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二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

二、《古诗十九首》艺术表现 1、言有尽意无穷 2、自然、不雕饰 3、情景交融
三、东汉末年其他五言古诗
第三节 两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概况 乐府:音乐机关——晋宋,歌诗称为乐府——诗体 名称
二、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 1、题材承变:讥讽权贵、反对战争、讴歌爱情婚姻、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浪、人生哲理 2、艺术表现手法:叙事成分增多;感情真挚、直抒 胸臆 3、形式和语言: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质朴浅白, 使用对话和口语
第一章 秦汉政治及抒情、叙事文 第一节 秦汉散文和李斯
一、《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左右,吕不韦组织 编辑,表达变法思想,行文生动
二、李斯 奏议文《谏逐客书》
第二节 贾谊、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一、贾谊
贾谊,最具忧患意识。文章气势犀利、情感激扬、 切直晓畅;铺排渲染战国纵横家遗风。 《论积贮疏》,说明积蓄重要 《过秦论》,以秦亡而劝柬 二、晁错 晁错,官至御史大夫,被腰斩于市。 《论贵粟疏》,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
2、《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
杨雄对大赋创作的拓展 《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 杨》
新拓展、成就 1、拓展题材领域 2、加强“劝”的色彩 3、艺术表现:描摹集中、“以美为讽”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一
西汉中后期的骚体赋
汉武帝:《李夫人赋》 刘歆:《遂初赋》;“纪行赋”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 班彪、班昭、蔡邕都有作品
第四章 两汉诗歌 第一节 五言诗的兴起和成熟
《诗经》少数片段或全章五言的诗句 春秋末期到战国,民歌中偶见五言 西汉的歌谣和乐府诗 东汉,乐府诗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新复习资料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元白诗派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
长吉体
1510期
孟郊诗歌的创作特点
俗讲
1504期
《左传》的辞令艺术 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
《长门赋》的艺术特点 《九章》 《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玄言诗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吴中四士 岑参边塞诗好奇的特点 元合体
考试分析
考试题型举例-单项选择题
1.《左传》的叙事特点是(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考试分析
考试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 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 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四编。
考试分析
二、课程目标
1.系统了解中国文学自先秦至五代的发生发展历史; 2.切实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准确掌握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创作风格及其创作主张; 4.深度理解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 5.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4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以记言为主,书内所记
2.《左传》叙事艺术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学性的剪裁;采用全知叙事 视角。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4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 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 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二秦汉文学分析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朝一、《吕氏春秋》【理解】【名词解释】成书于239年左右(秦灭六国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以儒、道、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
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
除《吕氏春秋》,秦散文有秦议和刻石文,而这两种文体,李斯是集大成者。
【选择】二、李斯【理解】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统一后为丞相,曾“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最终遭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之市。
三、《上书谏逐客》的写作原由(李斯,秦议)【理解】课本P95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指出外来客卿不曾有负于秦,也指出秦王喜好国外珍宝、美色、音乐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
特点是大肆铺排。
四、刻石文【名词解释】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
形式上,“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
但是文采不足。
(《琅琊台刻石》是二句为韵,比较独特。
)小结汉代政治风貌对散文的影响【理解】【简答】一、西汉初期刘邦帝——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总结秦亡经验,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赋役,废峻法,取消言禁书禁。
散文:多治国政论。
