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

合集下载

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A. 对藤野先生不满
B. 受到日本同学的歧视
C. 意识到医学并非救国之道,决定弃医从文
D. 因为个人原因需要回国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藤野先生给鲁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2.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四、中心思想
通过对藤野先生的深情回忆和描述,展现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他“为学术”和“为中国”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鲁迅专业学习的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上,更体现在他对鲁迅个人成长和思想转变的深刻影响上。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 《藤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____的散文作品,选自其散文集《____》。
2.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回忆了自己在日本____学医的经历,其中重点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3.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____(学校名)学习时的解剖学老师,他对鲁迅的关心和支持体现在多个方面。
二、选择题
鲁迅在描述藤野先生时,语言精练准确,同时耐人寻味。他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复杂深沉的心境。这种写作手法使得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他的精神世界。
鲁迅还运用了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通过比喻手法,鲁迅生动地描绘了樱花鲜艳的颜色和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特点;通过反语手法,鲁迅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入木三分的讽刺,进一步突出了藤野先生的正直和高尚。
《藤野先生》的中心思想不仅在于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赞颂和对鲁迅爱国情感的表达,更在于通过这一师生交往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于文化交流、师生情感、爱国情感和文化自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1.《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1.《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学习重点】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绯红解剖油光可鉴发髻不逊深恶痛疾瞥见匿名诘责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绯红:抑扬顿挫:妄自尊大:杳无音信:不逊:3、了解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和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2年――1922年,发表了中篇小说《》。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4、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么的品质?(1)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 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还记得三味书屋中那位读起书来摇关晃脑的老先生叫什么名字吗?(寿镜吾)今天,我们将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他的一位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板书标题)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同上)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了解鲁迅留日背景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离开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以,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写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读一读。

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本节课程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必修课程中的第一节,主要围绕着“历史——穿越时空的唯一方式”这个主题展开。

整个导学案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引、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课外学习。

一、导引:导引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处,我将通过展示一些历史事件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意义,并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历史穿越时空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在这个环节,我将简要分析本节课程教材,包括教材适用范围、教材内容概述及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本节课的教材适用范围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必修课程,主要讲述了“历史的定义及意义”、“历史的文献记载”、“历史年代的划分”以及“历史研究中的方法”等内容。

本节课的核心主题是“历史——穿越时空的唯一方式”。

三、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我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此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程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历史的概念及其意义;2. 理解历史的文献记载方式;3. 能够掌握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4. 了解历史研究中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在这个环节,我将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以此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重难点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程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节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历史的定义及其意义;2. 各种文献记载方式的特点;3. 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及其演变;4. 历史研究中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我将依照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1.古代历史的概念及其意义a. 介绍历史的概念及其意义b. 与学生一起探讨历史的意义及其历史学特征2. 历史记载方式的特点a. 介绍各种历史文献记载方式的特点b. 分析各种记载方式的优缺点3. 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及其演变a. 讲解不同历史年代的划分方法及其演变b. 基于不同的历史划分方法,展示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的历史文献4. 历史研究的方法a. 介绍历史研究的方法b. 分析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优缺点6、课外学习在这个环节,我将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外学习内容,包括阅读相关著作以及观看相关视频等,以此为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的意义及其反响对现实的有益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字词热身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畸.形( ) 匿.名( ) 绯.红( ) 凄.然( ) 解剖.()瞥.见( ) 芋梗..( ) 不逊.( ) 教诲.( ) 诘.责()驿.站()杳.无消息()油光可鉴.()深恶.痛绝()2.多音字、形近字。

(1)多音字注音组词。

恶()()()解()()()落()()()(2)形近字组词辩()辨()辫()瓣()掰()畸()崎()倚()凄()萋()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匿名:疑惑:瞥见:诘责:杳无消息:4.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等。

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文章的一条叙事线索是什么?第二部分探究案一、自主探究,交流感知1.找出对藤野先生外貌、举止等进行描写的句子,说说藤野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2.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3.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告知藤野先生后,藤野先生的态度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作者离开仙台后,是如何怀念藤野先生的?二、合作探讨,深化理解1.课文开头,作者交代了自己离开东京的缘由。

写这些有什么用意?2.作者来到仙台,颇受优待,不仅学校不收学费,还有人操心食宿问题。

在作者看来,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3.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细节研读,品读赏析作者文笔犀利、幽默、讽刺,自成一派。

读课文,体会作者独到的语言魅力。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第06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06课 藤野先生(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了解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

190 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3.识别文体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散文——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

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藤野先生鲁迅【研究目标】1.研究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fēi)宛如(wǎn)驿站(yì)解剖(pōu)畸形(jī)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背景链接】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研究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合作与探究】(1)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

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段落的划分以“我”活动场所的变化为标志。

可分为三个部分(全文共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②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一丝不苟和对“我”的严格要求
3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热情、诚恳的师者风范
4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求实的精神。
3.再读课文,了解情感
本文标题为《藤野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这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实在标致极了”中“标致”用了什么手法?
3.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他们精通什么时事?
答案:1、“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2、运用反语,起讽刺作用,讽刺他们缺乏民族自尊心、不思进取。
3、运用反语,实际上他们精通的只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清国留学生不思报效祖国、只顾享乐的行径,表达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1、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探究一、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
13;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45:在仙台受到优待
68:初识藤野先生
910:藤野先生趣事
1115:添改讲义
1619:纠正解剖图
2022:关心解剖实习
23: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428:匿名信事件
明确:
1本文的前两段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是因为对东京的失望是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写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
2第5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看似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其实是表现日本普通人民的友好和热情,为藤野先生的出场做铺垫。
三、展示交流(展学)
四、评价点拨
五、巩固检测(测学)
赏析本文语言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何理解“无非”“这样”?

《藤野先生》导学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

一《藤野先生》【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

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了解散文有关知识:(1)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2)散文的分类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3)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山川流水、日月星辰、人生百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来写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4)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a.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

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藤野先生》导学案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年月日审核:初二语文组教学目的: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相关资料:独学内容: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绯红:宛如:流言:畸形:匿名:发髻:杳:瞥见:美其名曰:第一课时1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2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3 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

教师归纳、明确。

)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3 介绍时代背景:4 快速阅读课文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5、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小组群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6、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7、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8、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预习第二部分。

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速读课文(对学内容)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三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四、研习课文第4、5两段。

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六、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1 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第36段来。

第37段第38段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藤野先生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预习:独学字词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陌生:不熟悉。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第一课时2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

“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4 (a)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b)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7 A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B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C“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8 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二、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四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五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