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麦村情简介
村情简介

水头镇中原村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中原村位于夏县的水头镇,地处水头镇西北方向,与闻喜郭村镇交界。
全村共有108户,412口人,耕地面积600亩,党员13名。
2010年人均粮食产量500斤,2010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
目前,该村以小麦、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
二、近几年党建工作成效1、中原村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2、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以小麦、大棚蔬菜为主、生猪养殖为辅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产业项目申请,计划在2011年至2012年,再发展大棚30至50个,采取品种选择、土壤施肥、技术培训、专家现场指导等措施,采用“基地+合作社”的模式,逐步把我村建设成为全县最好的优质番茄生产和销售基地。
3、今年,中原村向市移民办申请了180余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项目如下:全村巷道硬化15600平米;硬化1000平米运动场;村小学房屋加固2600平米;打360米深井一口;安装100千伏变压器一个。
这些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原村也由此成为全省移民示范村。
4、在生态绿化方面,对通村路和主街道进行种植绿化,目前共种植国槐300株,柳树200株,雪松80株,并设有专人管护,极在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5、在发展公益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中原村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提高农民意识,转变集体观念。
于2010年,我村投资资金3万元,建造污水处理池一个;为猪场通水通电;鼓励和支持村民建设沼气池60户。
每年开展评选“好媳妇”、“致富能手”、“和谐文明家庭”等活动,通过典型引导,榜样带动,全体村民的文明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

第25卷第4期2023年7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5,N o .4J u l . 2023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23.04.009 收稿日期:20220505基金项目: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资助项目(20220615Z Z 07110081)㊂作者简介:满小欧(1983),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政策㊁乡村治理等研究;娄成武(1949),男(满族),辽宁北宁人,东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㊂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基于全国2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满小欧,李贺云,娄成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是在把握我国城乡关系变化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㊂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 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进行分析,探究了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要素㊁组合路径与推进机制之间的关联逻辑㊂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是 外源 内源 多要素组合的综合结果,组织保障和基础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突破口㊂应妥善解决内部力量与外部资源有效联结问题,建立 外源驱动 与 内源发展 相融合的实施机制,通过发挥政府 外引 与 内培 的引导作用㊁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㊁实施城乡 内外融合 协同发展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㊂关 键 词:乡村振兴;外源驱动;内源发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23)04-0081-08E x o g e n o u sD r i v ea n d E n d o g e n o u s D e v e l o pm e n t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P a t h a n d P r o m o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 t of s Q C A A n a l y s i sB a s e do n 26T y pi c a l C a s e s i nC h i n a MA N X i a o o u ,L IH e y u n ,L O UC h e n gw u (S c h o o l o fH u m a n i t i e s&L a w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16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i sa m a j o rs t r a t e g y t or e a l i z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r u r a l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a n dc o m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 a r e a so nt h eb a s i so f g r a s p i n g t h ec h a n g e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w so fu r b a n -r u r a l r e l a t i o n si n C h i n a .T h i s p a p e r u s e sf u z z y s e t q u a l i