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文化历史和发展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中西合璧的文化等方面,展示中国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发展和影响,以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异同点。
课程内容包括:
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
3. 中国现代文化的嬗变与角色转换;
4. 中西文化交流的历程和成果,中外文化的差异与相通之处;
5. 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是讲授和讨论,课程中会引入一些经典文献和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来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需要有跨文化理解和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会了这门课程,学生将会对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1. 整体性:该课程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哲学、艺术、宗教、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呈现出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
2. 历史性:该课程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和历史底蕴。
3. 中国特色:该课程重点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如中医、道家、儒家思想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4. 与时俱进:该课程既强调中国文化传统的演变和传承,同时也关注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现代化转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5. 艺术性:该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的阐述,还涉及到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戏曲、绘画、音乐等,使学生在欣赏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体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1 -。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专指精神产品。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因材施教: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礼制的核心:礼义原则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提出“行先知后”的思想家是王夫之顾炎武对秦汉的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称“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皇家贵族礼仪的文化特性:皇家贵族礼制可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将礼仪过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王权,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关系,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简述中国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国的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层包括政府与宫廷表现得严整与周密。
在等级观念浓郁的古代,统治者依靠严密的礼制来区分、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角色,从而保证国家社会体系的协调与稳定。
从先秦及汉代以来的礼制著作,可以概括出官方礼制的若干特性:(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2)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
中国文化概论(专升本) 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专升本) 大纲
一、概述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哲学、道德等诸多方面。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1. 多元性:中国文化是由多个不同的文化体系组成的,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等,这些文化体系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2. 连续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包容性: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三、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中的哲学、道德、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思想和方法,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五、结语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的课程,其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基本特点包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文主义和人伦关系,强调和谐与平衡,以及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爱他人,义是指公正合理,礼是指礼貌规矩,智是指知识智慧,信是指诚信守信。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词、绘画、音乐、戏曲、建筑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医学和科技
中国传统医学和科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包括中医、中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
这些传统医学和科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五、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哲学思想,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中国文化概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阅读原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传统医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三、要注意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4
文化的功能
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凝聚功能(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等)
5
中国文化的特点
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雅俗之分(雅文化、俗文化)、显隐之分(儒家显文化、法家隐文化)、山林庙宇之分(山林文化、庙堂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序号
知识点
描述
1
文化的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
3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构
具有多维性特点,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6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8
自然经济
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9
血缘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
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中国文化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之长,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的精神。
上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Fra bibliotek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具有现代价值。从哲学自变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点理的统一,无数相对点理的学和就是绝对真理。(p.6 — p.7)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一、填空题。
1.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由外到内分别是(物态、制度、风俗习、,思想与价值)。
2.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3.“文化”最本质的含义是人化。
4.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5.东汉时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分别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6.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寇谦之,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陆修静。
7.佛教的四谛是指苦、集、灭、道。
8.大乘佛教追求的目标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小乘佛教的目标是自我解脱。
9.禅宗最基本的典籍是《坛经》。
10.提出“太虚即气”的是张载。
11.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保真。
12.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13.南北朝时,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
14.道教的“三清尊神”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15.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是宋代的著名道士陈抟。
16.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说。
