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怪小说植物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书籍介绍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书籍介绍1、《山海经》《山海经》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上古奇书,全书不过三万余字,但是却包含了地理、动物、植物,更多的是描写了上古时期的诸多地理风貌和人文故事。
《山海经》里记载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上古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等,这些都表达了古代人民与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的精神,可以说《山海经》是很多人的神话启蒙。
除此之外,《山海经》最让人称奇的莫过于那些闻所未闻的上古异兽,比如句芒长着人类的脑袋,鸟的身体,骑着两条龙;毕方形状像鹤,长着一副人类的面孔,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怪火;东王公有着鸟的头和人类的身体,并且长着一条老虎的尾巴,他的坐骑是一头黑熊。
2、《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典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后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胡适曾评价《淮南子》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梁启超也曾说道:“《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理,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炎黄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神农尝百草等神话传说在《淮南子》里也有记载。
3、《搜神记》《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收录了晋代以前以及当时流传的各种神怪故事,共有大小故事454个,其主角有妖怪和神仙,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
袁珂曾评价道:如果说《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丰富的一部书,那么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保存神话材料的丰富,就要算是第二了。
可以说,《搜神记》能与《山海经》相媲美,虽然它是一部志怪小说,但是对我国神话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4、《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一共五百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指的是菊花。
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
”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
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续齐谐记》是一本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
作者是南朝梁吴均。
共一卷。
现存传本17条,该书记录了很多怪异之事,如“张华识别斑貍精”。
句中的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
曾做奉朝请,并应武帝令作《通史》,上起三皇,下讫齐代,他只写完本纪、世家、列传,未及完成而死。
他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多描绘山水景物,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有古气”,自成一体,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人称“吴均体”,在当时文坛上有很大影响。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另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传世。
菊花,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丽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圆抱、追抱、飞舞抱、反抱、乱抱、露心抱等栽培类型。
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酉阳杂俎(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
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
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事无巨细,细小生活点滴,看到唐代人是怎么生活的,比看古装剧要有意思
酉阳杂俎(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
译)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目录分析
05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杂俎
经典
名著
小说
杂俎
传奇
前卷卷
经典
作者
段成式
名著
中华
辑佚
上文
酉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译
丛书
许逸民
内容摘要
《酉阳杂俎》,唐代笔记小说集,有前卷20卷,续集10卷,作者段成式。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
多了。
笔记。有今人校点本和许逸民笺证本。
还是挺有意思的。
这本书无论是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还是民俗价值都非常珍贵。
注释、翻译不能跳转,对于电子书来说简直是噩梦。暂时差评,那天改过来了,我也改评价。
“天覆地载,异事奇人,杂然前陈。
笔记,始于唐宋,一直到明清。
感谢中国奇谈的引流,让我们发现这本好书,我们自己很多不知道的好故事,不是只停留于封神榜,聊斋,
西游记,白蛇传,听烂了故事。
#2023年的读书笔记#第〇壹捌本书喜欢怪力乱神,早先零星看过些内容是摘自这本书的,如今才通读一遍。」
聊斋志异中的草木精怪形象 赵振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聊斋志异》中的草木精怪形象作者赵振系 (院) 人文管理学院专业汉语语言文学年级 2008 级本科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2年05月10日学生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聊斋志异》中的草木精怪形象赵振振(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主要通过《黄英》中的菊花意象,《香玉》中的牡丹和山茶花意象,《葛巾》中的牡丹意象,《荷花三娘子》中的荷花意象,来体现蒲松龄的文人情结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葛巾;文人情结;意象一、《聊斋志异》中的花妖意象《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成就很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倾尽毕生精力创造的以鬼狐世界隐讽人生的孤愤之书,全书共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塑造了一系列花妖狐魅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具面貌,性格各异,形象脱俗动人,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花妖草怪形象。
