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1000字
《郑义门》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最近看了《郑义门》这部动画片,感触还真不少。
这《郑义门》讲的是浙江金华郑氏家族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故事。
那一个个家规,一条条家训,都让我觉得新鲜又好奇。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郑氏家族的孝义。
在这个家族里,长辈慈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就说其中一个情节吧,有一位长辈生病了,家里的晚辈们那叫一个着急。
小辈们围在长辈的病床前,嘘寒问暖,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关切。
有人忙着去请郎中,那脚步急匆匆的,恨不得能飞起来;有人守在床边,一刻也不敢离开,手里还端着药碗,小心翼翼地吹着热气,就怕烫着长辈;还有人在厨房忙着熬粥,精心挑选食材,每一步都做得认认真真,心里想着一定要让长辈吃好,快点恢复健康。
这场景,看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还有他们的教育方式,也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家族里的孩子们读书可认真了,先生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小脑袋一点一点的,听得那叫一个入神。
要是谁犯了错,也不会打骂,而是耐心地讲道理,让孩子自己去领悟。
有个小家伙调皮捣蛋,把先生气坏了。
先生没有直接惩罚他,而是让他去反省自己的行为。
这小家伙一开始还不服气,后来自己想明白了,主动去跟先生认错,保证以后不再犯。
这种教育方法,可比打骂有效多了。
再说说他们的勤劳吧。
家族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不会偷懒。
大人们每天早早地起床去田里劳作,除草、浇水、施肥,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
孩子们也会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洗碗、喂鸡,一个个干得有模有样。
有一次,家里要盖新房子,大家一起动手,搬木头的搬木头,砌墙的砌墙,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
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汗水,但也都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家族的美好生活努力。
郑氏家族的节俭也让我很佩服。
他们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一块布料。
吃饭的时候,要是有谁不小心掉了饭粒,一定会捡起来吃掉。
衣服破了,就补一补接着穿,不会因为旧了就扔掉买新的。
有个媳妇刚嫁过来的时候,还不太习惯这种节俭的生活,总想着买些新东西。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例文(三篇)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例文在周五晚上八点钟,我遵循教师的指导,准时观看了动画片《郑义门》。
毋庸赘言,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期待。
郑义门,又被称为"江南第一家",此名号源于朱元璋皇帝的赐封,它孕育了众多官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迹中的重要一部分。
郑家以严谨的家风闻名,被尊称为"义门郑氏",因此又得名"郑义门"。
在今天观看的第六集《俭以持家》中,讲述了少年郑栋与母亲陈荷到舅舅家做客的故事。
舅舅见他穿着朴素的布衣,便想赠送一套未被孩子穿过的绸缎新衣,但郑栋婉拒了。
陈荷解释说:“穿着新衣,便会有对新鞋、新帽的渴望。
衣服只要整洁,布衣同样能穿。
”郑栋进一步指出:“根据郑氏家规,未满二十五岁的人是不能穿绸缎华服的。
”转眼到了用餐时间,舅妈给郑栋夹了块肉,但他再次拒绝,并表示:“郑氏家规规定,非初一、十五不能食肉,应学会节俭持家。
”舅妈建议无人注意时,吃一块无妨,但郑栋坚决抵制诱惑,坚持不食。
观毕这一集,我深感震撼。
郑栋小小年纪就能严格遵守家规,不追求物质享受,懂得节俭持家,相比之下,我自愧不如。
回想起来,母亲曾将姐姐穿过的、尚新的衣物给我,我却因是二手衣物而要求购买新的。
我常缠着母亲购买零食,一旦家中零食耗尽,我便急切地催促她再次采购。
有时零食吃一半就丢弃,又立刻开启新的包装。
母亲时常批评我浪费,我却对此置若罔闻,不以为意。
从现在开始,我决心以郑栋为榜样,崇尚朴素,厉行节约,时刻自我约束,成为一个不挑剔、不浪费、懂得勤俭节约的孩子,为父母着想,不再随意挥霍。
2024年《郑义门》观后心得总结例文(二)《郑义门》这部动画片篇幅精炼,每集时长仅十余分钟,共计十二集。
其内容涵盖《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先》、《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丸》、《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多个剧集,生动展现了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历经十五代而不分家、数百人共食一灶的传奇故事。
观《郑义门》有感(通用18篇)

观《郑义门》有感观《郑义门》有感(通用18篇)观《郑义门》有感篇1孝是什么?是对师长的尊重;孝是什么?是对兄长的尊敬;孝是什么?是对亲人的关爱……义是什么?是对朋友的爱心的一举一动;义是什么?是对一句承诺的兑现;义是什么?是对陌生人的一次帮助……那么孝义是什么?就是在家里孝敬父母长辈,在学校或社会上,对朋友或对陌生人的帮助。