17.“张子四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理学家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19.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制度,汉代采取的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九品中正制。
20.明清科举考试,由各省举办的考试称乡试,其第一名称为解元。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与文明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明是指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等精神体系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2.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3. 四谛八道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一切本质都是苦。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
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种途径,分别是正确的见解——正见、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正思维、说话符合佛陀的教导——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过符合佛陀教导的生活——正命、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正精进、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正念、专心致志修习佛法禅定,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的境界——正定。
4.八卦(写出名称、对应物和符号)(乾三连,坤六断,震仰舆。
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缺,坎中满。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5. 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就叫做轮回。
6.科举制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7.致良知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有两层含义;一是扩充良知,除去心中的私心杂念,保持善良的心;二是加强实践,把心中的善意具体表现出来。
8. 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发布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简答题。
1.简述东汉是道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2. 简述“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特性;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
相生:水——木——火——土——金相克:金——木——土——水——火3. 简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辽阔的疆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条件,形成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
完整而广阔,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曾中断,具有连续性的传统文化。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辽阔的领土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把不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理障碍影响文化的传播,形成多样文化。
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较有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
2.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是流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由朝廷选派现在中央政府任职原籍本州郡的德才兼备有鉴识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负责将辖区内的人物评定为九品,上报朝廷,再由吏部依据所定品第高下及家世、行状,授予相应的官职。
3.中国传统思维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特长:一是兼重分析与综合,二是崇尚直觉本悟。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特别善于把逻辑分析和辨证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比如《墨经》中指出“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是十分精细的。
直觉本悟就是依靠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感受而体悟事物。
它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加以顿悟。
如庄子主张的“心斋,坐忘,守宗。
注重整体思维,天人合一;注重实用性。
缺失:缺少逻辑思维,只是重顿悟而轻证明,重归纳而少演绎,长于综合而短分析,思维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轻实验验证4.简述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
王位由嫡妻所生之子中年最长者继承。
杜绝兄弟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祸乱。
②封邦建国制。
其主要指天子和诸侯这两个阶层的分封,其目的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企图以血缘纽带巩固政权,但造成诸侯割据的局面,③宗庙祭祀制。
就是祭祀几代祖宗的制度。
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5.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①理气论。
他认为“天地间,有理有气”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还认为“理则为仁、义、礼、智”。
理是一个,是本源,每一物之理彼此殊异。
②心性论。
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天命之性是人生来具有的本性,仁义礼智在人身的表现,气质之性是人秉受气所形成的性,由于气的浊清不同,有善恶之分,可通过教育改变。
人是理与气的结合。
他强调道德理性对情感欲望的制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他主张“主敬涵养”,要做到:内无妄想,外无妄动。
5.宋代从哪些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①扩大了录取范围。
②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③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如;锁院,糊名,誊录和别试。
④内容上有较大的改革。
取消诗赋,墨义,帖经,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四、阅读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佛偈,并回答问题。
其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其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问题:1、这两首佛偈的作者,其一是神秀;其二是惠能。
2、解释这两首佛偈的各自含义并分析其区别。
其一,注意心性修养,摒弃世俗杂念,做到一尘不染。
其二,自心就是佛,而自心的本相是空无一物的,独立于自心之外的物质世界是不存在的,只要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成佛,根本谈不上世俗杂念的影响,也用不着那样修行。
区别;前者强调通过修行,摒弃杂念,不受外界干扰以领悟佛。
后者强调心即时佛,讲求顿悟。
3、简述禅宗的基本教义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
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
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二)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一)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世尊:指释迦牟尼。
正法眼藏:指全体佛法。
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涅槃妙心:指人人本具有的不生不灭的自性。
实相无相:指佛法的真相是无相。
2、“禅宗十六字心传”是什么?并解释其含义。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指不依赖佛经而靠自身感悟来体会佛理。
自身具有的自性即佛性不用文字也灵光独照,不凭借语言文字来解释,传授教义。
无须分析思虑而透彻觉知自身具有的佛性,无须向外界寻求而直观自心、自性。
3、简述禅宗在中国的流传情况。
约在公元5世纪或6世纪初,达摩来到中国,传播“如来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此后历代相传,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
宋以后禅宗与净土宗合流,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五、论述题。
1.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道教”,请予以评说。
2.试论宋明理学的利弊。
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
奋发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志形态,其末流,特别是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的部分,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人民曾带来灾难。
3.试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4.试论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一、想象世界的丰富。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挂念,以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道德观念。
二、故事性的加强。
吴均《续齐谐记》的故事,《西游记》中利用唐玄奘取经这一佛教史事为题材。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梵文语法和华严四十二字母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
四、词汇的扩大。
如“因缘”、“境界”“昙花一现”“回头是岸”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佛教中关于真和空;心性;境界;象和象外;形神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