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治近视眼疗法
磁片贴耳穴治近视30例

磁片贴耳穴治近视30例
我于1985~1986年用磁片贴压耳穴治疗8~25岁青少年近视眼30例,病眼59只,’其中男18例,女12例。
【治疗方法】
①选穴:取双耳皮质下穴的底部。
②磁片:为OTARI磁片(1。
GS),直径3~5mm。
③用75%酒精消毒耳廓皮肤及磁片,以防感染。
④以胶布包裹磁片后,再以胶布固宇于皮质下底部的阳性反应点上,嘱患者每天早、晚各按压一次,每次10分钟。
两耳交替使用,每周交替l~2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每一疗程
后,间隔一周复查视力。
【治疗结果】在59只病眼中,痊愈(视力升到1.0以上)和显效(视力增加3级以上)n只眼,占18.6%,进步(视力增加1~2级)45只眼,占76.3%,总有效率为94.9%。
无效3只眼。
I 体会l磁片刺激耳穴治疗近视眼的机制,可能是磁场刺激加上压迫刺激,增强了对耳穴的作用,再通过经络的传导,缓解了睫状肌的痉孪,从而提高了视力。
浅谈耳穴压豆治疗儿童近视

浅谈耳穴压豆治疗儿童近视发布时间:2022-03-09T12:16:55.836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月22期作者:赵惠芳[导读]赵惠芳(海东市平安区中医医院;青海海东810600)【摘要】浅谈耳穴压豆治疗轻儿童近视,说明耳穴压豆可以有效控制儿童近视进展。
【关键词】耳穴压豆近视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多数眼科学者认为,近视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较为公认的有调节学说。
调节学说认为,患儿近距离看书时,眼睛一直处于调节紧张状态,持续的调节紧张状态使睫状肌持续痉挛,在看远方时得不到放松,所以看远成像模糊而形成假性近视或调节超前性近视,日久则睫状肌功能下降而出现调节滞后的状态[1]。
为了与这种调节状态保持一致,眼会通过加倍的辐辏反射以弥补调节的滞后状态,眼外肌紧张加倍压迫眼球,致眼压上升,眼轴增长,形成轴性近视[2]。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眼的屈光状态不稳定,因此各种功能眼镜和屈光手术并非患儿的最佳选择。
耳穴贴压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易被患儿接受。
西医认为,近视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近视后若控制不佳,可能会进展为病理性高度近视,不仅使视力下降,还会引起黄斑出血、黄斑裂孔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近视的防控措施包括戴镜、西药治疗、视功能训练、屈光手术及控制影响因素等,这些方法对近视的防治均有帮助。
中医对近视的记载可追溯到《史记》,书中将“看远不清”叙述为“视如望羊”,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首见“近视”病名。
耳穴压豆属于中医微针治疗方法,有操作简单、痛感不明显、作用时间长的优势,患儿容易接受。
耳穴取穴:肾、肝、眼、内分泌、屏间前、屏间后、耳尖。
取肝、肾配伍,改善肝肾亏虚以及阴液不足的症状,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上输于眼中瞳仁,改善视力状况,肝经上连于目,肝点有利于调节肝的生理功能,运用耳穴配伍调理脏腑,改善视力。
眼穴与屏间前、屏间后相配伍,改善眼周局部气血运行,耳尖穴有平抑肝阳,降肝火的作用,内分泌包含多个内分泌腺体,调节全身内分泌的情况,改善身体症状。
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儿童近视

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青少年儿童近视近视故称“能近怯远症”,是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为主症的眼病。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劳心伤神、心阳耗损,使心肝肾不足所致本病;或用眼疲劳,过近距离夜读,书写姿势不当,照明不足,使目络瘀阻,目失所养而致。
青少年儿童近视主要有眯眼、眨眼、歪头、皱眉、扳眼、斜眼、凑近等表现,严重地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学生近视发生率增加,年龄趋小的现象,越来越为社会各界关注。
