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的解剖及MRI检查

合集下载

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上)

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上)


空蝶鞍与年龄有关,可引起空蝶鞍综合症,主要是垂 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可能的机理:鞍隔孔生理缺陷-过大,鞍上脑脊液搏 动使鞍上池脑脊液从扩大的鞍隔孔下疝,压迫垂体至
萎缩、变薄。
CT:垂体窝内脑脊液密度,不能与垂体囊肿区分。 MRI:垂体窝内脑脊液信号,垂体组织受压位于垂体窝的周围,视交叉下移。
垂体受压的部位不同,空蝶鞍的表现各异:
水肿
下丘脑:三脑室外侧壁和下 壁
胶质瘤
错构瘤 生殖细胞瘤 嗜酸性肉芽肿
颈动脉:海绵窦侧壁通过, 流空 动脉瘤 闭锁或闭塞 发育异常 海绵窦:静脉复合体,外侧壁 颅N 神经鞘瘤 感染性病变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动静脉瘘
脑膜:覆盖海绵窦,上外侧较内下 侧厚 脑膜瘤 转移性肿瘤 感染性病变:TB 非感染性病变:结节病 蝶窦/颅底骨:蝶窦含气、粘膜及骨 壁 蝶窦粘膜来源的癌:鳞癌、粘液囊

性激素腺瘤--阳萎。
垂体无功能腺瘤--视力障碍(失 明)。

8-27%的垂体瘤不引起症状,不 发病,常为偶然发现。

2)垂体瘤大小区分: 微腺瘤:直径≤l0 mm 小腺瘤:20mm≥直径﹥l0mm 大腺瘤:50mm≥直径﹥20mm
巨大腺瘤:﹥50 mm。
内分泌评价

内分泌检查对判断肿瘤的激素分泌重要。可对有内分 泌功能的肿瘤起定性诊断。

口干、多饮多尿—确定为中枢性尿崩症
垂体病变----结合临床表现

“停经(月经不调)、溢乳”

高泌乳素血症≠垂体泌乳素瘤(PRL瘤)
▪ 垂体PRL瘤 ▪ 颅咽管瘤 ▪ 垂体Rathke裂囊肿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蝶鞍增大及肿块
女,32 闭经3个月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经蝶手术入路评价
切层平 行于鼻 蝶线, 范围包 括蝶窦 和蝶鞍 区
二、垂体影像解剖学
✓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Rathke’s囊的向上移行。
腺垂体:
✓ 正常矢状位呈半月
或新月形,上缘形
态取决于鞍隔孔的
7天
妊娠前
大小和垂体功能状
态,冠状位呈长带

✓ 信号均匀,与脑组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内容提要
❖ 一、垂体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八、鞍区及鞍旁肿瘤的
❖ 二、垂体影像学解剖
鉴别诊断
❖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鞍区病变分析原则 ❖ 五、垂体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 六、垂体肿瘤治疗后随访 ❖ 七、神经垂体病变影像诊断价值
✓ 1、鞍内肿瘤 ✓ 2、鞍上肿瘤 ✓ 3、鞍旁区肿瘤
✓ 正常垂体柄偏位是由于正中隆起中心和蝶鞍中心不位于同一纵切面上, 当该两中心点位于同一纵切面上时, 垂体柄发生偏位则称垂体柄移位
垂体后叶的偏位 ,为正常发育变 异,不要误为肿 瘤,发生率为 21.4%
垂体后叶强化早于垂体其它部,最后整个垂体均匀强化。
SE T1WI
频率SE编T码1W方I向(f/:s) SI
垂体激素分泌细胞团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分布
垂体前叶
✓ 两侧叶: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为主 ✓ 中间部: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DH和催产素
✓ 垂体的血供 ✓ 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
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 垂体两侧叶
垂体组织的序贯强化方式与其血液供应有关
✓ 部分性空蝶鞍:小于4mm,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 空蝶鞍:垂体受压菲薄位于鞍底,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蝶鞍可扩大