在我国古代文人心目中,花草树木是拿来陶冶性情的。
他们习惯性的将美人比作娇花、君子喻为松柏,就连古代的志怪小说赋予植物精怪的个性也与植物的主要特质——温顺、柔弱、需要呵护这些特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这些植物或者说植物精怪的种种形象都是那么的纯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追求纯洁、期待真善美、渴望返璞归真的一种精神寄托呢?《聊斋志异》中的植物意象主要体现为各种花的意象,作者精选了四种花意象:牡丹意象(《葛巾》)、菊花意象(《黄英》)、耐冬意象(《香玉》)、荷花意象(《荷花三娘子》)。
六朝志怪小说

明神道之不诬,证报应之不爽
?小说家即史学家。 ?写小说如写历史。
《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
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学,博览书记,以才器召为著作郎。中兴草创,未 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曰:“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陛 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 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 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 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 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 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 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 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 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 《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径蓬山庙。忽见 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掠颈著地,骂:“老奴,汝某 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 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 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 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 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 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 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 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
? 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 ? 增加生命的长度, 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 ? 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 ? 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陶渊明)。
槐为什么叫鬼树?在古代有什么象征意义?一口气搞懂槐树的前世今生

槐为什么叫⿁树?在古代有什么象征意义?⼀⼝⽓搞懂槐树的前世今⽣古代时,槐树背负了太多使命,也有着太多的象征意义。
神话志怪⼩说⾥,槐树是了不得的⼀种树,古代⽂化⾥,槐是⾼官的象征。
所以,历朝历代的古籍⽂献中写槐,诗词歌赋⾥写槐,⼈们对这种树寄托了太多的情感。
姜⼦⽛编撰的《太公⾦匮》中这样写槐树的作⽤:武王问太公⽈: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益者距之。
我们从这⾥的记载可以看出来,槐树是可以挡神的。
《太公⾦匮》和《太公阴谋》还有《太公兵法》合称《太公》,是⼀部明确标注成书于西周时期,姜⼦⽛所著的古籍,这是罕见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古籍都经过了汉朝或者汉朝以后的学者们重新编录,⽽这个却并没有,所以更加的珍贵。
但咱们题不在此处,故不再讨论。
魏晋时期,原作者已经不可考,⼀⾸押灰韵的乐府诗《⾏者歌》这样写: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清风细⾬杂⾹来,⼟上出⾦⽕照台。
这⾥写的是暗有所指,其实称作童谣也是可以的,⽽童谣在古代的作⽤不可估量,但咱们题眼不在这⾥,所以只说槐。
这是我国原有树种吗?在古代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的种植是什么样的呢?⼀、关于起源槐树还有个名字叫“国槐”,意思其实很明确,这是原产于我国古代的⼀种植物。
在古代的⼀些古籍⽂献中多有记载,上⾯成书于周朝的《太公⾦匮》是⼀例,此外我们还能找到诸多记载。
⽐如齐国政治家晏⼦编撰的《晏⼦春秋》⾥这样说:齐景公有所爱槐,使⼈守之。
令⽈: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醉⽽伤槐者,且加刑焉。
这⾥写齐景公这个喜爱槐树劲就别提了,伤了槐树得死,犯了槐树得⼊刑,这在现在看来不免荒唐。
《晏⼦春秋》曾经⼀度被称为是伪作,长期被⼈们冷落,但1972年银雀⼭汉墓出⼟⽂献证明此书是真的,这才逐渐受⼈重视。
此书在秦始皇焚烧禁书之列,但经过了汉朝刘向的重新编录。
此外,《左传·宣公·宣公⼆年》⾥记载了⼀个叫“锄麑”的⼈⽣出的典故,故事是这样的:宣⼦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09花妖-马瑞芳

你有这么好的花妖妻子,比人间的女子美,比人间的女子善,比人间的女子好。比人间的女子更能够使得你子孙绵延、家业昌盛。这样的妻子,你就是在人世间,打着灯笼,上哪儿找?你就听凭她是个花妖,你就接受这个花妖,你就偏偏爱这个花妖,有什么不好?偏偏,常大用要打破沙锅问(纹)到底。本来你是痴爱牡丹,现在牡丹真来做妻子了,你却无福消受了,闹了个玉碎香消。蒲松龄给这位男士取名叫“常大用”,本来的意思,“经常有大用处”。
所以前人人花之恋的小说少得可怜。但是我们幸亏有蒲松龄,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系统地、多方位地描写花妖的作家,也是写得最精彩的作家。
(蒲松龄之所以在志怪小说中描写这些花妖变成的美女,聊斋的评论家认为这是蒲松龄所作的白日梦。他的这种梦主要是表达穷秀才的那种一厢情愿的幻想。蒲松龄把自己对爱情观的认识,假托“幻境”表现出来。所以,他在小说里描写了许多人间男子与花妖相恋的故事。那么在这些故事当中,蒲松龄是怎样体现自己的爱情观呢?