这些说起来觉得很容易,但是能真正做到孝和义容为一体的人却没有多少,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家庭,更是少之又少。
但是“郑义门”的郑氏家族,却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很好。
郑义门,是个家规严谨的家庭。
他们家共有家规一百六十八条。
并且从南宋建炎以来便合居,现已有三百三十余年,并且是九世合居。
在这三百三十余年来,郑氏一族从未分家,并且和睦相处。
而家族和谐相处三百三十余年的原因是郑氏规范中的一句家规,意思是“家族是否和谐,关键在于主妇的贤惠。
何为贤惠?孝顺公婆,恭敬丈夫,慈爱子孙,善待妯娌;何谓不贤,举止轻浮,妒忌他人,恃强凌弱,拨弄是非。
”这的确是郑氏家风的精髓。
最近我又认认真真的观看了《郑义门》电视剧,这部动画片共有12集,每集10分钟左右。
虽然时间很短,但道理讲的并不少。
如“家风正,则民风正,家齐,而后国治,”《郑义门》这部动画片的第一集讲的就是以法持家。
《以法持家》篇,讲的就是“明道以致用,为学必先正人心。
”意思是家教比律令重要,律令能禁止百姓为非,但施行教化,却能使百姓自己不认为非。
《郑濂觐见》篇,讲述的是郑家家长郑濂面见皇上朱元璋。
朱元璋见了郑濂后琢磨道:“治家以效益为本,治国何不如此。
”并为郑氏亲自题匾:孝义家的故事,揭示的是“齐家者,以德教化,以法己规范,不可偏废。
”的家规。
《教化为先》篇,讲述的是郑家子孙郑桐为了给外婆治病,拿了学堂里的戒尺、铜镇纸、铜墨盒,还拿了眉寿堂里的香炉和铜烛台卖了,拿钱给外婆治病,郑桐的母亲不拿,是郑泽让她的母亲收下了这笔钱。
揭晓的就是“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德己之心怨人。
2024年郑义门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郑义门观后感篇1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
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
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
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但在这之前的元朝,已经有过两次旌表“义门”的盛典。
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重纪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
对此,宫廷上下,认识一致,颂声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诸公卿多作大书及赋诗以美其行。
有史载日:“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
一代贤相脱脱有“白麟溪”三大字题赠。
翰林学士承旨月鲁帖木耳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于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
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次赐书“麟凤”、“眉寿”。
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国史院的儒学名家如虞集、揭兴埂⑽K亍⑴费粜、李好文、陈绎曾、陈旅,以及与郑氏有同里与世交关系的黄谩⒘贯、吴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诗作文赞美的行列,掀起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热潮。
这些题赠和诗文,后来均被制成匾额悬挂厅堂,收入《麟溪集》中,载入史册,成为郑氏家族一代光辉的象征。
那末元朝统治者――草原里打过来的蒙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
《郑义门》观后感_郑义门观后感

《郑义门》观后感_郑义门观后感《郑义门》通过专家学者对《郑氏规范》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了郑义门在九百年前就建立了世上最齐全的操作性极强的家庭管理和行为规范,其内容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郑义门》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郑义门》观后感1近日,一部为《郑义门》的廉政动漫片登陆央视,我院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收看了该片。
该片主要讲述了位于浦江郑宅的"江南第一家",自北宋崇和元年(10xx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 余年,被称为"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900多年。
郑氏家族创造15代不分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秉承"严规、有序、清廉"家风家规。
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污而遭罢官的现象。
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
观看影片后,支部党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