t a t i v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f s Q C A )t oa n a l y z e t h ef i r s tb a t c h o ft y pi c a lc a s e so f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i n C h i n a ,a n de x p l o r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c o m b i n a t i o n p a t h a n d p r o m o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h o w s t h a t 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i s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s u l t o f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m u l t i p l e e x o g e n o u s -e n d o g e n o u s f a c t o r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g u a r a n t e ea n db a s i cs u p p o r ta r e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f a c t o r sf o r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 a n e f f e c t i v e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f o r 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W e s h o u l d p r o p e r l y so l v e t h e pr o b l e m o fe f f e c t i v ec o n n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i n t e r n a lf o r c e sa n de x t e r n a lr e s o u r c e s ,e s t a b l i s ha n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e x o ge n o u s d r i v e a n de n d o g e n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a l i z e 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of r u r a l a r e a s 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c o mm o n p r o s p e r i t y o f u r b a na n d r u r a l a r e a s b yg i v i n g f u l l p l a y t o th e g ui d i n g r o l eo f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 e x o g e n o u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e n d o g e n o u s t r a i n i n g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t h er u r a l g o v e r n a n c ec o mm u n i t y,a n d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x o g e n o u s a n de n d o g e n o u s b e t w e e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 a r e a s.K e y w o r d s:r u 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e x o g e n o u sd r i v e;e n d o g e n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f u z z y s e t q u a l i t a t i v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一㊁问题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在把握我国城乡关系变化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是实现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㊂我国 十四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工农互促㊁城乡互补㊁协调发展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1],为实现乡村振兴㊁城乡共同富裕指明了战略方向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顶层部署[2]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0年)“显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31个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全部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机制及纵向衔接㊁横向协同的规划体系,层层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在乡村经济㊁农业现代化㊁居民生活水平㊁美丽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3]㊂在此进程中,我国也在经由从 农村 向 乡村 的政策话语体系转变,从以 农村农业主导 形态向 乡村多元产业 的扩展,从 乡土中国 的传统场域向 城乡中国 的融合式发展[4]㊂从乡村治理的实践来看,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与战略转型,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关键在于探究乡村变革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探索乡村如何耦合自身资源㊁外部支持与基层治理实践,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㊂目前尽管已有研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多从 