垂体病变MRI诊断

垂体病变MRI诊断

垂体病变
垂体发育低下 和 垂体侏儒 (pituitary hypoplasia & dwarfism)
垂体增生 (pituitary hyperplasia)
垂体腺瘤 (pituitary adenoma) 垂体囊肿 (Rathke’s cleft cyst) 空泡蝶鞍 (empity sella turcica) 垂体炎症 (inflammation & infection)
典型征象:
“8”字或“雪人”征 少见征象:分叶状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垂体大腺瘤
信号特点:
T1:与GM等信号,垂体后叶移位(80%)或消失 (20%),海绵窦受侵犯
T2:与GM等信号,囊变或出血信号改变 C+:多呈早期显著不均匀强化;某些可见轻度
硬膜增厚“尾”征
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蝶鞍MRI解剖
III IV
V2
海绵窦
视N
颈内A
蝶窦
VI V1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正常垂体的MRI测量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性=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垂体的高度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Rathke囊肿
MRI信号特点:
T1:50%低信号,50%高信号 T2:70%高信号,30%等低信号 Flair:高信号 T1+C:无强化,周围受压垂体组织呈边缘
强化
第七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F/38 Ratheke’s囊肿
第七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一点 三十三分。

垂体病变的MRI诊断 ppt课件

垂体病变的MRI诊断 ppt课件

2020/11/13
13
垂体周围结构
颅神经(Cranial nerves, CNs)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 CN3) 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CN4) 展神经(Abducens nerve, CN6)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 CN5)
口腔顶的上皮(Rathke囊) 功能:
嗜酸细胞:STH, LTH 嗜碱细胞:ACTH, TSH, FSH, LH, etc 嫌色细胞:功能不清
2020/11/13
9
垂体的解剖
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 NH)
垂体后叶,占1/5 包括:垂体后叶、漏斗柄、灰结节正中突 起源:胚胎前脑(间脑) 功能:储存血管加压素、催产素
2020/11/13
III IV V2
海绵窦
视N
颈内A
蝶窦
VI V1
18
正常垂体的MRI测量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性=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垂体的高度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2020/11/13
19
垂体病变
垂体发育低下 和 垂体侏儒 (pituitary hypoplasia & dwarfism)
可为局灶结节状强化
2020/11/13
27
F/18 圆脸,月经不规律
2020/11/13
28
F/18 垂体增生
2020/11/13
29
57885
F/23 甲低,闭经,紫纹
2020/11/13
30
12mm
2020/11/13
F/11 甲低治疗前
31

垂体

垂体
鞍上多见。多数肿瘤呈较均匀低密度灶。另外少 数呈低、等密度混合灶,极少数呈均匀或不均匀 高密度灶,原因是病灶内所含的角蛋白和钙质有 关。钙化常见,约45%-85%,蛋壳样、弧形或块 状。2.其他表现:蝶鞍的改变,鞍上池及第3脑室 改变。
• 增强:实质部分及囊壁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
MR表现
• 依据肿瘤内不同结构、特别是瘤腔内容物不同具有不同表
手术:术中见肿瘤肉红色,质软,囊变,向外侧挤压双侧颈 内动脉、视神经及视交叉,由鞍内向三脑室生长。 病理:鞍内颅咽管瘤。

腺瘤和颅咽管瘤鉴别
• 腺瘤年龄多在15岁以后,多无发育迟缓等
垂体低功能改变,视野改变多为典型双颞 偏窄,眼底改变以原发灶视神经萎缩多见。 蝶鞍扩大多为球形,肿瘤钙化少见。
垂体
1. 垂体是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可分泌
多种激素,调控其他多种内分泌腺。
2. 垂体位于垂体窝内,前后径1.0cm,横经
1.0-1.5cm,高0.5cm
3.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包块
远侧部、中间部、结节部,神经垂体包块 漏斗及神经部
结节部 中间部
中间
远侧部
漏斗 神经部
鞍区的正常解剖(左图:正中矢状面解剖示意图;右图:MR正中矢状面 T1WI): (A =腺垂体, B = 神经垂体, C =垂体柄, D = 视交叉, E = 灰结节, F =
血红蛋白。
• T1低、高两种成分分离成层,T2呈高信号,瘤体内有液体
及脂类成分。
颅咽管瘤复发
病例特点: 1.中青年男性,35岁,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 2.查体见:下丘脑症状明显,出现睡眠增多,视力出现障碍。查体提供 的资料太少
查体见:下丘脑症状明显,出现睡眠增多,视力出现障碍。 查体提供的资料太少。 头部MRI见:病变定位在鞍上,体积大呈球形,占据鞍上 池,脚间池消失,周边的结构移位,中脑及脑桥上部受压, 三脑室上移,冠状位置见三脑室被推移向左上方,幕上脑 室系统明显扩张。在T1WI上,病变呈低信号为主,期间 见散在的点状更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见病 变明显强化,期间散在不均匀点片状低信号区。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ppt课件

