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学案(二)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第2课时)复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下第九单元《溶液》(第2课时)复习教案第2课时一、教学设计思路承接上节课的复习思路,借助“溶液”辐射出来的第七方面内容——“分类”这条复习主线对本单元的课题2中的重要知识进行穿连复习和加深理解。
二、教案课题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课题2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继续完善全单元的知识网络编织;3.学会处理好几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①溶解性和溶解度;②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③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稀溶液);4.进一步体验知识整理的优越性和重要性重点课题2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难点培养学生管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方法引导、问答、讨论、练习仪器用具电脑或投影仪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溶液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求]好,现在请一位同学用网络的形式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
(提示:可以用我们上节的板书形式,也可以用你特有的形式把这些知识点在黑板上整合体现出来。
)[教师巡回检查和指导]总体回答:溶液的组成、特征、命名、用途、配制和浓度表示方法。
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知识网络图,其他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簿上画。
强化用网络法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讲述]××同学(上讲台画网络图的同学)画很不错,其他同学也构建很好,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
[讲述]接下来我们来复习上节课有的同学想到的问题,即溶液分类问题。
[板书](在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知识网络图上继续完善)听讲给予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信心(即使学生构建得不怎么样,也要给予鼓励)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体现师生协作精神。
[提问和板书]按溶液的饱和程度,可把溶液分为?[提问]饱和溶液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提问]很好,请坐下。
那在讲溶液饱和或总体回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生1: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该饱和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态度。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溶液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2.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2.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2.溶液的酸碱性质及判定: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理解酸碱理论,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并能运用pH试纸等方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3.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理解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平衡反应,如酸碱中和、沉淀溶解等,并能运用平衡常数等概念进行分析。
4.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掌握准确的称量、量取、搅拌等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安全规范。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计算给定溶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
-判断给定溶液的酸碱性质。
-设计实验方案,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2.学生解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练习题。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溶液的定义、组成、特点、制备方法、浓度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面对问题时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品质。
4.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
结,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5.反思评价,促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学习状态和进步空间。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章节的教学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为例,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水清洁伤口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溶液的定义、组成及分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浓度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计算。
3.帮助学生掌握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原理,理解溶解热、溶质溶解度等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二)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

第九单元溶液(二)1、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性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3、了解结晶现象。
4、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5、能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法指导〗1、自学构建: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知识网络。
2、平行训练:学生自主完成基础训练,具备一定的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拨释疑:教师出示答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点拨释疑。
4、直击中考:完成中考中档以上的题,自主完成或讨论完成。
5、交流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习流程〗流程一自学构建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 (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 3)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由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7.注重课后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设想: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饮料、药水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溶液的特点和组成,从而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问:大家平时都喜欢喝什么饮料?这些饮料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是如何制作的?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பைடு நூலகம்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浓度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主题一:如何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主题二: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熟悉溶液的渗透现象,理解渗透压的概念,了解渗透压对植物细胞的影响。
5.掌握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离子反应的产物及其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溶液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建构能力。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设想: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制作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溶液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刘晓青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需要1课时教学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
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第三课题围绕溶液的浓、稀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学习,对溶质、溶剂、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对溶液的形成,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有关计算,初步学会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和、分类能力。
教学过程: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溶液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认识溶解度曲线并会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1、溶液的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掌握与灵活运用2、理解溶解度,并能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溶液的概念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夜。
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 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相同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稳定存在混合物:凡是溶液都属于混合物问题与思考关于溶液的认识(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不一定。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
如水就不是溶液、酒精也不是溶液。
注意: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硫酸铜溶液(蓝色)——Cu2+氯化铁溶液(黄色)——Fe3+氯化亚铁、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Fe2+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MnO4-练习:略2、溶液的组成:(1)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2)溶质:能被其它物质溶解的物质3、质量关系M(溶液)= m(溶剂)+m(溶质)提问:是不是V(溶液)=V(溶质)+ V(溶剂)?不是,因为分子间由间隔,所以,V(溶液) < V(溶质)+ V(溶剂)4.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判断根据名称一般固体或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液体为溶剂两种液体组成溶液,量多的为溶剂有水时,水作为溶剂说明: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最常见的溶液就是水溶液2、汽油也可能做溶剂,它可以溶解油脂——用汽油洗油污.3、酒精也可做溶剂,如溶解碘形成碘酒。
4、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如: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练习:略二.乳浊液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环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知识整合,强化应用:
a.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溶解度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b.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b.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客观规律。
2.讲授新知: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讲解溶液及溶解度相关知识,配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4.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溶液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3.实践探究: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分析溶解度曲线,总结溶解度变化规律。
4.小组讨论:讨论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