自上而下 的视角进行宏观政策设计,或是从微观角度进行 个案 分析,一定程度忽略了乡村振兴的现实样态㊁影响因素与实现机制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建构㊂为回应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以2020年发布的26个 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涵盖16个省㊁3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的视角探究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要素㊁组合路径与推进机制之间的关联逻辑㊂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各影响因素之间呈现了怎样的互动关系与组态逻辑?这些组态路径体现了怎样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与策略?即尝试回答我国乡村振兴 何以可能 与 何以可为 的核心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参考借鉴㊂二㊁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1.外源驱动:资源与资本下乡的效应局限外源驱动是现代主义㊁福特主义和自上而下发展模式的象征,产生于欧美国家战后恢复农村经济秩序时期㊂在这一时期,城市主要作为资本与劳动力集中地,农村地区则承担了向城市供给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的角色[5]㊂该模式强调依靠乡村区域外部力量,如:政策倾斜㊁资金扶持㊁技术转移㊁项目对接等与城市有效连接,实现乡村繁荣㊂尽管外源驱动模式通过引入资本与要素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乡村的发展,但由于 碎片化 短期化 带来政策偏离㊁资源浪费等问题,具有明显的效应局限,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行政力量失灵与市场力量的异化[6]㊂首先,就政府资源要素下乡而言,由于农民在此过程中无须承担责任且缺乏有效参与的空间,一定程度导致了对政府资源 等靠要 的依赖惰性[7]㊂城镇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外流与乡村空心化也使得农村集体行动能力日渐式微, 留守 村民既缺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热情,也难以有效承接政府资源,造成资源下乡的 最后一公里 困境[8]㊂其次,就市场资本要素2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下乡而言,由于项目制往往具有竞争性授权的特征,项目进村的资源常常被条件更好的村庄与乡村 精英 所获得,有些资本下乡甚至仅仅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贴或是 圈地 ,进一步导致了村庄间的贫富分化与乡村内的寡头治理,普通农民则被排除在参与乡村发展之外㊂因此,我们在肯定政府与市场等 外源性 主体为乡村发展供给政策与资源动能的同时,需对这一 注血式 模式进行反思,从农民及乡土资源等 内源性 主体入手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市场异化等困境,将乡村人力资源㊁乡村自然禀赋等资源盘活为一体㊂2.内源发展:地方意志与内生动力内源发展官方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1977 1982年中期规划“首次提出,该理念关注经济发展中内部力量的作用,倡导内生性㊁根本性㊁持续性的发展㊂内源发展主张立足于地方自然资源㊁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强调地方力量参与和认同,发展选择由本地控制,与 地方意志 一致,正如詹姆斯㊃斯科特所主张的 国家干预过程应鼓励建设符合被改造者真实愿望的社会图景 [9]㊂内源发展也强调挖掘乡村内生潜力,通过主体动员㊁产业融合㊁村社理性的价值联结和相互作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一种 自下而上 的自助型发展[10]㊂事实上,不依赖外部资源㊁完全通过内部供给实现乡村振兴显然不符合实际㊂尽管乡村振兴蕴含了使乡村回归主体本位进行自觉复兴和转型的题中之义,但加强对乡村发展的制度供给㊁资金输入㊁基础设施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同样不可或缺[11]㊂因而,乡村振兴在注重农民等乡村建设主体与乡村自身内在发展需求的同时,应将政策规划与资源要素投入融入乡村的 地方情景 [12],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共同促进乡村整体性发展㊂这也恰恰体现了新内源发展所强调的 内外融合治理 的理念,该理念延续内源发展的村民主体性视角,鼓励政府㊁村民㊁社会组织等主体协作治理,消解内外力量的互斥性,克服了内源式发展存在的 桃花源式 困境及外源发展的 破坏性 问题,将外部干预转化为内部发展和建设的动力,成为乡村发展的 第三条道路 [13]㊂因而,在此框架下,如何通过我国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典型实践分析 外源驱动 与 内源发展 的各种要素及其组合路径,总结实现乡村 新内源发展 的策略机制,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㊂三㊁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分析:乡村振兴何以可能1.案例选择与研究设计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 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以下简称为 案例 ),共包括1个省级㊁14个县级和12个村级案例,涵盖全国16个省㊁3个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㊂本研究主要选取了县和村两个层级共计26个典型案例(见表1),围绕乡村振兴的内涵及具体举措对26个典型案例进行文本分析与MA X Q D A编码㊂在编码基础上,通过综合研究理论与分析框架进行变量选取与赋值,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研究方法(f s Q C A),分析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㊂表1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概况表编号案例地域案例主题词1江苏南京江宁城乡融合发展2江西婺源规划引领产业融合3安徽岳西生态建设4河南林州人才振兴5湖北武汉江夏培育农村人才6重庆长寿农地制度改革7安徽天长全面振兴8广东陆河生态宜居新山城9湖南安化黑茶产业10贵州湄潭深化产业革命11广西横县全产业链发展12吉林梅河口生态文化产业13山东莱西组织振兴编号案例地域案例主题词14陕西汉阴321乡村治理平台15福建福鼎赤溪村打好脱贫攻坚战16新疆疏附阿亚格曼干村乡土产业发展17上海奉贤迎龙村村民自治18河南孟州莫沟村乡村生态建设19西藏拉萨堆龙德庆措麦村文旅融合20云南大理古生村文化与生态建设21浙江淳安下姜村组建乡村振兴联合体22四川成都战旗村集体经济发展23黑龙江七台河四新村党建引领社会治理24陕西留坝中西沟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5山东兰陵代村党建引领26浙江宁波余姚中村数字山村资料来源:根据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整理㊂38第4期满小欧等: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2.