在最近的几年里,近视的治疗一直都是眼科界学者们探讨的热门问题,并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西医疗法有角膜塑形术、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准分子激光治疗等治疗近视眼,而中医方面的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三联综合法以及中药疗法也受到一定的肯定。
传统推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近视,不用任何器械及药物,符合“科学、有效、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无损伤”的唯一宗旨,疗程短,见效快,远期疗效稳定,患者及家长易于接受。
1、操作方法1.1、推拿手法操作为:手法为推、揉、拿、捏、按、压、点、提、拨、颤。
患者取仰卧位,闭目养神,医者坐于头前。
操作如下: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各1分钟;②分抹上下眼眶,由内向外反复3分钟,然后指压上下眶,反复数次;③按揉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承泣、合谷和风池等穴,各60次;④揉双眼眼球3分钟;⑤揉双耳垂1分钟;⑥拿捏肩井穴数次,滚揉拍打平推颈肩背部。
通过推拿手法按摩眼部周围,刺激眼周穴位,能够疏通局部气血,调节眼部经气,改善眼肌的调节功能及神经营养,解除眼肌痉挛及疲劳,对提高视力有很大作用,对青少年儿童假性近视疗效较好。
1.2、耳穴贴压操作为:取耳穴神门、肝、肾、脾、心、目1、目2 及眼点。
具体操作:①先用麝香虎骨膏或关节止痛膏剪成约1.5cm大小的四方形状,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固定于胶布上;②常规消毒,用75% 酒精棉球将患者一侧耳朵擦拭干净;③将粘好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耳穴神门、肝、肾、脾、心、目1、目2 及眼点等以上耳穴上,然后用手指轻压0.5分钟;④注意每3天更换一次,左右耳交替,10 次为一疗程;⑤嘱患者每天用手按压4 ~ 5 次,每次按压以穴位处有酸、麻、胀的感觉为佳。
针灸穴位 目1耳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目1耳穴说明指导书
总述目1耳穴,耳穴名。
出自《针法灸法学》。
别名青光穴。
位于耳垂前面,屏间切迹的内前下方。
主治近视眼、假性近视、复视、青光眼、慢性青光眼、红眼病、麦粒肿、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虹膜睫状体炎等。
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1.名称目1耳穴
2.别名青光穴
3.出处《针法灸法学》
4.隶属耳穴
5.位置耳垂前面,屏间切迹的内前下方
6.主治近视眼、假性近视、复视等
7.功能益肝,利脾,明目。
8.操作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9.主要配伍暂无资料。
10.定位位于耳垂前面,屏间切迹的内前下方。
11.解剖暂无资料。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益肝,利脾,明目。
14.详细主治近视眼、假性近视、青光眼、慢性青光眼、红眼病、麦粒肿、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虹膜睫状体炎等。
15.详细操作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针法:针0.1-0.2寸,针感局部痛,留针20-30分钟。
16.临床运用暂无资料。
17.配伍暂无资料。
18.附注目l穴又名“青光”。
顾名思义,目l主治青光眼,还治近视、视神经萎缩等眼底疾患。
本穴是北京平安医院许作霖老前辈治疗青光眼要穴。
本穴原名青光。
19.相关论述1、《针灸穴位挂图说明》:“目1、2 在屏间切迹下方,前为目1,后为目2。
”2、《耳针》:“目1 在屏间切迹前下方。
”。
耳 穴 疗 法

耳穴疗法一. 耳穴疗法的基本原理耳朵,并非是单一的听觉器官;耳廓虽小,却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
耳朵是整体的缩小,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
耳穴通过经络连接到体内的各个脏器,这就是耳穴的生物全息规律。
身体某个部位一旦发病,病理反应就会循着经络路线迅速传递到相关的耳穴上,在耳穴表面发现异常,如能再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便会使病态逐渐退却,症状消失,病状痊愈。
