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平均气温约34页PPT
2025届高三地理微专题二轮复习课件:冻土

冻土地貌组合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地表水周期性注
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 冰体填充,剖面成为楔状,称为冰楔。
冰楔形成的条件: ①有深入到永冻层中的裂隙,并 为脉冰所填充。 ②冰楔的围岩是可塑性的,水在 裂隙中才能冻结、膨胀,围岩不 断受挤压变形,冰楔不断展宽。 ③需要严寒的气候条件,年平均 温度一般为-6~-3℃。
3.坡向、坡度的影响 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于阴坡, 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冻土的厚 度也不同。【根据观测,昆仑山西大滩不同坡向的山坡,在同一高度和同一深度 的阴坡地温比阳坡地温要低2~3℃,阴坡冻土的厚度也要大一些,冻土分布下界 高度较阳坡低100m)
多年冻土层从高纬度(左)向低纬度(右)的变化示意图
一般来说,活动层冬季冻结时可与下部的永冻层连接起来。
如果冬季气温较暖,活动层冻结时的深度达不到永冻层的顶部,这时在活动层与 永冻层之间就出现一层未冻结的融区。
如果来年夏季较凉,活动层的融 化深度较小,结果便在活动层下 部留下隔年冻结层。隔年冻结层 较薄,只有10cm左右厚度,它 可保存一年至数年。当某一年夏 季较暖,活动层融化较深,隔年 层即消失。
2.铁路通过季节冻土层地段,下列措施最经济有效的( ) A.设计冷冻系统,全年处于冻结状态
√B.打穿冻土层,将承重分散到基岩 C.设计遮盖系统,使路基避免阳光照射 D.利用冻土层,固结铁路桩基
材料:中俄石油运输管道——漠(河)大(庆)线,全长953千米,其中北部的512 千米穿越了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层上下两层。地理学者研究 发现多年冻土区的融沉、冻胀丘、冰锥等对管道的安全性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冻胀 丘是由于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土层的遏阻,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 表变形隆起,称冻胀丘,按其存在时间可划分为季节性冻胀丘和多年生冻胀丘。季 节性冻胀丘每年冬季发生,夏季消失。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平均气温约共36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平均气温约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互依存的。——伯克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上)开学地理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如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A. 200mB. 235mC. 270mD. 300m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A. 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B. 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C. 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D. 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如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3~4题。
3.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为()A. 3到5月B. 6到9月C. 10月到 12月D. 12月至次年2月4.下列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完善抗洪排涝系统B. 培育推广耐涝作物C. 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D. 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
图1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图2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完成5~6题。
5.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 蒸发B. 降水C. 水汽输送D. 径流6.据图推断获取淡水效率最高的时段是()A. 2点前后B. 6点前后C. 14点前后D. 18点前后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剪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读图,完成7~9题。
7.如图反映的生活情景最常出现在我国的()A. 东北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青藏高原D. 华北平原8.该生产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9.该季节出现这种生产场景的主要原因是()A. 暴雨频发,田间积水,排洪抗涝B. 雨季未到,麦苗返青,需水量大C. 入冬前浇灌,利于麦苗顺利过冬D. 利用土地空闲期间修建水利设施吉尔吉斯斯坦水能蕴藏量丰富,是中亚五国唯一的水电净出口国。
《青藏高原地区》PPT课件

河谷地区
热量较为充足 土壤较为深厚 水分较为充足
高原种植业
温暖
温凉
寒冷
寒冻
3000m
4000m
4500m
5000m
青稞、冬小麦
青稞、春小麦
青稞
喜温凉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无
高原农牧业
有利条件晴天多日照强温差大空气稀薄
周边河段落差大,水能丰富: 青藏高原东、南、西外围河流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三江源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头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这里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头地区的人们也意识到了保护三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正在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
高、寒
居民特点
农业生产
能源资源
交通状况
科研旅游
例题1:读右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示的①②③三大河流中,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是 (填序号),其发源地在我国的 (填省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专家率先提出了该河区域经济开发的设想,你认为该河区域经济有哪些项目可供开发?
②
青海省
湄公河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上通航、旅游观光、边境贸易等
青藏高原 ppt课件

