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争议性话题

确, 首 次 电切 后 的 即刻 灌 注 的 指 征 也 有 待 探 讨 。恰 逢 2 0 1 2 年全国泌尿外科年会在广州召开 , 各 地 专 家 学 者 就 这 一 问 题
许克新教授( 北京大学人 民医院) 认为: 相 较 于 我 国指 南 上“ 首次 T U R B T 术后 2 ~6周 再次 行 原 位 电切 并 病 检 ” 的 再次
c i a n
—
g l s / f _ g u i d e l i n e s . a s p #k i d n e y .
[ 2 7 ] 斯璐 , 马建辉 , 周 爱萍 , 等 .索 拉 非 尼 增 量 治 疗 转 移 性 肾 癌 的 [ 2 5 ] 初 步 报告 [ J ] .中华 泌 尿 外 科 杂 志 , 2 0 0 9 , 3 0 ( 1 ) : 1 8 2 0 .
趋 势 。对 于 非 肌 层 浸 润性 膀胱 癌来 说 , 经 尿 道 膀 胱 肿 瘤 电切
术( TU RB T) 既是重 要的诊 断方 法 , 同 时 也 是 主 要 的 治 疗 手 段 。有 学者 认 为 首 次 T UR B T 时往 往 有 9 ~4 9 %的 肿 瘤 分
癌 的 治 疗 应 力 争 首 次 TUR B T 时将 肿 瘤切 干 净 , 避 免 再 次
胱癌 是人 类常见 恶 性肿瘤之一 , 2 0 0 2年 我 国膀 胱 癌 年 如 . 星 膀n 二 霎 一 ~ 1 耻 术后 4 ~6周 , 肿瘤 一 般 尚 未 形 成 ; 再 次 TuR 后 病 理 阳 性 率 很低 ; 二 次 手 术 会 增 加 患 者 痛 苦 及 花 费 。 由 此 推 荐 的 再 次 T UR的指 征 为 : ①首次 T U R B T 中 由于 闭孔 反 射 等 原 因 , 无 把 握肿瘤切除干净 ; ② 首 次 TUR B T术后基 底部病理检查 为 阳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 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概述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总体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四。
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膀胱癌中最为恶性的一类,经常容易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造成极大影响。
目前,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手术切除,但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问题。
如何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并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就这一方法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进行探讨。
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的方法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是一种针对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预防治疗方法。
其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切除肿瘤:通过膀胱镜等器械切除膀胱癌病灶。
2. 电切:对术后残留病变组织进行电切,确保切除干净。
3. 联合膀胱灌注:将化疗药物或者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膀胱灌注的方式直接注入膀胱,以达到杀灭残留癌细胞的目的。
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膀胱镜直接观察、切除和治疗膀胱癌病变,将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起到局部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1. 提高手术切除的彻底性:通过经尿道二次电切,可以对术后残留的癌变组织进行更彻底的切除,减少残留癌细胞对机体的侵害,从而降低了复发的风险。
3. 降低复发率: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切灌注可以显著降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4. 副作用小:由于治疗药物直接送达病变部位,相比于传统的全身化疗,副作用相对较小,对患者的耐受性更好。
5.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未来展望尽管经尿道二次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PVBT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高、T2、T3、T4a N0 M0)是一种常见的膀胱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但是这些方法对于多发性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效果不如人意。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适用于治疗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其中,前列腺素E1和超声联合治疗(PVBT)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PVBT的治疗机制PVBT是将前列腺素E1和超声波联合应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方法。
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前列腺素E1的扩张血管作用,将超声波的治疗效果更有效地传递到肿瘤组织中;同时前列腺素E1也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从而使得PVBT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此外,PVBT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伤害较小,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00例多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其中50例患者接受PVBT治疗,另外5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标准治疗(手术+放疗或化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均衡,包括年龄、性别、病情分期等。
