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合集下载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 [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 [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1006-026X〔2021〕11-0000-02一、作曲家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 作曲家概况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有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 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的孙子。

费利克斯的父亲是胜利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

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进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

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

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

或许是个人秉性与民族性格相投吧,门德尔松优雅恬静的风度和不矜不伐的气质在英伦大受欢迎,一路春风得意。

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

布业会堂音乐会(Gewandhauskonzerte )是系列管弦乐音乐会.创办于1743年,先在私人住宅和旅店举行,1781年移至布业会堂,并因此得名。

布业会堂音乐会在此演出达一百零三年,1885年始迁入一新建的音乐厅。

此音乐会历史悠久,规格很高,在西方素有盛誉。

门德尔松二十八岁娶法国女子塞西尔让莱诺为妻,家庭生活美好,他们的后裔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他亲自去英国指挥自己的《苏格兰交响曲》,将它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并和皇室成员共度了开心的时辰。

1846年完成清唱剧《以利亚))(Elijah),并在伯明翰音乐节指挥首演.这部戏在英国风行一时,成为他音乐生涯到达顶峰的象征.1847年5月,门德尔松钟爱的姐姐突然死亡,他受到沉重打击,健康状况快速恶化。

威尼斯船歌

威尼斯船歌

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分析摘要: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该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并运用作品分析的方法,阐明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正确演奏该作品作准备。

关键词: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曲式结构;圆滑奏;歌唱性;踏板门德尔松,1809 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直努力追求全新的创作风格,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中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极富诗意、浪漫情趣。

其作品以简洁、精炼的和声与章法、严谨明晰的曲式和生动优美的旋律见长。

本文要谈的是《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册中选用的《威尼斯船歌》(OP36,NO.6)即《无词歌》第三卷中的第F 首,是《无词歌》中最著名的乐曲之一。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的影响不断扩大。

音乐家们的地位从奴仆一跃而成为时代的先导,音乐家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模式。

他们需要开辟新的创作道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相比较更具浓郁的情感色彩与创造性。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迅速发展,如“旋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乐句结构的伸缩也很大,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变化;以调性音乐为主,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已有调含混之感。

”并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随着钢琴制造技术的改进,使钢琴成为最符合浪漫主义音乐理想的乐器,因此产生了许多以钢琴音乐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特性乐曲和标题小曲,这些题材更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威尼斯是意大利水上旅游城市,也是意大利音乐中心之一。

威尼斯市内水道纵横交错,素有“水都”之称。

“船歌”原为船家之歌,19 世纪末作曲家们模仿“船歌”风格来创作,形成一种体裁,习惯上称之为“威尼斯船歌”。

这首《威尼斯船歌》选自门德尔松的《无词歌》。

无词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

它是一种歌唱性的旋律配以简单的伴奏所组成的曲子,虽然它的旋律像歌曲一样的优美动人,但它的旋律并不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内,这充分发挥了钢琴音域宽泛的特点,并大大的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一系列以意大利为主题的交响曲,而《威尼斯船歌》就是其作品集Op.30的第六首,作品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旨在对这首音乐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具有情感表达力的管弦乐曲,它以倾诉心声的方式,展现了威尼斯的水上交通景象和城市的浪漫氛围。

整首曲子的曲调简洁明了,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自然,给人一种恣意畅游在威尼斯运河中的感觉。

作品的开头以管乐器的重复音符打开序幕,给人一种水上交通繁忙的感觉。

紧接着,主题乐旋即进入,由小提琴和弦乐合奏奏出。

这个主题悠扬明亮,旋律上升下降,带有一种欢快的气息,并一直伴随着整首曲子。

整个主题乐旋的旋律线条流畅而有力,表达出威尼斯水上交通的快节奏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在主题乐旋之后,曲子开始进入副部分。

这一部分的音乐感觉更加柔和,节奏缓慢,旋律轻盈而细腻,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

在这里,门德尔松将音乐的情感表达转向了威尼斯的浪漫氛围。

轻柔的弦乐声和舒缓的音符变化,勾勒出了一幅水上升腾的雾气和美丽的威尼斯建筑。

然后,曲子回到了主题乐旋,这一次,主题乐旋由全乐队奏出,声音更加饱满,节奏更快。

整个乐曲在这一部分中达到高潮,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通过乐队整体的音乐互动和旋律的上升下降,门德尔松成功地表达了威尼斯水上交通的繁忙和激情。

接下来,曲子又回到了副部分的音乐。

这一次,旋律焕然一新,更加抒情和感伤。

曲子中的旋律逐渐减少,声音越来越柔和,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这种音乐的变化和转变,不仅展示了威尼斯的浪漫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别离和思念的情感。

最后,曲子回到了主题乐旋并逐渐结束。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

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

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

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

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

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 p.30,N o.6)分析报告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

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

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

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

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

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与层次感教学——以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Op.30,No.6)为例

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与层次感教学——以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Op.30,No.6)为例