行文感情丰富,有纵横家遗风;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质朴畅达(受“战国策士”影响)。
二、西汉中后期汉武帝——西汉末年(刘婴,王莽篡权事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术缘饰政事”。
散文: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文风平实沉稳,极少波澜。
三、东汉时期刘秀帝,大兴“图谶之学”,“图谶于天下”,借助图谶巩固政权。
东汉前期政治浮妄,激起文人的质疑批判精神。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士人们清议时政,作品求实而鲜明。
四、汉代散文家一览第二章 汉代政论、抒情散文*若考试时问起作家的散文有什么特色,那先看能不能套上述小结里的内容。
西汉初期 一、贾谊(荀子——李斯——吴公——贾谊) (一)作品《治安策》、《论积贮疏》(劝农思想)《过秦论》(史论散文)(秦亡于仁义不施)(二)贾谊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如上)及其文学特点 【简答】 1、忧患意识最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二编章节练习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今存篇目为()A.10篇B.8篇C.7篇D.4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代刻石文。
秦刻石文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赞杨秦朝的统治和业绩的,今存7篇。
分值:1.02.下列汉代诸散文家中,文章带有纵横风气的是()A.董仲舒B.刘向C.贾谊D.桓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散文家的文风。
西汉初期,散文家受战国策士影响,其文章大多具有纵横家的遗风。
A、B、D三项都是西汉中后期散文家。
分值:1.03.《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将其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答案:B解析:无分值:1.04.汉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刘向编校的书籍。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它简要介绍了该书的编校、名称等情况之后,重点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化以及纵横家应运而生等历史情状。
分值:1.05.《报孙会宗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刘向C.杨恽D.晁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报孙会宗书》。
《报孙会宗书》是杨恽给友人的回信。
杨恽因得罪太仆戴长乐而遭谗入狱,罢为庶人,其友人安定太守孙会宗来信相劝,杨恽遂复此信。
分值:1.06.《盐铁论》采用的是()A.对话体B.语录体C.论辩体D.书信体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桓宽的《盐铁论》。
桓宽编纂的《盐铁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分值:1.07.桓谭的代表作是()A.《新论》B.《论衡》C.《新序》D.《盐铁论》答案:A解析:无分值:1.08.仲长统《乐志论》说:“消摇一世之上,脾睨天地之间。
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
”这几句话表现的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名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无分值:1.0二、多项选择题1.秦代刻石文的特点是()A.四言为句B.多三句为韵C.铺叙颂夸E.韵律谐和解析:无分值:2.02.董仲舒散文的特点有()A.推衍阴阳灾异思想B.辽辑严密C.推衍《春秋》天人相感D.有纵横排宕之气E。
古代文学史 (一)自考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章先秦文学第一节上古传说文学一、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领会)(选择)1、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形式。
2、原始歌舞是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1)《吕氏春秋》: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载于《吴越春秋》。
(3)《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二、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应用)(选择)1、创世神话: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
2、自然灾害神话: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3、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最精彩是黄帝的故事。
黄帝大战蚩尤。
三、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应用)(选择)(简答)1、主题:中国古代神话都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
2、英雄气概: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浓烈情感:神话中浓烈的情感,塑造鲜明形象、有丰富想象力。
4、集体创作:神话是集体创作,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四、神话和传说的联系与区别(识记)(简答)1、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涵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五、神话的影响(识记)(简答)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第二节《诗经》一、《诗经》(识记)(选择)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或《诗三百》,有三家诗鲁、齐、韩,先后散佚。
今传为《毛诗》。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按音乐不同分为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另有笙诗6篇,不在其中。
《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2023年4月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押题及答案汇总

