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
张载名言名句大全

张载名言名句大全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小编为您整理了他的名言名句112句。
1、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2、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张载3、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张载4、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
——张载5、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张载6、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张载7、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可疑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张载8、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
——张载9、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张载名言10、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张载11、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正蒙·乾称》12、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张载13、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
所知多则不自强满。
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张载名言14、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张载名言15、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张载名言16、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张载17、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张载名言18、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
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伪不相似。
——张载19、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2022高三作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准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4篇

2022高三作文“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准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4篇【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名言,被誉为“横渠四句”。
有人说“横渠四句”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认为它最能表现儒者襟怀,最能彰显人生的器识与宏愿,也能体现人类对教育的最高向往。
请从“横渠四句”中选择任意两句形成有机关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题意理解】一、“横渠四句”解读共同点:都采用“为……”的句式,“为”字后面的内容不仅仅是某种对象,也是追求的某种目标,而我们都应该把这些当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分条解读01“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天地”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
“立心”也即“立天理”之心,因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必然会普遍接受孝悌、仁义、忠信等道德伦理价值。
“为天地立心”就是要用精神力量(心)认清客观世界(天地)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确立坚实的理性基础。
这阐述的是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02“为生民立命”,“生民”指天生万民,“命”指天下人民代表之天命。
真正的儒者不管夭寿祸福,都坚持修身以待,这就叫立命。
“为生民立命”就是要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消解人民的苦难,增进人民的福祉。
这阐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03“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过往历史上的圣人,“绝学”,指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
“继绝学”,即是在继承孔孟之道基础之上,接续道统,发明创新。
“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推广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下去。
这阐述的是现在与历史之间的关联,强调现在对历史的传承。
04“为万世开太平”,“万世”是一个时间范畴,“太平”、“大同”、“盛世”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乃至历代先圣先贤所孜孜以求的社会政治理想。
横渠四句前后的句子

横渠四句前后的句子
横渠四句是指张载的《西铭》中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表达了张载的儒家思想,强调了读书人的使命和责任。
关于这四句前后的一些句子,以下是《西铭》全文的一部分:
“横渠先生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行之而成,谓之事业。
事业者,立于天下,为天下国家致太平,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吾所谓事业也。
”
这段话中,张载进一步阐述了横渠四句的理念,强调了为人君、臣、子、父以及与国人交往的品质和行为准则。
在这些句子之后,张载还提到了事业的概念,认为事业是立足于天下,为国家和人民谋求太平,延续往圣的学问,为万世开创太平的基础。
这些观点都与横渠四句密切相关,体现了张载的儒家道德观和政治理想。
横渠四句,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追求

横渠四句,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精神追求“横渠四句”出自张载《横渠语录》,原文如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译文: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作为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
“横渠四句”包含下面的意思:1、“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4、“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
“开”期待之谓。
“为万世开太平”,实现张载《西铭》描述的文化理想,民胞物与,全体归仁,才能让蔽惑无明的现代人重新回归率性诚明的人类精神家园。
附录: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

