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效汇率的一篮子货币中, 美元和 日元合计也 占 3 5 %。因此 , 大
我国货币过 决增长 的根源 , 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
二、 模 型 和 数 据
1 、 模 型
国货币因素 中本 文考虑了美 国和 日 本 货币供应 对我 国的溢出
效应 。
( 4 ) 银行行 为。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 行的存贷款构成了 我 国广义货币的重要部分 。金融债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筹
不可否认 , 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 M2 ) 支
持, 但货 币的过快增长 对经济健康发 展并无益 处 , 过快增 长的
货币余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 物价 上涨 , 逐渐 稀释 民众 的财富 ,
严重时甚至 可能 引发 金融 危机 。尽管央 行货 币政 策已由 2 0 0 8
给 的 外 生性 明显 , 货 币政 策独 立性 受到挑 战 。对 此 , 本 文 提 出控
制 我 国货 币供 应 和 物 价 上 涨 的政 策 建议 。
币供应量, 后者建议实行固定规则调节货币供给。在实践中, 调
节货币供给的对象包括基础货币 ( M1 ) 、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三 种。但是 , 由于我 国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 张延群 , 2 0 1 0 ; 王静和 魏先华 , 2 0 1 2 ) , 加之商业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表外业 务也削弱 了利率和准 备金率的调控效果 , 因此 , 基 础货 币和 准备金 率是
2 、 数 据
其中 , 每类因素又包 含若干变量 。具体如下 : ( 1 ) 经济发展。按照货币数 量理论的观点 , 一国货币需求由
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 量( 一般用 国民生产总值 , 即G D P )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

中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
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4: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其中,M1 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是国家中央银行重点调控对象,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货币供应量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制定日益频繁,货币供应调控难度不断加大,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货币投放过多或者过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对于资本市场,每一次货币政策的变动都会引起其剧烈的反应,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变动与资本市场的变动的相关性最强。
对货币供应量的有效的预测可以使投资者预期未来货币政策的方向,以降低买卖证券的风险文章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结合Eviews对回归模型进行调整,建立关于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预测组合模型,通过预测货币供应量与市场预期相比较,有效规避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对我国目前稳定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如何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熨平物价上涨,实现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二、理论综述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由来已久,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和现代货币学派理论,三者皆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
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物价水平和币值稳定。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不仅包括现金货币和活期存款等狭义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各种准货币和商业票据等所有市场上可交易的可兑换货币的总量,其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等多个因素。
首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国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将增加银行间拆借资金供应,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从而实现货币的增发和货币供应量的扩大。
相反,当国家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对货币市场进行收紧,以抑制通胀等宏观经济问题。
其次,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在市场需求增加和资金供应减少的情况下,银行将增加贷款规模,从而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
反之,在市场需求减少和资金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银行减少贷款规模,货币供应量也会相应下降。
第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也是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因素。
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直接影响着广义货币的供给和市场上的流动性。
当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它们将创造更多的存款,并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
相反,当商业银行的贷款减少时,广义货币供应量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也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
例如,政府开展财政支出,资金进入市场并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
同时,出口收入的大量流入也会刺激国内需求,增加资金供应,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广义货币供应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由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和其他因素影响。
因此,控制广义货币供应量是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应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侧重点,灵活调整政策措施,以保持货币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调控利率 、再贴现率等间接影响公众和商业银 行对未来 的预期 ,从而间接调控 c 、t 、e 、f 、S 这 些货 币乘数 影 响 因子 。
综上 ,从 央行宏 观调 控 的角 度分 析 ,货 币供 应 量 的决定 可分 为央行 可控 和不 可控 两部 分 。本 文将
( )平 稳性 检验 二
础货币变化的影响和冲击 。何运信 (0 6 2 0 )从货币 乘数角度 ,对我国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进
行 了实证 分析 ,得 出货 币乘数 变动 不稳 定但 变动趋 势可 预测 的结 论 。袁 永德 、邓 晓 兰 、陈 宁 (0 6 20 ) 则 综合 了影 响基 础货 币和货 币乘数 的因素 ,得 出商
这 恰 与 研 究 目 的 相 符 合 。 用 L HG 、 LW C 、 N BY NH B LX G 分 别 表 示 货 币 供应 量 、外 汇储 备 额 、商 业 ND M
1对 货 币供应 量 的衡 量有 多种 层次 ,现 由于经 . 济 的发 展 以及 支付 手段 等 的扩 展 ,广义 的货 币供应 量 M 指 标 越 来 越 被认 可 。故 本 文选 用 广 义 的货 币 2 供 应量 (B Y HG )作为变 量 ,据此 进行研 究 。
( D ,所 以有 e)
B C R C (+ )D C ( + )( + + ) = + = + r e : + r e F T S
为影响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其对货币供应量的影 响 主要表 现在 外汇 储备 规模上 。特别 是 随着我 国长
期 的贸易 顺差 ,形 成 了庞 大 的外汇 占款 ,据此 很多
2 1年 9 02 月
经 济 论 坛
E o o c F r m c n mi o u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可编辑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其中一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包括:1.央行政策: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出售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利率水平等方式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
2.政府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对货币供给也有影响。
当政府决定增加财政支出时,需要向市场融资,这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相反,政府减少财政支出时,可能需要回收市场上的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3.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当经济增长迅速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将增加,央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
然而,过度供应货币可能导致通胀加剧。
为了抑制通胀,央行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
4.外汇市场交易:外汇市场交易也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
当一国货币供给增加时,可能导致该国货币贬值,从而促使人们购买其他货币。
外汇市场交易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5.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也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重要影响。
当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时,货币供给量会增加;相反,当金融机构紧缩信贷时,货币供给量会减少。
6.市场信心和预期: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对货币供给量有重要影响。
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通货紧缩,他们可能减少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如果市场参与者预期通货膨胀,他们可能增加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7.政府的外汇储备:政府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会影响货币供给量。