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q u a l i t i a t i v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简称Q C A)是一种针对中小样本案例(10~60)的研究方法,关注多个原因(变量)与某特定结果之间的关系,旨在找到能导致某种特定结果的条件组合方式[14]㊂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 s Q C A)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从案例选取的角度,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乡村振兴的26个典型案例,符合中小样本特点,在对案例进行编码后可对案例进行明确赋值,见表2;二是乡村振兴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f s Q C A方法可有效识别导致结果的条件组合路径,并解释各要素相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㊂本研究使用f s Q C A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㊂表2案例编码示例(部分)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三级编码(编码数)案例材料示例组织保障数字乡村党的领导乡村地区坚持党组织引领(26)党委和理事会下设工作组㊁产业组等若干项目推进组,实施专项攻坚(案例21)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产业(13)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收归到集体(案例18)数字信息平台构建治理㊁人才㊁农业等信息平台(12)依托信息系统和手机A P P,全面采集人㊁地㊁事㊁物㊁组织等信息,依托数字平台打通精细化服务的 最后一公里 ,让百姓少跑腿㊁数据多跑路(案例14)智慧农业节水农业㊁数字农业㊁农业科技利用(11)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了占地约1333公顷的农业公园(案例25)3.变量选取与变量赋值(1)结果变量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选取 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 五个指标作为结果变量㊂结合案例分析及已有研究,设置判断标准如下,见表3㊂表3结果变量及条件变量标准与赋值类别变量名称衡量标准赋值规则结果变量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及以下为0;符合其中两个为0.2;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四个条件为0.6;五个都符合为1条件变量组织建设(V1)注重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政府作用鼓励多种经营组织发展村民自治组织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2;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6;四个都符合为1基础支持(V2)资金支持制度保障服务供给资源支撑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2;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6;四个都符合为1人才保障(V3)人才回流或引进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 能人 或 乡贤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33;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67;三个都符合为1数字支撑(V4)有数字化信息平台发展智慧农业两者都没有为0;有平台无智慧农业为0.33;无信息平台有智慧农业为0.67;有信息平台和发展智慧农业为1文化建设(V5)传统文化保护开展文化活动培育价值观念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2;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4;符合其中三个条件为0.6;四个都符合为1生态建设(V6)自然环境保护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发展绿色农业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符合其中一个为0.33;符合其中两个条件为0.67;三个都符合为14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① 产业兴旺 :案例地区存在产业化龙头企业㊁特色产业或有效实现产业项目化㊂② 生态宜居 :案例地区为旅游示范区㊁生态示范区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㊂③ 乡风文明 :案例地区入选 全国文明村镇 或有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㊁价值观培育㊂④ 治理有效 :案例地区入选乡村治理体系示范区建设试点或形成了乡村治理典型模式㊂⑤ 生活富裕 :案例地区村民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㊂(2)条件变量在定性比较分析中,条件变量数量选取与案例数量和之间必须达到良好的平衡㊂在中等样本分析中,一般选择4~7个解释变量㊂基于已有研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要求,本研究选择了组织建设㊁基础支持㊁人才保障㊁数字支撑㊁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共6个条件变量㊂在变量赋值上,本研究以四值模糊集和五值模糊集确定隶属程度㊂四值模糊集中0㊁0.33㊁0.67㊁1分别指代 完全不隶属 偏不隶属 偏隶属 完全隶属 ,五值模糊集赋值规则为0㊁0.2㊁0.4㊁0.6㊁1㊂具体变量标准与赋值情况见表3㊂4.