二. 耳穴贴压疗法耳穴贴压疗法是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脾等诸多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病症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而且对许多疾病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耳穴贴压疗法是耳穴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一是刺激效应稳定,灵活可靠,效果良好。
据对使用耳穴贴压疗法的500余篇报道分析,有效率均在80%以上。
二是以丸代针,刺激持久;耳穴贴压疗法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质贴敷在耳穴上,不用针刺,以丸代针,避免了针刺产生的疼痛和感染,且可将刺激物长久固定于耳穴上,每天定时或不定时进行按压刺激,效应持续而稳定,同时还能根据病情需要随时按压。
三是耳穴贴压疗法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没有药物的毒性作用或不良反应,不用针刺,不伤害人体组织,不会造成感染,基本无痛,也无刺伤内脏之虞,因而被人们称为“无痛苦、无创伤、无损害、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耳穴贴压疗法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最受人们欢迎、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耳穴疗法。
耳穴贴压疗法具有多种特色,治疗病症亦较为广泛,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近视、弱视以及失眠、月经不调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它也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方妙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在临床上,应根据情况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可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效。
三、治疗取穴原则(一)、依相应部位,如压痛取牙、胃病取胃,肩周炎取肩、痛经取内生殖器。
(二)、依脏腑经络,如痤疮取肺、大肠,神经衰弱取心,坐骨神经取膀胱。
耳穴理疗法治疗儿童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临床效果

耳穴理疗法治疗儿童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讨论耳穴理疗法治疗儿童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治疗近视散光的患儿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常规治疗联合耳穴理疗法,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治疗。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
对照组的视力水平小于实验组,差别较大(P<0.05)。
实验组的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
结论:在近视散光的患儿中使用耳穴理疗法,有利于改善视力的情况,降低散光度,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耳穴理疗法;儿童;近视散光;视力问题近视是指在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的系统后会在视网膜之前进行聚焦,只能看清近处的事物,不能看清远处的事物[1]。
散光是当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后会出现屈折的情况,在视网膜上聚集形成一条线[2]。
对于近视散光的儿童使用耳穴理疗法,有利于改善视力的情况,降低散光度。
这种方法是目前预防和治疗近视眼,散光的技术中,用时最短、效果最好的一种[3]。
还可以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改善了儿童的视力问题。
本文中选取我院治疗近视散光的患儿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常规治疗联合耳穴理疗法,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治疗近视散光的患儿12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常规治疗联合耳穴理疗法,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治疗。
