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治胃病优秀课件
中成药临床应用(胃肠)课件

7、不良反应
二、六味安消胶囊
• • • • • • • 组成 功效及主治 用法用量 药理毒理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药物组成
• 土木香、大黄、 • 山柰、寒水石(煅) • 诃子、碱花。
土木香
大黄
山柰
寒水石
诃子
碱花
• • • • • • • •
方中选用西藏的土木香(又名藏木香),性味辛苦温,健脾和胃,理气解郁止痛, 为君药。 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破积滞,为臣药。 山柰(又名三柰、山辣、沙姜)辛温走窜,温中行气,消食止痛; 诃子苦酸涩温,涩肠下气,收敛止泻; 寒水石辛咸大寒,清热降火,共为佐药。 碱花制酸和胃,为使药。 六药合用具有消积导滞、和胃健脾、行气止痛之功效。 从组方药物来看,其药性辛苦酸涩寒温药并用,其功效既通泻又收敛,既清热 又温中,既通下又健脾,融通敛、寒温、消补于一方,体现出本方善用对立统 一规律组方遣药的特点。
2、功效及主治
• 功效
• 健脾和胃, • 导滞消积, • 行血止痛。 • 主治
• 用于胃痛胀满,消化不良, 大便秘结,痛经。舌苔黄 腻,脉滑实。
3、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3—6粒,一日2—3 次。 • 推荐剂量如下: • 中老年、体质弱者、病情轻者: 一次2—3粒,一日2—3次。 • 青壮年、体质强壮者、病情较 重者:一次4—6粒,一日3次。
2、功效与主治
• 功效
• 舒肝理气, • 和胃止痛。
• 主治
• 用于肝郁气滞,胸痞 胀满,胃脘疼痛。舌 淡红,苔薄白,脉弦。
3、用法用量
• 开水冲服。 • 一次5克,一日3次。
4、药理毒理
• 促进胃肠动力 • 镇痛。 • 柴胡、甘草、延胡索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可降低游离 酸和总酸度,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特别是柴胡可提高胃中 的pH浓度,对抑制胃酸更为明显; • 白芍、甘草有较好的解痉作用,可抑制肠道的过度收缩,降 低其紧张性。
慢性胃病的中医药治疗课件

条分四辨,缕析寒热虚实
呕吐食物---实证、热证
辨呕吐
呕吐清水痰涎---虚证、寒证 口干---实证、热证、阴虚 口苦---实证、热证 口粘---实证、热证、寒证 口淡—虚证、寒证
辨口味
《景岳全书· 心腹痛》:“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二、临证用药特点
苦寒 清胃热 止呕吐、呃逆
竹茹
甘寒 清胃热 降逆止呕来自临证用药,首重调气连翘
浙贝母
清火散结 苦寒较甚 开泻力大
赤芍
清泻肝火 消散瘀血
清 散 热 气
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苦参
清热燥湿 平胃气
蒲公英
清热解毒 利湿健胃
马齿苋
清热解毒 常用于CAG郁 热证
临证用药,首重调气
芳 化 湿 气
砂 仁-辛散温通,气味芬芳,化湿
醒脾,行气温中。“醒脾调胃要药”
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砂仁与白豆蔻鉴别
砂仁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下焦,化湿行气力胜,温中重在脾善止泻
白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在胃善止呕
临证用药,首重调气
辛平
芳化 湿气
藿香
芳香化湿 解暑
辛甘温 和胃化浊
1
临证思维
执简驭繁, 明确发病病机
2
着眼主次, 定位致病先后
3
条分四辨, 缕析寒热虚实
着眼主次,定位致病先后
由胃及脾
胃先病
脾先病
由脾及胃
由肝及脾、胃
肝先病
着眼主次,定位致病先后
胃先病
脾先病
肝先病
和降 消导 温胃 清胃
补脾 温脾 升阳 化湿
利肝和胃丸课件(一)

利肝和胃丸课件(一)利肝和胃丸课件简介•利肝和胃丸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用于肝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状的缓解。
•本课件旨在介绍利肝和胃丸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
药理作用•利肝和胃丸的主要成分是黄连、茯苓、枳壳等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的作用。
•黄连能够降低胃酸的分泌,改善消化不良和胃痛等症状。
•茯苓和枳壳能够促进肝胆排泄,缓解肝气郁结和脾胃不和的问题。
适应症•利肝和胃丸适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肝胆胃肠疾病的药物,如慢性胃炎、胆囊炎、胃溃疡等。
•一般成人每次口服3粒,一日3次。
•儿童酌情减半用量。
•在饭前或饭后30分钟口服效果较好。
注意事项•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在用药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咨询。
以上是利肝和胃丸课件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考实际课件。
希望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能够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利肝和胃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大家的健康提供帮助。
