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及基本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基础核心专业课程。
是学习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后续各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生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规律及机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标准按目标教学编写,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
1.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解决基层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遵循“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融知识传导、能力培养,并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注重与学生的岗位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
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及机能发生发展的规律,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重视实验、实习,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3D虚拟解剖系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活体触摸、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素养也得到发展。
人体解剖与生理学课程教学标准

人体解剖与生理学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 (1)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三、课程设计思路 (1)四、课程目标 (2)(一)能力目标 (2)(二)知识目标 (2)(三)素质目标 (2)五、教学内容与时间进度 (2)(一)人体解剖学部分 (3)(二)生理学部分 (11)六、课程评价标准 (18)(一)考核方式 (18)(二)考核内容 (18)七、课程实施保障 (19)(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19)(二)教学资源利用及要求 (19)八、其他说明 (21)人体解剖与生理学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人体解剖与生理学课程代码:4000001适用专业:药品生物技术、微生物学、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学时:82(46/36)学分:4.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微生物学、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两部分。
前者属于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后者属于机能学,是研究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及影响因素等。
人体解剖与生理学使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人体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为微生物学、药理学、药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生物药品生产、生物药品质量控制、车间管理、生物药品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药品生物技术相关岗位工作任务和国家对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现行要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
理论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提问、自学等教学方式与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并适当介绍前沿内容。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辅助以适量的作业、习题、自学提纲等,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80学分:5开设单位:生物工程系适用专业:生物教育专业(一)课程定位《人体解剖生理学》是高职高专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已学过的动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为学习生物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将遵循以教育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初中、小学为依托,以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与校校合作单位深入探讨,明确初中、小学生物教学工作的任职岗位。
2.在明确中小学生物教学岗位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能力分解。
4.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5.根据中小学生物课程标准,序化教学内容。
6.借助医学院、卫校实训基地平台,创新“新课标”导向教学模式。
7.采用常规及仿真教学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逐渐提高。
8.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实战成果和职业素养考核。
(三)课程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
2.应以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以及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知识;胜任中学《科学》或《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人体的分部和人体各系统的组成,主要器官的
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掌握临床工作常用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血管和神经的走行,以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熟悉主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了解脑神经核以及内脏神经的组成作用和具体分支。
2. 能力目标:学生应能够指出重要的体表标志,确定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明确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结构、毗邻及体表投影,并能够结合人体解剖学知识初步解释相关疾病的生理病理现象。
3. 素质目标: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怕苦、不怕脏、勇于克
服困难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同时,培养医学人文素养,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融入思政教育,贯彻爱国主义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此外,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也是人体解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课程标准可能会因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验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英文名称:The Experiment of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实验课程性质:独立设置实验课程课程编号:07110361 开放实验项目数:主撰人:李红敬审核人:陈世锋一、课程简介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和必修核心课程。
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素质和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系统地认识,本课程在于明确阐述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适当联系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生长发育规律。
人体解剖生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学时和学分课程总学时:37学时实验学时:37学时课程总学分:1学分实验学分:1学分三、适用专业及年级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本科二年级四、实验课程理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课程的各部分内容,分别采用详细讲解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采用引导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不同程度采取课堂讨论式、自学提问式。
该学科的前沿研究发展很快,为了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进行了创建跨学科、多层次生理解剖学科教学和实验课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以调整课程结构布局,实验前必须仔细预习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保证实验顺利完成。
实验过程中对基本操作技术应一丝不苟,培养其的科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要安放整齐,便于操作。
爱护仪器和实验动物。
保持实验室安静,遵守实验室规则。