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张载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横渠四句”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只有二十二个字但蕴含了庞大的思想学问,经历代传颂而不衰。
其实张载的一生并不算如意,当时王安石打算推行变法,希望张载能够支持他,张载虽然赞同王安石的做法,但不愿参与其中。
此后王安石便对张载产生反感之情,张载的弟弟因为变法之事遭贬,张载担心自己也遭牵连,于是决定主动辞官。
也正是因为张载辞官回乡后,他才有精力将自己的思想不断完成,成为关学的创始人。
1、得范仲淹点拨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张载出生于长安,名字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
宋仁宗庆历元年,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通军略)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
范仲淹是一位随时随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士林领袖,襟怀坦荡,光明俊伟。
“宋仁之世,安定先生起于南,泰山先生起于北”,宋初儒学复兴运动的南北重镇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都曾得到他的直接指导和关怀。
范仲淹点拨了一句话,这句话深刻影响了这位青年的人生走向:“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作为儒生,本分是研习儒学、重振儒学,不必研究军事博取功名,并且因材施教,勉励张载研读儒家学说中最富于哲学色彩的《中庸》。
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
近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外演讲或接受记者采访,曾多次引用;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
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
根据张载四句名言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
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在古代“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
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
因此,“天地”也就是“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个人和人间社会。
张载把社会涵义的“天地”也称作“天下”。
其次,张载并没有否认“天地之心”的存在。
“天地之心”是《周易·复卦》的术语,张载作为著名的易学家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
”(《横渠易说·上经》)显然,在天地能够生成万物这一意义上,张载是肯定天地是有心的。
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能力。
其实,“为天地立心”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
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集中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则易流于臆断。
在张载看来,“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必然会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翻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翻译张载雕像张载(1020—1077)是北宋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
在长期的学术和为政生涯中,他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表达自己的志向。
学者多称这四句话为“横渠四句”。
由于四句的每一句都以“为”字开头,故也可称作“四为”句。
横渠四句代表了北宋理学的根本精神,近千年来传诵不绝。
横渠四句的版本和宗旨在逐句解读之前,先对横渠四句的版本和宗旨略加澄清。
横渠四句常见的版本有两个系统。
第一个系统包括: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南宋《诸儒鸣道》之《横渠语录》,南宋末吴坚刻本《张子语录》,明版《张子全书》之《语录抄》。
第二个系统包括:晚明冯从吾所撰《关学编·自序》,清代《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上》黄百家案语。
在这两个系统中,第一句“为天地立心”,未出现异文。
重要的异文发生在第二句:第一个版本系统作“为生民立道”,第二个版本系统则作“为生民立命”。
诚如张岱年先生所说,宋、明各本所传当为原文,《宋元学案》所引则经过后人润色,但流传较广。
综合相关版本信息,本文将以《关学编》和《宋元学案》所引的横渠四句作为解读对象。
关于横渠四句的宗旨,有些学者把此四句视作张载的为学宗旨,这不确切。
横渠四句是张载走上学术道路后对自己志抱和理想的抒发,而并非对为学宗旨的概括。
朱熹的评价很中肯,他说:“此皆先生(指张载)以道自任之意。
”黄百家同样认为,这表现的是张载“自任之重如此”。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限度,使物质世界的规律得到最多和最高理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首先,“天地”一词并不专指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易传》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世界模式,认为人是生存于天地之间的。
“天地”,既可以指物质世界或自然界,也可以指人间社会,其确切含义要根据前后文研判。
在横渠四句的语境中,“天地”应当指人间社会,而不是指自然界。
横渠四句及注解_语文时空

