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分析仪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尿液分析及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史

尿液分析及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史

尿液分析及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史1 尿液分析化学检查的发展史2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发展史1 尿液分析化学检查的发展史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了解到尿液的颜色、黏稠度和尿量的变化与疾病有关。

古印度的医生曾将尿液倒在地上,如果这种尿液能够招来蚂蚁,就说明它是患痈的患者排出的“蜜尿”,这可能是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尿糖测定方法。

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7年),出生于小亚细亚科斯岛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母亲是接生婆。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其著作中就指出了尿液检查对健康人和患者的重要性,他注意到儿童和成年人发热时尿液的变化,并提到气味的不同和颜色的变化。

公元1000年,波斯名医依新梅尔(Ismail)总结了他对尿液的研究,并描述了7种针对尿液的观察和实验,即颜色、黏稠度、尿量、透明度、沉淀物、臭味和泡沫。

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尿试纸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发明石蕊试纸。

或者更早,可追溯到罗马学者普林尼(Plinius)通过浸泡于没食子酸的莎草纸测定铁试验的时代。

1660年,德国炼金学者奥托·塔切里斯(Otto Tachenius)使用这种技术用于尿液的测定。

1673年,弗雷德里克·德克斯(Frederick Dekkers)用加热醋酸酸化尿液方法测定尿液中的蛋白。

1674年,托马斯·威利斯(Tomas Wilis)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尿中有甜味。

1787年,法兰西斯克·莫拉伯利(Francesco Marabelli)用硝酸法检测尿中的胆红素。

1790年,弗兰西斯·贺姆(Francis Home)用硝酸法检测水肿患者尿液中的蛋白。

1827年,理查德·伯瑞特(Richard Bright)用加热的方法检测肾病患者尿液中的蛋白。

中国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现状及发展趋势点击上方“CAIVD”关注我们1630年,Nicolas Claude等最早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

1948年,苏格兰医师Addis介绍了尿液的收集和计数池的使用方法,即著名的“爱迪(Addis)计数”。

从此使尿液显微镜检查成为评估患者相关疾病的检测项目之一。

迄今为止尿沉渣分析仪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尿沉渣直接镜检再进行影像分折,得出相应的技术资料与实验结果;另一类是流式细胞术分析。

1983年,美国国际遥控影像系统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Remote imaging systems Co., Ltd)研制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Yollow IRIS”高速摄影机式的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简称Y一1尿自动分析仪。

这种仪器是将标本的粒子影像展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由检验人员加以鉴别。

1989年,日本东亚医疗电子有限公司(TOA MedicalElectronics Co., Ltd)引进Y-1尿自动分析仪,发现此仪器不能满足临床要求。

1990年,美国国际遥控影象系统有限公司与日本东亚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对原有的尿沉渣分析仪进行改进,生产出影象流式细胞术的UA-1000型尿沉渣自动分析仪,随之又生产了UA-2000型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这种仪器主要由连续高速流动位点摄影系统组成,包括闪光放电管、放大接物镜、平面流动池、CCD摄影系统、影像信息处理机和阴极射线示波器等。

虽然该仪器对原来的尿液分析仪进行改革,但由于此类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对图象粒子测绘不十分满意,处理能力低,重复性差,管型分辨不清,价格较昂贵等原因,而不能普及。

该公司在2000年推出了改进型大型939UDX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后,于2002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论证建立新的IQ-200系统,并推出了小型的尿沉渣检测工作站。

近年来Iris集团又推出第五代全自动尿液粒子分析仪(iQTM200全自动尿液显微镜分析仪)。

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

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

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一、尿液分析仪发展简史公元前400年, Hippocrates注意到发热时.尿液颜色和气味的变化。