厂家信息•利肝和胃丸是由XX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
•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
•公司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利肝和胃丸经过多项临床研究,证明其在改善肝胃不和、消化不良等方面的疗效显著。
•研究结果显示,利肝和胃丸能够加速胃酸排空,改善胃脘疼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此外,利肝和胃丸还能够提高肝脏的排毒功能,减轻肝气郁结带来的不适感。
市场反馈•利肝和胃丸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口碑和销量。
•许多患者通过使用利肝和胃丸,明显改善了消化不良和胃痛等问题。
•很多医生也推荐利肝和胃丸作为辅助治疗肝胆胃肠疾病的药物。
结语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我们对利肝和胃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利肝和胃丸作为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和胃的药理作用,适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治疗胃炎案例PPTppt

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 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 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 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治宜健脾补气,温中 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 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 痛日久,
中医治疗胃炎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常见病,可分为急性 和慢性两类。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分型辨证治疗,有较好的 效果。 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 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 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 嗳气频作,得矢 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 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鲜藕粥:鲜藕适量,粳米100克,红糖少许。 将鲜藕洗净,切成薄片,粳米淘净。将粳米、藕 片、红糖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 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早晚餐食用。 桔子蜂蜜饮:橙子1只,蜂蜜50克。将橙子 用水浸泡去酸味,然后带皮切成4瓣。橙子、蜂蜜 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 火煮20-25分钟,捞出橙子,留汁即成。代茶饮。
中医治疗胃炎
枸杞藕粉汤:枸杞25克,藕粉50克。 先将藕粉加适量水小火煮沸后,再加入枸 杞,煮沸后,可食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克。 桔皮粥:鲜桔皮25克,粳米50克。先 将鲜桔皮洗净后,切成块,与粳米共同煮 熬,待粳米熟后食用。每日1次,早餐食用。
蜂蜜桃汁饮:蜂蜜20克,鲜桃1个。先将鲜 桃去皮,去核后压成汁,再加入蜂蜜和适 量温开水即成。每日1~2次,每次100毫升。
中医治疗胃炎
2、脾虚胃热 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 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 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 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 时, 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 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 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 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第37页/共41页
• 枫蓼肠胃康胶囊----牛耳枫,辣蓼---清热除湿化滞----2粒,tid 第38页/共41页
• 8.肝郁脾虚证: • 胃脘疼痛、胃脘胀闷不适或恶心欲呕,每于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加重,伴有嗳气、胸闷不舒、泛酸,食欲
不振,纳后脘胀,大便溏,舌质淡红,或有齿印,苔白或黄,脉弦细。
第24页/共41页
• 3.脾胃湿热证: • 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胸中烦闷,恶心欲呕,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或数。
