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3课盛唐气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唐朝的开放和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感受唐朝的伟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唐朝的繁荣景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隋唐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唐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史实,来感受唐朝的繁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朝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唐朝的繁荣景象。

2.教学难点:唐朝的开放和包容,以及如何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2.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唐朝的繁荣景象。

3.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了解唐朝的开放和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盛唐气象相关图片、视频等。

3.学习资料:盛唐气象相关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盛唐气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唐朝的繁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能够出现繁荣景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唐朝的历史背景。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唐朝的繁荣景象。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讨论并展示。

精品教案:第3课-盛唐气象

精品教案:第3课-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了解长安的繁华。

通过学习,掌握唐朝的转折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了解唐朝的灭亡。

使学生初步了解唐朝鼎盛的出现和衰亡的整个历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

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武则天承上启下的统治;2、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唐朝的盛世景象难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一、自主学习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看课本,然后回答下面问题:①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②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是什么?③如何评价她?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退位。

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

、二、交流展示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是什么?1)继续推行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

2)重视农业生产。

3)破格选用贤才,完善科举,提拔重用平民官吏。

什么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为什么能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什么叫“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是“开元”,因此,历史上称“开元盛世”。

※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的原因?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④重视农业生产。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特点是兵农合一。

(完整word版)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完整word版)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课标要求】通过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学习目标】①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识记曲辕犁、蜀锦、唐三彩等标志性成就。

②了解唐朝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识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两个历史人物。

③知道唐朝诗歌和书法领域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④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学习重点】民族交往与交融唐诗【教材解读】知识点一经济的繁荣1、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2、农业发展的表现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

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筒车亦称“水转筒车”。

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

②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被发明和推广,代表是曲辕犁和筒车。

③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3、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其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唐三彩,汉族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②陶瓷业: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③其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4、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大都市出现:唐朝由于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1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盛唐气象》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到唐朝的历史背景、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的中国历史,感受盛唐气象。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于唐朝时期的细节内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可能把握不准,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盛唐气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知识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图片:准备与唐朝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知识点。

初中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案课题:盛唐气象年级:初中历史下册教学目标:1. 理解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背景;2. 掌握盛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特征;3. 了解盛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4. 培养学生对盛唐时期的历史情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1. 盛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特征;2. 盛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盛世景象。

二、讲授(30分钟)1. 概述盛唐时期的兴盛背景,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等;2. 介绍盛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度、郡县制度等;3. 探讨盛唐时期的文化特征,如诗词、绘画、音乐等;4. 分析盛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如造纸术、印刷术等;5. 引导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如儒家、道家、佛教等。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盛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特征,展示成果;2. 就盛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四、拓展(10分钟)1. 带领学生观看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2. 带领学生阅读盛唐时期的诗词,并欣赏其中的艺术之美。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盛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特征、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2. 引导学生表达对盛唐气象的认知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1. 作文《盛唐气象》,表达对盛唐时期的认识和感受;2. 阅读《唐诗三百首》,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并进行赏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盛唐时期的盛世景象,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特征和科技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围绕唐朝的繁荣时期展开,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气象。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鲜的,需要通过深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对唐朝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所耳闻。

但是,对于盛唐时期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盛唐气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了解盛唐时期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盛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盛唐时期的繁荣背后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盛唐气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图表、音乐、视频等素材。

2.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准备课堂练习题,以便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盛唐时期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盛唐气象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盛唐气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盛唐时期的具体情况。

第三课、盛唐气象教案

第三课、盛唐气象教案
板书设计
课后记
学生思考问题
以古诗导入更贴合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
1.唐朝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除了唐太宗、武则天的积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2.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唐朝商业的繁荣。从哪几个方面放映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3.唐代的社会社会生活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们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 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采。
难点
分析出现盛世景象的原因。
教学准备
ppt教Leabharlann 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备注
复习旧知
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回答
情境导入
通过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忆昔》的学习和理解导入本课。诗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个缩影吗?设问:杜甫此诗中所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个时期情况?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由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请你推断当时社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教学内容
第三课、盛唐气象
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到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时期,唐朝与西藏的往来历史;掌握唐朝文学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盛唐气象》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盛世的气象。

内容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唐朝的繁荣景象,认识唐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唐朝的繁荣和发展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兴趣,但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认识唐朝的繁荣景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2.难点: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4.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题目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唐朝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唐朝繁荣景象的原因和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唐朝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一、课标要求内容要点:通过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认知提示:知道唐朝开明的政策和统治者博大的胸怀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关系。

解读: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盛,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

同时,唐朝时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唐朝对外交流的广泛,使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民族交往、交融的加强,体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景象,也造就了文化的兴盛。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知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经济的繁荣(2)民族交往与融合2、教学难点:民族交往与融合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3课盛唐气象,看这么几个关键词,来回答问题。

(1)盛唐气象表现在哪些方面?(2)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行业?(3)唐朝与哪些少数民族关系密切?(4)唐朝著名诗人有谁?谈一谈他们各自的风格?2、导入新课:“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百花行》,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

