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大气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的教案

大气环境的教案

大气环境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究大气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特性。

2. 理解大气环境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3. 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 大气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 理解大气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2. 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展示板。

2. 实验材料: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气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知道地球的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比例和作用。

2. 解释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的简要介绍。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分别装入不同的试管中,用火焰或加热器加热观察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大气环境中的气体变化联系起来,理解大气的物理特性。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大气环境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风、降水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并讨论大气污染的来源和防治方法。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调查当地的大气环境状况,并提出改善大气环境的建议。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小短文,并提出个人的环保行动计划。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和环保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大气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与作用讨论:分组讨论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分析: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分享讨论成果第三章:空气质量指数与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设备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与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和应用讲解:详细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分析: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主要内容和执行情况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法律责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案例分析法: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4.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分析: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讨论:探讨如何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大气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5.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讨论:探讨如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分享讨论成果第六章:大气污染防治技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常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手段,如净化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等新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如催化技术、纳米技术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6.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讨论: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效果与评价提高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7.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讨论:分享参与环保活动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第八章: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如《巴黎协定》等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主要机构和机制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8.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讨论:探讨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九章: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9.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大气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等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9.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探讨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讨论:分享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的思考和观点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对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充满信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展望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讨论: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2.9大气环境保护一、教学分析: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德育目标: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课时: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及成因、后果和对策。

课时数:1课时四、教学方法:课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投影资料:1.据统计,南极平均气温,50年来升高2.5度,导致浮动冰山顶部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企鹅数量剧减,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2.1985年5月英国南极科考队首次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了面积接近北美洲大陆的臭氧洞,而且这个洞还在继续扩大,在西藏拉萨召开的国际保护臭氧层会议的专家警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世界屋脊的上空将继南北极之后,出现世界第三个臭氧空洞,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3.美国工业区的二氧化硫越过国界在加拿大形成酸雨,使加拿大几百个湖泊因酸化而遭毁灭性打击.1982年6月8日晚,重庆市下了一场大雨,市郊1300多公顷水稻突然枯黄,好象火烧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提问: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答案: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酸雨危害).讲解:.这三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已经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一课题,二.讲受新课:(一)全球变暖1.提问:讲大气的热力状况时知道二氧化碳有那些作用?2.答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如二氧化碳太多就会像温室一样使气温上升。

投影表格:问:由表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怎样?答:浓度不断增加且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 第2单元第8节“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保护(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课本上的地图,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设计教学方式】环境问题的教学以“成因、后果、措施”为主要的教学线索来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1.通过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这一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为什么会出汗?大气出现了什么问题了?2.通过材料“我国科学家近年来也发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的大幅度下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臭氧为什么会减少?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去保护臭氧层?3.通过材料“在北美和加拿大绵延数千里的森林正在消亡,成千上万的湖泊正在干涸,酸雨正落在广袤的荒野上;在瑞典,4000个湖泊因酸度太高,鱼类无法生存;在美国佛蒙特州和纽约州,60%的高海拔红云杉已消失”,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治?【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拟定教法】利用漫画,启发式教学【教具】投影仪【落实教学内容】(一)全球变暖1.成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自然原因。

2.后果: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世界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3.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1.成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2.后果: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

大气环境的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大气环境的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大气环境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掌握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3.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2. 大气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特点;3. 大气污染的分类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4.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4. 观察法: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大气环境的变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5分钟)介绍大气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大气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特点,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

3. 实验观察(20分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烟雾的生成和扩散。

4. 分组讨论(15分钟)按照小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大气污染的分类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5. 实地考察(30分钟)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大气环境的变化,如空气质量的监测。

6. 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出个人观点和感想,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文字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的短文,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讨论成果:对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鼓励;4. 实地考察记录:对学生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案例;2.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和器材;3.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

七、教学反思1.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环境的变化和污染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 合理利用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合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提高教学效果;4. 培养环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

2、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3、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重点: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

教学方法:1、收集资料,分析总结造成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2、补充大量事实,以事实服人。

3、用漫画的呈现方式给同学以启发和触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和酸雨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大气环境保护。

【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提问】地球为什么出汗了?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录像引入全球变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全球变暖了?2、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结论【讨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小结】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大家知道,自然界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比如气候一直处在冷暖交替变化之中,这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还有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引起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是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所以,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多。