PVBT组治疗方案:以前列腺素E1为基础,将超声波应用在膀胱肿瘤灶上,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30分钟,共10周。
传统治疗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传统治疗。
研究周期为两年,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进行病理学和生存学分析。
研究结果PVBT组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较为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均可通过对治疗方案和治疗时间进行调整来缓解;传统治疗组患者存在相应的化疗反应和放疗反应。
治疗后,PVBT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88.5%,传统治疗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CR)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PVBT组患者的生存率也高于传统治疗组。
治疗后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6.8%和78.6%;传统治疗组同期的生存率分别为84%、60%和45.1%。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新发膀胱癌患者82270例,发病率为5.8/10万[1]。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占大多数,总体预后较为乐观,即使高危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可达到70%~85%[2],但NMIBC的5年复发率高达31%~78%[3],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NMIBC 的生物学行为和表现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高危NMIBC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不论是复发(31%~78%)抑或进展(0.8%~45%)的风险均存在较大变异度[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既往T1期高危NMIBC临床研究中不同队列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性较大。
T1期NMIBC患者确诊后的5年死亡率达10~34%[5],因此这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并威胁患者生命。
究其原因:其一,诊断因素,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或病理活检时,术者没有切到膀胱固有肌层,病灶体积过小或肿瘤基底烧灼导致病理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等,以上因素导致T2期患者被低估,而误判为T1期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分析;其二,肿瘤生物学因素,侵袭性的病灶难以完全切除,进而出现疾病进展[6](图1)。
图1:T1期NMIBC进展的可能机制[6]T1期膀胱癌治疗上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及区分卡介苗(BCG)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和进展的患者,以及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从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获益。
尽管已有基于膀胱黏膜肌层浸润性情况的亚分期预后模型(如T1a/T1b/T1c),但这些模型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对于具有侵袭倾向的T1期膀胱癌(例如二次电切时仍有T1期肿瘤,肿瘤脉管浸润,尿路上皮癌特殊组织学变异)需尽早进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
高危NMIBC在TURBT术后首选BCG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推荐进行1~3年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7]。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推荐Ta高级别、T1和Cis患者,进行BCG膀胱维持灌注治疗[2]。
膀胱癌诊疗指南非肌层浸润性

尿细胞学
移行细胞癌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胞质嗜碱,核 大且高度畸形,核边不规则呈锯齿状,核染色质增多 是重要指征,核染色质致密粗大或颗粒重叠,不透明 浓染,核质比明显增大。
尿液膀胱癌标记物
❖ 敏感性高; ❖ 特异性却普遍低于尿细胞学检查; ❖ 没有一种理想的标记物能够取代膀胱镜和
尿细胞学检查 。
解或复发进展则行 根治性切除术。 若累及前列腺则予 TURP+BCG。
随访
所有NMIBC患者应在术后3个月接受第一次复查。
低危患者如果第一次膀胱镜检阴性,则术后一年 进行第二次随访,此后改为每年一次直至5年。
高危患者前2年中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三年开始 每6个月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年随访一次直至终 身。
2008年世界膀胱癌年龄标准化发病/死亡 率
(1/10M)
发病率
(1/10M)
死亡率
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2013年美国膀胱癌新发/死亡病例数
新发病例数
死亡病例数
CA Cancer J Clin, 2013,63:11-30.
2009年我国膀胱癌发病/死亡率
(1/10M)
发病率
(1/10M)
死亡率
癌症进展,2013,1.
