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完整word版)《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x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程》是李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中国数千年的和美学作了一个瞰式的宏把握。
品,我中每一章作者所凝概括的美而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用什么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 就是美。
”是的,就是美,它早已不美在字里行,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者的心田。
中国之美,并不只出在精美的殿宇之中。
中国之美,无不在,我只是缺少一双些美的眼睛。
而在部美学著作中,李厚先生引我开双眼,去探索,去流,去迷醉于中国之美。
中国之美,美在“ 舞”。
古、原始歌舞以及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古代人的原始美意。
“人的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美。
”美的形式和人之不断互,相互促影响,不断丰富展,美的程,由此展开。
中国之美,美在“青饕餮”。
青代的美、的以及解体和解放,在期,青器逐从“神”走向民。
“以饕餮突出代表的青器⋯⋯是其治的利益、需要而造出来的‘ 祥’或它以超世的神秘威吓的物形象,表示出个初生自身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 入春秋以后,“社会展,生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念的解放是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古巫宗教在迅速褪色,青饕餮也失其威,多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
” 的功能和美情趣因代之而,体在此。
中国之美,美在“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比原以及建筑之美,作者用很独特的点述了儒、道思想在上是一体的关系。
儒和道,入世和出世,兼和独善,人事理和自然浪漫,两种本是立的念,融合,渗透于中国所有的形式中,成中国和美学的基。
反映到建筑格上,以殿宗建筑代表的中国建筑是入世的,是和世生活在一起的,而非西方建筑譬如哥特古堡、宗教教堂那般追求神秘、高入云。
而园林,追求自然的和与浪漫主,文人士大夫在迂回曲折、花亭、趣味盎然中求心灵之所。
【最新】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_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_美的历程读书笔记3000字《美的历程》是一本大师之作,语言尤其流畅优美,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李泽厚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一】知道李泽厚先生是在一场主题为“建筑的未来”的研讨会上,印象十分深刻。
一位聚落研究的学者在谈到“对待新旧事物的态度”这个问题时曾说,“新的文明应当在朴素的基础上生成,是一种对内心的期待,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文化传承。
我们应当从视觉上抛弃过去,从基因上唤起过去,并用现代的方式去重构。
”之后他就提到了李泽厚先生和他的《美的历程》。
的确,这本书中所写的和老师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一脉相承。
一代美学大师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从洪荒时代直至清末中华民族美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图腾、礼器逐渐发展到文字、绘画直至后来的文学领域,一种美的意识与形态贯穿始终。
读罢此书,感慨良多,书中的每个句子都想抄下来,强烈地感到身上的某种基因正在被亲切的唤醒。
在我看过的所有书中,自认为可以推荐给身边所有人阅读的并不多,但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绝对是其中一本。
我们需要的一种关乎我们民族的内在的美的召唤与精神从未止息过,即使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这本书里李泽厚先生给读者展示了其中一种——对于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
尽管在整个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发展历程中,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只要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
”就好比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呢?原因就在于积淀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也就是所谓的“人性”。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2篇)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艺理论著作,该书是⼀本⼴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
作者以深邃独具的⽬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
以下是⼩编收集整理了《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 《美的历程》这本书⽐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的时代开始⼀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
虽然宏观简略,但⼜不乏精辟和独到。
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赋。
从这三个⼤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
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唐⽂化,宋元⼭⽔意境,明清⽂艺思潮这些。
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根据当时的⽣活环境和状态,⼈类⾃⾝的⽣产和扩⼤在⽣产,繁衍⼦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的动物⾝上。
虽然仅是⼀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的兴趣去了解。
随着阶级的产⽣和等级制度的确⽴,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
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的观念。
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推荐】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实用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供大家参考~【美的历程读书笔记摘抄一】&直接感触到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
&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
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
&原始人们那如醉如狂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使这种图像形式获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也就是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并且在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两个方面,都如此。
&它们是具有神力魔法的舞蹈、歌唱、咒语的凝冻化了的代表。
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作为巫术礼仪的意义内核的原始神话不断人间化和理性化,那种种含混多义不可能作合理解释的原始因素日渐削弱或减少,巫术礼仪、原始图腾逐渐让位于政治和历史。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为美。
&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们演化和积淀于感官享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好像不能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
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2021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五篇

2021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五篇2021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让我有吃力的感觉。
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书中也蕴涵着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而书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艺术、美学追求。
书中说到: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
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这作为时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悲催世界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社会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
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黑格尔论欧洲中世纪宗教艺术时曾说,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做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舍弃,便愈发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世界的苦难的呻吟。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
被压迫者跪倒在佛像前,是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
统治者匍匐在佛像前,也要求人民像他匍匐在神的脚下一样,他要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正像他想象神作为他的化身来统治天上一样。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
2.虚幻颂歌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
3.走向世俗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获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
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