其中,实验组患者有女性29例,男性31例,平均年龄为9.9岁。
对照组患者有女性30例,男性30例,年龄的平均数为10.1岁。
排除标准:(1)选取儿童对于脱敏胶布过敏。
(2)选取儿童皮肤有炎症。
本文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疗法,对儿童进行视力检查,指导儿童使用正确的姿势,矫正器等。
在实验组中使用常规疗法联合耳穴理疗法。
医生对患儿使用中医耳穴磁贴方法,两耳交替使用,在单侧耳穴中进行贴压。
耳穴压丸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

中医适宜技术耳穴压丸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操作指南近视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呈低龄、高发、进展快的特征,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素质的重大问题。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导科学规范的开展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技术能力,中华中医药学会特制定《中医适宜技术耳穴压丸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操作指南(试点试用)》(以下简称《操作指南》)。
一、适用范围《操作指南》主要适用于中医适宜技术(耳穴压丸)防控6-12岁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的开展,有意愿的地区可以扩大儿童青少年的年龄。
《操作指南》使用人员为小学校医,中医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类别、临床类别医师(经规范培训合格的“西学中”人员)、护理专业人员。
二、近视历史沿革近视是指在调节放松状态下,来自5m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病理状态。
中医属“能近怯远症”“近觑”“目不能远视”的范畴。
早在隋朝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中,就已有“目不能远视”的记载,谓之“目不能远视,视物则茫茫漠漠也。
”至明代,著名眼科医家傅仁宇在所著《审视瑶函》中,将此症命名为“能近怯远症”,并有“久视伤睛成近觑”的记载。
到清代,眼科名家黄庭镜在所著《目经大成》中明确了“近视”的概念。
三、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近视的发生,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发育不良、劳瞻竭视。
《审视瑶函》记载:“禀受生成近觑之病”,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遗传因素。
《千金要方·七窍病》有“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的记载,涵盖了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所谓“进士尽是近视”更是强调了用眼过度与近视发生的关系。
此外还有“过食肥甘厚味”、“作息不调”等行为因素也会导致近视的发生,这与现代所说甜食会导致近视的研究也是相符合的。
总的来说,就是先天因素和环境、行为因素共同导致了近视的发生、进展。
病机方面认为,目窍之所以能视,离不开五脏六腑之精、气、血的渗灌,因此近视多责之于心、肝、脾、肾四脏。
耳穴的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

耳穴的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耳穴在临床中对治疗失眠、多梦、晕车、耳聋、耳鸣、近视、远视、红眼症、肥胖症、戒断综合征和各种疼痛性疾病等有一定疗效,但是耳穴的功效并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无所不能,包治百病。
临床上有的患者使用耳穴效果显著,有的患者使用耳穴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即使是同样的一个人,使用耳穴治疗时左右两侧耳穴经常出现不一样的感觉,这也反映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耳穴在耳朵上犹如一个倒置的胎儿,包括从头到脚的穴位,不同的疾病在其相应的部位一般有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医学被人们冠以严谨和神圣,耳穴的研究和使用在不断的进步,如果说人们对医学苛求一点不为过,其实不仅仅是医学,人们对其他行业也有所苛求。
