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连接的以太网用于4G移动回传网络

合集下载

PTN初始化配置实验报告

PTN初始化配置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题目:PTN分组交换技术
络保护、故障定位、故障快速恢复、操作维护等方面压力;而PTN网络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链路的利用率,显著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三、实验步骤
1、实验组网方式及参数配置如下图所示:
2、连线说明:
将三台6220 设备参照网络拓扑图的接口(即每台设备业务板的gei_5/1和
gei_5/2)
用光纤相连;
将三台6220 设备主控板的QX口连接到交换机;
将交换机连接到服务器;
将三台6220 设备主控板的CON口连接到服务器。

3、配置参数:
配置参数如下表所示:
4、实验配置
5、实验结果验证
通过在6220_NE3上ping 6220_NE1和6220_NE2的环回地址,能够ping 通,证明
网络
初始化配置成功。

6、实验总结
PTN的优点有很多,例如它有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端到端的组网能力,它能够提供“柔性”传输管道,更加适合于IP业务特性;同时它可以支持多种基于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点对点连接通道;它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管理和维护机制,具有点对点连接的完整OAM功能,保证网络具备保护切换、错误检测和通道监控能力;网管系统可以控制连接信道的建立和设置,实现了业务QoS的区分和保证等。

PTN、CE、OTN概述

PTN、CE、OTN概述

MPLS-TP完全继承了MPLS-TE的面向连接的特性,通过集中网管或控制平面建立MPLS Tunnel。另外,MPLS-TP建立的是静态传送管道,不需要动态路由刷新,仅受链路状态变化和业务配置影响,消除了动态路由刷新造成的故障扩散和路由震荡的影响。
PTN通过双向LSP支持双向业务。双向业务能够保证时延、传送路径的一致性,连接数量降低一倍。
硬件实现端到端高性能OAM机制
PTN最突出的优势是其高性能的层次化的OAM机制,实现在复杂网络拓扑下实时、精确的故障定位功能,克服了IP/MPLS网络在故障检测、故障定位、告警抑制等方面的缺陷。
MPLS-TP分别针对伪线层、LSP隧道层、和MPLS段层定义层次化的OAM报文处理机制,通过对分层网络的支持,上层OAM信息能够自动顺序下插到下层链路,使状态传递和告警抑制具有了协议基础。
LSP隧道层嵌套多个同路由的PW业务路径,在传送组网过程中屏蔽物理链路层的限制,实现带宽分配、灵活调度、端到端的故障隔离功能。MPLS-TP采用在MPLS VPN网络中成熟应用的MPLS Tunnel技术,在传送过程中确定流向和流量,构成端到端传送通道。
段层对应一段独立的光纤线路或波长等底层物理链路,监视链路的状态、性能,为上层网络无差错传送提供服务。
交换机和低端路由器普遍采用共享内存或共享总线架构,其集中存储转发机制存在性能瓶颈,总线冲突或内存读取时间的限制决定了其时延、抖动较大(一般在毫秒量级),存在丢包现象,不能保证严格的QoS优先级。
面向连接组网保障完善的QoS机制
端到端的QoS需要采用面向连接的组网技术。在承载高QoS业务的专用IP承载网络中,为了避免动态路由造成的流量、流向无序变化对QoS的影响,IP路由器采用面向连接的MPLS-TE技术,通过集中路径规划、带宽预留,确保IP业务的QoS。

MPLS-TP OAM 的国际标准之争 - ccsaorgcn

MPLS-TP OAM 的国际标准之争 - ccsaorgcn

14MPLS-TP OAM 的国际标准之争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 李 芳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MPLS-TP 技术背景和国际标准进展,然后说明了CCSA 在PTN 标准研究方面的工作和我国运营商的网络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MPLS-TP OAM 的国际标准之争,从应用场景、功能要求、技术方案和产业成熟度等方面阐述了基于Y.1731 OAM 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MPLS-TP 操作管理维护(OAM) 分组传送网(PTN) 标签交换路径(LSP)1 MPLS-TP 技术背景和国际标准进展MPLS-TP 是传送和数据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适应业务IP 化、网络分组化的主流技术,近年来受3G 和LTE 移动回传、三网融合等市场应用需求驱动,成为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兴热点,但其国际标准化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具体如图1所示。

MPLS-TP 技术的前身是传送-多协议标签交换(T-MPLS),ITU-T 自2005年开始开发T-MPLS 技术标准,已开发出包括体系架构、设备、保护倒换和操作管理维护(OAM)的一整套标准,但该项工作因受到IETF 的强烈反对而停滞,理由是T-MPLS 修改了IETF 的MPLS 协议——OAM 的标签14而严重影响互联网发展。