18-19世纪-开始显微镜下尿液检查及尿液化学分析。

1827年,Bright,最早把尿液检验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护理。

1930-首先在滤纸上进行尿液斑点试验。

1956-美国Ames和Lilly公司几乎同时创建了尿糖试剂带。

1960-80-多项参数尿试剂带开始应用于临床。

70年代,第一台尿液化学分析仪问世。

80年代后,半自动---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

80年代中后期,韩国光电转换元件CCD(电荷耦合器件)生产出Uriscan-S300型11项尿液分析仪。

1985年国内从日本引进MA-4210型尿液分析仪和专用试剂带的生产技术及设备。

1990年尿液分析仪达到全部国产化。

1992年,尿10项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4年推出了Uritest—100型10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7年上半年又推出了Uritest-200型11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二、尿液分析仪分类1.按工作方式分类(1)液式尿液分析仪(2)干式尿液分析仪2.按测试项目分类(1)8项尿液分析仪:MA-4210型(日本和国产)PRO、GLU、PH、KET、BIL、UBG、ERY、NIT;(2)9项尿液分析仪:RL-9型(德国)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3)10项尿液分析仪:MIDITRON型(德国)、CLINITEK 200型(美国)、Uritest-100型(国产) 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4)11项尿液分析仪:CLINITEK Atlas型(美国)、URISCAN-S300型(韩国)、Uritest-200型(国产)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颜色或维生素C;(5)12项尿液分析仪:CLINITEK 500型(美国)、Aution MaxTM AX-4280型(日本)、宝灵曼/罗氏公司Urysis 2400型,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颜色和浊度。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研究背景现状与意义 1研究背景2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发展现状3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意义1研究背景尿沉渣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它是临床最为常用且信息最为丰富的项目之一,它不仅在治疗泌尿系疾病乃至对全身各系疾病的诊治都有重大价值。

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迅猛发展,各类尿沉渣自动化、标准化仪器不断问世,使尿沉渣标准化方面有所突破,尿沉渣自动化分析技术正在逐步推广。

自动聚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学诊断、制造业、检验、文档分析和军事等。

自动聚焦技术具有很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聚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来识别和控制,只需要很少的人工干预,这就极大的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且效率比人工聚焦要高得多。

自动聚焦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非常适合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高度自动化的发展要求。

2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发展现状尿沉渣就是尿液中的有形状成分。

是原尿经过离心后,形成的沉渣。

是尿液有形成分质和量的组合。

包括细胞。

管形、结晶、细菌、精子等各[8]种病理成分。

1千年前,波斯名医Ismail,已对尿液的颜色、粘稠度、透明度、尿量、臭味、泡沫及沉淀物作了观察。

显微镜发明后,Bright于1827年首次发现肾炎患者蛋白尿中出现管型,此后Bird于1854年,Purdy于1900年,进一步证明尿沉渣检查的临床价值。

Addis建立的尿沉渣物定量检查法,1948年用于肾脏疾病的病程观察。

近年来,Brody采用相差显微镜鉴别红细胞与脂肪滴等。

Haber用干涉显微镜从三个方位仔细观察沉渣成分。

Rutecki等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颗粒管型中的血浆蛋白。

认为部分管型的颗粒是血浆多种蛋白的聚集。

有些学者用偏光显微镜鉴别尿中结晶。

Linder等结合免疫荧光技术,酸性磷酸酶染色及扫描电镜对颗粒管型进行分型。

不少学者应用巴氏染色或Sternheimer-Malbin(SM)等染色观察尿管型、脱落细胞等。

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及原理

尿液分析仪的发展及原理

公元前 400 年, Hippocrates 注意到发热时.尿液颜色温和味的变化。

18-19 世纪-开始显微镜下尿液检查及尿液化学分析。

1827 年, Bright,最早把尿液检验用于患者的诊断和护理。

1930-首先在滤纸上进行尿液斑点试验。

1956-美国 Ames 和 Lilly 公司几乎同时创建了尿糖试剂带。

1960-80-多项参数尿试剂带开始应用于临床。

70 年代,第一台尿液化学分析仪问世。

80 年代后,半自动---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

80 年代中后期,韩国光电转换元件 CCD(电荷耦合器件)生产出Uriscan-S300 型 11 项尿液分析仪。

1985 年国内从日本引进 MA-4210 型尿液分析仪和专用试剂带的生产技术及设备。

1990 年尿液分析仪达到全部国产化。

1992 年,尿 10 项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4 年推出了Uritest—100 型 10 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997 年上半年又推出了Uritest-200 型 11 项尿液分析仪及专用试剂带。