2023年4月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押题及答案汇总(三)第二编秦汉文学(上)单选1.1.贾谊《过秦论》的创作特色是A.铺排渲染B.质直平实C.诙谐幽默D.含蓄委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贾谊文章的特点。
贾谊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2.《战国策叙录》的作者是A.刘向B.袁康C.班昭D.马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策叙录》。
成帝初年始,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战国策叙录》。
3.3.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点是A.自然清丽,悠然自适B.反复诘难,富于激情C.结构严整,逻辑清晰D.气度宏伟,韵律谐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刘向的写作特点。
刘向奏疏文的共同特点是:结构严整,逻辑清晰,往往先以正论开篇,继之以反证,然后总结观点,最后落脚在所针对的时事之上。
4.4.王充散文的创作特色是A.纪行述志B.引经据典C.借景抒情D.崇实尚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充作品的特点。
王充在《论衡》的《对作》《自纪》《艺增》《超奇》《佚文》等篇中,提出疾虚妄而立实诚、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等写作主张。
勇于忤俗逆流而昭彰事实,行文明白畅达,这是王充散文的一般特点。
虽然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却不反对把文章写得漂亮。
他在崇实的同时,也主张独创,并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5.5.东汉散文家仲长统的代表作是A.《新序》B.《新论》C.《昌言》D.《论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仲长统的作品。
仲长统著论名曰《昌言》,今已不存。
《昌言》和东汉末年的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尚实用,讦直深刻,充满变革的思想。
6.6.【高频考点】《史记》的核心部分是A.本纪、世家、列传B.本纪、书、表C.世家、列传、书D.本纪、列传、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史记》的编撰体例。
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中国古代文学史_自考笔记

隋唐五代文学
单项选择题:
1.1.隋代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是(C)。A.南朝诗风的代表B.玄言诗风的代表C.北朝诗风的代表D.宫体诗风的代表
1.2.隋代诗人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等是(B)。A.玄言诗风的代表B.南朝诗风的代表C.豪放诗风的代表D.北朝诗风的代表
1.3.“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出自(D)。A.卢思道的《从军行》B.杨素的《出塞》C.隋场帝的《春江花月夜》D.薛道衡的《昔昔盐》
3.5.简述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4.1.简述杜甫的思想。
4.2.简述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
4.3.简述社甫律体诗的成就。
4.4.简述杜诗的时代特征和波澜老成。
4.5.简述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5.1:简述韦应物山水诗有何独特韵味。
5.2.简述刘长卿诗有什么风格特点。
5.3.简述李益诗风的两重性。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秦汉文学:
单项选择题:
1.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国文学可以提及的是(B)。A.李斯的《谏逐客书》B.吕不韦组织其门人编撰的《吕氏春秋》C.李斯的《之罘刻石》D.韩非的《五蠹》
1.2.从文学的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A)。A.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B.开创了集体编书的先例C.保持了战国纵横家的文风D.文风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1.3.下列作家属于贞观诗坛宫体诗人的有(ABDE)。A.杨师道B.虞世南C.宋之问D.许敬宗E.上官仪
1.4.下列作家属于初唐四杰的有(BCE)。A.王绩B.王勃C.杨炯D.宋之问E.骆宾王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上官体
1.2.初唐四杰
1.3.馆阁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纲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的美,或称劲健之美;风,偏于空灵、超逸,多表现为文章情思的跌宕流动;骨的意蕴偏于充实、刚硬,多表现为文词的锤炼加工。
27.“滋味”说
刘勰
把“滋味”和含蓄的艺术特点联系起来。
28.“讽喻”说
白居易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适而作;文辞质朴而直截了当,明白通俗;语言口吻刚直激切,使人容易受到触动刺激;采用语调奔放而流畅的诗歌体裁;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5.中唐诗歌
元白诗派
白居易
元稹
张籍
王建
韩孟诗派
韩愈
孟郊
李贺
其他
刘禹锡
柳宗元
6.晚唐诗歌
分类一
李商隐
杜牧
许浑
苦吟派
贾岛
姚合
分类三
皮日休
陆龟蒙
司空图
7.散文
古文运动
韩愈
柳宗元
晚唐讽刺小品
皮日休
陆龟蒙
罗隐
8.唐传奇
《古井记》
《补江总白猿传》
《游仙窟》
《任氏传》
《柳毅传》
《李娃传》
《莺莺传》
《大唐奇事记》
《枕中记》
汤显祖
吴炳
孟称舜
阮大钺
骈俪派
屠隆
梅鼎祚
高濂
周朝俊
孙钟龄
八、清代文学
1.清初诗歌
遗民诗人
顾炎武
吴嘉纪
屈大均
王夫之
黄宗羲
入仕诗人
阎尔梅
钱澄之
杜◎
陈恭尹
归庄
钱谦益
吴伟业
龚鼎孳
施闰章
宋琬
其他
王士◎
赵执信
查慎行
2.清代中期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朝一、《吕氏春秋》【理解】【名词解释】成书于239年左右(秦灭六国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以儒、道、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
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
除《吕氏春秋》,秦散文有秦议和刻石文,而这两种文体,李斯是集大成者。