垂体病变MRI诊断思路ppt课件

前叶分泌生长激素、促性激素、促甲状腺、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及催乳素等;
后叶分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 垂体柄为垂体与下丘脑及各靶器官之间联系的通道。
8
cvc
垂体腺 参考图是通过蝶鞍、垂体的大脑冠状面解剖 图。 它通常是女性比男性发达,女性腺垂体的边 界往往是凸的,而男性通常是凹。 垂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肿瘤是垂体腺瘤,垂 体Rathke囊肿、颅咽管瘤。
细菌或真菌在蝶窦炎症过程可以通过传播颅 内海绵窦。
17
18
正常垂体的MRI测量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性=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Anne G Osborn, Brain, 2004, AmirsysTM
青春期,更年期妇女垂体高度较高
垂体的高度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2
间脑的背面
3
垂体结构

前叶(腺垂体)(80%):远侧部、中间部、结节部 后叶(神经垂体):神经部、漏斗部 中间部
4
垂体的一般结构
乳头体 正中隆起
腺 垂 体 结节部 中间部 远侧部
视交叉
垂体柄
神经垂体 漏斗 神经部
垂体前叶
垂体后叶
5
腺垂体
远侧部 ——垂体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 垂体后叶
神经部
cvc
海绵窦
海绵窦是一个成对的复杂的静脉通道。 海绵窦外侧有第III(动眼神经),IV(滑 车),V1和V2(三叉神经)。 内侧有第六颅神经(外展)和位于尾部的颈 内动脉。 发生在海绵窦的最常见的病症包括颅神经的 炎症、神经鞘瘤,还可导致血栓形成(海绵 窦血栓性静脉炎)、颈动脉海绵窦瘘。
14
15
cvc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
内容提要
❖ 一、垂体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八、鞍区及鞍旁肿瘤的
❖ 二、垂体影像学解剖
鉴别诊断
❖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鞍区病变分析原则 ❖ 五、垂体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 六、垂体肿瘤治疗后随访 ❖ 七、神经垂体病变影像诊断价值
✓ 正常腺垂体的高度:矢状位和冠位均 可测量。
✓ 正常垂体的高度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最大高度根据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 “6,8,10,12(mm)原则”: 6mm:婴儿和儿童 8mm:正常成人 10mm:青春发育期、哺乳期妇女 12mm:孕后期和产后妇女
✓ 正常垂体的最小高度不应小于4mm
Kitamura E,etal. AJNR 2008,29:1257– 60
垂体瘤的临床评价
闭经-溢乳:>81.7%可能有肿瘤,>1年增至94%。
闭经:43.8%可能有肿瘤。 症状评价 月经紊乱伴溢乳:21.4%可能有肿瘤
溢乳:17.2%可能有肿瘤。
月经紊乱:肿瘤的可能性较小(12.5%)。
✓ 常结合内分泌检查来评价症状学改变。
✓ PRL增高的药物性原因:消化道药物、镇静药物、降
鼻咽癌颅底侵犯,累及垂体
垂体组织破坏提示为恶性病变
肺 癌 颅 内 及 鞍 区 转 移
✓鞍区转移性肿瘤,
较少见(1%),鞍
上下同时存在,垂体
破坏性改变,其它区
域常合并转移病灶
(二)垂体的高度
1、垂体高度增大:垂体高度大于相应标准(681012准 则);区分生理性增生、反馈性增生和垂体肿瘤
生理性增生: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垂体由于内分泌激素 需求增加,垂体增高,以正中结节部隆起,两侧对称,强 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注: ACTH、皮质醇节律(正常节律存在)、 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 甲状腺激素、TSH 性轴(雌激素、FSH、LH)