内容简介:
蒲松龄除了写狐狸精,写鬼魂之外,他还写了很多妖精的故事,他在人和大自然的生灵关系上,巧做文章,做巧文章。我们平时有很多事情是司空见惯的,很容易忽略。而蒲松龄拿来做文章,比如说我们平时抬头能够看到,低头能够看到,随处可以看到的鲜花,蒲松龄就写了好几篇人花相恋的故事。真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咱们中国古代作家诗词写花的很多,刘禹锡写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蒲松龄除了狐狸精和鬼魂的故事之外,他还写了很多妖精的故事。他在大自然、生灵和人的互相关系上,做了很多的文章。我们说他是叫做“做巧文章、巧做文章”。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事情咱们都是司空见惯的,而蒲松龄拿来做文章。比如说,我们平时抬头能够看到、低头能够看到、随处可以看到的鲜花。
论《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语言凝练,寄寓深远,作者以他奇特的想象,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花妖狐魅的奇幻世界,让人为之沉迷。
精怪形象是我国志怪类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经典形象,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朝代的更迭,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种类繁多,亦物亦人,千姿百态,寓意深刻,揭示了作者隐秘的内心世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精怪形象;千姿百态;思想意蕴精怪形象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奇幻色彩。
《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包罗万象,姿态各异,在蒲松龄的笔下,不论是飞虫走兽、山精水魅,还是花草树木都可以披上人的外衣,走进人间,深入世俗生活,与凡人发生各种各样奇妙的联系,演绎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精怪的起源及发展精怪是指由非人的自然物幻化而来,它们或者尚未化作人形,呈现出半人半兽的形态,或者化成人形,具备人的一些特质,并进入到人的社会生活中来,通过人际交往产生各种联系,生发出一系列曲折离奇的动人故事。
这些自然物包括鸟虫花木、水族走兽、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一系列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事物。
总之,通常认为,精怪需要具备两个特质,一是有自然物作为原形,还要具备一些神力。
关于精怪的起源,刘仲宇在《中国精怪文化》中提到:“精怪观念,最初发端于原始时代对自然物的拟人化或曰人格化。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的繁荣时期,小说中的精怪形象类型逐渐丰富,突破了半兽半人的形态,能够幻化成完全的人,但是并没有完全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仍然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异类的存在。
这些精怪大多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会给人带来灾害。
到了唐代以后,小说中的精怪形象不再是单一的邪恶势力的代表,个性鲜明多变,开始向世俗化转变,大多数的精怪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
人和精怪开始能够和平相处,逐渐改变以前那种水火不容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都故道所见青牛,为梓树精所化,而赭 衣、坌灰、被发等,都是一种巫术活动,乃道 士方士以厌胜精魅的法术,使其树精丧失魔力。