图1 MPLS-TP 的国际标准化历程从2008年4月开始,ITU-T 和IETF 正式合作开发MPLS-TP 标准,IETF 主导协议开发,ITU-T 负责传送需求,原定2009年9月完成标准开发,但至今已拖延一年半尚未完成。

主要原因是在传送和数据领域,对MPLS-TP的网络环境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T ‐MPLSIP/MPLSIETF 专家反对T ‐MPLS 标准对MPLS 协议的修改,理由是MPLS 协议应由IETF 开发,T ‐MPLS OAM 采用标签13影响MPLS 协议互通,严重损害互联网;T ‐MPLS 标准逐步受阻停滞。

浅析中国移动PTN 和中国联通IP-RAN 网络建设的区别

浅析中国移动PTN 和中国联通IP-RAN 网络建设的区别

浅析中国移动PTN 和中国联通IP-RAN 网络建设的区别作者:刘彦军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5年第15期刘彦军山西省邮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文章简述了PTN 技术和IPRAN 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对分组传送网技术的不同选择和原因,以及两大运营商各自网络建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PTN IP RAN 网络建设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业务也加速IP 化,点到点的现有城域承载网连接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多点到多点基于IP 机制连接的分组传送成为传送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此背景下,PTN 技术和IP RAN 技术作为新兴的分组传送业务平台应运而生,并迅速受到业界领先电信设备厂商的大力追捧。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根据基础网络的差异对分组承载网技术进行了不同的选择。

二、PTN、IP RAN 技术原理及应用2.1 PTN 技术方案PTN 即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简称。

就是通过分组实现传送单位,以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为主要业务,集合了IP、ATM、TDM 业务等的一种先进的传送技术。

PTN 最初采用了二层面向连接技术,基于这种技术进行设计与开发,不仅使PTN 具有了组播、统计复用等二层设备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了以太网端到端业务以及宽带规划功能等,在网络故障定位、业务传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信息化发展,在业务需求的带动下,PTN 逐渐向着三层功能方面发展,通过升级等手段,使PTN 能够提供更加完善的L3 处理功能。

2.2 IP RAN 技术方案IP RAN 即IP 无线接入网(radio acess network)简称。

主要是针对于基站应用场景进行优化和定置的设备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的提升OAM 仿真、保护等能力,IP RAN 网络分层通常用为本地传输网三层结构。

三、PTN 与IP RAN 技术对比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接口方面,PTN 技术以及IP RAN 技术在本质上没有差别。

PTN概况

PTN概况

承载技术的选择
现有网络面对快速发展的新业务都有不同的缺陷!
PTN的引入
PTN与别的承载技术的关系
PTN性能、功能的比较
SDH帧和PTN帧的比较
运营商的情况
,提出IAN技术
PTN标准情况
国际标准
国内标准标准
没有设备标准 正在制定技术标准
PTN总体要求草案 设备要求草案
现状: 没有统一的标准! 设备厂家在按 用户要求定制相应功能!
理论上,支持无穷的标签嵌套。从而提供无 限的业务支持能力,MPLS的最大魅力。
采用T-MPLS的PTN层次化结构
T-MPLS的层次化结构
tunnel
Tunnel mode
T-MPLS映射实例
NNI采用以太网接口
MPLS网络
MPLS 标签转发过程
LSP形成的过程
PWE3
由于IETF PWE3工作组在TDM业务透传标准制定方面起主导作 用,其制定的TDM业务透传标准最为完整,因此成为该领域主 流标准,下面将通过对TDM PWE3技术方案的分析来介绍TDM 透传技术。
PTN PWE3
PWE3(Pseudo Wire Edge to Edge Emulation) 端到端的伪线仿真,是 一种端到端的二层业务承载技术。 PWE3 在PTN 网络中, 可以真实地模仿ATM 、帧中继、以太网、低 速TDM 电路和SONET/SDH等业务的基本行为和特征。 PWE3以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为信令,通过隧道(如 MPLS 隧道)模拟CE(Customer Edge)端的各种二层业务,如各种二 层数据报文、比特流等,使CE端的二层数据在网络中透明传递。 PWE3可以将传统的网络与分组交换网络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用和网 络的拓展

城域通信网中IPRAN技术的重要性及选择分析

城域通信网中IPRAN技术的重要性及选择分析

城域通信网中IPRAN技术的重要性及选择分析作者:孙小进来源:《消费电子·理论版》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速度也越来越快。

