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与一缕炊烟有关》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散文阅读】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初中散文阅读】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初中散文阅读】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指导散文的线索【精彩回放】1、全文的叙事线索是。

(2021年荆州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参考答案:一缕炊烟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设题举隅】1、文章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回忆,表达了对之情。

(2021襄樊中考试题《布鞋》)参考答案:①布鞋②母亲为我做布鞋往事③母亲的怀恋、感激。

2、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所叙的事情紧紧围绕来展开。

(2021四川资阳中考卷《父爱的高度》)参考答案:父爱3、本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理清思路。

(每空只填一字)①开花→②()花→③赏花→④()花→⑤议花(2021课易通《故烧高烛照红妆》)参考答案:②盼④惜4、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出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警觉的应对危险→ (2021武汉中考卷《父爱陷阱》)参考答案:消极的等待救援积极的设法自救【知识整理】1、设题角度:散文线索这个知识点的考察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设题,直接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线索。

如上例1、2。

有时设问的语言可能不一样,比如考察谋篇布局的技巧,但考察的内容实质仍是文章的线索。

另一设题方式是间接式考察,并不直接设题,而是考察相关的内容与手法,但是是以理清线索为前提。

事实上,线索并不一定是文章的重点,往往是串联内容的一条线,所谓提纲挈领,分析线索的目的是更好的把握内容。

如上例3理清文章思路,例4补充情节等。

2、设题题型:概括型(如上述各例)标志型(寻找显示事情、情感变化的语言标志)分析型(分析选材、组材或谋篇布局的特点)【典例引路】月季花作者:刘慧花坛里的花草们经过昨夜一整晚的渗露,显得格外清绿。

清晨,我正在欣赏眼前美景之时,一瞬间,几朵开得耀眼的月季突兀地进入了我的视线。

月季,实为平凡的一种小生命,平时都没有注意到它。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三(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三(含答案 五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考点系列训练题三1.有关段落的作用;2分析句子含义。

(说明:试题中,其它考点可酌情作答训练)一、自行车之歌苏童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

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

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

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

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

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

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

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

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

但我考上了。

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

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

2020届甘肃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7.第七课时表现手法及作用

2020届甘肃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7.第七课时表现手法及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 “两个实景”错,根据第段“依稀看见”可以看出结尾处是虚景。
【方法技巧】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 如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伏笔、铺垫、留白、泛叙、铺排、突转、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等。 1.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 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 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 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 曲折。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 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 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 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 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 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 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 难以言说的痛苦。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 之流的初源。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初中阅读)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初中阅读)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学案课外阅读答案

学案课外阅读答案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江湖一刀1. ( 2分) 一缕炊烟(1分) 此题情景有多处:如“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答题抓住文中情景片断即可) (1分)2. ( 2分)不能换,因为“一缕炊烟”既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又是母亲形象的化身,并且新颖别致,富有诗意,意蕴深长。

(大意相同即可) 3 ( 2分)前后照应、再次点题、承上启下(答一即可) 4. ( 2分)第一处“愁苦和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无法给子女好的生活的愧疚之情;第二处“黯然和讪然”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牵挂与爱。

5. (2分)象征手法、外貌与神态刻画、对比手法;(任答一种) 品析应抓住母亲的质朴与勤劳、对儿女的牵挂与慈爱。

(大意相同即可) 6. ( 2分)母亲将深沉的爱融注在“吃”上,她一生都在为儿女吃好穿暖而日夜操劳、殚精竭虑;母亲将真挚的情幻化成那一缕缕炊烟,用她生命的光束铸造我们的生命,照亮我们的前程。

(大意相同即可)野菊花陈创7.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大小评分:共5个要点,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全对得3分。

8.①不任人摆布②不禁锢自己③不固守现状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9.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和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

10.答案示例:句子: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理由:本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野菊花与恶劣环境不屈斗争、为胜利而自豪的战胜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且排比句的运用使得语言节奏感很强,极富感染力。

11.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2018-2019】最后一缕炊烟阅读答案-word范文 (13页)

【2018-2019】最后一缕炊烟阅读答案-word范文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最后一缕炊烟阅读答案篇一:初中阅读《总与一缕炊烟有关》练习题及答案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在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

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

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

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

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

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

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2019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 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 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 分) 少年书架 谷 煜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 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 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 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 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 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 我的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 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 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 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一)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祝同学们考试成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6分。

1~5、7~8小题,每题2分;6、9~11小题,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颁.发(bān)污渍.(zì)锐不可当.(dǎng)B.黝.黑(yǒu)禁锢.(gù)颔.首低眉(hàn)C.解剖.(pāo)犀.利(xī)振聋发聩.(kuì)D.诘.责(jié)畸.形(qí)发人深省.(xǐng)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______________一点;让外表简单一点,本色就会更接近一点;让沟通简单一点,情感就会更______________一点;让过程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让效率更高一点,成果就会更______________一点。

A.轻松融通丰满B.宽松融通丰硕C.轻松融洽丰硕D.宽松融洽丰满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①第19届杭州亚运会是一次心心相融的文明之约。

②亚奥理事会45个成员全部报名,参赛运动员超过12000名。

③开幕式上,各代表团依次入场,一张张笑脸汇聚成欢乐的海洋。

④杭州亚运会不仅为亚运历史、亚洲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场亚洲各国体育健儿展示矫健英姿的体育盛会。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这里,鸣响着史前的风铃,流淌着远古的诗情,滋润着世事的沉浮;这里,有双城醉月□三盘暮雨,有古刹晨钟、沽水流霞□这里,有枕河人家、龙潭浮翠,有运河蜿蜒、中环彩练□这里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华北东南之隅,宛若一幅诗意浓郁的江南水墨,诉说着她那深邃而悠远的掌故逸事。

她□就是天津卫。

A.,;。

!B.、;……,C.,;;,D.、,……!5.下面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
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9. 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事,请分条概括。

10.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1. 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2.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下列两个句子任选其中一句赏析。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13.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14. 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参考答案】
9. ①母亲从炊烟中走出,等待丈夫和孩子回家吃饭。

②过去的艰苦生活以及母亲的劳作。

③日子过好后,母亲对儿女的思念。

④每次听到歌声,都勾起对母亲的思念。

⑤赞美炊烟,赞美母亲。

10. (1)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

(2)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1. (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

(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12.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

该句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的欢快与激动。

②“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

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

13. (1)“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

(2)现代社会,人
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14.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虚景首尾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