实验后整理仪器和器械,妥善处理实验动物。
整理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及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主要仪器设备六、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平时实验报告(50%);设计性实验(20%);期末考试(30%)。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14060061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学前教师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熟悉或了解职业所必需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熟悉或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学会正确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在教师及相关教育教学岗位的科学素养和工作能力,为后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生物学,后续课程有学前卫生学和生命科学等课程。
2.学习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及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获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及进行科学研究够用的科学素养和卫生保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解剖生理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人体各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活动的调节。
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增进对人体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理解,并能运用其理论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能力目标:(1) 掌握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活动的调节,具有对相应生命现象及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具有对人体各重要器官位置和形态结构的辨认能力,对一些人体突发的异常情况有一定应变处理能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中国药科大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不但是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药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课程重点介绍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并简要介绍解剖学知识。
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而且还能了解到解剖学和生理学中重大新成就和新进展。
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细胞和组织、血液、各主要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的生理特点、生理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掌握体温调节、视觉和听觉生理、女性和男性生殖系统活动的规律、各主要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若干实验手段和实验操作、研究方法和研究新进展。
3、学时安排总学时为102学时(3/3)o其中理论课为51学时,实验课为51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龚茜玲主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四版)二、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言(1学时)[基本内容]1、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解剖学分类。
2、细胞与分子生理学、器官生理学、整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O3、解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和显微技术。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方法和慢性实验方法。
4、人体解剖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基本要求]了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解剖学和生理学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2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细胞1、细胞:单位膜的概念与基本结构。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蛋白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微丝、微管、中心体、核膜、核仁、染色质(分裂期的染色体)。
3、细胞的增殖:间期(Gl期,S期、G2期)和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1202592.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3.学时/学分:75学时/4.5学分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教研室。
5.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
6.面向对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对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及调控机制以及与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认识,牢固掌握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使学生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自觉运用所学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生物科学不断发展要求的需要。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掌握内环境及自稳态的概念及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理解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具体内容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0.25学时)1.1研究的对象、任务1.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2.生理学研究方法(0.25学时)3.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研究方法3.1解剖学研究方法3.2组织学研究方法2.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和未来发展趋势(0.25学时)2.1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2现代生理学的迅猛发展2.3近代中国生理学的发展2.4生理学展望3. 人体解剖的方位和常用术语(0.5学时)3.1解剖学姿势3.2方位3.3轴和切面3.4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4. 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0.5学时)4.1新陈代谢4.2兴奋性4.3适应性4.4生长与生殖5. 人体及动物生理功能的调节(0.25学时)5.1神经调节5.2体液调节5.3自身调节附:人体自动控制系统6.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命的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及基本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基础核心专业课程。
是学习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后续各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生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规律及机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标准按目标教学编写,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
.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解决基层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遵循“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融知识传导、能力培养,并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注重与学生的岗位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以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
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及机能发生发展的规律,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重视实验、实习,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虚拟解剖系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活体触摸、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素养也得到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强教材可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本课程在检验师资格考试中的“基础作用”和学生实际情况,加强教材建设,构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体系和精品课程。