外汇储备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货币供给,而外汇储备的减少则可能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总之,货币供给量受到央行政策、政府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通胀压力、外汇市场交易、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市场信心和预期、以及政府的外汇储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和情况下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复杂的影响。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货币供给是指整个社会拥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
本文将从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及政策分析两个方面探讨。
一、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一)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调节公开市场操作、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减。
此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外汇储备的投资和管理,影响货币汇率对外部环境的响应。
(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增长,货币供给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例如,在经济有利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增加,进而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这一需求就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长。
(三)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情况对货币供给量同样产生影响。
例如,在存款利率上升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会选择将资金投向银行存款,而非投资于股票市场或其它投资项目,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政策分析(一)货币宽松政策货币宽松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带动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通胀的风险增加,但同时它也能够鼓励企业借贷、扩大经济产出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货币紧缩政策货币紧缩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手段来限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稳定通胀水平。
这种政策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和消费支出,但同时也能够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持续增长过快可能导致的泡沫风险。
(三)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采用适宜的政策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以稳定经济增长。
这种政策可能不适用于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时期,但可以在经济波动期间维持经济增长。
三、结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央银行政策、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情况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的选择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而定,货币宽松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的平衡调节将有助于维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为您提供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货币供给量M1是指一国货币当量中流通中的现金加上活期存款的总和。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以下几个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量M1的影响。
第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从而推动货币供给量M1的增长。
此外,随着经济增长,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活动也会增加,进而带动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进一步影响货币供给量。
第二,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是货币供给量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当物价上涨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货币供给量M1也会相应减少。
这是因为物价上涨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人们购买相同数量的货物和服务所需的货币数量相应增加,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减少。
第三,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手段。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央行可以主动调整货币供给量,以稳定经济和控制通胀。
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降低准备金率或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量时,货币供给量M1会相应增加;反之,当央行通过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或出售国债等方式减少货币供给量时,货币供给量M1会相应减少。
第四,信贷需求。
信贷需求是影响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资金需求的增加,信贷需求也相应增加。
银行作为主要的信贷机构,可以通过贷款发放来满足人们对资金的需求。
当信贷需求增加时,银行会相应增加贷款发放,进而推动货币供给量M1的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政策、信贷需求和金融创新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量M1的重要因素。
其中,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是宏观经济因素,货币政策和信贷需求是宏观调控因素,金融创新则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因素。
在实证分析中,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对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货币供给量M1的变化规律。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期末报告
关于2014年中国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实验报告
组长:董佳丽
组员:赵丹,舒时克
浙江万里学院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一、背景摘要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31个省市经济实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通过EVIEWS软件对建立模型。
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知识对根据经济理论选取的影响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检验,并对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相关经济学知识。
二、模型设定
本文研究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Y——地区生产总值(GDP)
(2)X1——年末常住人口
(3)X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
(4)X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5)X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6)X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
数据收集:本文收集了我国31个省的有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数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三.分析步骤
1.对模型进行ols 估计,结果如下:
给定α=0.05,得F 临界值F0.05(5,25)=2.6,F=338.8212>2.6,所以,总体线
性关系显著成立。
但由于X1 X2 X3 X4的t 检验没有通过,所以他们可能对
Y 的影响不显著,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
2.多重共线问题
利用Eviews 作出相关系数矩阵,图如下:
分析: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高,说明存在多重共线问题。
3.逐步回归法分析
经比较,X5调整后的R^2最高,参数回归系数的的t检验值显著,因此选择保留X5,再加入其它新变量逐步回归,对X5和其他变量的二元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X1与X5的porb值最大,最显著,保留X1和X5,于是再加入其它新变量逐步回归,对X1、X5与其他变量的三元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上表看出,截距项c和变量X3和X5的回归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应该舍弃变量X3。
分析:X1、X2的显著性不强,将X2排除出模型
分析:X3、X4的显著性不强,将X3排除出模型
回归方程以Y=f(X1,X4,X5)为最优,所以选择x1 x4 x5,Y=1.214*X1+2.184*X4+27.462*X5-561.17
4.异方差检验
x1散点图的离散程度比较大,所以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异方差性。
对x1 进行排序,建立回归方程。
四.结论
(1)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对货币供给量有显著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越大,说明经济状况好,市场活跃,经济总量大,市场参与者活跃,所以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2)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对货币供给量有影响,如果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过多,意味着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减少或过少,这必将影响经济的良好运行,会一定程度上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庞皓.《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7.1
[2] 王青.《广义货币供给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经济视角,2011.1
[3] 殷琦.《我国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完整性理论模型》.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4] 胡建渊,陈方正.《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可控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财贸经济,2005.7
[5] 向祥华,董红霞.《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经济经纬,2004.3
[6] 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财经,2006.1
第10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