1 .按工作方式分类(1)液式尿液分析仪(2)干式尿液分析仪2 .按测试项目分类(1) 8 项尿液分析仪: MA-4210 型 (日本和国产) PRO、GLU、PH、KET、BIL、UBG、ERY、NIT;(2) 9 项尿液分析仪: RL-9 型(德国) 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3) 10 项尿液分析仪: MIDITRON 型(德国)、 CLINITEK 200 型(美国)、 Uritest-100型(国产) 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4) 11 项尿液分析仪: CLINITEK Atlas 型 (美国) 、URISCAN-S300 型 (韩国) 、Uritest-200型(国产) 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颜色或者维生素 C;(5) 12 项尿液分析仪: CLINITEK 500 型(美国)、 Aution MaxTM AX-4280 型(日本)、宝灵曼/罗氏公司 Urysis 2400 型, PRO、GLU、PH、KET、BIL、UBG、ERY、NIT、LEU、BG、颜色和浊度。

尿沉渣产品简介

尿沉渣产品简介

9、规范了尿液检查报告形式和尿液自动检测的标定; 、规范了尿液检查报告形式和尿液自动检测的标定; 10、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了厚度仅为 、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生产了厚度仅为0.127mm的专用 的专用 流动池; 流动池; 11、每一视野尿量标准化。 、每一视野尿量标准化。
问题一:为什么本仪器的计数池不用刻度方格? 问题一:为什么本仪器的计数池不用刻度方格? 人工计数时,因视觉误差及记忆的原因, 人工计数时,因视觉误差及记忆的原因,在大区域内计数 易造成重复计数或漏计,为了解决此问题, 易造成重复计数或漏计,为了解决此问题,将计数池上刻上 方格分减小区域,这样可减少错误。而天海US尿沉渣分析 方格分减小区域 , 这样可减少错误 。 而天海 尿沉渣分析 仪是采用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按规定路径进行观察,对全 仪是采用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按规定路径进行观察, 视野所有目标图像同时进行分析计数,速度快, 视野所有目标图像同时进行分析计数,速度快,不存在重复 或漏计,所以无需小格分区。 或漏计,所以无需小格分区。 因为每一视野的体积是标准恒定的, 因为每一视野的体积是标准恒定的,所以每视野中的细胞 数可换算为一定体积中有多少个细胞(××/µl), 完全符 数可换算为一定体积中有多少个细胞 ( ×× ) 要求。 合NCCLS和CCCLS要求。 和 要求
流式细胞法尿沉渣分析仪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 流式细胞法尿沉渣分析仪是目前自动化程度最高 、 分析速 度最快的尿沉渣仪(每个样品约需 秒钟 度最快的尿沉渣仪 每个样品约需72秒钟 。 每个样品约需 秒钟)。 它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之处: 它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之处: • 无法区分小圆上皮细胞的类别(如肾小管上皮细胞、中 无法区分小圆上皮细胞的类别(如肾小管上皮细胞、 层和底层移行上皮细胞等) 层和底层移行上皮细胞等),必须离心染色镜检才能区 分; • 只能检测出透明管型和标出有病理管型的存在可能 , 只能检测出透明管型和标出有病理管型的存在可能, 只有通过离心镜检,才能确认是那一类管型; 只有通过离心镜检,才能确认是那一类管型; • 仪器对酵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结晶有标记时都应离心 仪器对酵母细胞、 镜检,才能真正区分; 镜检,才能真正区分; • 不能提供尿沉渣的真实形态图 , 而是散射图和直方图。 不能提供尿沉渣的真实形态图,而是散射图和直方图。

尿液分析仪器

尿液分析仪器

• 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大致来自如下几方面:
–试纸条因素
–尿标本因素
–操作因素:包括仪器的校验和维护,操 作程序,环境因素等。
• 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代表仪器是德国的 SUPERTRON型、美国的CLINTEK ATLAS型
SUPERTRON型
CLINTEK ATLAS型
二、尿液分析仪工作原理
试剂带上有数个含各种试剂的试剂 垫,各自与尿中相应成分进行独立反应, 而显示不同颜色,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 某种成分形成比例关系,试剂带中还有 另一个空白“补偿垫”,作为尿液本底 颜色。利用光线照射,采用球面积分仪 接受双波长反射光的方式测定试带上的 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