数据分析(1)单因素必要性分析本文对条件变量进行了必要性检验以明确各条件变量是否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㊂根据判断标准,一致性大于0.9表明条件变量为必要条件,结果覆盖率越接近1,说明变量条件组合对结果变量具有较高的解释程度㊂本文单因素条件变量必要条件分析结果见表4㊂表4单因素条件变量必要条件分析变量名称事实分析一致性覆盖率反事实分析一致性覆盖率组织建设(V1)0.9540.8920.3900.919基础支持(V2)0.9080.7900.3220.933人才保障(V3)0.8190.8710.4840.874数字支撑(V4)0.6400.8150.4550.642文化建设(V5)0.6780.8430.6090.883生态建设(V6)0.8890.7350.2440.852资料来源:根据f s Q C A3.0软件处理结果整理㊂由表4可见,在事实分析中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的一致性大于0.9,表明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㊂同时,在事实分析中组织建设和人才保障的解释力较强,覆盖率分别达到0.892和0.871㊂从单因素必要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未超过0.9,表明除了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外,不存在作为结果变量必要条件的单个条件变量,因此还需对具体条件组合状态进行进一步分析,以综合考量各条件变量的组合对乡村振兴水平的影响㊂(2)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是探究条件变量构成的组态是否构成结果的子集㊂f s Q C A在进行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时,一致性水平不低于0.75,频数阈值应涵盖至少75%的案例,本研究在f s Q C A的真值表中设定样本的一致性为0.90,样本频数阈值为1㊂构建真值表后进行标准分析,本文将结合中间解和简约解来解释所得到的条件组态,见表5㊂表5乡村振兴实践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前因条件1a1b2a2b 组织建设췍췍췍췍췍췍췍췍基础支持췍췍췍췍췍人才保障췍数字支撑췍Һ文化建设췍Һ췍生态建设췍췍췍췍Һ췍原始覆盖度0.6050.7030.2210.398唯一覆盖度0.3100.1110.0510.023一致性0.9810.99410.945总体覆盖度0.843总体一致性0.956注:췍췍表示核心条件;췍表示辅助条件存在;ҺҺ表示核心条件不存在;Һ表示辅助条件不存在;空格表示此类条件可有可无;如果一个前因条件同时出现在简约解和中间解时则为核心条件;如果前因条件仅在中间解中出现则为辅助条件㊂由表5可见,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乡村自身资源禀赋的差异,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因素呈现出4种不同的条件组态,总体覆盖率为0.843,总体一致性为0.956,表明组态分析结果对于26个案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㊂所有路径的原始覆盖率均高于唯一覆盖率,说明存在符合多重因果路径的支持案例㊂为比较组态之间的差异,根据 基础支持 这一核心条件是否存在,将四种条件组态分为高水平基础支持(1a㊁1b)与低水平基础支持(2a㊁2b)两个类别,并结合乡村振兴26个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㊂第一类别,高基础支持路径㊂这一类别路径58第4期满小欧等: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具有高基础支持㊁高生态建设及高组织建设的特征,1a与1b差异性体现为辅助条件的区分,即两条组态方案在核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1a为文化驱动型,1b为人才驱动型㊂第一,1a文化驱动型表明,乡村地区在组织建设及基础支持具有较高水平,地区环境保护及绿色农业发展建设成果显著时,注重弘扬乡村特色文化,有助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践㊂该路径代表案例有安徽天长(案例7)㊁湖南安化(案例9)等,这些地区通过弘扬优秀文化,重塑乡村本土文化认同感与乡村文化自觉㊁文化自信,塑造村民对乡村内在文化价值的认同与肯定,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㊂第二,1b人才驱动型表明,乡村地区在核心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主要通过强化地区人才优势,充实地区人才资源库,助力乡村振兴实践㊂该路径代表案例有河南林州(案例4)㊁湖北武汉江夏(案例5)等,这些地区通过开展乡土人才联络等活动,吸引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开展技能教育培训活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㊁新乡贤㊁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培育,以人才优势促进乡村振兴㊂第二类别,低基础支持类型㊂这一路径具有组织建设为核心条件的特征,2a与2b的主要区别为辅助条件的差异,在核心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2a为数字驱动型,2b为生态驱动型㊂第一,2a数字驱动型表明,在核心条件满足情况下,通过引入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搭建数字信息平台,发展智慧农业,深入推进乡村振兴㊂代表案例有广西横县(案例11)㊁山东莱西(案例13)㊁浙江宁波余姚中村(案例26),这些地区通过搭建数字化治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服务群众,同时发展 互联网+电商 