IPRAN技术成为继MSTP技术后新的城域通信网组网技术,作为3G高速网络的重要支撑,IPRAN技术可以包括两种形式,即PTN方式和路由器方式,两者之间的核心技术逐渐趋于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针对IPRAN技术在城域通信网中的应用,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用性和经济性,对两种形式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分析。

关键词:城域通信网;IP;RAN技术;重要性;选择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4-0000-02IPRAN技术,是未来移动承载网的重要演进方向,而网络IP化则成为近年来电信运营商网络发展中最大的一个趋势,随着3G和LTE等业务的部署与发展,数据业务已成为承载主体,其对带宽的需求在迅猛增长,传统的MSTP城域通信网组网模式的网络扩容难以支撑,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IPRAN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IPRAN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送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开出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即专注于终端接入、灵活配置以及多业务的城域网络传送技术和着眼与高速度、远距离传送的骨干网络传送技术。

在骨干网络中,光纤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城域通信网方面,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加,移动数据流量不断增大,回传业务对于城域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同步传输技术逐渐向着IP化的方向发展。

RAN,是指无线网络中负责无线基站至传输汇聚节点之间的传输网络,可以称为移动回传网,是移动传送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IP化的移动回传需求,是IPRAN技术发展的动力和前提,使无线基站的数据业务无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以实现与移动汇接局的互联,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本)形考作业答案整理

计算机网络(本)形考作业答案整理

计算机网络(本)形考作业答案选择题形成性考核一: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B. 资源共享2. 网络资源子网负责C. 信息处理3.通常按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三种。

B. 城域网4.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有利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网络的A. 通信子网5.为了简化计算机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有利于网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把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C. 资源子网6.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通信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和广播式传输网络两种。

D. 点对点传输网络7.是面向连接的协议,用三次握手和滑动窗口机制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和进行流量控制。

C. TCP8.协议规定网际层数据分组的格式。

B. IP9.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需要指定一套复杂的协议集。

对于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来说,最好的组织方式是D. 层次结构模型10.在ISO/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C. 路由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连11.用于将MAC地址转换成IP地址的协议一般为D. RARP12.是计算机网络层次模型中每一层中用于实现该层功能的活动元素,包括该层上实际存在的所有硬件与软件,如终端、电子邮件系统、应用程序、进程等。

C. 实体13.网络协议由语法、()和语序三大要素构成。

C. 语义14.是OSI 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直接面向原始比特流的传输。

B. 物理层15.负责建立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链路,提供节点间可靠的数据传输。

B. 数据链路层16.是OSI 参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负责为用户的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D. 应用层17.协议,它源于ARPANET网,现在已经成为Internet互联网的通信协议。

A. TCP/IP18. TCP/IP 协议简化了层次设备,由下而上分别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应用层。

PON技术及其组网原则

PON技术及其组网原则

PON技术及其组网原则摘要:本文在简述PON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与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PON技术分类以及在FTTX中的应用特点,着重说明PON技术网络规划中需要遵守的组网原则。

关键词:PON;OLT;ONU;ODN;EPON;GPON1PON网络定位接入网作为连接电信网和用户网络的部分,主要提供将电信网络的多种业务传送到用户的接入手段。

接入网是整个电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信网的“最后一公里”,是整个电信网中技术种类最多、最为复杂的部分。

电信业务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接入网也必须向着宽带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传统语音业务逐渐被移动、VOIP蚕食,宽带业务成为给固网运营商带来收入的主攻方向,运营商希望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体验来吸引用户。

业务的发展尤其是视频类业务的逐渐推广,使用户对网络带宽和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光纤成本的下降,网络的光纤化成为发展趋势,原来主要用于长途网和城域网的光纤也开始逐步引入到接入网馈线段、配线段和引入线,向最终用户不断推进。

1.1PON网络架构一个典型的PON系统由OLT、ONU、ODN组成。

OLT放在中心机房,ONU 为用户端设备。

ODN是光配线网,主要由一个或数个分光器来连接OLT和ONU,它的功能是分发下行数据并集中上行数据。

OLT既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又是一个多业务提供平台,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

OLT除了提供网络集中和接入的功能外,还可以针对用户的QoS/SLA的不同要求进行带宽分配、网络安全和管理配置。

分光器是一个简单设备,它不需要电源,可以置于全天候的环境中,一般一个分光器的分线率为2、4、8、16和32,并可以多级连接。

PON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PON中的ONU采用了技术成熟而又经济的以太网络协议,在中带宽和高带宽的ONU中实现了成本低廉的以太网第二层或第三层交换功能。