第25页/共41页
• 治法:清热化湿 •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 • 中成药:胃力康、三九胃泰、枫蓼肠胃康
第7页/共41页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 或不伴水肿, 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 糜烂性胃炎有 2 种类型, 即平坦型和隆起型, 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 或多个糜烂灶, 其大小从针尖样到最大径数厘米不等 ; 后者可见单个或 多个痊状、 膨大皱裳状或丘疹样隆起, 最大径5 ~ 10 mm, 顶端可见 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 中央有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 皱裳变平甚至消 失, 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第39页/共41页
• 治法:疏肝健脾。 • 推荐方药:四逆散或逍遥散加减,选用党参、柴胡、白芍、茯苓、炒白术、半夏、陈皮、川芎、枳壳、当
芍等。 • 中成药:舒肝解郁胶囊,逍遥丸等。
第40页/共4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1页/共41页
第34页/共41页
基本药物中成药PPT课件

-
21
丹参注射液
组成:丹参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之胸痹
临床应用:胸痹 禁忌证:孕妇 对本品过敏者 注意事项:寒凝血瘀之胸痹心痛、月经期慎用,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
个别服药后胃不适,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忌烟酒咖啡 用法:3粒/次 3次/天
-
24
血府逐瘀丸
组成:君药:桃仁、红花 臣药:地黄、当归、川芎、赤芍、牛膝 佐药:柴胡、桔梗、枳壳 使药:甘草
-
7
杞菊地黄丸
组成:君药:熟地 臣药:山药、芋肉 佐药:丹皮、茯苓、泽泻、杞子、菊花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 肝肾阴亏,头晕耳鸣、羞明畏光、 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临床应用:眩晕 圆翳内障 目涩 耳聋 禁忌证:无殊 注意事项:实火亢盛之头晕耳鸣,脾胃虚寒便溏者,忌酸
冷食物 用法:8-10丸 3次/天
-
8
金匮肾气丸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气滞血瘀之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
临床应用:胸痹 心悸 头痛 禁忌证:孕妇 注意事项:体弱无瘀者、气虚血瘀者慎用,忌生冷油腻 用法:丸1-2粒/次 bid /胶囊6粒 bid
-
25
脉络宁注射液
组成:君药:牛膝 臣药:元参 佐药:金银花、石斛 使药: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阴虚内热、血脉淤阻之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
临床应用:胸痹 禁忌证:孕妇 注意事项:热郁神昏、气虚津伤者不宜,阴虚血瘀、痰瘀互
中成药应用ppt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一)片剂
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辅 料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分为药材原粉片和 浸膏(半浸膏)片等,按制备、用法和作用 的不同可分为:
压制片——指药物与赋形剂混合后压制而成 的片剂,一般不包衣的片剂多属此类,如甘 草片等。
包衣片——包薄膜衣、糖衣(如维C银翘片) 或肠溶衣(如牛黄解毒片)。
1、用于单纯性慢支药
以咳嗽、咳痰为主,痰多呈白色粘液泡沫状, 尤以清晨明显。
止咳化痰丸(痰热阻肺证)、蛇胆川贝液等。
2、用于喘息型慢支药
以喘息为主,经常出现哮鸣音。
桂龙咳喘宁胶囊(痰湿犯肺证)等。
3、用于慢支缓解期的成药
百合固金丸、参蛤补肺胶囊、痰咳净散等。 19
(三)支气管哮喘用药 1、寒喘——温肺平喘 咳嗽气急,胸部胀闷,痰稀薄量多色白,伴
单糖浆——单纯蔗糖饱和水溶液,供配制含药糖浆或 作其他内服制剂的赋形剂和矫味剂用。
含药糖浆——含药物或药材提取物的蔗糖水溶液,如 急支糖浆。
芳香糖浆——含芳香性物质或果汁的浓蔗糖水溶液, 如橙皮糖浆、姜糖浆等。
(十)颗粒剂
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 的颗粒状剂型,分为可溶性(板兰根)、混悬性与泡 腾性三种。单剂量颗粒剂压制成块状的称冲剂。颗粒 剂较丸剂、片剂作用快;较汤剂、糖浆剂体积小、重 量轻、口感好、服用简便,易于携带运输,但易吸潮 结块。
外用散剂,极细粉,用于外敷、吹喉、点眼等, 如桂林西瓜霜、八宝眼药。
(三)丹剂
中医药传统的丹剂含义比较广泛,历史上曾把
一些具有特效功能的药物剂型也称为“丹”,有
以丸为丹的,如至宝丹,小儿回春丹;有以散为
丹的,如紫雪丹;有以锭为丹的,如玉枢丹。但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运用(脾胃)课件

消食导滞, 保和丸 和中止痛 或加味保和丸
疏肝和胃, 舒肝止痛丸 理气止痛 或舒肝和胃丸 或气滞胃痛颗 粒 清肝泄热, 左金丸 和胃止痛 或胃苏颗粒 化瘀止痛 五灵止痛散
肝胃气滞
证
肝胃郁热 瘀血阻滞
辨证用药
证 型
胃阴不足 虚 证
临床表现
治法
用药选择
养胃舒胶囊