很多人严以待人,宽以待己,一味的要求对方付出,有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值得让他人付出?现在有部分患者说自己找不到好大夫,人们在寻求好大夫好医生的同时是否思考过自己是否是个好病人好患者?即使在使用耳穴的时候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点,如果找不到好大夫那就需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言行,这也是一种反应。
人体内脏或躯体的部位在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耳穴的相应区域有体,现耳穴的病理反应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变形如隆起、凹陷、结节、皱褶等,变色如点片状红晕、充血、白色、暗红色、中间白周围红晕,血管改变如充盈、鼓胀、扭曲、网状、环状等,皮肤出现脱屑、丘疹等,还有部分穴位处有明显压痛等,不同的反应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
大多数的实证患者如食积、疖肿、过敏和大便秘结等易出现耳部肿胀,相应的耳穴大多出现增厚红肿,表面皮肤温度增高等反应。
再如颈椎病患者的颈或颈椎耳穴处可出现变形、扭曲、变色、疼痛等帮助诊断,同时在反应点处进行刺激也可以治疗疾病。
除了耳穴上标明有具体准确名称的穴位之外,还有一些阳性反应点称为阿是穴。
不仅仅是耳穴,还有头面部、手部、足部、眼部和脊柱部等处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
耳穴的刺激方法可用毫针、铍针、压籽、电针、埋针、磁疗、温灸、放血(大部分病人针刺到血管有出血,但是也有部分病患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即使刺到血管也无出血)、推拿按摩等,毫针使用针灸针快速和留针治疗,耳穴压籽法出现疗效的主要作用是穴位,古人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发现王不留行最适宜用于耳穴埋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穴疗法概念:耳穴就是全身各部组织、器官与内脏依靠经络在耳郭上得特定反应点(区)。
它能反映机体各部得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所以,可利用耳穴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
一、耳郭解剖标志耳轮、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尾、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下脚与上脚)、耳屏、对耳屏、屏上切迹、屏间切迹、屏轮切迹、耳舟、三角窝、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垂、耳背沟。
二、耳穴分布规律耳穴在耳郭得分布规律犹如子宫内得胎儿倒置位:耳垂→头面部,对耳屏→头、脑、神经中枢,屏轮切迹→脑干,耳屏→鼻、鼻咽部、咽喉,屏上切迹→外耳,对耳轮体→躯干、运动系统,对耳轮下脚→臀部、坐骨神经,对耳轮上脚→膝部、小腿,耳舟→上肢,三角窝→盆腔、内生殖器,耳轮脚→膈肌,耳轮脚周围→消化道,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胸腔, 屏间切迹→内分泌。
三、耳穴命名原则㈠、解剖名称:如眼、肺、小肠、子宫、膝、乳腺等。
㈡、神经系统:脑、脑干、丘脑、额、颞、顶、枕、交感、迷走神经(耳中穴)、坐骨神经、皮质下区、神门、兴奋等。
㈢、内分泌系统:脑垂体、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卵巢、促性腺激素、睾丸、胰腺等。
㈣、五脏六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等。
㈤、临床经验:耳鸣沟、平喘、饥点、快活穴、冠心沟、腹水区、过敏区、肿瘤特异区等。
㈥、其她:如耳中、屏尖、肝阳、轮1~6等。
四、耳穴定位常用耳穴:耳郭前面160余个,背面36个。
根据耳穴分布规律与耳穴图,都能找到。
为方便起见,再补充以下内容:㈠、耳垂九区划分法:自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三条等距离水平线,再将第一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从各等分交点向下作两条垂线,由上而下、由内向外把耳垂分成1、2、3、4、5、6、7、8、9等九个区。