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唐朝盛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么疑问,走近盛唐,学习第3课盛唐气象。

2、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是什么?出示课件展示。

(1)经济的繁荣(2)民族交往与融合(3)开放的社会风气(4)多彩的文学艺术,其中,重点内容是1和2,难点是2.3、我们齐读一下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应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能力。

课件展示,齐读。

4、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的总产量与人均产量大大提高;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品日益增多,交换频繁,水陆交通发达,以长安为代表的都市兴盛,商人势力增强。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唐朝社会经济呈现高度繁荣景象,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并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对归附的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宽厚的羁縻政策,还通过联姻保持唐宗室与各族上层分子密切的政治联系,注意保障内地与少数民族区域交通的通畅,鼓励贸易往来,文化交流。

唐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辽阔的疆域,清明的安定社会,繁荣的经济,开明的文化政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以及对外交流的广泛使唐代社会风气呈现出开放与兼容并包的特点,社会生活异彩纷呈。

胡汉文化的交融,使得盛唐人颇富胡风,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历法,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俑人,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使得唐朝文学艺术更加繁荣和丰富多彩。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进行学习与探究。

5、课件展示,第一项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

谁来读一下农业方面的内容,找学生读。

小结:农业方面,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改进(曲辕犁,筒车),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等方面,使得农业经济繁荣发展。

接着课件展示曲辕犁,并介绍它的结构及先进性。

(可让学生发挥),再展示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画中表现了一个农民在田间头戴斗笠,一手扶犁,另一手扬鞭赶牛,抓紧耕作;还有一个农民在飞快地运送收割的谷物。

山坡下有一伙人在吃农妇送来的饭食。

描绘了农家辛勤劳作的场景。

生动简练地把大雨即将来临时,农夫急忙抢种抢收的情景描绘了出来。

精神抖擞的耕牛,担禾奔忙的农民,以及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望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壁画中。

再简要介绍一下筒车。

并回答:答: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让学生发挥回答)6、经济繁荣的第二个表现,手工业的发展。

课件展示先找学生读一下手工业发展的概况,出示所盖住的内容。

小结:手工业发展,具体表现在:纺织、陶瓷、造船、矿冶业、造纸业等方面。

课件展示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舞俑等,说明陶瓷业高超技术。

并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了解。

7、课件展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开元通宝钱,都市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接着展示课本13页相关史事,围绕城市规划布局、宫殿览胜、商铺购物、风俗采撷等进行长安一日游,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

并要强调明确,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8、我们再学习第二个问题: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学们看课本14至15页,了解一下这一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来讲的。

学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参考:民族交往与交融,从唐朝击败东、西突厥,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以及渤海国、回纥、南诏、吐蕃和唐朝关系密切展开叙述的。

】提问:这一段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往、交流一交融的黄金时期呢?分组探究回答,意思相似即可。

【参考:一是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对各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二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

】另外,文成公主入藏,找几位学生根据这两幅图片,演历史剧《文成公主》。

围绕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文成公主携带多种器物入藏、吐蕃派贵族子北来内地学习等情节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及其对吐蕃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通过阅读课本第15页,相关史事,进一步强调: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书同文,车同轨,和同为一家,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9、开放的社会风气是盛唐气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从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兼容并包来讲。

课件展示图片,唐朝女子骑马、弈棋、吹排箫讲开去,问:在封建社会里,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分组探究,然后各抒己见。

让学生感受与体会唐朝的开放性,包容性。

强调:唐代强盛的国力、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为开放与包容社会风气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0、多彩的文学艺术:课件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著名诗人的画像。

问:同学们认识这三位人物吗?学生回答,然后,问:在唐朝,除了唐诗有名,还有那些艺术风采呢?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石窟、雕塑等方面。

让学生读课文了解唐代文学艺术的多彩性。

课后活动P7:指导学生完成1、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答:(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称呼。

(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3、答: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可列举教材中写到的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等科技成就,也可以列举从其他渠道查到的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的发明、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等。

九、知识总结: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十、基础知识归纳: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重视兴修水利。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2、与少数民族的关系(1)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唐朝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其渤海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3)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4)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松赞干布。

作用: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社会风气特点: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2、表现:①当时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②人们衣食住行多受西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①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3、画家:唐朝最著名的画家是阎立本(人物画)和吴道子(宗教画)被称为画圣。

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十一、板书设计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发展(1)垦田面积扩大(2)生产技术改进,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3)水利工程兴修2、手工业发展丝织业、陶瓷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3、商业繁荣,繁华的唐都长安二、民族交往与交融1、唐朝击败东、西突厥2、民族交融发展(1)天可汗(2)杂居,通婚(3)渤海国、回纥、南诏等与唐联系密切3、唐蕃和亲与汉藏的交融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开放的社会风所2、兼容并包地吸收异域文化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唐诗的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