等数字经济产业,实现了村民幸福感及收入的提升㊂第二,在条件组态2b生态驱动型中,在核心条件满足的前提下,注重区域人居环境整治及自然生态保护,发展绿色农业,则可有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㊂代表案例有安徽岳西(案例3)㊁广东陆河(案例8)㊁河南孟州莫沟村(案例18),这些案例地区通过开展乡土森林㊁农田㊁江河保护活动,保留地区生态特色,发展绿色节水农业,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开展垃圾治理等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㊂(3)分析结论综上,单因素必要性分析与条件组态分析的结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㊂第一,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㊂在单因素必要性分析中,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为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在组态分析中,组织建设为所有组态的核心条件,除组态2b外,基础支持覆盖所有组态之中㊂这说明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㊂理顺乡村治理的组织权能,使党组织引领下的自治组织㊁基层政府力量㊁集体经济组织㊁社会组织各司其职,是能否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㊂与此同时,通过强化乡村地区的外部支持,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资源㊁制度㊁资金和服务等要素保障与基础性支持,对乡村振兴具有直接推动作用㊂第二,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㊂在单因素必要性分析中,生态建设一致性为0.889,仅次于组织建设和基础支持;在条件组态分析中,生态建设在1a和1b两个组态中以核心变量存在,凸显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㊂生态建设是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㊂乡土资源作为乡村地区的 生产要素 ,在突出乡土特色基础上建设符合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助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㊂与此同时,通过推进村庄清洁等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改变村容村貌,进而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激活乡村主体建设热情㊂第三,乡村振兴是多种变量组合的综合结果㊂在乡村实践路径组态分析中,围绕组织建设这一核心要素,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呈现了多种组合方式,说明影响乡村振兴并不是单个因素的独立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的混合叠加,更是 外源 与 内源 优势的有机融合㊂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度设计㊁资金投入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作用,聚焦村民关注的生产㊁环境㊁公共服务等问题,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引入数字化信息科技,增进乡村建设效益㊂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深入探索地区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稳步推进乡村振兴㊂四㊁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乡村振兴何以可为对 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的研究表明,尽管由于受到经济发展㊁资源禀赋㊁外在投入6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
33%氟噻·吡酰·呋SC防除免耕冬小麦杂草效果初探

近年来,随着稻田开沟机技术的发展,稻茬免耕种植小麦栽培技术被广泛应用。
这项技术省去了播前耕翻环节,具有省钱、省工、争时和不破坏土壤结构等优点,但杂草的防除却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1]。
免耕麦田杂草数量和种类繁多,发育参差不齐,给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为减少杂草对农作物减产的危害,筛选出适合小麦田的高效、低污染的除草剂显得尤为重要[2]。
33%氟噻·吡酰·呋SC (别名拜宝玛)是一种新型的麦田除草剂,由呋草酮+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复配而成,据朱秀等试验结果表明,其对小麦田伴生性杂草猪殃殃和恶性杂草婆婆纳有很好的防除效果[3]。
为进一步验证该除草剂的实际使用效果,笔者参与了该药剂在诸暨免耕冬小麦田上开展的相关试验,观察和探讨该药剂的防除效果,为其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防除免耕冬小麦杂草提供新的药剂选择。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33%氟噻·吡酰·呋SC [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对照药剂50%异丙隆WP (市售,江苏苏州遍净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设计33%氟噻·吡酰·呋SC 设2个使用剂量(亩用60ml 和80ml )和3个不同的施药时期(播后当天、7d 和13d ),即亩用60ml 的3个不同施药时期为处理1、处理3、处理5,亩用80ml 的3个不同施药时期为处理2、处理4和处理6;处理7为对照药剂亩用50%异丙隆125g ,播后13d 施药;以喷清水做空白对照为处理8。
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5m 2。
播后当天施药,亩用水量为20L ,播后7d 和播后13d 施药因土壤比较干燥亩用水量加大到30L 。
采用“雾星牌”电动静电喷雾器,常规圆锥喷头喷雾施药。
3期单独施药,施药时小麦还未出苗,但在播种时菵草、看麦娘、石龙芮、羊蹄等杂草已出苗(4~5叶)。
1.3试验地点试验设在诸暨市浣东街道太和村上章自然村的同一块冬小麦田上,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0,2014年12月18日播种,亩用种量15kg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 阅读回答问题。
一村一景,荒地变麦田,泥地铺沥青,古村落zhāng()显文化底蕴。
此间人家或农或渔,不chuò()劳作,质朴和谐。
千村千貌,各具风情,形成云江谒东海,万松崇金鸡的绮丽景致,wǎn()如一副动人的山水画,一曲淡泊的田园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āng _____显不chuò_____wǎn _____如(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改正:_______________2. 阅读回答问题。