家风正,由党风淳;家风正,由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党员干部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郑义门观后感2从3月7日起,每天晚上7时,我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动画片《郑义门》。
该片每天播出一集,一共集,我一连看了天,深有感触。
《郑义门》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素材,由"郑浩拒礼""俭以持家""以法齐家"等个故事来展开。
如"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在担任知县期间,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宣扬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
在"江南第一家",像郑浩这样清正廉洁的家族子孙,并不在少数。
2019-党员郑义门观后感1000-word范文模板 (6页)

2019-党员郑义门观后感1000-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党员郑义门观后感1000
郑义门体现了党中央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体现的“廉政党风政风”的精神指导,作为党员应该认真观看并学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党员
郑义门观后感1000字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党员郑义门观后感1000字范文【1】
在以明朝“郑义门”为专题的《咱们穿越吧》节目中,以“家风家教”题材,张国立和其他诸位嘉宾以郑氏家族家庭成员的身份感受这一兴盛百年的家
族孝义文化。
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
十五世同居,历经三个王朝,横贯三个多世纪,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
至今已经整整闻名了900多年。
郑氏家族继承了250多年历史,15代人出了173名清官,促使这个家族
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是它的家规――《郑氏规范》。
目里,于小彤除了和宋小宝等人一起从事收晒谷麦,盘点房间,细数布匹
等体力活动之外,还成为家族中的主记,负责掌管家族的钱箱。
在担任主记期间,于小彤一直量入为出,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主记应
有的职业道德,但是节目组出于制造冲突和增加节目的看点的考虑,再次陷害
于小彤:邀请搭档女演员的母亲来到节目里索要五两银子的“穿越费”,宅心仁厚的于小彤不愿意看人为难,最终打开钱箱将银子赠予对方。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1000字2000字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1000字2000字动画片《郑义门》,该片共12集,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下面一起随店铺来欣赏关于“郑义门观后感”的作文吧。
郑义门观后感作文1000字1:这是一抹恬静而灵秀的风景。
春的红,夏的绿,潜藏着清幽的香,按捺不住地流淌。
白的墙,灰的瓦,青的路,拱的桥,精致着和风中的江南。
这是一道猜测不息的谜题。
寻常百姓,被当朝皇帝亲自赐封为“江南第一家”;普通人家,却留下无数惊绝动人的传奇佳话。
这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影响。
孝的高洁,义的醇美,自打从那户郑姓人家飘然而出,便从未离开过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至今依然在浦江县那幽远的小镇里口耳相传……这,就是名冠天下的“郑义门”。
深远的郑义门,以独特的家仪著称于世。
所谓“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因为礼仪,德义之花开始了愈加优雅淡定的绽放。
抚摸着那口悬挂在孝友堂左侧的大钟,耳边仿佛响起悠远而又熟悉的钟声。
那是当年郑义门每天都会响起的钟声。
透过这历史深处传来的钟声,郑氏家族几百年前生活的场景在眼前依稀清亮起来。
那是每逢初一、十五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郑家祠堂的大钟就会“当——当——当”地响了起来。
刹时,悠远的钟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二十四声之后,人们衣着停当。
钟声很快又是连续四下,于是各房之中便齐齐传出了汲水盥洗之声。
不多时,铜钟再次击起。
八响之后,千百人迎着钟声,按着长幼男女,排队进入了村子的最中心——宗祠。
宗祠的有序堂上,家长早已正襟危坐。
族人们男左女右,分别伫立堂下。
这时,座中站起一个十多岁的童子,出列来到堂上,朗声背诵族中世代相传的祖训:“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
”“听、听、听,不要徇私情以妨害同居的大义,不要怠慢懒而荒废你的事情,不要放纵奢侈受到上天的惩罚,不要横生是非而扰乱家门的清静,不要沉溺酒色而乱了你的本性。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的作风建设更需要《郑义门》精神,作风是形象,作风是保障。
干部形象问题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其直接连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观《郑义门》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初看郑义门,为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宋元明三代正史为其列传,”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而震惊。