三.其它血糖、OGTT、Hb、Bp、血钠、PTH 四.CT、MRI:垂体MRI、肾上腺CT 甲状腺超声(如果是功能下 降,呈萎缩表现)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病史、症状、体检,实验室,影像
4.垂体危象: 各种应激,危重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临床呈现: ① 高热型(>40℃); ② 低温型(<30℃); ③ 低血糖型; ④ 低血压、循环衰竭型; ⑤ 水中毒型; ⑥ 混合型。
五.实验室检查
一.周围内分泌腺激素不足
性腺功能:雌二醇↓、孕酮↓、睾酮↓,无排卵体温
改变,T↓,精子数量减少。
1、术后: 垂体性肿瘤术后及经外照射或鞍内 植入同位素钇或金后可使鞍区粘连,脑 脊液引流不畅,导致蛛网膜甚至第三脑 室前下部疝入鞍内。 2、感染: 鞍区局部的感染、外伤等发生蛛网 膜粘连,导致脑脊液压力增大,使蛛网 膜疝入蝶鞍腔内
空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 ESS):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视力减退,鼻溢, 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压力增高等表现 内分泌系统症状:因垂体受压引起肾上腺 皮质功能减退症状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Hypopituitarism
一.基础知识
1.解剖:成人垂体重约0.5-0.7g,位于 颅底蝶鞍窝内,外面被有坚韧的硬脑膜, 顶部以硬脑膜内层形成的鞍隔与颅腔隔 开。
垂体解剖复习:
尺寸: 左右 9-12mm 前后 7-9mm(10*9*6) 高度 6-9mm 0.5 g 前叶--- 垂体上动脉 后叶--- 垂体下动脉
正常人垂体位 于蝶鞍内,上 方有鞍隔覆盖, 其中央有一个 孔洞由垂体穿 过,所以蝶鞍 内由垂体占满, 无蛛网膜及脑 脊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300192
窦。 1.3 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垂体前叶约占垂体的 3 / 4,主要由腺上皮细胞构成,细胞 类型多。按细胞的组织学染色情况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 细胞、嫌色细胞。垂 体 前 叶 嗜 酸 性 细 胞 分 泌 生 长 激 素、催 乳 素;嗜碱性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激素、促甲状腺 激素、促黄体激素和促卵泡激素;嫌色细胞无内分泌功能。
垂体各径线的测量:在正中矢状位 T1WI 片上测量垂体 中央高径和最大长径,在冠状位片上测量垂体宽径。垂体体 积的计算方法,一般按椭圆体的计算公式—1 / 2(长径 X 高径 X 宽径)。垂体的体积随年龄增长有减小的趋势,表现为高 径和宽径的减 小,而 长 径 随 年 龄 无 明 显 变 化。 Terano[5]等 测 量结果:中青年人垂体高径 6 . 2mm、宽径 13 . 9mm、长径10 . 1 mm,体积 426 . 7mm3;老年垂体高径 4 . 9mm、宽径 11 . 2mm、长 径 10 . 4mm,体积 281 . 8mm3。垂体体积随年龄变化的回归方 程:y = - 2 . 94X + 52(6 r = 0 . 55,! < 0 . 01)。
二维扫描技术中为避免交叉伪影而常采用厚层扫描,易 导致小病变遗漏。为更好地显示小病变,可采用三维快速梯 度回波成像无层间距扫描技术。技术参数为:TR / TE30 / 9,层 厚 0 . 75mm,间隔为重叠层厚的 10% ,40 层,平均激励次数 2 次,矩阵 192 X 256,FOV18cm,翻转角 20 。 3 正常垂体的 MRI 表现 3 . 1 正常垂体的常规 MRI 表现
垂体柄是自第三脑室的下丘脑到垂体上缘中部间的线
状结构,在常规 T1WI、T2WI 上信号强度同垂体;增强扫描垂 体柄明显均一强化。冠状位上其走行一般居中,但有时可略
偏斜;矢状位上其自后上向前下斜行;轴位上,垂体柄位于鞍
