劝诫他们:开粉馆本就辛苦,何况是通宵粉馆,你们可要想清楚了! 然而,他们依然义无反顾选择了这条。

年轻人,怕什么辛苦!只要我们夫妻齐心,将生意做起来了,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黄韶浩说,这是老婆林薇当初回答所有人的话,让他十分感动。

尝遍南充米粉粉嫂冒粉三天手磨起茧黄韶浩是广东韶关人,出生于1985年的他,曾在家乡从事通讯行业工作。

因为工作原因,他认识了聪明能干的南充姑娘林薇。

二人很快坠入爱河结了婚,2010年,黄韶浩随妻子来到南充创业。

做过蔬菜批发、服装销售、汽配品牌代理夫妻二人一起探索创业之路,却只有搞蔬菜批发那年,挣了十万块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