横渠四句及注解_语文时空横渠四句及注解2009-08-09 16: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张载为自己哲学所确立的基本宗旨,亦是张载哲学的大纲。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结语中表现出对“横渠四句”的赞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可见“横渠四句”是其终生的愿望。
本文即是冯友兰先生对这四句话的意义及根本内涵的阐释。
张载字子厚,号横渠,就是宋儒濂、洛、关、闽四大家的“关”,因生于陕西而以地望名。
另外三家,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以地望称濂溪。
程灏、程颐为河南洛阳人,故称“洛学”。
朱熹原籍徽州婺源,他本人生于福建龙溪县,学者因此以“闽学”括概。
1. “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
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2.“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
《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通过修身致教,最后如果能而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即不管一个人的寿命是长是短,都能保持自己的性体全德,那么这个生命个体就可以说已经安身立命了。
张载所标示的“为生民立命”,实即为“民吾同胞”来“立命”,其立命在于教,“修道之谓教”,此之谓也。
3.“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南师讲故事:宋代大儒张载(横渠)的名言
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
学者为这个目的而学,应该如此。
谈到这位先生,是孔孟以后的儒家,宋明理学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位。
他年轻时等于是一个“太保”,意气非常盛,身体棒,思想开拓,喜欢闹事。
后来范仲淹带兵在陕西经营边陲的时候,张横渠才二十多岁,年纪很轻,奔往前线,要投军参加作战。
范仲淹见他一表人才,约他谈话,劝他回去读书,告诉他将来报效国家的机会很多,等到书读好,慢慢再来,同时将一本《中庸》交给他。
那时他应该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可是范仲淹要他再读,告诉他其中自有他的千秋事业,自有他的天地。
张横渠听了范仲淹的话,回去再读《中庸》,从此放下一切,专心求学问了,后来成为一代名儒。
宋代几位大儒,事实上受范仲淹的影响都很大。
范仲淹在前方,出将入相,以文人当统帅,他难道不希望培养好的军事人才?但他一看张载这个人才不是将
才,是对后世思想有贡献的人,不能这样埋没,就马上用这个教育方法培养他。
果然后来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那么大,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话,非常深远。
今天我们要谈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这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
我们如果以这四句话来研究,学者又应该是为人;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
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论语别裁》
-----------------------------
既然研究中国文化,每一位同学你要有准备,做学问要准备凄凉寂寞一辈子,至少像我一样的凄凉。
不过你们看我现在很不凄凉,很舒服,其实我负担很重啊,搞这个地方心理的负担更痛苦。
所以你准备寂寞凄凉,不想做官,不想出名,安贫乐道,才能做学问。
那么,你第一个要学宋儒了,我常常引用,宋朝的大学问家张载(横渠),宋朝有名的五大儒之一,陕西人。
他年轻出来的时候,到西北去当兵,找谁呢?找范仲淹。
范仲淹在西北做大元帅,在边疆防守西夏很多年了,他是江苏吴县人,老元帅了。
你看范仲淹守西北的诗:“将军白发征夫泪”,西北当时的敌人是大夏国。
他守在那儿,多年没有战争,是因为他在那里。
可是他的痛苦呢?“将军白发征夫泪”啊!
张横渠来找他,范仲淹一看,你来干什么啊?他说我想当兵。
范仲淹看了看说,过来,我俩谈谈。
范仲淹也许赏识人才,所以他看张横渠,年轻聪慧,是有前途的,何必来当兵呢?
那么张横渠问了:“那你要我干什么呢?”“去,回去读书。
”范仲淹就抽了一本《中庸》给他看,也许还送他两个路费吧。
张横渠后来变成大儒,所以他的名言,你听,读书的目的,做个学者为了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知识分子的目的是这个。
尤其你们今天是国学院,研究中国文化全体的东西,应该是以这个精神来读书的。
《国学与中国文化》
-----------------------------------------
张横渠排斥佛老与佛道之因缘
与周濂溪、邵康节同时而稍后的理学家,便有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
张横渠少有大志,喜谈兵。
尝上书干谒范仲淹。
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授以《中庸》。
乃立志求学。
初求之佛、老,后恍然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世传横渠之学,以“易”为宗旨,以“中庸”为目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
但是横渠的任气尚义,在气质上,与孟子的风格,更为相近。
周濂溪的学说,在“太极”之上,加一“无极”。
其用意,似乎为调和儒家的“太极”与道家的“无极”。
有人说濂溪“太极”的涵义,犹如佛学的“依言真如”。
“无极”的涵义,犹如佛学的“离言真如”。
但他说“无极”而“太极”,则又似佛说“性空缘起”,以及老子的“有生于无”。
张横渠只说到“太极”,并不提“无极”。
但他对于“太极”的解释,又不可说是“无”。
而且他批评老子“有生于无”之说,以为错了,又是以“有”作根据的。
自语相违,互自矛盾之处,甚多。
这是周、张二人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
横渠说出“气”字,又提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不同。
周濂溪对于佛教,很少有显著排斥性的批评。
张横渠的著作中,排佛之言甚多。
例如驳斥佛学“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以六合为尘芥,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赘疣,以世为荫浊。
”又说:“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
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等等,大体都是粗读《楞严经》的“世界观”、“人生观”而立论,并未深知《华严》《涅槃》经等的理趣。
但他在《西铭》中,开示学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
以及他平时告诫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观念,则又似佛学的众生平等,因此兴起“同体之悲,无缘之慈”,以及视心佛众生为“正报”,山河大地为“依报”之说的启发交变而来。
至于上述他的著名之“四句教”,简直与禅宗六祖慧能教人的“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完全相似。
又如他在《正蒙》中所称的“大心”,便是直接套用佛学“大心菩萨”的名词和涵义,而加以儒家化的面貌而已。
也可以说,他是因袭禅宗六祖的思想而来的异曲同工,也并不为过。
关于张横渠所著的《正蒙》,以及他的“理气二元”
的立论,则大半是挹取道家的思想,启发易理观念,这也是事实。
这些都是从他“初求之佛、老”而得来的启迪,大可不必有所讳言。
《中国文化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