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与佛教

合集下载

探析南传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以傣族佛教为例

探析南传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以傣族佛教为例

探析南传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以傣族佛教为例发表时间:2016-10-26T13:15:56.29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孙丽伟[导读] 佛教作为一种正信的宗教,自然是以劝人向善作为重要内容的。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正信的宗教,自然是以劝人向善作为重要内容的。

这与世俗伦理中的“善”有着结果上的一致性。

傣族佛教作为“世俗化”“本土化”的南传佛教,它即保留了原始佛教中的一些戒律思想,又在其过程中与当地伦理思想观念相融合,这才产生了傣族佛教伦理。

关键词:南传佛教;佛教伦理;傣族伦理一、南传佛教伦理思想的由变南传佛教是作为佛教世界化之后的重要一支存在的。

它由原始佛教演变而来,长期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且对该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南传佛教作为印度佛教向南传播的一支,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因此,最能体现原始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也保留了原始佛教最多的内容和特色。

正是如此,南传佛教所承载的思想义理主要体现的是上座部部派佛教的思想义理,因此,南传佛教也相对于大乘佛教而被称为“小乘佛教”;另一方面,南传佛教先由斯里兰卡传入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缅甸等地,而后又由这些地区传入中国云南傣族聚居区——西双版纳、德宏等地。

而这些地域民族众多、文化各异,这就使南传佛教在传入的过程当中深受这些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与早期原始佛教极为不同的文化特征。

以云南的傣族佛教为例,它确实由原始佛教演变而来,其与东南亚等地的佛教存在很多相同之处;而同时它又被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这又使傣族地区的佛教呈现出不同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佛教的文化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根本义理上面则是趋同的,如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这些义理是佛教得以建立的,很能体现佛教独特性和智慧的思想内容。

这些内容自然被傣族佛教所继承。

佛教的伦理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也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如佛教“五戒十善”的戒律,这些内容最能体现佛教的伦理思想,就被傣族佛教很好地继承下来。

傣族信仰 傣族的信仰是什么

傣族信仰 傣族的信仰是什么

傣族信仰傣族的信仰是什么>傣族一般信仰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

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区傣族民众受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比较深,一般都信仰上座部佛教,也有一些比较封闭的地方仍然信仰原始崇拜宗教;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地区的傣族主要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基本保持了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的傣族主要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以信仰上部座佛教为主,也兼信原始崇拜宗教;丽江、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原始崇拜宗教为主,也崇尚儒教文化。

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关门节),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

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

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有教化。

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

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

现今,因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

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

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还没有入寺为僧后又还俗的普遍情况。

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境

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境
笃 信小 乘佛 教 。 自佛 教 相 继 传 人 傣 族 地 区并 与 原 始宗 教融 合后 , 宗 教在 傣族 一 生 中扮 演 着 重要 角色 , 深刻 地 影 响 着 傣 族 的 E t 常 生 产 和 生 活 习
习惯 法产 生 于阶级 社会 , 是 一定 范 围 内 的 民 族群 体在 长 期 的 生 活 实 践 中 , 根 据 本 民族 、 本 地 区 的政 治 、 经 济、 文化 、 社 会 等各 方 面 的 需 要 , 从
弟不让 路 给师 傅 , 罚赎 罪 的蜡 条一 万 一 千支。
… …
重 罪 重 判 的有 三 : 一、 偷佛主的钱 ; 二、 拆 毁
佛像、 像塔 ; 三、 杀 死 父母 。犯 一 、 二条 者 , 应 罚 为
传统文化的行列 中来。但 由于这些保护性法规 是从宏观层面对文物提出的保护 , 实行起来时效

《 孟连傣族的封建习惯法》 规定 , 故意毁坏佛殿 、
佛像的要杀死… 。《 西双版纳傣族 封建法规》 译
文载 : “ 不论谁 , 拆毁佛像、 佛塔 , 砍伐菩提树 , 杀 害无罪的佛 爷和尚, ……炸勐要判他们死刑 , 他
们 的子 女 为 召 的家 奴 。拆 毁 佛 塔 者 , 罚 为寺 奴 ,
率低 , 缺乏可 操作 性 , 加之 把责 任逐 级 下放 , 使 得 地 方政 府负 担重 , 一些 条例 适用 范 围与 当地保 护 的具体 措施 不相 吻合 。且 在实 施 过程 中 , 有 的干 部 和群 众对 少数 民族 习俗认 识 不 足 , 有 的只 重抓 经 济 工作 , 不关 注 民俗 保 护 工 作 , 有 的则 只看 到 少 数 民族传 统 文化 中的糟 粕部 分 , 甚 至把 少 数 民