此外,试剂带中还有另一个垫-“补偿 区”,作为尿液本底颜色,以对有色尿及 仪器变化等产生的误差进行补偿。
• 试剂带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各个厂家不一 样,尿液中的各种成分被各测定块吸收, 引起化学反应及酶反应,使试剂块颜色根 据尿液中各成分的比例而变化。
各项目测定原理表
项目 缩写符号 反应原理 胆红素 BIL 偶氮反应法 尿胆原 URO 醛反应法,重氮反应法 酮体 KET 硝基铁氢化钠法 亚硝酸盐 NIT 亚硝酸盐还原法 白细胞 LEU 脂酶法 比密 D(SG) 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日常应用和维护
尿液分析仪的日常应用和维护:
• 每台尿液分析仪应建立操作程序,并严格按 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 专人负责管理,健全专用的仪器登记本,对 每天仪器操作的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维 护,维修的情况予以登记;
• 每天开机测定前,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检 查,测定完毕要对仪器进行全面清理保 养;
• 做到每日、每周、每月的维护.
• 隐血实验原理:
• 利用Hb中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 的作用,在供氢体(如无色的邻联甲苯 胺)的存在下,使过氧化物还原成为水, 而无色的邻联甲苯胺被氧化成为有色的 产物。 • AH2-H2O2 过氧化物酶 A2-H2O2

尿液分析(简介)

尿液分析(简介)

• 负压泵不能产生负压 • 负压泵最易出故障的部件是由橡胶制成 的“ 皮碗”,两只皮碗在电磁铁的作用 下形成推挽状态而产生负压。“ 皮碗” 老化、破损,导致漏气,就不能产生负 压。这时就需要更换新的皮碗。 • 此外,负压泵吸走的是多余的尿液,所 以它的管路很脏,容易堵塞。要定期用 蒸馏水清洗排液小孔和管路,以保畅通; 要定期倒掉废液瓶中的废液。
尿液分析仪
尿液分析仪简介
• 临床泌尿系统、肝脏以及糖尿病等多种 疾病均可导致尿成分的改变。由于尿液 标本容易采集,所以尿液检验已广泛应 用于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疾病进展监 测、治疗效果或并发症的监测,以及对 无症状人群进行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 的筛查。
• 尿液检验一般分为肉眼评价, 理化检查 及沉查检查。检测方法有定性、半定量、 定量与形态学检查,检测成分涉及到常 规化学、特殊化学、细胞形态学与病原 微生物等。其中尿液干化学分析由于其 操作方便、测定迅速、结果准确、可实 现自动化,并且对大批量标本能进行过 筛试验,因此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 2.电路系统 • 本机的电路由CPU电路、稳压电源、前 置放大器、连续工作放大电路、打印电 路和显示电路组成。两路光电管检测的 信号( 测定光、参考光),经模拟信号 电路处理送到电子开关,电子开关对两 路分别进行采样,并将采样电压送到I/V 转换器,变成频率变化信号。剩下的运动不到位或不运动 • 光学系统不运动,应首先判断电机是否有问题, 如果电机损坏, 只好更换电机。若检查电机未 坏,供电又正常,肯定是电机阻力太大,这种 情况也会造成光学系统运动不到位。电机位于 试剂带台的下面,如果多余的尿液清除不净, 就会积聚侵蚀到电机内部和变速齿轮系统,日 复一日,造成电机损坏或变速齿轮运转不畅。 这时要小心打开变速部分,清除锈蚀和尿渍, 涂上黄油或凡士林,按原位装好,同时清除齿 轮上的污垢并润滑,机器就可正常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沉渣分析仪发展简史发布时间:2007-11-1 浏览次数:865 次一、尿沉渣分析仪发展简史1988年,美国研制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Yollow IRlS”高速摄影机式的尿沉渣自动分析仪,简称Y—1尿自动分析仪。

这种仪器是将标本的粒子影像展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由检验人员加以鉴别。

1990年,日本与美国合作,生产出影像流式细胞术的UA-1000型、UA-2000型尿沉渣自动分析仪,主要由连续高速流动位点摄影系统组成,包括闪光放电管、放大物镜、平面流动池、CCD摄影系统、影像信息处理机和阴极射线示波器等。

但由于此类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对图像粒子测绘不十分满意,处理能力低、重复性差、管型分辨不清、价格较昂贵等原因而未能普及。

1995年,日本将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技术结合,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1996年,德国生产出SEDTRON以影像系统配合计算机技术的尿沉渣自动分析仪。

2003年,美国DiaSys R/S Corporation尿液分析系统工作站。

尿沉渣分析仪大致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尿沉渣直接镜检再进行影像分析,得出相应的技术资料与实验结果;另一类是流式细胞术分析。

二、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1995年,日本将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技术结合,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1. 工作原理应用流式细胞和电阻抗的原理。