也是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做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从天上人间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体;由接受到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合乎规律性的。
在宗教雕塑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
概括说来,大体可划为三种:即魏、唐、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1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历程》
——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
细细品读,我为书中每一章节作者所凝练概括的美而赞叹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这就是美。
”是的,这就是美,它早已不单单美在字里行间,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精美绝伦的宫殿庙宇之中。
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这些美的眼睛。
而在这部美学著作中,李泽厚先生引领我们睁开双眼,去探索,去流连,去迷醉于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原始歌舞以及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美的形式和人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影响,不断丰富发展,美的历程,由此展开。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青铜饕餮”。
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解体和解放,在这期间,青铜器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
“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进入春秋以后,“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结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观念的解放是连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远古巫术宗教传统在迅速褪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
”艺术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因时代之变而变,体现在此。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之美,作者用很独特的观点论述了儒、道思想在艺术上是结为一体的关系。
儒和道,入世和出世,兼济和独善,人事论理和自然浪漫,两种本应是对立的观念,变换融合,渗透于中国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艺术和美学的基调。
这反映到建筑风格上,以宫殿宗庙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建筑是入世的,是和世间生活连在一起的,而非西方建筑譬如哥特古堡、宗教教堂那般追求神秘、高耸入云。
而园林艺术,追求自然的和谐与浪漫主义,文人士大夫们在迂回曲折、花鸟亭桥、趣味盎然中寻求心灵之所。
然而,这种园林艺术“又仍是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任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正是这种理性主义,为华夏艺术奠基。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楚汉浪漫主义”。
屈骚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以及气势与古拙,展现给我们楚汉文学与现实的美学风貌。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美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
”作者又说到,“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
”汉代艺术通过神话历史、现实和神等等,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正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而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具体就表现在汉代艺术作品中,那种内在的气势与古拙。
汉代艺术是蓬勃旺盛的,是充满力量与气势的。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魏晋风度”。
人的主题、文的自觉以及阮籍和陶潜,无一不展现着那令后世折服的风度。
从此,人开始觉醒,“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
”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地精神、格调、风貌,成了这一时期哲学中“无”的主题和艺术中“美”的典范。
作为美学理论和
艺术原则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提出,也就毫不偶然了。
魏晋,应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代,似乎是药、酒、姿容、神韵,再加上华丽的文章辞藻,才构成了无与伦比的魏晋风度。
而阮籍和陶潜,分别创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境界,可无论哪种,都是只有通过具有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和情感才可能达到。
这深刻的美,才是真正的魏晋风度。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佛陀世容”。
悲惨世界、虚幻颂歌以及走向世俗,为我们呈现的是佛教石窟艺术。
佛教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占据统治地位,历经隋唐,达到鼎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
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应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
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神秘迷狂。
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宗教题材背后,展现的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盛唐之音”。
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以及杜诗颜字韩文,这盛唐之音,袅袅于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灿烂的朝代中,不绝如缕。
盛唐的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
它蕴含着有血有肉的人们对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自由和欢乐。
而李白,更是以其狂放恣意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响盛唐艺术的最强音,为盛唐之绝唱。
唯有盛唐,才有唐诗,有李白。
安史之乱后,杜诗颜字韩文所表现的“盛唐之音”,则恰恰是继李白对旧的社会规范与美学标准的冲突和突破后,一种对新的艺术规范与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
它们树立了可供学习和效仿的格式与范本,几乎为千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形成为楷模。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韵外之致”。
中唐文艺、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是盛唐之音韵外的又一极致,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各有千秋、美不胜收,把中国的审美趣味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
若做比较,“战国秦汉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那么,这里呈现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
”晚唐向词的过渡,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在词里面,中、晚唐以来的这种时代心理,终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
与此同时产生的“词境”,也就更为具体、细致、集中地刻画书写出某种心情意绪。
它形式细腻,涵义微妙,凃有更浓厚的主观感情色调,不同于“诗境”。
在美学理论上,这,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宋元山水意境”。
缘起、“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境追求以及“有我之境”,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
应在中唐前后,山水由附庸而真正独立。
“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事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
”经过中晚唐的声色繁华后,士大夫们日益发现和陶醉于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
宋元山水在北宋、南宋、元这样三个时代,呈现着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推移,宋元山水的美,愈发意境悠远。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以及绘画与工艺,在这最末篇章中,明清文艺不同于前面所阐述的任何一种,它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渐渐地,思想个性开始解放,心灵自我开始觉醒,一阵无与伦比的思潮由此蔓延。
这强大的思潮和时代倾向,虽有遭受挫折,产生感伤文学和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但这始终是一大趋势,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而不可逆的潮流。
在文艺领域,为这封建末世的总结的,就是《红楼梦》。
而在绘画与工艺领域,同样有迹可循。
“总之,这是一种和规律性的文艺潮流的发展,不是一两个人或偶然现象,而有其深刻的社会的和思想
的内在逻辑。
……它们共同地体现出、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映出了封建时代已经外强中干,对自由、个性、平等、民主的近代憧憬必将出现在地平线上。
”
至此,《美的历程》结束。
跟着这对中国古典文艺之美的巡礼,一路走来,我们看到,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但是,美的历程,并没有结束。
《美的历程》是在美学层面上,说明了我们应以怎样一种姿态去对待艺术、对待生活中和意识中的美,正如李泽厚先生在最后所说——“俱往矣。
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所以,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欣于感受美的心灵,那么,美的历程,永远不会结束。
它永远会随着我们不断去新的探索、流连与迷醉,而不断延伸、丰富与多彩。
07
201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