德宏傣族的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宏傣族的佛教和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所 涉及 的问题 很多 ,但这里 主要谈 “ 社勐 ”( m “ a 地方 神 ” )和 “ 曼 ” ( — 杜
“ 寨神 ” )的祭 祀 活 动。 这 是 原 始 宗 教 中 的 主 要 问
题 。任何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原始信 仰应该是第一阶段的信仰 ,是普遍存在的信仰 。所
上几种植物: [m a2 “ r k ] 一种树枝” r 习 ,取其音
(a )k ,意思 是让 灾难 “ kt s 远离” ( I h4 。 1 e] l


种豆” 取其音意思是 “ , 消除、挡住”所有的疾
意思:1 、是 “ 魔鬼怪” 中的 “ ” 妖 鬼 ,属于 “ 恶 鬼” ,如 pj h 讪a 琵琶鬼” 、死去的人的灵魂, 4“ 。2

病。( 3 l ] “ j l o pe 一种草” ,取其音意思是 “ 医治” 切疾病 。这些植物就摆在祠堂内。由这几种植物
名称的语音引伸为让灾难远离 , 挡住邪恶 ,不让财 产破损 ,消除并能医治好所有的疾病 。在起房盖屋 时这几种 植物 也必不 可少 。立房架时 就把这 些植物 混合扎在一起 ,捆在房梁上 。每户有三道门:院子

子上方 或在大 青树 下面 的一 间草 房 。

原 始 宗教中的 家神 、寨神 、 勐 神及 其祭 礼活动
瑞 丽祭寨 神 的 日子是 傣历每 年 7月 7日。这 一
天,除佛教徒 ( 一般是老人)外 , 村民们就去打扫 祠堂 ,举行拜祭仪式。主持人念道 :“ ××年 7 月
7日,我们全村人都来打扫祠堂,请您别受惊吓。 从今天起请您保佑全村家家户户包括孤儿寡妇健康 平安 ,不要让 财产损 失,别让猪鸡黄牛水 牛得瘟 疫。如果瘟疫灾祸进寨子 ,请您帮照看阻拦,请寨 神您 保佑 。我们还带来 了象食马料 ,大 的银手镯 ( 有女寨神的才念这句) ,旗和华盖。 ”祭 祀词念三 遍 ,每念完一遍就敬一次酒 , 撤一把谷子和米 ,表 示给大象和马喂食。每户参加几人 ,提着装有糯米 糍粑 、谷子 、大米 的竹篮 去祭祀 。祠堂 里还必须插

傣族、彝族的资料

傣族、彝族的资料

傣族傣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民族节日: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

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

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服饰: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小乘佛教浸染中的傣族生活

小乘佛教浸染中的傣族生活

小乘佛教浸染中的傣族生活作者:程林盛来源:《百科知识》2014年第13期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耿马、孟连两个自治县。

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傣端等支系,但主要信仰都是流传至今的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不仅是傣族民众的宗教信仰,而且已渗透到傣族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傣族小乘佛教的经典与教义佛教在漫长的传播和发展中,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支系。

南传支系主要在亚洲南部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

这里的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

傣族称他们信仰的佛教为“沙煞纳帕召戈达麻”,“沙煞纳”指宗教,“帕召戈达麻”指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

大约5世纪时,小乘佛教从缅甸传入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

传说释迦牟尼亲自到此收伏了魔鬼,使傣族人民皈依佛教。

7~8世纪时,佛教在傣族地区扎根和发展。

最初的经典只是口口相传,13世纪创制傣文后,佛教文化被刻写在贝叶或抄写在棉纸上,在傣族民间传播开来。

16世纪,西双版纳土著统治者娶缅甸洞吾王朝公主,随行佛教僧团带来佛像和三藏经典,并兴建佛教寺塔。

西双版纳的佛教文化进一步完善起来。

小乘佛教宣扬人空、生空、我空,把人的生与死都说成是苦,是一种自利教,主张以布施“赕”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的目的。

小乘经典主要有律、经、论三藏。

律藏又叫毗尼藏,主要宣扬佛教的教规戒律;经藏又叫修多罗藏,主要宣扬静心;论藏又叫阿毗昙藏,主要宣扬慧,即佛教的基本原理。

小乘佛教对人生提出因果报应论,宣扬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生”说(即前生、今生、来生),这三生都在天堂、地狱、人、阿修罗、畜牲、饿鬼之间轮回。

若今生不修行积善,死后就要入地狱,来生也只能转生为饿鬼、畜牲。

这一理论使得傣族全民信教,对佛万分虔诚。

宗派与僧阶傣族地区佛教有宗派之分:西双版纳地区有摆坝派和摆孙派,德宏和临沧一带有摆庄、多列和左抵等派。

缅寺项目建设背景

缅寺项目建设背景

缅寺项目建设背景
居住在我国云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群众,信奉著佛教三大宗派的另一宗派,即南传佛教,又称小乘佛教。