2009年我国膀胱癌发病/死亡率对比
(1/10万)
发病率
(1/10万)
死亡率
癌症进展,2013,1.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1/10M) 65岁以下
(1/10M)
65岁以上
/
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基本方法:
1、顺行切除法; 2、逆行切除法; 3、垂直切除法; 4、弧形切除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29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研究进展李伟(桂平市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广西 桂平 537200)0 引言膀胱癌是泌尿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西方国家膀胱癌在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中排第四,中国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为7.3/10万,女性2/10万。
膀胱癌有易侵袭、易复发、易耐药、多中心等特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膀胱癌中占70%-80%,其中10%-30%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目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方式是单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以及TURBT 联合膀胱灌注治疗。
由于患者因素的多样性等,具体治疗方式也有不同。
加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治对于提高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断荧光原位杂交(FISH )是一种细胞遗传学试验,在临床上能够用于确认可疑的尿路上皮癌,或可疑的尿路细胞学检查,也可以用来对已经确诊的疾病的复发进行预测[1-2]。
荧光原位杂交能够从尿脱落的尿路上皮细胞中,对3号、7号、9号、17号染色体异常进行识别。
对于膀胱癌接受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后的复发情况,荧光原位杂交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光动力学诊断(PDD )也称为蓝光检查、荧光检查。
相比常规膀胱镜检查,光动力学在原位癌和乳头状膀胱肿瘤中的诊断检查更敏感[3]。
常规膀胱镜下,一个炎症区域的原位癌通常是不可区分,或者不可见的。
光动力学诊断是在膀胱内灌注5-氨基乙酰乙酸(5-ALA )光敏剂,或者氨基乙酰丙酸己酯(HAL )等亲脂性酯,在快速增殖的细胞,或者代谢亢进的组织中,光敏卟啉会不断积累,使肿瘤细胞发出荧光,荧光带有特定的波长,在荧光膀胱镜下,可以从正常组织中区分肿瘤。
蓝光照射的正常组织是蓝色,红色就是可疑组织。
但光动力学诊断比常规膀胱镜常出现更高的假阳性结果。
可能是由于近期进行了TURBT 手术,或者炎症,或者灌注诱发。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腔内手术治疗现状

、
经 尿道 膀胱 肿瘤 电切 术
经 尿 道 膀 胱 肿 瘤 电 切 术 (rn ueh a rsc ta s rtrl ee—
t no ld e u r T i f a d rt mo , UR T) 是 NMI C 的 重 o b B 既 B
T B UR T与 膀 胱 部 分切 除 术作 对 照 , 明 在 5年 生 证 存 率 及 复发 率 方 面 , TUR T 均优 于膀 胱部 分 切 除 B
术 。 当电切 不彻 底 , 瘤 过 多 、 大 , 理 标 本 未 ] 肿 过 病 含肌层 , 或者 首 次 电切 后 发 现 T 和 高 危 肿 瘤 时 需 要 二 次 电切I ] 3 。有 报告 T 期 膀 胱癌 术 后 2 6周 “ ~
二 、 尿道激 光 手术 经
文 献报 道 占全 部 恶 性 肿 瘤 的 3 2 ] . %口 。依 据 2 1 00 年 C UA膀 胱 癌诊 断 治疗 指南 , NM 分期 为 T 、 T T 及 T。 原位 癌) 而 临床 上 尚未 发 现 淋 巴结 受 侵 及 ( 期 无 远处 转移 的 为非 肌层 浸 润 性 膀 胱癌 ( o sl n n mu ce —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1 0 1年 8月 第 3卷第 4期
JCo tmpUrl e rdO clAu 0 1 Vo 3 No 4 ne o R po n o, g2 1 , l , .