【选择】二、李斯【理解】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秦统一后为丞相,曾“焚书坑儒,以吏为师”,最终遭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之市。
三、《上书谏逐客》的写作原由(李斯,秦议)【理解】课本P95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指出外来客卿不曾有负于秦,也指出秦王喜好国外珍宝、美色、音乐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
特点是大肆铺排。
四、刻石文【名词解释】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之作。
形式上,“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
但是文采不足。
(《琅琊台刻石》是二句为韵,比较独特。
)小结汉代政治风貌对散文的影响【理解】【简答】一、西汉初期刘邦帝——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总结秦亡经验,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赋役,废峻法,取消言禁书禁。
散文:多治国政论。
行文感情丰富,有纵横家遗风;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质朴畅达(受“战国策士”影响)。
二、西汉中后期汉武帝——西汉末年(刘婴,王莽篡权事件)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术缘饰政事”。
散文: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文风平实沉稳,极少波澜。
三、东汉时期刘秀帝,大兴“图谶之学”,“图谶于天下”,借助图谶巩固政权。
东汉前期政治浮妄,激起文人的质疑批判精神。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士人们清议时政,作品求实而鲜明。
四、汉代散文家一览第二章 汉代政论、抒情散文*若考试时问起作家的散文有什么特色,那先看能不能套上述小结里的内容。
西汉初期 一、贾谊(荀子——李斯——吴公——贾谊) (一)作品《治安策》、《论积贮疏》(劝农思想)《过秦论》(史论散文)(秦亡于仁义不施)(二)贾谊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如上)及其文学特点 【简答】 1、忧患意识最浓。
2、感情浓郁,质朴畅达,有纵横家遗风。
2、切近现实,长于分析和对策。
二、晁错张恢学生,申商刑名之术,后被腰斩。
(一)作品《上书言兵事》、《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 (二)艺术特色 【简答】 1、套用小结里的几条。
2、切实中肯,能提出建设性建议。
西汉中后期一、董仲舒(群儒之首)(一)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二)艺术特色1、天人相感思想,阴阳灾异论政。
2、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沉着冷静。
3、汉代散文到董仲舒这里已经没有纵横之风。
西汉初期 西汉中后期 东汉初期 东汉中后期★ 贾谊 晁错董仲舒 刘向 司马迁 杨恽 桓宽桓谭 王充王符 仲长统 冯衍 朱穆二、刘向★经学家,目录学家,三度入狱。
(一)奏疏文《条灾异封事》人和致天和《极谏用外戚封事》外戚干政《谏营昌陵疏》薄葬思想(二)奏疏文特点【简答】1、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2、正论开篇,继以反证,总结观点,最终落脚于所针对之事。
(三)《战国策叙录》【选择】脱离经学之风,文气盛壮,具有纵横家之风,是情文俱佳的好作品。
(四)《新序》10卷,《说苑》20卷【选择】【名词解释】刘向最具文学价值的作品,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
类于魏晋的志人小说,写人上继承《左传》。
(五)《新序》《说苑》的文学特点及影响【简答】1、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继承《左传》写人艺术)。
2、但不再穿插于历史叙述之中,而成为独立的故事,具有更多文学意味。
3、对后世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深刻的影响。
西汉中后期其他散文一、抒情(一)司马迁《报任安书》叙写生动,感情真挚,不仅悲愤,更是清醒而冷峻。
(二)杨恽yun3《报孙会宗书》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
以自然流丽的文笔写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苦中作乐。
二、政论(一)桓宽《盐铁论》虽然是政论,但是不烂说灾异,不频频引经据典,而是以史为鉴。
对话体政论,但是缺乏气势。
东汉时期一、桓谭(一)作品《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后汉书〃新论》(二)朴实无华,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选择】二、王充(一)作品《论衡》《对作》、《自纪》、《艺增》、《超奇》、《佚文》)(二)以疾虚妄为宗旨。
(三)批判内容:阴阳灾异、河洛图谶、经学学风、儒学品格。
(四)主张独创,但并不反对文辞各具特色。
三、仲长统“狂生”【选择】(一)作品《昌言》辩论色彩,言辞激扬。
《乐志论》潇洒美丽,老庄思想。
(二)崇尚实用,变革思想。
【选择】东汉时期抒情散文一、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休书)情感真实,俳偶铺叙。
二、朱穆耿直,为官不得意,愤懑发疽ju1而卒。
著有:论、策、奏、书、诗、赋等20篇。
(一)《崇厚论》批判儒家仁义礼法遮掩下的伪善社会时俗。
崇厚:崇尚道家的“道德”。
(二)《绝交论》世人的交游无不是蝇营狗苟,假公济私。
第三章汉代史传散文第一节《史记》司马迁的私作,为了完成著史理想,所以有自己的史学思想。
4000余人物,拓展史载人物的阶层和范围。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记叙视角,以人物贯穿事件。
是后世叙事文学的典范。
一、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史官世家。
李陵事件:遭受腐刑,忍辱著史。
二、纪传体通史【简答】(一)核心1、本纪:历代帝王兴衰沿革(纲领)。
2、世家:王侯各国状况。
3、列传: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二)补充1、表:依照年月摘记大事。
2、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
三、文学成就【论述】(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简答】1、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配合。
2、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
3、互见法【名词解释】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臵入别人的传记中描述,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侧面。
(二)写人的经典手法【简答】1、个性化的语言。