标题:温州市洞头区北岙街道白迭村位于洞头区的西部,陆域面积1.12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
近年来,白迭村以“花园村庄”建设为契机,引进文化艺术村项目,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主导的建设模式,秉持“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理念,植入文化动能,着力打造成为一座“美丽、悠闲的艺术家村落”。
据白迭村党支部书记黄诸渊介绍:白迭村以“花园村庄”建设为抓手,结合洞头区“多规合一”改革成果以及“实施三区战略,建设海上花园”的奋斗目标,从自然条件、产业发展、文化底蕴等实际出发,在原有“小桥、流水、人家”生态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村庄整体环境显著提升。
白迭村立足原生态环境优势,以“渔旅”融合为发展思路,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
引进白迭艺术村项目,大力推进闲置石头房流转,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实行“经济+生态”“经济+艺术”的发展模式,打赢了美丽乡村建设“翻身仗”。
截至目前,全村虎皮石头房39栋,已开发民宿并投用的有26栋,共有房间85间、床位120余张。
自文化艺术村全面完成改造装修并投入营业以来,入住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
该项目的开发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群众的“多方共赢”,企业承诺每年拿出10万元反哺村集体,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群众通过闲置民房使用权流转,年增收1万元以上。
未来,白迭还将与中国美院、四川美院、洞头本土海霞散文诗社等合作,形成包含摄影、写生、创作等多种文艺集聚的艺术村,达到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始末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察,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
”此时,苏轼的一个好友驸马王诜,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派人去给在南京做官的苏辙送信,苏辙立刻派人去告诉苏轼,朝廷派出的钦差皇甫遵也同时出发,但苏辙的人先到,苏轼知道消息,立即请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
皇甫遵到时,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
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需出见之。
”苏轼一听,就准备出去。
祖无颇连忙提示:“衣服,衣服。
”苏轼说:“既有罪,不可穿朝服。
”祖无颇提醒道:“未知罪名,仍当以朝服相见”。
于是苏轼穿上官衣官靴,面见钦差皇甫遵。
苏轼首先说话:“苏轼自来疏于口舌笔墨,着恼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
死固不敢辞,乞归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淡然道:“不至于此。
”命士兵打开公文一看,是份普通公文,不过是以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传唤进京而已。
要苏轼立即启程。
太守官衙的人全都吓得手足无措,个个躲躲藏藏。
苏轼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想跳水自杀。
因不知道要判什么罪,并且怕他的案子会牵连好多朋友。
等再一想,真跳了水,又会给弟弟招致麻烦。
家里烧了他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家人到了安徽宿县,御史台又派人搜查他们的行李,找苏轼的诗,书信和别的文件。
后来苏轼发现自己的手稿残存者不过三分之一。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
二十日,被正式提讯。
苏轼先报上年龄,世系,籍贯,科举考中的年月,再叙历任的官职和有他推荐为官的人。
岔沟村解说词

精准识别因户施策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一、村情简介岔沟村地处韩店镇东南部,属于山区村,全村共有5个社234户1061人,**48户247人。
有耕地面积3892亩。
全村建档立卡共识别出贫困户107户444人(其中五保户8户18人),贫困面41.8%,因病致贫的20户83人,因学致贫的15户71人,因残致贫的9户39人,缺资金的26户102人,缺劳力的8户17人,缺技术的16户83人,自身发展不足13户49人。
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
二、致贫原因岔沟村是韩店镇扶贫开发重点村,2014年全村共识别出贫困人口444人,贫困面41.8%。
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造成岔沟村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条件差。
岔沟村是偏远山区村,沟壑纵横,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通社道路凹凸不平。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
岔沟村村内支巷道没有硬化,每逢下雨,道路泥泞不堪,群众出行困难;农村土坯房屋数量多,群众居住条件差。
三是产业结构单一。
岔沟村没有什么特色产业,主要产业是以全膜洋芋、玉米和小麦为主,主要是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农民收入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滞后。
三、帮扶措施结合岔沟村贫困原因,通过精准扶贫五步法及235、加权倒排顺取法,按照扶贫工作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核、保障六个精准的要求,准确识别贫困户。
掌握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因户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确保岔沟村2016年全面脱贫。
一是对象精准。
先由农户提出书面申请、再由帮扶工作队入户调查核实初步确定贫困户,经村委会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公告无异议后,准确筛选出贫困农户。
二是目标精准。
对贫困村和初选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根据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制定帮扶计划、脱贫时序,实施精准帮扶。