【提问】温室气体有哪些种类?【讲述】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

【材料】根据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监测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讨论】为什么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增加?【讲述】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原因:(1)燃烧矿物燃料行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2)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讨论】温室气体增多,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小结】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这是因为一气温在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可能上升0.2—1.4米;另一方面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地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大学大气环境的教案

大学大气环境的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环境的组成、性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大气环境的组成及性质。

2. 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1.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气环境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气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层内的各种气体、水汽、尘埃、微生物等组成的混合物。

它对我们的生活、气候、生态环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1. 大气环境的组成及性质(1)介绍大气环境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

(2)讲解大气环境的性质:透明、稳定、可再生、污染等。

2. 大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1)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秸秆焚烧等。

(2)讲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气候等的影响。

3.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1)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燃油等污染源。

(2)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管,推广新能源汽车。

(3)加强工业废气处理,提高废气排放标准。

(4)加强城市绿化,提高空气质量。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大气环境的组成、性质、污染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强调环保意识,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境的组成、性质、污染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案例分析1. 介绍一个大气污染事件,如雾霾、酸雨等。

2. 分析事件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学生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2. 讨论:如何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倡议书。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环境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大气环境——认识大气层及其重要性教案目标:1. 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2. 理解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3. 掌握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及其功能;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1. 大气层的相关知识资料;2.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3. 大气层的模型或图表;4. 计算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部形态。

2.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地球的外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构成地球外部的因素?知识讲解:3. 向学生介绍大气层的概念,并解释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4. 使用大气层的模型或图表,详细讲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5. 解释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并探讨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活动:6.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气体成分进行深入研究。

7. 每个小组使用计算机或投影仪展示他们所选择的气体成分的重要性和影响。

8.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总结与评价:9. 回顾大气层的重要性和气体成分的功能。

10.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减少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11.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行动计划,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拓展活动:12. 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行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13.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保设施或参与环保活动,加强实践与体验。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个人行动计划,评估他们对大气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引入与大气环境相关的内容,如地理、生物、化学等。

2.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地区的大气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体成分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垂直分布、受热过程及运动
一、对流层大气与人类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

与人类的关系:
最密切。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用图表记忆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气压的分布是用等高面上等压线的分布来表示的,等压线是某一海拔相等的等高面与空中若干个不同等压面相割(由于气压自地面向上递减,因此自下而上有很多数值逐渐减小的等压面),在等高面上所形成的许多交线。

与地形分布中的等高线原理相似;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即为高气压,反之则为低气压,如下图。

如果各地气压相等,则等压面就是等高面,等高面上无等压线。

可以简单理解为:等压面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变化,等压线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变化。

考点一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成因特点
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
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
最强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
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
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
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4.逆温的危害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考点二
大气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辐射波长类型与大气的关系作用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少加热地面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一部分透过大气进入宇宙空
间,大部分射向地面
补充地面辐射损失的热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简化认识
考点三
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注: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热量差―→大气上升或下降―→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等压面的判读
(1)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如图A)
(2)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

(如图A)
(3)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如图B)
(4)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
(5)判断陆地与海洋、城市与郊区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凹(高空凸)是海洋。

夏季,近地面等压面凹(高空凸)是陆地。

城市,近地面等压面凹(高空凸)。

郊区,近地面等压面凸(高空凹)。

2.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顶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1)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加之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空气,形成高气压,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形成陆风。

如图:
(2)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如下图: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如下图:
图解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
考点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图示高空与低空产生的风向特点
等值线图的解题思路:判读等值线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读出或判断出等值线的名称,明白图中是什么类型的等值线;(2)读出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并分析原因;(3)找出等值线的极值;(4)判断等值线的密度;
(5)找出图中等值线比较特殊的地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等高线图中可能会出现几条线交会的地方,这表示悬崖;等压线非常稠密且气压较低的环形区域,可能存在着台风。

等压线图的判读
1.基本气压场
(1)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2)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3)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

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4)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

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5)鞍形气压场:简称鞍,是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气压场的几种基本形式
2.等压线的判读与应用
(1)判断气压场: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高压脊——等压线由高气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低压槽——等压线由低气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

(2)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高压脊——晴朗;低气压中心——阴雨,低压槽——阴雨。

3.确定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

4.确定风力
同一等压场中风力的大小确定,关键在于等压线的密集程度,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就大,相反风力就小。

不同等压场中,首先看数值,然后判定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