・
专 家 论 坛
・
非肌 层 浸 润 性膀 胱 癌 的腔 内手术 治 疗 现 状
潘 铁 军 刘 波
iv s e ld e a cr NM I C) 其 中 7 % 为 T n ai a d rcn e , v b B , O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

【 摘
要】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 的恶性肿瘤 之一 , 是一种 直接威胁 患者生存 的疾 病。非肌层 浸润性 膀胱 癌 ( n o n . m u s c l e
Hale Waihona Puke i n v a s i v e b l a d d e r c a n c e r , N MI B C ) 占初 发 膀 胱 肿瘤 的 7 0 %, 包括T a , T 1和 T i s 。经 尿 道 膀 胱 肿 瘤 电切 术 和 术 后 膀 胱 内 灌 注 化 疗 是 目前 N M I B C主要 的治 疗 方 式 。虽 经 治 疗 , 仍 有 相 当一 部 分 患 者 出现 复 发 和 进 展 。近 年 来 , 一 些 新 的治 疗 手 段 和 灌 注 方 法 不 断 应 用 于 临床 , 为N MI B C的 治疗 开辟 了新 的思 路 。本 文 对 非 肌 层 浸 润 性 膀 胱 癌 的治 疗 现 状 进 行 综 述 , 以期 对 临床 防治 膀 胱 肿 瘤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3 6 9 7 . 2 0 1 3 . 0 2 . 0 2 2
・
综述 ・
非 肌 层 浸 润 性 膀 胱 癌 的 治 疗 现 状
王 兴, 崔 曙 , 谷 君 卿
6 3 7 0 0 0 ) ( 川 北 医学 院 附属 医 院泌 尿 外 科 , 四川 南充
t ho ug h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 t h e r e a r e a c o ns i de r a bl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p a t i e n t s O c c ur r e c u r r e n c e a n d p r o g r e s s i o n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s o me n e w t r e a t — me n t s a nd i ns t i l l a t i o n me t h o d s h a v e b e e n a pp l i e d t o c l i n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 wh i c h p r o v i d e s o me n e w i d e a s f o r t h e me t h o ds o f NM I BC. Th i s r e v i e w f o c us e s o n t he c ur r e nt t r e a t me nt o f n o n— mu s c l e i n v a s i v e bl a d de r c a n c e r , wh i c h wi l l p r o v i de a n e w g u i d a n c e or f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疗的思考与展望膀胱癌是全球第十大常见恶性肿瘤,2018年中国新发膀胱癌患者82270例,发病率为5.8/10万[1]。
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占大多数,总体预后较为乐观,即使高危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也可达到70%~85%[2],但NMIBC的5年复发率高达31%~78%[3],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NMIBC 的生物学行为和表现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高危NMIBC是一种异质性较强的肿瘤,不论是复发(31%~78%)抑或进展(0.8%~45%)的风险均存在较大变异度[4],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既往T1期高危NMIBC临床研究中不同队列的临床治疗结果差异性较大。
T1期NMIBC患者确诊后的5年死亡率达10~34%[5],因此这类肿瘤具有侵袭性并威胁患者生命。
究其原因:其一,诊断因素,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或病理活检时,术者没有切到膀胱固有肌层,病灶体积过小或肿瘤基底烧灼导致病理诊断准确性受到影响等,以上因素导致T2期患者被低估,而误判为T1期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分析;其二,肿瘤生物学因素,侵袭性的病灶难以完全切除,进而出现疾病进展[6](图1)。
图1:T1期NMIBC进展的可能机制[6]T1期膀胱癌治疗上最具挑战之处在于如何及时、准确地辨别及区分卡介苗(BCG)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复发和进展的患者,以及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从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获益。
尽管已有基于膀胱黏膜肌层浸润性情况的亚分期预后模型(如T1a/T1b/T1c),但这些模型并未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对于具有侵袭倾向的T1期膀胱癌(例如二次电切时仍有T1期肿瘤,肿瘤脉管浸润,尿路上皮癌特殊组织学变异)需尽早进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