上池中部、视交叉的后方,呈类圆形,近正中隆起段比插入部
略粗。垂体柄的直径约 2 . 5 ~ 3 . 5mm,而插入部的直径为 2 . 0
~ 25mm,超过上述数值视为异常。
3 . 2 正常垂体的动态 MRI 表现
垂体的动态 增 强 表 现 可 反 应 垂 体 的 血 供 情 况。 动 态 扫
描时对比剂首先到达垂体后叶,而后到达漏斗干,最后到达
垂体前叶。正常 情 况 下,垂 体 后 叶 由 垂 体 下 动 脉 直 接 供 血,
漏斗干由垂体上动脉供血,垂体前叶由垂体门静脉供血。相
人垂体后叶开始强化时间延迟 4 . 5 ~ 9 . 2s,且强化持续时间
延长,可达 23s;同时垂体前叶强化延长 32 . 2 ~ 64 . 4s。有垂体
强化延迟的 CDI 患者有可能发展为垂体前叶功能低下,且垂
体体积减小。故垂体动态 MRI 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当神经垂体柄先天性发育不良时,垂体前叶完全强化时间延
对于供应漏斗干的垂体上动脉而言,垂体下动脉发出的部位
在颈内动脉的更近心端,因此,垂体后叶强化早于漏斗干,而
由门脉供血的垂体前叶强化最迟。以前文献中,对垂体强化 时间的定义含糊不清,Maglnie[9]将直窦作为垂体结构强化时
间的一个可靠的时间参考点。正常情况下,直窦与垂体后叶
同时强化,强化在注射对比剂后第 9 . 2 ~ 18 . 5s,垂体前叶完
矢状位 T1WI 上,垂体后叶呈短 T1 高信号。关于垂体后 叶高信号(Posterior pituitary briglt signaI,PBS)形成的机制,目 前多数学者[8]认为 PBS 与垂体后叶贮藏的运载垂体后叶激 素的蛋白 - 肽类复合物有关。许多学者将 PBS 消失作为尿 崩症的表现。但在正常人群大约有 10%(0 ~ 20%)缺乏 PBS, 且随年龄增长 PBS 的检出率有所下降。Terano 等观察了 59 例老年人(年龄 70 ~ 85 岁,平均 82 岁),29% 缺乏 PBS;对照组 为 41 例中青年人(年龄 19 ~ 59 岁,平均 34 岁),PBS 显示率为 100%。因此,在解释 PBS 缺乏时,应慎重。正常人 PBS 不显 示的原因,主要包括成像技术(如扫描的角度、层厚、鞍背脂 肪信号的干扰等)和垂体腺解剖变异(如垂体后叶体积太小 或位置异常)。 3 . 1 . 3 正常垂体柄的 MRI 表现
迟 32 . 2 ~ 41 . 4s。 Maglnie[10]报道 4 例 CDI 病人垂体后叶延迟强化提示垂
体血供异常,其中 3 例垂体柄增粗。他认为垂体柄的异常可
全强化的时间为 22 . 2 ~ 25 . 9(s < 30s)。关于静脉窦与垂体后
叶同时强化的原因,Maglnie 认为可能与大口径的静脉血流
速度比细小的垂体下动脉的灌注更快有关。
垂体后叶强化开始时间超过 20s,垂体前叶强化开始时
间超过 30s,即 提 示 垂 体 动 脉 和 门 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脉 的 血 管 结 构 异 常。 Maglnie[10]发现中枢性尿崩症(centraI diabetes insipidus,CDI)病
1 垂体的解剖、血液循环和内分泌功能 垂体(hypophsysis / pituitary giand)位于中颅窝底蝶鞍内,借 垂体柄与丘脑下部相连。垂体被鞍隔分为鞍隔上部和鞍隔 下部。垂体柄在 鞍 隔 上 部,鞍 隔 下 部 是 内 分 泌 的 主 要 部 分, 呈横椭圆形,外面包以由硬膜构成的被囊。 1 . 1 垂体的解剖[1] 根据垂体的发生和结构特点,可将其分成腺垂体(adenohypophysis)和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两大部分。腺垂体包 括:远侧部、结 节 部 和 中 间 部。神 经 垂 体 包 括:神 经 部、漏 斗 干和正中隆起。神经垂体含有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似的垂体 细胞和从丘脑下部神经细胞发出的神经纤维。一般将结节 部和远侧部合称为垂体前叶,中间部和神经部合称为垂体后 叶,漏斗干 和 正 中 隆 起 合 称 为 漏 斗( infundibuium),结 节 部 包 绕漏斗干合称为垂体柄(pituitary staik,PS)。 文献报道[2]国人断面标本的垂体柄从后上斜向内下,类 似圆柱型,上端粗与丘脑相连,下端细插入垂体上缘,从上向 下均匀变细,断面标本测得垂体柄插入垂体上缘中后 1 / 3 占 94% 。