三是内容精准。
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发放《扶贫手册》和《户内信息卡》,制定《脱贫计划表》,确定帮扶措施、扶贫责任人及脱贫时间,做到内容精准。
香蕉新品种“金粉1号”在贵州册亨的适应性研究

Vol.41No.032024China Fruit News香蕉新品种“金粉1号”在贵州册亨的适应性研究王顺勇1,韦凤2贵州地处我国南亚热带北缘,属全国9个南亚热作省(区)之一[1-2],产区面积60万hm 2,其中,西南部的南、北盘江及红水河(俗称“两江一河”)流域海拔800m 以下,年均温19℃以上地区可发展粉蕉,种植面积达12万hm 2以上。
2016年以来,地处贵州“两江一河”流域交汇处的册亨县把发展香蕉种植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短、平、快”重点项目来抓,主栽品种为4年前分别从广西农业科学院和广东农业科学院引进的“西贡蕉”和“广粉1号”,2018年全县粉蕉种植面积突破7万hm 2,投产面积5万hm 2以上,年产香蕉6万t 以上,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惠及农户8000余户,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有效助农增收,产业扶贫成效显著[3-5]。
为了进一步丰富册亨香蕉品种资源,促进册亨粉蕉产业提质增效和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与贵州华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在册亨县岩开展“金粉1号”香蕉引种栽培试验,研究其在册亨县南、北盘江流域低热河谷地区的适应性,以期为该品种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和试验地概况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引进“金粉1号”香蕉组培苗3000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提供的“粉杂1号”组培苗供试。
在贵州省册亨县岩架镇洛凡村坝怀山地香蕉示范园区(北盘江畔)开展试验,平均海拔450m 左右,年均气温20.9℃以上,年日照时数1514.6h 以上,无霜期345d 以上。
山地小台地,砂页岩黄壤土,前期种植甘蔗和玉米,定植前土地深翻50cm 以上并平整,并安装滴管设施和一体化打药系统。
1.2方法2019年10月,以“金粉1号”组培苗为处理,以“粉杂1号”为对照,宽窄行种植,株行距1.5m ×3m ,每小区种植22株,定植密度为2220株/hm 2,小区面积200m 2,重复6次,试验面积共1334m 2。
老农民生平简介范文

老农民心得体会800字人的父辈或者父辈的父辈一定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子孙。
农民,我的父老乡亲,叫一声农民我就敬意盈心。
你从人类幼稚的童年走来,你从远古蛮荒愚昧的岁月走来,你从历史的泥泞中蹒跚着艰难地走来。
你用刀耕火种收获文明,你用含辛茹苦哺养生灵,你用忍辱负重把沉甸甸的历史扛起,穿过岁月的隧道走到现代的时空。
如今的山峦是你世世代代铸就的高峰,如今的江河是你几千年奔流不息的追求,如今那满天的星星就是你仍辛勤劳作的不眠的眼睛。
农民,你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的基座。
我是你弓背上射出的一支箭啊,我不再是农民,但叫一声农民我又怎能不敬意盈心!农民,我的父老乡亲,叫一声农民我就万箭穿心。
城里人喝着你的奶汁长大却讨厌你的贫穷,城里人靠着你的劳作寄生却叹息你的贫瘠,城里人吸干你的脊髓却仍然无视你的贫苦。
农民坐公交车城里人感觉气臭味熏,农民走在街上城里人感觉对市容有损,农民盖起了一栋栋楼房住进了骂农民肮脏的城里人。
农民,你生育并养育了城里人。
城市吸足了农村的血膨胀了,城市本该反哺农村。
可农民却遭到了城里人的白眼,城里人把农民当成了现代化的垃圾啊,叫一声农民我又怎能不万箭穿心!农民,我的父老乡亲,叫一声农民我就异常焦心。
你勤劳耕作但总难摆脱愚昧,你淳朴憨厚但总难摆脱野蛮,你苦苦挣扎渴望飞翔却总是作茧自缚。
在现代化的十字路口彷徨的是你,在摩天大厦堆积的城市中迷失的是你,在高科技磁场中不知所措的是你。
谁能给你更多的扶助更多的关爱啊,叫一声农民我又怎能不异常焦心!农民,我的父老乡亲,叫一声农民我就倍感揪心。
我不曾用纯净的灵魂擦拭你跌打滚爬中沾满泥水的躯体,我不曾用精神的手臂扶住你步履蹒跚的行走,我不曾用血融于水的情愫熨去你苍老的褶皱。
我曾经接受了你的许许多多,却不曾痴情地为你回报啊,叫一声农民我又怎能不倍感揪心!农民的后代总有一天都将不再是农民,可我永远是农民的子孙啊,我的父老乡亲!。
老农民剧情介绍马仁礼最后和谁好你好,大结局剧情如下,牛大胆询问为什么整体规划必须经过他同意,这才知道规划中村里新修的路必须经过他们家的祖坟和三棵枣树,牛大胆盛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措麦村情简介
措麦村为马乡政府下属行政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共243户,958人,其中妇女464人,儿童219人。
该村“两委”班子成员健全,中共党员共48人,团员18人,2013年发展党员11人,其中妇女党员5人,预备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
措麦村共有低保户27户,五保户3人,三老人员6人。
全村土地总面积13.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187亩,经济作物面积185亩,草场面积10.57万亩,林地面积229亩,人均可耕地3.44亩,亩产量平均200余斤。
201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为5385元,其中以外出务工为家庭经济(现金)的主要来源,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现有2个村卫生室,2名村医,1所教学点,2名教师,教学点设1至3年级课程,宗教场所1座,僧人20名,寺内设有寺管会,属格鲁教派。
2009年国家投资500万元修建措麦大桥,为措麦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2012年整乡推进项目下拨400万修建措麦村新村委会大楼,于今年7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
目前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2013年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公共厕所,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正在全面推进,但垃圾处理场仍然缺失,部分村民小组之间仍以砂石路相通,路况较差。
目前,全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家庭经济收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