在婆媳同居而闹得鸡飞狗跳已不再是新闻的当下,几千人聚居如何有序、有治,且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秘诀应该就是他的家规DD《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长达168条,治家、教子、修身、处事,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极具教化意义。
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郑义门》动画片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家法如山》、《俭以持家》、《致力为公》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教化为先”,小辈的郑桐因为外婆生病,没钱买药,偷了香炉、蜡烛台、戒尺等东西去卖,被家长们发现后,一向秉公执法的家长最后却选择了不惩戒和公开郑桐的行为,选择的是帮他一把,以教化代替惩戒。
确实,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真是说得人心服口服。
”教”为教育,”化”是感化,即善于通过教育来启迪人、感化人,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却远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净化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注重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明事达理,潜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
正如郑四叔所说,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教化的手段,如果有利于族人向善,虽万难而行之。
这也就是郑氏家族得以延绵不绝的原因之一吧,既遵守规范又善于教化,能达到促使族人向善的目的,正如郑桐最后留下的眼泪,他是打心眼里知道错了也再也不会误入这样的歧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义门》观后感1000字
《郑义门》观后感1000字(一)
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清正民风
——《郑义门》观后感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义门记忆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有家规《郑氏规范》168条。
鼎盛阶段,郑家3300余人同食一锅饭,173人为官而无一贪腐。
在郑义门,家训传承绵延别绝,美德传家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家教家规已内化为家族成员的思想言行,熔铸于一代代人的血脉之中。
家风是一具家族世代流传的处世之道,也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或成册,或言传,但不管是采纳何种形式,基本上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谆谆劝诫。
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子孙成人成材的别二法门,也是约束子孙行为规范的心里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子孙步入歧途。
一家之风,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
优良家风需要坚守,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
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别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妨碍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件大事。
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历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
毛泽东同志在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就把他送到基层一线同意劳动锻炼。
刘少奇同志的长女在读大学时回家要车接,他知道后严肃地批判说"坐电车和公共汽车别一样吗?"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多年的李先念同志别许孩子经商。
这些家风家规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
相反,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看,出咨询题的干部普遍家风别正、家教别严,有的甚至把家庭当成"权钞票交易所",既妨碍党的形象,又败坏社会风气。
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家庭结构从过去的"四世同堂"走向"小家庭时代",而随着城镇化别断推进,传统家族日益消解,家风妨碍也逐渐弱化。
有位哲人说过,历史中总有属于以后的东西。
我们怎么挖掘传统家风中核心价值,并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丰富,构建起那个时代的清正民风呢?