垂体柄视交叉处的横径为 3 . 08mm,插入处的横径为 2 . 00mm。 1.2 垂体的血供 垂体动脉包 括 垂 体 上 动 脉 和 垂 体 下 动 脉。垂 体 上 动 脉 由脑底 Wiiiis 环发出,多数学者认为其不是单支,平均支数 2 .2 支(1 ~ 5 支),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和垂体柄上部,有一支 小梁动脉达垂体远侧部。垂体下动脉由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发出或起自颈内动脉脑膜垂体干,分内、外支,主要分布在垂 体后叶和垂 体 柄 下 部,入 垂 体 后,与 对 侧 垂 体 下 动 脉 吻 合。 垂体上、下动脉间有吻合。 垂体门静脉(hypophyseai portai system)是下丘脑分泌的调 节垂体激素的各种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到达垂体远侧部的 直接通道。垂体门静脉是指正中隆起和漏斗干区域的毛细 血管网汇集而成的若干小静脉,其下行至垂体远侧部,按其 行程分为长门静脉和短门静脉;而后在垂体远侧部其再次形 成毛细血管网。第二次毛细血管网汇集才形成垂体静脉。 垂体静脉有数 条,很 短,出 腺 体 后 立 即 注 入 邻 近 的 静 脉
常规 T1WI、T2WI 上,正常垂体前叶组织表现为与大脑皮 质相同的信号强度;垂体后叶组织表现为短 T1 等 T2 信号,与
解剖与临床 2004 年第 9 卷第 2 期 Anatomy and CIinics VoI . 9 No. 2
125
脂肪组织表现近似,但 T1 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不受影响。 增强 MRI 扫描垂体组织明显均一强化,不能区分前、后叶。 3.1.1 正常垂体的形态和大小
需要指出,由于 在 垂 体 与 蝶 窦 间 存 在 气 体 界 面,局 部 共 振频率漂移导致大量磁敏感性伪影(鞍底区高信号)和几何 变形(蝶窦的“尖头型”或“双尖头型”变形),加之鞍底和鞍背 的松质骨内脂肪组织形成的化学位移伪影,均可干扰垂体微 小病变的检出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磁敏感性伪影和化学 位移伪影取决于扫描的采样频带宽度、主磁场方向及蝶窦分 隔的表现。Sakurai 等[7]用体模证实扫描的采样带宽愈窄,磁 敏感性伪影愈重,化学位移的程度愈明显,但图像的信噪比 高。化学位移的方向指向读出梯度场的方向,上述伪影在梯 度回波序列比自旋回波序列更明显,高场强 MR 机尤甚。 3.1.2 垂体后叶高信号
FSE 序列:TR / TE / NEX = 567 / 14 / 2,回 波 链 长 度 8,层 厚 3mm,间隔 0 . 3mm,FOV20cm,距阵 192 X 256,扫描 3 层,每帧图 像的实际采集时间为 29s。ROI 为 1 ~ 2mm2。
Turbo - FLASH 序列:TR / TE / Fiip 6 . 5 / 3 / 8,TI 600ms,激励 1 次,层厚 6 ~ 10mm。矩阵 128 X 128,FOV 25cm,每帧采集时 间 3 . 7 ~ 4 . 6s,在 90s 内共获 20 帧图像,每帧间隔 1 ~ 2s。Gd - DTPA 0 . 1mmoi / kg,注射流率 2 ~ 3mi / s。 2 . 3 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成像[4]
在正中矢状位 T1WI 上,以鞍结节和后床突连线为参照, 按垂体上缘的形态和垂体高度将正常垂体分为 3 型:A 型, 垂体上缘轻度上凸或平直;B 型,垂体上缘轻度下凹,垂体高 度 > 3mm;C 型,垂体上缘明显下凹,垂体高度 < 3mm,称为 “空蝶鞍”。随着年龄增长,垂体的形态有从 A 型向 B 型演变 的趋势,并且在老年人 C 型比例增加,这种由 A 型向 B 型及 C 型演变的趋势属于正常生理性老化过程。根据 Terano[5]研 究,A 型垂体,在青年人多见,占 73% ,在老年人为 41% ;B 型 垂体,老年人比中青年多见,前者为 41% 而后者仅占 27% ;C 型垂体,在老年人中比例增多,可达 19% ,且女性多于男性。 由于“空蝶鞍”的诊断标准不同,所以报道的尸检“空蝶鞍”的 发现率差异较大,为 5% ~ 2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