(3)形成我国最丰富太阳能资源
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洁净、晴天 多、日照时间长,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 辐射最强的地区。
(4)形成丰富的食盐、钾盐、石膏等矿 产。
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地区还是海洋,随着青 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许多内陆咸水湖,并 随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丰富的食盐、 钾盐、石膏等矿产。
(5)加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
青藏高原隆起,阻挡南亚西南季风的 深入,使印度洋水汽难以到达我国西北地 区,形成了我国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最 干旱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2、能源资源宝库
(1)太阳能丰富: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太阳辐 射最强)的地区。
原因:
①而青同藏纬地度区的海四拔川高,盆空地气、稀长薄江,中加下之游空气平污原染地 区少,、空洁气净污,染尘埃严和重水,汽太含阳量辐少射,能透明量度损好失,多, 加太上阳阴光雨在天透多过大,气太层阳时能能资量源消不耗丰和损富失,少特;别 ②是直加四接上川辐纬盆射度地强较,,低所太,以白阳太天能阳多资能晴源丰天最富,少。日。照例时间如长拉,萨 拉年19萨日32因照.5晴时小天数时多达),3阳0光05灿.3烂小,时有,“日而光上城海”之仅称。
世界屋脊
冬季: -8℃ 夏季:8-16 ℃
海拔高 气温低
降水由 东南向 西北减 少
显著自然特征
高、寒
青藏地区
高寒 世界屋脊 中华水塔
“高原群星” 盐湖广布 冬寒夏凉 日照充足 高寒牧场 河谷农业 资源丰富 生态脆弱
科研旅游
交通状况
高、寒
居民特点
能源资源
农业生产
雪山连绵
一、自然区域特征
1、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隆升第二版PPT培训课件

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影响
1 2 3
高原的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的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 响,导致冰川融化、冻土退化、极端气候事件增 多等。
高原的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 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影响亚洲季风、加剧中国 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等。
高原的气候应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需要采取 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 洁能源、加强生态保护等。
生了影响。
03
青藏高原的地貌与生态
高原的地貌特征
高原的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部
分地区甚至超过5000米。
高原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 山脉、谷地、湖泊、河流等,其 中冰川和冻土是高原的重要特征
之一。
高原的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 块长时间挤压形成的,其地质构 造十分复杂,包括褶皱、断裂等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
总结词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需要加强 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
详细描述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 合作与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 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等,促进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 流与合作。同时,青藏高原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如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等,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民 族文化产业,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
中期隆升过程与特点
中期隆升阶段
中期隆升发生在约1000万至600万年 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现今的高 原面貌。
地壳稳定性变化
冰川作用与古气候变化
2020年高考地理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高考试题解读(共55张PPT)

(2016新课标卷1)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 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 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 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 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
关于我国青藏地区的高考试题
(2019海南卷)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 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 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 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 图5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 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
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
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
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古老的经贸商路“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和边疆地区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分川藏、滇 藏两路。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主要兴 起于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是连接横断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两大民族文化带的走廊;它是 东西走向,与呈南北走向的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交汇并且部分融合;它以背夫、马帮和牦牛 驼队为运输载体;它萌发于唐,形成于宋明,在清代达到鼎盛。
微考点 冻土(共29张PPT)

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 和地下水;在管道两侧的地 下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 阻止地下水流向管道;在冻 胀丘上钻孔,排干丘内水分。
当堂 训练
(2015年全国1卷)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 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 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 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8.据图分析,图中铁路沿线的
地势起伏状况是
A.北高南低
B.南高北低
C.南北两端海拔相近
D.中部高,南北两侧低
当堂 训练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 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 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多 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下图为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 等值线图。
4.石环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有 ①有比较充足的水分 ②岩石块颗粒大小均匀 ③气温在0°C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④地形崎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当堂 训练
石环,又叫分选环。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 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系数大,会首先冻结,水分就向碎石附近迁移, 并在碎石周围形成冰。水变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发生位移,这样就产生了粗细物质的 分异。久而久之,泥土岩屑集中于中间,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 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形成所谓的石环(下图)。据此完成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