㈡、轮1~轮6定位法: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分,自上而下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五、耳穴功能耳穴既可帮助定位诊断,又能治疗甚至预防病症。
但每个耳穴功能复杂,牵涉西医、中医知识与临床经验。
其功能通过“顾名思义”多可明了,如胃、神经衰弱点、便秘点、聪明穴、兴奋点等。
但也有例外,见下表。
特殊耳穴功能简表名称功能神门镇静、镇痛、消炎交感调节自主神经、扩张血管、内脏解痉止痛、止涎、止汗、止酸腹水点治疗腹水、浮肿、神经血管性及内分泌紊乱水肿、肥胖耳尖放血可退烧、消炎、镇静、止痛、降压、抗过敏、清脑明目屏尖放血可退烧、消炎、镇静、止痛膈止血、解痉、镇静、止痒耳中又称迷走神经点、支点、零点。
调整内脏功能,治疗肝、胆、心血管病及糖尿病、夜尿症目1 治青光眼要穴。
还治视网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睫状体炎。
目2 调节屈光不正治散光,消退外眼炎症肝阳刺出血治疗慢肝、迁肝导致得肝阳上亢证轮1 放血治疗肢端疾患:关节炎、麻木、皮肤病轮2 放血治疗肩周炎、网球肘轮3 放血治疗颈椎病、肩背痛、肩周炎轮4 放血治疗口腔疾患、颞颌关节炎及功能紊乱、颈肩痛轮5 放血治疗中耳炎、耳痛、耳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轮6 放血治疗咽炎、喉炎、扁桃体炎轮1~4 放血治疗全身痛症,多发性肌纤维组织炎耳尖放血,能退烧、消炎、镇静、止痛、降压、抗过敏、清脑明目。
提高免疫功能腹外肾结石脐脐疝、胆道蛔虫、泌尿系结石及感染、前列腺炎、腹痛、痛经上耳根鼻衄、神经系统疾病中耳根胆及胃十二指肠疾病、心动过速、偏头痛下耳根低血压、内分泌功能紊乱、耳鸣、听力下降、眼疾身心穴快活穴控制大脑边缘系统,稳定情绪,缓解神经敏感、焦虑不安与倦怠乏力六、适应症及禁忌症㈠适应症:急慢性疼痛性疾病,急慢性炎症,功能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精神、神经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催产、催乳、戒毒、保健、美容、减肥、抗衰老等200多种病症。
有效率83~99% 。
㈡禁忌症:耳穴治疗方法多,比较安全,无绝对禁忌症,但应注意以下问题:⒈耳郭局部炎症、溃疡者,可先治外耳疾病;⒉习惯性流产者禁忌针刺;妊娠5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5个月后可轻刺激,但不宜刺激子宫、盆腔、腹、卵巢、内分泌;⒊高度贫血、血友病者禁用针刺与放血法,可用贴压法;⒋严重心脑血管病者不宜强刺激;⒌过度饥、饱、醉、累及消瘦、年迈、紧张者不宜针刺与放血。
七、取穴原则㈠、同侧取穴:患侧取穴。
但肝右叶、胆及阑尾在右侧;心、肝左叶、脾、胃及乙状结肠在左侧。
㈡、同面取穴:身体前面及脏器得病变在耳前面取穴;身体后面及神经系统病变在耳后面取穴。
㈢、解剖名称:如胃病取胃,肩周炎取肩。
可定位诊断,治疗时为首选穴位。
㈣、脏腑经络:如痤疮取肺、大肠,神经衰弱取心,坐骨神经痛取膀胱。
㈤、西医理论:如糖尿病取胰腺,消化道疾病取消化系统皮质下。
㈥、穴位功能:如降压点,耳鸣沟,过敏区,生殖线,速听经,腰三角,情绪轴。
㈦、实践经验:神门、枕可镇静、安眠,禁用于腹胀;交感可扩张血管、抑制胃酸(禁用于萎缩性胃炎),升高血糖。
㈧、轻症可取一穴,复杂严重者可取多穴。
㈨、特定组穴:⑴三抗一提高穴:过敏区、肾上腺、内分泌与耳尖能抗过敏,抗感染,抗风湿与提高免疫功能。
⑵四大止血穴:脑垂体、肾上腺、脾、膈再配相应部位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
⑶四大升压穴:脑垂体、肾上腺、升压点、内分泌再配心、肝可治疗低血压。
⑷五大活血穴:交感、心皮(心血管系统皮质下)通全身(全身血管病),耳大神经通肩背(颈肩综合症、上肢血管病),枕小神经通肢末(四肢及末端循环障碍),热穴通下肢(下肢循环障碍)。
八、耳穴治疗方法首先用耳穴压痛棒﹙火柴头代替﹚或耳穴电测仪在病变投射区认真寻找、选定最明显得压痛点。
然后再根据病情与条件选择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㈠、点按法—用钝性细棒点按与疾病有关得相应穴位,每穴点压1~2分钟,压力由轻到重,以局部有胀热痛感为宜。
对疼痛性、功能性病症能立即见效。
另外还可以手指、手掌对耳郭或其局部进行提、拉、掐、按、揉、搓等,按摩耳郭如同做全身按摩,可激发精气,通经活络,调理脏腑,补肾聪耳确有预防、保健、养生之效。
㈡、贴压法—用胶布固定贴压物﹙油菜籽、莱菔子、王不留行籽﹚于压痛点,嘱病人自行按摩2~3次/日,贴压物放置3~7天取下更换穴位,贴5次为一疗程。