高危NMIBC在TURBT术后首选BCG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指南,推荐进行1~3年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7]。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推荐Ta高级别、T1和Cis患者,进行BCG膀胱维持灌注治疗[2]。
临床中T1LG的NMIBC较为少见,由于各指南的标准不一,患者的肿瘤情况亦不相同。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手术医生和病理医生进一步探讨。
高危NMIBC患者在BCG治疗期间出现肿瘤复发,是患者进展可能性较大的标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示作用。
BCG是高危NMIBC的标准治疗1976年,膀胱内灌注BCG首次被证实是治疗NMIBC的有效手段[8]。
直至今日,BCG依旧是中高危NMIBC辅助治疗的首选方式。
虽然研究表明,多种膀胱内灌注治疗的药物均可降低NMIBC复发率。
但在T1期高级别的NMIBC患者中,BCG的疗效尤为突出,优于阿霉素、丝裂霉素C等化疗药物[9,10]。
BCG治疗的亮点在于不但可以降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还可以降低肿瘤进展至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风险。
在一项5456例NMIBC患者的Meta分析中,50.1%的患者属于T1期,77%的患者接受了BCG的膀胱维持灌注治疗[11]。
研究结果显示仅使用BCG的诱导治疗,可以降低约27%的疾病进展风险(OR=0.73,95%CI:0.60~0.89,P=0.001),BCG诱导治疗联合维持治疗,可进一步降低疾病进展风险至37% (OR=0.63,95%CI:0.51~0.79,P<0.001)。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同样证实这一点,相比于表柔比星联合IFN-α2b治疗的患者,T1期NMIBC患者使用BCG治疗可显著延长5年无复发生存率(59% vs 38%,P=0.001) [12]。
一项发表于2014年的随机对照研究提示:高危NMIBC进行3年的BCG维持治疗可以达到最佳疗效;但对于中危患者,1年的BCG维持治疗即可[13]。
T1期NMIBC的治疗:根治性切除远远不够对于保留膀胱失败的NMIBC患者,根治性的膀胱切除术的地位现已明确。
然而,对于新诊断的T1HG(T1期高级别),立即(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之后)或早期(Re-TURBT之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例数近年有所增加。
根据SEER-Medicare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早年接受手术的T1HG的患者仅4.7%[14]。
近十年,T1期膀胱癌患者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比例,从1998~2000年的5.5%,上升至2010~2012年的9.9%[15]。
2010年发表的一项多中心的大型研究,纳入了1136例T1HG膀胱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尽管并不知晓患者从诊断至手术的时间,但结果显示33.4%的患者发现非器官局限性疾病,49.7%的患者进展至MIBC,16.2%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16]。
在中位48个月的随访时间中,35.5%的患者死于膀胱癌转移,提示患者预后不佳可能与肿瘤分期被低估,以及对病灶的侵袭性特点没有更进一步干预有关[17]。
图2:T1HG肿瘤的诊疗流程图[6]基于T1期患者疾病风险被普遍低估这一事实,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能较BCG灌注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不论是AUA还是EAU均建议对极高风险特征(如组织学变异、淋巴脉管侵犯,尿路上皮癌的特殊变异类型等)的T1HG患者进行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
但对部分高危NMIBC患者,到底采用保留膀胱的BCG灌注还是膀胱全切尚未形成共识。
例如:T1HG患者,经过BCG治疗后进展为T2或N1,说明治疗不充分;而对于根治术后pT0的患者,早期根治手术则应判定为治疗过度。
针对高危NMIBC患者,一项比较早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与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的可行性研究(BRAVO研究)正在进行之中[18]。
该研究拟随机化60例患者进入BCG组和根治手术组,且在研究全程严格地评估受试者生活质量(QOL),结果将有助于阐明T1HG患者是否需要尽早接受更积极的治疗。
BCG难治和无反应患者的新型药物探索BCG在使用过程中亦存在着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BCG短缺,由于制造和供应商有限,近几年国外普遍存在膀胱内灌注BCG治疗短缺的问题。