二、树神 庐江龙舒县陆亭流水边,有一大树, 高数十丈,常有黄鸟数千枚巢其上,时久 旱,长老共相谓曰:“彼树常有黄气,或 有神灵,可以祈雨。”因以酒脯往亭中。 有寡妇李宪者,夜起,室中忽见一妇人, 着绣衣,自称曰:“我,树神黄祖也。能 兴云雨,以汝性洁,佐汝为生。朝来父老 皆欲祈雨,吾已求之于帝,明日日中,大 雨。”
植物精怪
植物类故事也是精怪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抱朴子》所引述的千年松柏,其中有物, 或如青羊,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青人, 皆寿千岁。 此一说法也见于《玄中记》:
“千岁树精为青羊,万岁树精为青牛,多 出游人间。” 其原始应该是出自于植物崇拜。
一、树精 《搜神记》卷十八载有一条青牛树精的传说: 秦时,武都故道有怒特祠,祠上生梓树。 秦文公二十七年,使人伐之,辄有大风雨,树 创随合,经日不断。文公乃益发卒,持斧者至 四十人,尤不断。士疲还息。其一人伤足,不 能行,卧树下。闻鬼相与言“劳乎?改战。” 其一人曰:“何足为劳?”又曰:“秦公必将 不休,如之何?”答曰:“秦公其如予何?” 又曰:“赭衣,灰坌,子如之何?”默然无言, 卧者以告。
至期,果雨。遂为立祠。宪曰:“诸卿在 此,吾居近水,当致少鲤鱼。”言讫,有 鲤鱼数十头,飞集堂下,坐者莫不惊悚。 如此岁余,神曰:“将有大兵,今辞汝 去。”留一玉环曰:“持此可以避难。” 后刘表、袁术相攻,龙舒之民皆徙去,唯 宪里不被兵。 (《搜神记》卷十八)
三、木石之怪夔魍魉 魏,桂阳太守江夏张辽,字叔高,去 鄢陵,家居,买田,田中有大树,十余围, 枝叶扶疏,盖地数亩,不生谷。遣客伐之。 斧数下,有赤汁六七斗出,客惊怖,归白 叔高。叔高大怒曰:“树老汁赤,如何得 怪?”因自严行复斫之。血大流洒。叔高 使先斫其枝,上有一空处,见白头公,可 长四五尺,突出,往赴叔高。
①树老为精怪所依,必斫之始能除去,或 者借助于道教奇特的法术厌胜之。刘宋时 道士显欢善道术,“弟子鲍云缓门前有一 株木,大十余围,上有精怪。欢印木,木 即枯死。” ②利用印章制服木精,为道教法术之功用。
四、木精 吴先主时,陆敬叔为建安太守,使人 伐大樟树,下数斧,忽有血出,树断,有 物,人面,狗身,从树中出。敬叔曰: “此名‘彭侯’。”乃烹食之。其味如狗。 《白泽图》曰:“木之精名‘彭侯’,状 如黑狗,无尾,可烹食之。” (《搜神记》卷十八)
高以刀逆格之,如此,凡杀四五头,并死。 左右皆惊怖伏地。叔高神虑怡然如旧。徐 熟视,非人,非兽。遂伐其木。此所谓木 石之怪夔魍魉者乎?是岁应司空辟侍御史 兖州刺史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 考,白日绣衣荣羡,竟无他怪。 (《搜神记》卷十八)
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 问之仲尼,曰:“吾穿井其获狗,何耶?”仲 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 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异兽)、‘魍魉。’ 水中之怪,龙、‘罔象(水怪)’。土中之怪 曰‘贲羊(土怪)。’”夏鼎志曰:“‘罔象’ 如三岁儿,赤目,黑色,大耳,长臂,赤爪。 索缚,则可得食。”王子曰:“木精为‘游 光’,金精为‘清明’”也。 《搜神记》卷十二
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植物精怪化为动物,见载的 较多。 吴(三国东吴)聂友,字文悌,豫章新淦 (gàn)人。少时贫贱,常好射猎。夜照见一 白鹿,射中之。明寻踪,血既尽,不知所在, 且已饥困,便卧一梓树下。仰见射箭着树枝上, 视之,乃是昨所射箭。怪其如此。于是还家赍 粮,率子弟,持斧以伐之。树微有血,遂裁截 为板二枚,牵着陂塘中。板常沉没,然时浮出。 出,家辄有吉庆。
每欲迎宾客,常乘此板。忽于中流欲没,客大 惧,友呵之,还复浮出。仕宦大如愿,位至丹 阳太守。在郡经年,板忽随至石头(丹阳)。 外司白云:“涛中板入石头来。”友惊曰: “板来,必有意。”即解职归家。下船,便闭 户,二板挟两边,一日即至豫章。尔后板出, 便反为凶祸。家大辘轲。今新淦北二十里余, 曰封溪,有聂友截梓树板涛群柯处。有梓树, 今犹存。乃聂友向日所裁,枝叶皆向下生。 陶渊明《搜神后记》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