当一个尿液标本被稀释并经染色液染色后,靠液压作用通过鞘液流动池。

当反应样品从样品喷嘴出口进入鞘液流动室时,被一种无粒子颗粒的鞘液包围,使每个细胞以单个纵列的形式通过流动池的中心(竖直)轴线,在这里每个尿液细胞被氩激光光束照射。

每个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荧光强度(fluorescent light intensity,FI,从染色尿液细胞发出的荧光,主要反映细胞的定量特性,如细胞膜、核膜、线粒体和核酸)、前向散射光强度(forward scattered linght intensity,Fsc,它成比例反映细胞的大小)和电阻抗的大小(电阻抗电信号主要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

仪器正是将这种荧光、散射光等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并对各种信号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每个尿液标本产生出的直方图(histogram)和散射图(scattergram)。

通过分析这些图形,即可区分每个细胞并得出有关细胞的形态。

仪器通过对前向散射光波形、前向荧光波形和电阻抗值的大小综合分析,得出细胞的信息并绘出直方图和散射图。

仪器通过分析每个细胞信号波形的特性来对其进行分类。

前向散射光信号主要反映细胞体积的大小,前向荧光信号主要反映细胞核的大小。

2. 仪器结构包括光学检测系统、液压系统、电阻抗检测系统和电子系统。

(1)光学系统:光学系统由氩激光(波长488nm)、激光反射系统、流动池、前向光采集器和前向光检测器组成。

样品流到流动池,每个细胞被激光光束照射,产生前向散射光和前向荧光的光信号。

散射光信号被光电二极管转变成电信号,被输送给微处理器。

仪器可以从散射光的强度得出测定细胞大小的资料。

荧光通过滤光片滤过一定波长的荧光后,输送到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放大再转变成电信号,然后输送到微处理器。

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使用两种荧光染料。

一种为菲啶染料,主要染细胞的核酸成分(DNA),用于区别有核的细胞和无核的细胞(如白细胞与红细胞、病理管型与透明管型的区别)。

另一种为羧花氰染料,主要用于区别细胞的大小(如上皮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

(2)液压(鞘液流动)系统:反应池染色标本随着真空作用吸入到鞘液流动池。

为了使尿液细胞进入流动池不凝固成团,而是一个一个地通过加压的鞘液输送到流动池。

鞘液形成一股液涡流,使染色的样品通过流动池的中央排成单个的纵列。

这两种液体不相混合,这就保证尿液细胞永远在鞘液中心通过。

鞘液流动机制提高了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电阻抗检测系统:电阻抗检测系统包括测定细胞体积的电阻抗系统和测定尿液导电率的传导系统。

电阻抗测定的方法是,当尿液细胞通过流动池(流动池前后有两个电极维持恒定的电流)小孔时,在电极之间产生的阻抗使电压发生变化。

尿液细胞通过小孔时,细胞和稀释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传导性或阻抗的差异,阻抗的增加引起电压之间的变化,它与阻抗改变成正比例。

如果在电极之间输出固定电流I,则电压V和电阻R同时变化。

即当细胞有较大阻抗通过小孔时,电压也增大。

由于电压的不同主要依赖细胞的体积,所以细胞体积和细胞数量资料可从以电压这个脉冲信号中获得。

部分尿液标本可在低温时含有某些结晶,影响电阻抗测定的敏感性,引起不准确的分析结果。

为了保证尿液标本传导性稳定,采用下列措施:①用URINOPACK 稀释液稀释尿液标本,由于稀释液中含有EDTA盐化合物,可除去尿中所含的非晶型磷酸盐结晶;②尿液标本在染色过程中仪器将尿液和稀释液混合液加热到35℃,加热可以溶解尿标本中的尿酸盐结晶,除去尿中结晶在电阻抗测定时引起的误差。

电阻抗检测系统的另一功能是测量尿液的导电率:测定导电率采用电极法。

样品进入流动池之前,在样品两侧各个传导性感受器接收尿液样品中的导电率电信号,并将电信号放大直接送到微处理器。

这种传导性与临床使用的尿渗量密切相关。

(4)电子系统:从样品细胞中获得的前向散射光较强,光电二极管能够直接将光信号转变电信号。

从样品细胞中得到的前向荧光很弱,需要使用极敏感的光电倍增管。

将放大的前向荧光转变成电信号。

从样品中得到的电阻抗信号和传导性信号,被感受器接收后直接放大输送给微处理器。

所有这些电信号通过波形处理器整理,再输给微处理器汇总,得出每种细胞的直方图和散射图,通过计算得出每微升各种细胞数量和细胞形态。

3. 性能特点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采集标本体积大约9ml,自动进样模式所需最少,标本体积为4ml,实际吸取标本体积为0.8ml,检测标本体积为9.0l,相当于显微镜检测50个高倍视野。