而国内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BCG的使用尚不普及,医生的应用经验较为有限,且患者治疗费用较高;第二,BCG作为减毒活菌剂,有非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患者因副作用拒绝使用或无法坚持使用BCG;第三,BCG治疗失败或治疗无反应。
根据患者对BCG治疗的响应不同,BCG治疗结局又进行了如下定义[19]:可喜的是,近几年BCG难治和无反应患者已经成为NMIBC药物研发的热点人群,开展了系列研究探索:(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KEYNOTE-057研究(NCT02625961)是旨在探索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治疗BCG无反应NMIBC的Ⅱ期临床研究[20]。
该研究入组的患者为对BCG无反应、拒绝或不适合膀胱切除术的高危NMIBC患者,乳头状的病灶需在入组前完全切除。
研究分为A队列(含CIS,伴或不伴乳头状病灶)和B队列(仅乳头状病灶,不伴CIS),分别入组130例患者。
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200mg,q3w)治疗,主要终点是A组的完全缓解(CR)率和B组的无病生存(DFS)率,次要研究终点为疗效持续时间(DOR),安全性和耐受性(图3)。
图3:KEYNOTE-057研究设计研究结果显示,41%的患者在首次评估达到CR,19%的患者CR持续时间达15个月(图4)。
基于该项研究结果,美国FDA批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BCG治疗无反应含CIS的NMIBC患者。
另一项由SWOG 发起的S1605研究探索了相同的人群,该研究结果显示,阿替利珠单抗治疗后42%的患者在首次评估达到CR,6个月的CR率维持再27%,数据情况与KEYNOTE-057研究相近。
图4:KEYNOTE-057和SWOG S1605的主要研究结果针对更早期的NMIBC,包括BCG治疗早期复发和未经BCG治疗的患者,PD-1/PD-L1抑制剂也在进行临床研究[21]。
在经BCG诱导治疗后复发的高危NMIBC患者中,KEYNOTE-676研究探索帕博利珠单抗联合BCG在既往BCG诱导治疗后仍含高危病灶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类似研究还有CheckMate-7G8研究和ADAPT-Bladder研究。
对于未经BCG治疗的高风险NMIBC,POTOMAC研究评估BCG 诱导治疗+维持治疗、BCG诱导治疗/维持治疗+度伐利尤单抗和BCG诱导治疗+度伐利尤单抗的疗效,类似研究还有ALBAN以及CREST研究(图5)。
这些研究的开展将解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延缓和降低早期NMIBC复发上的临床价值。
图5:PD-1/PD-L1单抗在早期高危NMIBC中的治疗探索(二)新型灌注药物新型灌注药物是NMIBC药物研发的热门领域。
部分药物在前期研究中展现了积极的临床结果。
Nadofaragene firadenovec (rAd-IFN/Syn3)是一种基于腺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通过膀胱灌注含干扰素α-2b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局部膀胱壁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抗肿瘤因子干扰素α-2b蛋白,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22]。
图6:rAd-IFN/Syn3的Ⅲ期研究设计研究中接受rAd-IFN/Syn3治疗的患者总共157人,其中107人含CIS,50人仅为乳头状病灶。
每三个月仅需要一次膀胱灌注(75ml,3x10^11病毒单位/ml)(图6)。
研究结果显示,在CIS组中,3个月CR率为53.4%,12个月CR率达到24.3%;43.8%的乳头状疾病患者无高级别癌复发生存达到48%(图7)。
本研究的停药率仅2%,总体来说,rAd-IFN/Syn3在高危BCG治疗无反应的NMIBC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耐受性。
图7:rAd-IFN/Syn3的高危复发率研究结果VISTA研究是一项评估Vicinium(一种靶向上皮细胞黏附因子的抗体偶联药物)治疗高危BCG无反应NMIBC患者的Ⅲ期研究[23](图8)。
图8:VICINIUM的作用机制及Ⅲ期研究设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CIS的CR率达40%,乳头状癌的无复发率(RFS)为71%;12个月时仍有17%的CIS患者维持CR状态,无进展或转移性疾病的发生;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良好,3~5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图9)。
基于该研究结果,美国FDA已经授予Vicinium快速审批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对BCG无反应的NMIBC。
图9:VICINIUM治疗BCG无反应NMIBC的主要研究结果总结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的病理变化过程,NMIBC 约占所有膀胱癌的70%~80%,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治疗NMIBC最主要的手段,但术后复发率高。
临床中,根据NMIBC 患者的疾病风险等级会推荐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或BCG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