以德立家风,构建起弘扬美德的民风。
中国历来重视"以德业遗子孙".这种德既包括个运气德也包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律己要"勤",事父母要"孝",待他人要"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别易"与节省型社会同频,"执法如山,守身如玉,视民如子"与清正廉洁共振,"苟利国家生死以"则还是跳动着深深爱国情怀的时代旋律。
以学立家风,构建起重视学习的民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习是我党永葆活力的隐秘。
在学习力算是竞争力、进展力的当下,重学习、能学习、会学习无疑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读书成才,文化兴家,知识治愚,我们假如能继承"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必将有助于形成勤学习、重知识的民风,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以规立家风,构建起遵纪守法的民风。
依法治国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大要素,算是要让法治成为全民的真诚信仰,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为想咨询题、寻办法的重要手段。
我国历来重视家规、家训,它是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是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行为标准。
有了家风的基础就有了民风建设的深厚土壤。
假如说民风是一座大厦,那么家风算是这座大厦的一砖一瓦;假如说民风是一片森林,那么家风算是这片森林的一枝一叶。
假如说民风是一条大河,那么家风算是这条大河的泉眼涓滴。
优良家风需传承,清正民风需弘扬,这别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风建设,别仅能扬善于小、防恶于微,更能引导人们摒弃浮躁功利,重塑文明荣辱。
固然,家风建设别是轻而易举的,也别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模范力量,需要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人们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金华市公安局警支队党支部
《郑义门》观后感1000字(二)
无规矩,别成方圆
文/周小军
浦江"郑义门", 15世同居,历经3个王朝,长达330多年,最盛时3000多人同锅吃饭,这是中国家族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的一则大同神话。
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宋、元、明正史为其列传,三朝传颂别息,别禁让人喟叹别已。
细想之下,确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南宋绍熙四年,也算是公元1193年,75岁的郑绮自感别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伙儿共饮,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别孝、别悌、别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这是郑老先生的"死命令",也是郑氏家族最原始、最粗线条的硬规矩。
这些家规逐代严密规范,传至他的六世孙演变到58条,最终进展成168条《郑氏规范》,成为"郑义门"的治家宝典和支撑其家族的精神支柱。
这是一具坚守规矩的家族,一代代子孙始终恪守着家规祖训。
他们就像是一群高空穿越的行者,坚持以严密的家规为钢索,以忠孝仁义为平衡,以一种训练有素的姿态,严谨而又从容地穿越了330年的跨度。
尽管这三百余年间,有硝烟与战火,也有灾害与浩劫,"郑义门"都得以安稳度过。
所以,《郑氏规范》关于那个庞大的家族来说,算是一种长效的黏合剂,有股奥秘而又无比强大的力量,将一代又一代的郑氏族人严丝合缝地组建在一起。
"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
譬犹巧锤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就象巧锤自己制作画圆和方形的工具留给后人才使后来的工匠们知道圆应该如何画,方形该如何做。
古人也把它叫做规矩绳墨,家别可一日无规,单位别可一日无纪,国别可一日无法。
以往的家族规矩与当时的国家法律在不少方面是一致的,不少家族法得到国家确信。
当代,传统的家族和大伙儿庭的家族法管理模式被完全否定。
新型的家法应该包括如下方面:1、家庭民主,强调家庭成员地位平等,共同参与家庭事务决策;2、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抚育子女;3、别得违反国家法规,别得伤害公序良俗等等。
没有良好的社会风尚,没有正确的家法理念,没有普遍的道德规范,家庭关系就会紧张,社会关系就别能和谐,必定妨碍经济进展。
少年阶段,大伙儿都追求个性的进展,追求自由,不少年轻人认为,多了约束便没了个性,一味地遵规守纪,会妨碍科研灵魂的自由。
事实上,我们要学会创新,从别同的角度考虑咨询题,当然很重要,但从社会和单位角度来说,规矩和纪律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利益并保证国家有序运行、乃至单位科研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可以制造集体的美。
"惟独按照规矩来做,才拥有和谐的集体。
追求学术自由别能等同于别说规矩和别遵守规章制度。
自由与规矩,宛如行车与交规,两者互为倚重,并别矛盾和冲突。
铸器,有材而无模,亦难成其器。
材是勤奋,是汗水;模是规律,是导向成功的向标,没有好的模将难成大器,日子大部分的时候算是如此子的。
人有适应,日子有规律,社会有法则……正是这些条条框框框扶着我们驶向了成功的大道。
规矩,承人一辈子成败、兴衰之重,岂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