对于光纤到家(FITH)的接入方式,ONU可以不需要交换功能,从而能在极低的成本下为终端用户分配所需的带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连接的以太网用于4G移动回传网络
作者:Ralph Santitoro,Fujitsu Network Communications公司
通过综合无连接以太网和SONET/SDH的优点,面向连接的以太网提供了高带宽利用率、可扩展性、严格的QoS和高可用性,很适合移动回传网。

高速无线数据业务不断激增。

WiFi在家庭和企业中广泛普及,而由宽带4G(第四代)无线技术带来的移动性则预计比WiFi更为普遍。

新的4G无线技术,尤其是长期演进(LTE)技术,将会带来有线电信网络基础设施所无法预计的需求。

这些基础设施是指从基站节点到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回传网络,它连接到因特网和话音网。

目前的3G回传网设施,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T1或E1电路或微波射频信道连接到基站节点,而每个用户可以使用每秒几百K比特的带宽。

然而4G业务的产生使得每个移动用户可能需要几兆比特每秒的带宽(比每用户一个T1/E1的带宽还高);由于多个4G移动用户可能需要连接到某一个基站节点,使得目前的T1/E1线路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业务需求。

另外,目前大量的无线回传网基础设施均是基于SONET/SDH技术的,是针对传统语音业务而非基于包的4G数据业务而优化的,其信道结构是以50Mbps(SONET)或155Mbps(SDH)粒度为步长。

考虑到数据业务统一计费的要求,移动运营商需要扩展他们的回传网基础设施以满足4G业务的新带宽需求,同时还要提高基础设施的带宽利用率。

移动运营商并不拥有覆盖所有市场的回传网,为了维持或增加利润,他们必须仔细地管理这些租用的回传网以控制每月的运维成本。

图1:面向连接的以太网综合了无连接以太网和SONET/SDH的优点。

移动运营商关注回传基础设施,是由于它会在运行、维护和管理(OAM)层面影响他们的运维成本(OPEX)。

传统的基于TDM的移动回传网络提供固定的连接和最低的可能时延,以及最高的网络可用性和安全性,而且无数据丢失,无线标准也是根据这些网络原则制定的。

因此,针对4G基于包业务而优化的包传输网络架构也必须满足这些已有TDM网络的苛刻要求。

增强以太网的生存性
一个基于以太网的网络能提供所有基于数据包的4G业务所要求的带宽可扩展性以及高效率汇聚。

以太网增加了一系列伴生的技术以提升生存性,减少包丢失和满足移动回传网的严格的低时延要求。

有不少可以
传输以太网的技术,如:原始以太网、SONET/SDH,或MPLS。

对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来说,以太网可还以进一步细分为无连接以太网(CLE)和面向连接的以太网(COE)。

在业务传送网中,CLE是通过IEEE 802.1ad提供者桥接定义的基础以太网交换(桥接)技术(通常指
Q-in-Q),可在IEEE802.1 ah定义的骨干网提供者桥接(通常指Mac-in-Mac)中进一步扩展。

CLE提供了以太网基础优势,例如包汇聚和统计复用。

然而,如果没有其它技术的协助,还是不能满足苛刻的QoS 和可靠性(OAM)要求。

这是引入COE技术的原因之一。

结合CLE的包汇聚以及统计复用的优点,COE技术具备了SONET/SDH固有的确定性、准确的QoS(丢包、包时延)以及生存性。

如图1所示,通过综合无连接以太网和SONET/SDH的优点,面向连接的以太网提供了高带宽利用率和可扩展性,还拥有严格的QoS和高可用性,很适合移动回传网。

COE是移动回传网的关键所在
移动运营商或回传网提供者需要能够简单高效地扩展带宽以适应高速4G数据业务用户的增长。

由于存在大量的移动用户同时中断的风险,而且由于很多协议是基于TDM基础设施设计的,需要满足50ms自动倒换,高生存性的移动回传网是必须的。

COE作为电信级以太网的高性能方案,满足了这些要求。

如图2所示,COE支持城域以太网论坛提出的五大属性。

COE通过拥有固定时延、延时变化和丢包率的清晰的流量工程网络,从而提供了确定的QoS。

这保证了移动用户最好的话音质量(QoS)和诸如时钟锁定、遥感探测和移动回传网等OAM业务所需要的特定QoS。

图2:面向连接的以太网满足城域以太网论坛发布的电信级以太网的五大属性。

移动回传网还必须保证苛刻的业务和应用能够获得必须的带宽,以及保证移动运营商在低冗余、数据业务统一计费的条件下最大化利用带宽。

通过连接确认控制(CAC)过程,COE对每个以太虚拟连接(EVC)预留带宽,通过承诺信息速率(CIR)提供精确带宽保证,也通过超额信息速率(EIR)来提供额外带宽。