2、人物间的对比衬托,展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
3、把人物放入特定的环境中。
4、细节描写或者心理描写(例如他人的语言或者人物独白)。
(三)历史评价【选择】史传散文、叙事文学的典范。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二节《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对纪传体的继承: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简答】一、班固字孟坚【选择】为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等人成《世祖本纪》。
另有作品《白虎通德伦》《班兰台集》17卷班婕妤——班彪——班固、班超班昭二、《汉书》的成书情况【选择】(一)大部分是由班固完成。
(二)“八表”及《天文志》由马续及班昭完成。
三、文学成就【简答】(一)叙事平实稳健。
(二)语言典雅凝练。
(三)文章结构严谨。
(四)人物:短篇之中绘声绘形,传达神貌及其性格。
第三节其他史传散文一、袁康《越绝书》各篇独立,记载着地理占气。
二、赵晔《吴越春秋》【名词解释】连贯成篇,更具有文学性。
前5卷,吴国史,讲伍子胥去楚投吴,破楚报仇的故事。
后5卷,越国史,勾践卧薪尝胆,忍辱灭吴。
《吴越春秋》对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等叙事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两者的共同内容、形式及影响【简答】(一)史实描写再添加一些荒诞故事。
(二)包含一些神话传说。
(三)与后世传奇小说相近。
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五言诗的起兴和成熟【简答】一、《诗经》中已出现片段或全章的五言诗。
《卫风〃木瓜》、《小雅〃北山》二、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民歌中偶见五言者。
《孺子歌》三、西汉时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
四、东汉时的乐府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
《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东汉〃应亨:最早出现体制完整的五言诗,但是艺术上比较呆板。
【选择】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选择】第二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古诗十九首》代表着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选择】一、《古诗十九首》【名词解释】最早见于《文选》【选择】,编者把这些亡逸作家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不是一时一人之作,产生的年代应在东汉顺帝末至献帝前。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思内涵。
二、艺术成就【论述】(一)意蕴多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风格(最鲜明的特点)。
《行行重行行》,可以理解成游子想念妻子也可以理解成妻子想念游子。
(二)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迴车架言迈》、《涉江采芙蓉》(三)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去者日已疏》、《西北有高楼》、《迢迢牵牛星》其他一、苏里诗【名词解释】见于《文选》、《玉台新咏》,并非苏武与李陵的作品,但应该是汉末之作。
感情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十分相似。
第三节汉乐府一、什么叫“乐府”【选择】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不晚于武帝就存在。
西汉:太乐令(雅乐)、乐府令(民间俗乐)。
西汉末年,汉哀帝罢黜乐府并入太乐机关。
东汉:太予乐署、黄门鼓吹署。
晋宋之际:乐府才成为诗体的名称。
二、乐府诗歌的分类【选择】东汉末〃蔡邕:四类。
南宋〃郭茂倩:十二类。
后世多采用郭茂倩的分法。
三、艺术特色【论述】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与《诗经》一脉相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一)题材承变与《诗经》民歌一样,继续咏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但色调上更悲凉厚重。
1、讽刺达官显贵《鸡鸣》2、人民厌倦战争《古歌》3、婚恋诗《江南》也有周民歌中鲜见的题材。
1、倾诉生活艰难困苦《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2、漂泊流荡的诗《艳歌行》、《悲歌》(二)艺术表现手法的演变1、与周民歌相比:(1)叙事成分增多。
(2)情节增多。
(3)人物塑造更形象化。
2、感情浓郁直抒胸臆的作品也善于比兴叙描。
3、形式:(1)音节单双配合,韵律富于变化,增加表现力。
(2)体式上从四言发展成五言或者杂言。
4、语言质朴浅白,多用对话和口语。
看似笨拙滞涩,似顺口溜,但是富于表现力。
第五章汉赋两条线索【简答】(会要求列举某个时期某种性质的作品)一、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
二、讲究铺排描摹的汉大赋兴起、发达和演变。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荀赋咏物寓意,篇幅短小。
西汉初期(强调从骚体赋到汉大赋的演变)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旱云赋》等《西京杂记》详细见后新体赋枚乘《七发》★汉大赋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杨雄《蜀都》、《校猎》等(某篇运思新拓展)西汉中后骚体赋汉武帝《李夫人赋》(怀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抒情小赋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咏物赋孔臧《杨柳赋》、《蓼虫赋》王褒《洞箫赋》★东汉时期(汉大赋到小赋的演变)骚体赋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云赋》蔡邕《述行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穷鸟赋》、《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京都赋(属汉大赋)杜笃《论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第一节 西汉初期从骚体赋到汉大赋的演变一、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旱云赋》 《惜赋》 《虡ju4赋》二、《西京杂记》梁孝王忘忧馆时的豪七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