休息1~2天再作下一疗程。
此法简便、安全、有效、价廉,患者易于接受,最为盛行。
㈢、耳毫针法—用毫针对准耳穴刺入软骨,“得气”(多有刺痛,少有酸、麻、胀感)后留针半~一个小时。
体壮得急、热、痛、瘀、实症用泻法(深刺加捻转,长时间留针),体弱得慢、虚症用补法(浅刺,不捻转,短时间留针)。
7~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㈣、放血法—用针头在耳穴或静脉处穿破血管,通常放血5~10滴,对痛、实、热症可放20~30滴,3~7天一次。
该法能镇静止痛、降压、消炎、退烧、化瘀、抗过敏、清脑明目。
另外还有埋针法、电针法、注射法及艾灸法等。
九、治疗中常见得反应㈠、耳郭反应:红润,发热,刺痛(得气),均为正常反应。
㈡、患部反应:感觉温热,舒适,功能改善。
㈢、经络反应:部分病例酸、麻、蚁行感沿经络传导(膀胱、胃、胆经阳性率高)。
有经络反应者疗效更好。
此反应多见于强刺激手法。
㈣、全身反应:精力旺盛,免疫力增强。
㈤、闪电反应:当刺准耳穴时,有得患处(多见于疼痛部位)突然有触电感,此时疼痛立即消失。
㈥、连锁反应(又称额外收获):其她病症与所治疗得病症同时好转或治愈。
这就是大脑整合调节,促使功能恢复所致。
也就是藏象经络理论得体现。
㈦、延缓反应:因体质虚弱致反应迟钝,或刺激量不够显效较慢,应坚持治疗或加大刺激量。
㈧、适应反应亦称“耐针性”:慢性病应按疗程间断治疗,坚持下去。
㈨、迟钝反应—即无效,见于垂危病人。
㈩、反效应:症状反见加重(一时性反射变化),属治疗不当或患者精神紧张,应查找原因,及时调整。
十、常见病症治疗举例耳穴治疗病症广泛,现仅举常见病症列表如下:病症取穴食管炎食道、贲门、消皮下、交感;配神门、枕、小肠胃炎胃、脾、消化系统皮质下。
浅表性配交感,萎缩性配胰、胆、内分泌消化不良胃、贲门、小肠、大肠、直肠、脾、消皮下;神门、枕、耳尖放血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消化系统皮质下、贲门、脾;配穴:交感、神门肝胃不与型配肝、三焦;胃阴不足型配胰、内分泌(都促进胃液分泌)急性胃肠炎耳尖放血、胃、大小直肠、下焦、脾、交感;配贲门(止呕、止吐、止酸要穴)胰腺炎胰、胆、脾、十二指肠、内分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消皮下便秘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配肺、乙状结肠。
膈肌痉挛膈、胃、贲门、神门、交感、神经系统皮质下、肝;配耳迷根。
慢性肝炎肝、脾、三焦、内分泌、消皮下、肾上腺;配耳中(治黄疸)、肋缘下及耳肝点(缓解肝区疼痛)、腹胀区支气管炎耳尖放血、气管、支气管、平喘、神门、肺;配枕、内分泌、脾、大肠支气管哮喘肺、支气管、交感、肾上腺、平喘、过敏区、内分泌;配神门、枕、肾、前列腺、胸、心血管系统皮质下、耳尖放血。
感冒耳尖放血、肺、内鼻、咽、喉;配穴:发热时取耳尖、屏尖、肾上腺点刺放血;头疼取额;偏头疼取外交感、颞;后头疼取枕、晕区;头顶疼取肝、顶;全身疼取快活点(相当于口穴)、脾、肝;咳嗽、咳痰取气管、支气管、平喘;胸闷、胸痛取胸三角、交感、胸、心血管系统皮质下;胃纳不佳、腹胀、便秘取胃、大肠、腹胀区。
高血压耳尖放血、降压点、心、额、心脾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配阴阳两虚型配肾;头晕配枕、晕区。
低血压肾上腺、升压点、脑垂体、内分泌、肝、肾、心冠心病心、小肠、心血管系统皮质下、交感,配胸、肝。
能改善症状,心电图改变不明显。
心律失常心、小肠、胸、心脾下、降率穴配神门、枕、小肠;心动过缓:取心、交感、肾上腺、胸、心脾下,配肝。
心肌炎心、胸、小肠、神皮下、内分泌;配降率穴神经衰弱耳尖放血、神门、心、神脾下、枕、神经衰弱区与点;睡眠深沉穴(注明:神经衰弱点得背面)。
多梦(多梦区)多梦耳尖放血、心、神皮下、神经衰弱区、神经衰弱点、多梦区;配肾治心肾不交,配脾治心脾两虚,配肝胆治肝郁气滞头痛耳尖放血、相应部位、神皮下。
配穴:前、偏、顶、全头痛取外交感,后头痛取枕小神经点(来自颈2、3,布于枕部)头晕耳尖放血、晕区、肝、枕、外交感。
配穴:内耳眩晕取内耳、贲门、脾;贫血取脾、三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取取交感、神皮下;供血不足取脑、心皮下脑震荡后遗症耳尖放血、肾、脑、脑干、神皮下、相应部位、心;配枕小神经点、神门三叉神经痛耳颞神经刺激点、三焦、神经系统皮质下、脑干、神门、枕、相应部位。
配外鼻、外耳、大肠。
面肌痉挛三焦、口、神经系统皮质下、脑干、肝、脾、相应部位;配大肠、神门、枕。
面神经麻痹三焦、相应部位、脑干、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配脾、肝。
癫痫癫痫点、脑干、神皮下、脑、神门、枕、肝、肾;配枕小神经点、耳颞神经点。
癔症心、神皮下、神门、额、肝、脑干、身心穴、快活穴;配咽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