最后,COE在MEF中加入第六大特征:安全性。

由于COE不用CLE的桥接和二层控制协议(L2CP),它不易受到此类威胁和攻击。

由于MAC地址不像在CLE中那样被记忆,COE对于基于MAC地址的拒绝服务(DoS)攻击存在免疫力。

在DoS攻击中,攻击者通过滥发大量新MAC地址导致CLE交换机内存溢出和板卡重启以攻击网络,阻断所有CLE交换端口的业务。

COE也不用任何IP协议,从而对因特网中产生的频繁和广泛传播的基于IP的攻击免疫。

COE实施方案
COE可以基于以太网内核或MPLS内核。

每一种方案都可以满足移动回传网的技术要求,但它们在运维层面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导致巨大的OPEX差异。

由于OPEX是移动回传网供应商和移动运营商很关心的因素,这些运维差异往往是技术选择的关键。

技术选择也依赖于专家和网络工程师的经验。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该移动回传网仅仅支持基于包交换的3G 或4G业务,还是要同时支持应用MLPPP(EVDO)或ATM(HSPA)封装的已有2G或3G业务。

对于后一种兼容已有2G和3G业务的选择来说,根据业务的不同有不少的选择方案。

假设已有的是基于SONET/SDH的回传网络基础设施,因为2G业务带宽的增长平缓甚至缩减,OPEX对于一个或两个T1/E1来说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用T1/E1承载3G业务,因为3G数据业务的带宽需求增长很快,就需要每月增加T1/E1线路,这样OPEX将成倍增长,所以用T1/E1作为3G移动回传网是不切实际的。

3G基站的制造商们一般在T1/E1接口处提供一个以太网接口实现可选的平台升级,这是在移动回传网中支持以太网的最简单的方案。

如果没有以太网接口,则需要通用互连互通功能(GIWF),通过电路仿真或者封装ATM或MLPPP到绑定的T1/E1上,再到以太网。

这比起把基站接口直接从T1/E1移植到以太网增加了不少复杂度。

最后,移动回传网可从SONET/SDH演化到SONET/SDH中传输COE,最终演化为光纤上直传基于以太网的3G和4G数据业务的COE。

通过二层汇聚和多业务复用到通用的SONET/SDH虚容器级联组(VCG)并在SONET/SDH一层网络基础设施中传输时,COE最大化了以太网的带宽利用率。

这使得传统的以太网在SONET网络中传输时,将带宽的浪费减到最小。

由于SONET/SDH自然而高效地适合回传不再增长的已有2G业务的T1/E1,对于基于包的3G和4G业务,采用COE来优化目前已有的SONET/SDH回传就很有意义。

随着2G用户最终转移到3G或4G业务中,TDM则不再需要,如图3所示,回传网中的SONET/SDH传输层可迁移到基于光纤的COE。

图3:从SONET/SDH网络向光纤承载的面向连接的以太网升级。

对于回传要求苛刻的4G业务,由于4G全部基于IP,而且4G基站仅仅支持以太网接口,技术的选择反而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回传网可以用基于光纤的COE。

对于已有基于SONET/SDH的回传网,COE 可以针对4G业务提供基于SONET/SDH的高效率、包优化的解决方案。

当实施移动回传网COE方案时,由于仅需要基于以太网的OAM工具,OAM较简单。

例如,COE由于只需管理以太网数据平台层,各种连接和业务故障以及业务性能(帧时延,帧间时延变化和丢帧)可以通过同一套OAM工具管理。

当实施MPLS方案时,如图4,在上述以太网OAM管理外,还需要基于MPLS的OAM工具来管理MPLS 层(MPLS虚拟链接和标签交换路径)。

图4:面向连接的以太网在MPLS网络中的实施。

面向连接的以太网技术可提供固定而精确的QoS、安全性、用二层汇聚实现的类SONET/SDH的可靠性、可扩展带宽以及以太网的统计复用优势。

这些特性使得COE是3G或4G移动回传网的较好选择。

COE 可直接在光纤上传,也可以用来优化已有的SONET/SDH回传基础设施,而且和传统的基于TDM的2G 业务兼容。

最后,COE使得移动运营商面对快速增长的3G业务和逐渐出现的4G业务,能最小幅度地增加OPEX,比起其它方案,COE方案地成本最低、OAM最简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