隐痛或隐隐灼痛,饥不欲 益气养阴, 食,口干不思饮 和胃止痛
虚 脾阳不足 证 肾阳虚衰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脐腹作痛,温肾健脾, 四神丸 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 涩肠止泻 后则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 腰膝酸软
用药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勿食馊腐变质不洁之物,勿过食生冷,
或肥甘厚腻,或酒食无度,以防饮食所伤,脾胃功能失调;
2、夏季或梅雨季节,勿多贪凉露宿,或冒雨涉水,或久卧
便 秘
概念
便秘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次数明显减少, 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排便无规律,粪质干燥 坚硬,或虽有便意而排便无力、粪便不干亦难排出
的现象。
西医学中的各种原因引得的便秘,包括功能性便
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胃肠 道疾病(肠道神经/肌肉病变、先天性巨结肠、肿 瘤、炎症性肠病等),及胃肠道的系统性疾病(甲 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 、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等),药物(如阿片制剂、 精神类药、抗惊厥病、钙通道拮抗剂、抗胆碱能药 ),精神或心理障碍(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 食)引起的便秘,均参考本病用药。
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
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
使用。
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节奏加快,胃病是现代人的常见疾 病之一。因此,如何治疗和预防胃病成 为现代人关注的健康焦点。所谓胃病, 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 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 饱胀、嗳气、泛酸,甚至恶心、呕吐等。
中医在选用中成药治疗胃病时也有一定 的技巧,中医强调须抓住疾病的主要矛 盾,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病 除。不论何种中成药,它的研制和药方 都是依据各种病症产生的。所以在选用 中成药治疗胃病的时候,必须根据患者 的症状来适当服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否则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加重病 情。
【湿热互结】
由于湿邪久驻,蕴湿成热,造成湿热并 重困扰脾胃。
表现:可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 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
中成药:甘露消毒丹、胃痛宁片等。
中成药治胃病
【湿困脾胃】 由于湿浊困阻脾胃,引起病人的脾胃运
化功能失调。 表现:可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
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 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 中成药:香砂平胃颗粒(丸)、藿香正 气丸(水、胶囊)、参苓白术散等。
中成药治胃病
中医认为,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推 荐中医茶疗来帮助调理肠胃。
【肝气犯胃】
由于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消 化机能紊乱。
表现:可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 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与情绪因素相关, 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
中成药:逍遥丸、舒肝健胃丸、胃苏冲剂、气弱】 主要是由于脾胃气虚,脾胃受纳运化功
能减退。 表现:可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
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 中成药: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中成药治胃病
【饮食停滞】 往往由暴饮暴食引起。胃以降为顺,若进食过
量,食物停滞胃部未能及时消化,就会妨碍气 机的上落,令胃部的通降功能受阻,引起胃痛。 表现:可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食、 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 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 中成药:山楂丸、保和丸(口服液)、枳实导 滞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