首, 占全曲集之三分之二 。” 每首作 品的篇 幅虽 比较短小 , 其 ⑧ 但 中细腻且富于变化 的音乐情绪 , 极富歌 唱性 与抒 情性的旋律 , 诗
情 画意 的意 境 美 , 质 细 腻 的 情 感 表 达 , 着 非 凡 的音 乐 表 现 力 真 有
与浪漫气息 , 使作品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 , 正如周广仁先 生及
的作 品之 一 , 中 的歌唱 性与 层次 感有 着完 美充 分的体 现 。 曲
关 键词 : 德 尔松 门 《 词歌 》 歌 唱性 无 层 次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门德 尔松及其《 无词歌》
趣味 ,喀 易让 人产 生无限的幻想和想象 , ” 给人一种意犹未尽 的
感觉。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 由于 钢 琴 这 件 乐 器 的 普 及 与 音 域 音 质 的 飞
导 , 且 “ 创 新 音 乐 风 格 ” 对 于 学 习钢 琴 的 人 来 说 , 曲 集 是 体 验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 习 并 独 , 此 学
歌 唱 性 奏 法 与 层 次 感 表 达 的 最 好 教 材 。 《 尼 斯 船 歌 》 op 3 , . 是 其 中 很 具 代 表 性 威 ( .0No6)
谓“ 无词歌 ” 即没有 词 的歌 , 就是具 有歌 曲的性 质 , 也 但没 有歌
便写 出了自己的成名之作《 仲夏夜之梦序曲》 。他虽 然只走过 了
3 年的人生之旅 , 8 却为后人留下 了大量 的音 乐作 品 , 在西方音乐 史 中具有很重要 的地位 。他对标题音乐的贡献很大 , 尤其是他 的 钢琴小品集《 无词歌》 独创新音乐的风格 ”在浪漫主义标题音乐 “ , 作品 中独树一帜 , 代表着钢琴音乐创作 的一个新的领域。他在西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op30 No.6》解析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op30 No.6》解析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op30 No.6》解析摘要: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集《无词歌》享誉世界,《无词歌》中又以《春之歌》和《威尼斯船歌》最出名,本文将就《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以及情感等进行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威尼斯船歌;曲式结构;演奏;情感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除开基本的框架结构还附有引子和尾声,作品的基本段落小节数如下所述:引子(1-6),呈示段(7-22),再现段(23-43),尾声(44-55)。

引子(1-6),引子的六个小节以主调升f小调起头,并且采用主持续的写作方式,主持续的写作方式在开头使用具有巩固调性和声的功能。

在伴奏方面使用了琶音半分解和弦进行,音乐线条呈上行,在演奏中这种短小的引子也可称之为伴奏先行,起到对作品后续发展的情绪起到铺垫以及渲染的作用,引子结束于开放的属和弦,为主题的呈示做了开放性铺垫。

呈示段(7-22),这个主题的呈示段是一个8加8的方正型的段落,一共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非常工整。

前八个小节为第一个乐句,后八个小节为第二个乐句,并且第一乐句可分为两个平行对等的乐节。

第一乐句的旋律发展手法采用音阶上行的持续与音阶下行的方式,并且与引子一样开放结束于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为下一乐句的进行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则完满结束于主和弦,两个乐句形成和声上的属-主的形式,第二乐句的材料沿用第一乐句加以发展而成。

再现段(23-43),这个作品的再现段稍稍特殊,属于带发展型的再现段,其中24-30小节为发展的乐句,31-36小节为句子连接,37-43小节为原样再现句。

发展句的旋律发展采用主题的材料发展,不同于主题长线条的句子发展,发展句的音乐属于块状,即采用主题的开始部分来作为材料通过多次的模进,让句子呈现出碎片化的块状形态。

伴奏音型一直沿用主题和引子的类型。

在调式上则是在25小节就进入了关系大调A大调,随后通过不断的模进发展离调,最后结束于升f小调的属和弦上。

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何天石(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摘要】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Venetianisches Gondellied)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于1842年(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根据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的诗谱写而成,是作品op.57中的第五首艺术歌曲。

作品旋律优美动听,音域范围不广,演唱难度适中,非常适合有一定声乐基础的歌者学习演唱。

本文对《威尼斯船歌》这首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希望能为广大歌者学习演唱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威尼斯船歌;门德尔松;音乐分析;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106-01【本文著录格式】何天石.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20,01(01):106-107.一、作曲家门德尔松简介(一)作曲家门德尔松生平简介门德尔松(J a c o b L u d w i g F e l i x M e n d e l s s o h n Bartholdy),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创作体裁涵盖交响乐、管弦乐序曲、钢琴曲、歌剧、合唱以及艺术歌曲等等。

他的主要作品有《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钢琴小品《无词歌》、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还有若干歌剧以及宗教作品等。

(二)作曲家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创作成就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79首艺术歌曲,在艺术歌曲常作方面成就突出。

他的艺术歌曲作品风格大多自然、典雅,常将自然之景与幻想融于一体。

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传统严谨风格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自由抒情风格完美结合,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
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

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

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
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
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

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

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

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
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三、综上所述,这首作品使用了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为结构,带有提示速度、伴奏音型等方面的引子和总结全曲的尾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句的展开比较激烈,所以在中句之后出现了6小节起着材料转化和情绪过渡的连接,使得第二段内部的衔接极为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