每小时可检测100个尿液标本,检测总粒子范围为0.0~40,000个。

(1)红细胞(RBC)红细胞出现在第一和第二个散射图的左角。

由于红细胞在尿液中直径大约是8.0m,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所以荧光强度(FI)很弱。

红细胞在尿液标本中大小不均,且部分溶解成小红细胞碎片,因此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差异较大。

一般来看,F1几乎极低和Fsc大小不等都可为红细胞。

红细胞的分析指标如下:①每微升尿的红细胞数;②每高倍视野的平均红细胞数;③均一性红细胞(1somorphic RBC)的百分比;④非均一性红细胞(Dysmorphic RBC)的百分比;⑤非溶血性红细胞的数量(Non-Lysed RBC#)和百分比(Non-Lysed RBC%);⑥平均红细胞前向荧光强度(RBC-MFl);⑦平均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RBC-MFsc);⑧红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RBC-FI-DWSD)。

(2)白细胞白细胞比红细胞稍大,前向散射光强度也比红细胞稍大一些,但白细胞含有细胞核而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它有高强度的前向荧光,能将白细胞与红细胞区别开来,白细胞出现在散射图的正中央。

当白细胞存活时,白细胞会呈现前向散射光强和前向荧光弱;当白细胞受损害或死亡时,会呈现前向散射光弱和前向荧光强的变化。

①每微升的白细胞;②每高倍视野的平均细胞数;③白细胞的平均白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WBC-MFL)。

(3)上皮细胞(EC)上皮细胞体积大,散射光强,且都含有细胞核、线粒体等,荧光强度也比较强。

大的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分布在第二个散射图的右角。

①上皮细胞数量;②每微升小圆上皮细胞数。

它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层和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这类细胞的细胞数到达一定浓度时,还须通过离心染色镜检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4)管型只能检测出透明管型和标出有病理管型的存在。

透明管型由于管型体积大和无内含物,有极高的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和微弱的荧光脉冲宽度,出现在第二个散射图的中下区域。

而病理性管型(包括细胞管型)有极高的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和荧光脉冲宽度,出现在第二个散射图的中上区域。

当仪器标明有病理性管型时,只有通过离心镜检,才能确认是哪一类管型。

(5)细菌细菌由于体积小并含有DNA和RNA,所以前向散射光强度要比红、白细胞弱,但荧光强度要比红细胞强,又比白细胞弱,因此细菌分布在第一个散射图红细胞和白细胞之间的下方区域。

(6)其他检测标记出酵母细胞(YLC)、精子细胞(SPERM)、结晶(X’TAL),并能够给出定量值。

酵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由于含有RNA和DNA,荧光强度很高,繁殖过程中的酵母细胞和精原细胞荧光强度更强,这些细胞散射光强度与红、白细胞差不多,所以酵母细胞散射图分布在红、白细胞之间的区域。

由于酵母细胞的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小于精子细胞的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根据前向散射光脉冲宽度,可将酵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区别开来。

但在低浓度时,精子细胞与酵母细胞区分有一定的难度。

在高浓度时,部分酵母细胞对红细胞计数有交叉作用。

结晶出现在散射图红细胞区域,由于结晶的多样性,所以其散射光强度分布很宽,尿酸盐依靠自己的荧光,其分布区域和红细胞重叠在一起,因结晶的中心分布不稳定,所以它和红细胞能够被区分开。

当尿酸盐浓度增多时,部分结晶会对红细胞计数产生影响。

因此,当仪器对酵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结晶有标记时,都应离心镜检,才能真正区分。

(7)导电率的测定导电率与渗量有密切的关系。

导电率代表溶液中溶质的质点电荷,与质点的种类、大小无关;而渗量代表溶液中溶质的质点(渗透活力粒子)数量,与质点的种类、大小及所带的电荷无关,所以导电率与渗量又有差异。

如溶液中含有葡萄糖时,由于葡萄糖是无机物,没有电荷,与导电无关,但与渗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