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
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
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
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
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
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
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
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 盘点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和下西洋盘点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地方
导语: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代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那么郑和下西洋都经过哪些地方呢?
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
1、西域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2、占城国
亦称占婆,古国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
中国史籍上曾称之为林邑、环王。
当地盛产稻谷,称“占城稻”,为稻谷良种之一,宋时传入中国;郑和下西洋后,占城稻在中国长江、珠江、闽江流域大面积引种、推广。
福建省福州长乐一带称此稻为“占谷”或“黄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当地高杆晚稻的一个优良品种。
3、爪哇国
亦即麻口若巴歇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JavaIsland)。
唐代以来的史籍称其地为“诃陵”“婆”。
该岛北临爪哇海,南滨印度洋,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城市有雅加达(首都)、万隆、三宝垄、泗水(苏拉卡尔塔)。
泗水为华裔长乐人聚居地。
4、三佛齐国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导语: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

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古典文学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阇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简介 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导语: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

郑和下西洋的七次时间及简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PPT教学课件

刘家港
●
非 洲 东 部
爪哇
9
观察图片:讨论郑和下西洋应具备 的条件?
郑和下西洋船队图 10
11
条件
明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宋代以来造船业发达 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
郑和的个人魅力 统治者的支持
12
郑和下西洋的目 的是什么?
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宣扬明朝国威
13
1~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 和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2~郑和下西洋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 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辽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第四小学 刘凤云
1
1、让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 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体会随着时代进步,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 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对人类 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培养我们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 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 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1415比一比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较郑和哥伦布时间140514331492150414971498次数人数10001500人160人船只大小旗舰长245米宽拥有设备航海图罗盘针罗盘针罗盘针到达范围美洲印度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00余艘2728万人16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
3~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14
15
比一比、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较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明朝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

【明朝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
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多一次达 人 数 1000~1500人 160人 27800多人 大号宝船62艘 船 数 17艘 4艘 (共百余艘) 最大的船长148 旗舰长24.5米, 120吨、100吨、 船只大小 米,宽60米 宽6米 50吨
我来归纳
特点: 时间早;船队规模大; 次数多;到达范围广。
我国也是世界 结论:郑和是___________ 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__________________
3、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 涉沧溟十万余里…… 材料二:据《西洋番国志》记载,当时的航海“……皆斫木 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材料三:据《明史》记载,七次远航“……所取无名宝物不 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答:和平交往,友好外交
奖给本节课的优胜小组
郑和下西洋
成祖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2、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 为什么会成功?
若高 巨 郑 履张 浪 和 通, 如 观 描 衢昼 山 夫 述 夜 海船 星 洋队 驰而,远 ,我洪航 涉之涛的 波云接情 狂帆天景 澜 ,: ……
二、展示交流
• • • • • 依据自学内容,回答问题 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盛况 3、意义
穿越时空——我来当郑和
文莱
西
洋
三、生成问题交流
我爱学习 我有问题
? ?
?
三、拓展延伸
1、历史之谜 明成祖为什么派 郑和下西洋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 为太监,赐姓郑,世称三宝太监
课堂练习
(2)材料二表明那时船队已经使用哪种航海仪器?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这一历史事件所产生 的影响?
返回
中考连接
• 1、(沈阳)自1405年到1433年间,一支船队经历亚、 非30余国,涉10万余里,七次英雄式的远航,远及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 ) •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 • 2、(贵州)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此回答: • (1)郑和最远到达哪? • (2)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影响? • (3)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
2、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 为什么会成功?
浮为当据 针盘时《 于,的西 水书航洋 ,刻海番 指干“国 向支 志 行之 》 舟字皆记 ”,斫载 。 木,
……
泉州湾出土的海船
小组讨论
2、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 会成功?
1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 .造船水平高超
3 5
.
航海技术的掌握 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 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 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1405年 1433年 • 2、盛况:时间______到_______,次数____, 亚非三十多个 二万七千多人 人数_________,到达范围:到过___________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 • 3、意义: 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 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 外 的 交 戚继光抗倭 往 和 冲 突
交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往
冲 突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达标反馈
课堂练习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C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 )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 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
4 .指南针使用
.
6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7 .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通力合作等。
郑和下西洋
中外航海对比 3、中外航海对比 总结郑和下西洋特点
姓 名 郑 和 到达地点 西洋 时 间 1405~1433年 次 数 7次 哥伦布 美洲 1492~1504年 4次 达· 伽马 印度 1497~1498年 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