南传佛教盛行东南亚一带,其宗教建筑形式亦很富于地方特色。

而我国傣族地区的佛寺建筑受缅甸、泰国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大,故俗称为缅寺。

缅寺一般选择在高地或村寨中心建造,其布局没有固定格式,自由灵活,也不组成封闭庭院。

寺院建筑由佛殿、经堂、山门、僧舍及佛塔组成。

佛殿是主体建筑,形体高大,歇山顶。

在西双版纳地区佛殿屋顶坡度高峻,使用挂瓦,一般做成分段的梯级叠落檐形式,与缅甸、泰国佛寺风格极为相近。

沿正脊、垂脊、戗脊布置成排的花饰瓦制品进行装饰。

而德宏地区的佛殿屋面坡度较缓,形制与滇西建筑近似。

傣族佛殿的最大特点是由山墙短边作为入口,殿身呈东西纵向布置。

主尊佛像坐西面东,供养对象仅为释迦牟尼,没有副像及协侍。

内檐油饰以红色为主,涂以金色花纹,纤柔华美。

佛塔实心,塔形呈高耸的圆锥形。

有单塔与群塔之分,单塔著名的有潞西风平大佛寺的前塔与后塔,群塔著名的有景洪曼飞龙塔。

该塔造型是在圆形基座上按八方建八座小佛龛,龛顶上部建八座锥形塔,八塔中间建一大型锥型塔,层次分明,群塔拥立,如雨后春笋,故又称其为笋塔。

经堂建筑一般类似佛殿,但形体较小,而勐海景真佛寺的经堂却是一个特殊的形式,做成八角折角形平面,屋面亦做成山面向前的八个向面源、十一层叠落的复杂的锥形顶,玲珑剔透,犹如一件艺术品。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建筑特色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 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 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 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 空间间架高大, 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 干燥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 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 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
民族舞蹈(孔雀舞)
民族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 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 日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 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竟为岁首, 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 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 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 鼓锣之声响乇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 期间,傣族 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 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 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 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 谈情说爱去了。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有德宏方言和 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 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 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 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宏傣族与佛教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

傣族为云南二十三种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六十七万,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部及南部边疆,与缅甸、寮国、越南接壤,与泰国邻近。

傣族历史悠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族称。

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魏晋时称“濮”、“越”、“僚”;唐宋称为“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沿称“金齿”、“白衣”;清代多称“摆夷”。

1949年后,正式定名为傣族。

其集居地带,原称为“思普沿边区”及“腾龙沿边区”,现在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等。

傣族人民主要信奉小乘佛教,据史料记载,小乘佛教约在七世纪中由缅甸传入。

傣族佛教大致分为田园派与山林派,二者名称各有不同。

在西双版纳地区二者称为“摆孙派”及“摆坝派”,德宏地区则称之为“润派”和“左抵派”。

德宏的两派之下又各有支派,‘润派’的支派为“摆庄”;“左抵派”的支派为“朵列”。

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人生提出了一种因果报应的理论。

宣传人生有生死轮回的三世说,即过去前生、现在今生、未来来生。

这三世轮回都在天堂、地狱、人、阿修罗、畜牲、饿鬼之间轮回。

如果今生不修行积善,死后就要入“磨姆纳火”,也就是地狱,遭受油锅煎熬后,分身等罪,来世也只能转生为饿鬼、畜牲。

由于这种理论的影响和恐吓,使得傣族形成普通信教,对佛万分虔诚。

由于小乘佛教适合傣族农村自然经济的特点,过去一切宗教活动都具有村落共同体的性质。

每个村寨都有寺院,僧侣的物质生活由本村群众供养,寺院还通过斋期和宗教节日,接受世俗信徒的布施。

宗教活动颇为频繁,泼水节期间,要进行浴佛、堆沙、听佛爷讲经等奉佛活动;在傣历九月十五关门节至十二月十五开门节的3个月净居期内,要举行多次佛会;此外几乎每月还有种种祭佛参僧活动。

泼水节,德宏傣语称“摆爽南”,德昂语称“拱拍”,阿昌人称“浇花节”。

它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到圣河沐浴的习俗衍变而来。

傣族佛教保存的经典极为丰富,所译三藏佛典包括经、律、论中相当多的经典,还有不少藏外典籍。

这些经典中有一部分是用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写本,保存了小乘佛典比较早期的面貌,还有一部分是傣族僧人根据佛教教义加以阐发的著作,其中记录了许多傣族地区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