.为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评价。
除了教材章后附习题,教材末附实习指导和模拟测试题外,还制作《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课件、微课、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通过教学云平台的方式进行网络化学习和评价分析,并通过显微镜下、模型、标本、活体触摸、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等方式进行实验考核。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课程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熟悉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及人体适应环境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掌握人体各部分的组成、位置毗邻和形态结构;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其功能调节;各种因素对人体主要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影响。
(二)技能课程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人体器官的观察方法,确认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
. 熟练掌握人体各系统主要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初步掌握生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检查人体功能活动的一些测试方法。
.能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观察并理解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及生理功能。
.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能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课程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珍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具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一)、绪论. 掌握:人体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内环境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人体解剖学的轴、面;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原理。
.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史。
(二)、细胞和基本组织.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上皮组织的分类;结缔组织的分类;肌的分类;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 熟悉:上皮组织的特点;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软骨的分类及分布,神经末梢的分类;细胞的增殖方式。
. 了解: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骨的结构特点;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细胞器的种类。
(三)、运动系统. 掌握:重要骨性体表标志;重要骨骼肌的分布;关节的基本结构;. 熟悉:全身各骨的形态结构;关节的辅助装置;骨骼肌的结构;重要关节的特点。
. 了解:骨的生长发育和骨的可塑性;新生儿颅的形态特征;肌的分类及辅助结构。
(四)、消化系统. 掌握:上、下消化道的组成;食管的狭窄;胃的位置分部;十二指肠分部;结肠的形态特征;阑尾的位置和根部体表投影;肝、胆囊、胰腺的位置。
. 熟悉:唾液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咽的位置、分部和沟通关系;直肠的位置、形态结构;输胆管道的组成和胆汁排出途径;胸、腹部标志线;. 了解:口腔器官结构;咽淋巴环;空、回肠的位置及结构特征;(五)、呼吸系统.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旁窦的名称、位置;肺的位置、形态;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 熟悉:喉的位置和组成;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特征;肺泡的微细结构;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纵隔的概念与分部。
. 了解:鼻腔的分部和鼻粘膜的分区;肺段的概念;纵隔的概念、内容。
(六)、泌尿系统.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肾的位置、形态;输尿管的狭窄;膀胱的位置、形态分部。
. 熟悉:肾的构造、被膜;膀胱毗邻;女性尿道的结构特点。
. 了解:肾的微细结构、血循环;输尿管位置;膀胱的结构。
(七)、生殖系统. 掌握: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结扎的常用部位;男性尿道的结构特点;子宫的位置、形态;输卵管的结构特点;. 熟悉:睾丸、附睾、前列腺、的位置和形态;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微细结构;子宫的毗邻、分部、固定装置;女性乳房的位置和形态构造.. 了解:精子的排泄途径;阴囊、阴茎的构造;阴道的形态位置;会阴的境界与分区;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
(八)、脉管系统.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心的位置及形态特点;主要动、静脉的名称;胸导管的起始、注入。
. 熟悉:心的体表投影;各腔室的结构特点;心的主要血管;主要的淋巴干及淋巴导管;肝门静脉的组成。
.了解:心的位置毗邻;淋巴器官及其功能;主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上、下腔静脉的组成、主要分支。
(九)、感觉器. 掌握:眼球壁的形态结构特点;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特点;位、听觉感受器的名称及功能;. 熟悉:房水的产生和循环路径;鼓室的的沟通关系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外耳道、鼓膜的形态结构特点;中耳的组成;皮肤的构成。
3.了解: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眼的辅助装置的名称。
感受器的分类;皮肤的附属结构;耳廓的外形和结构特点;声音的产生于传导;骨迷路、膜迷路的形态特点;皮肤的结构。
(十)、神经系统.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脊髓灰质结构特点;脑的组成;脑干的组成及发出的脑神经;间脑的组成;大脑半球的分叶;基底核的组成及内囊的构成;脑神经的组成。
. 熟悉:脊髓外形及白质内重要的上下行纤维素;脑干内上下行的重要纤维素;脑室的位置及联通结构、脑脊液循环;小脑的位置;下丘脑的功能;大脑皮质重要中枢及功能;脑和脊髓被膜的构成及其之间形成的腔隙;血脑屏障的构成及作用;脊神经的组成及重要分支;内脏感觉神经的分布。
. 了解:小脑的结构;背侧丘脑重要核团及后丘脑的功能;大脑半期重要的沟及回;脑和脊髓的血管;重要脊神经、脑神经的主要分布;内脏运动神经的组成及特点;重要的神经传导通路的作用及传导路径。
(十一)、内分泌系统. 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 熟悉: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的位置及形态;. 了解:胸腺的位置。
(十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细胞膜主要物质转运方式;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概念;. 熟悉: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骨骼肌的收缩方式;. 了解:动作电位的传导;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及影像因素;(十三)、血液. 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及形成;血细胞的种类、作用、正常值及生理特性;凝血过程;血型及输血;加速、延缓血液凝固的措施。
. 熟悉:血液的组成、作用;血浆渗透压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态特点;人体抗凝血机制;纤维蛋白的溶解及抑制;. 了解:血浆的主要成分;凝血因子特性;血型的特点。
(十四)、血液循环. 掌握: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动脉血压的正常值、生理变异、形成原理、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 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影响因素;静脉血流及影响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了解: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电图;微循环组成及调节;(十五)、呼吸. 掌握:呼吸的过程;肺通气量;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熟悉: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呼吸运动调节的中枢及化学性反射调节;. 了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肺通气的动力及阻力。
(十六)、消化和吸收. 掌握:胃的运动;胃液、胰液、胆汁的作用;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途径;. 熟悉: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唾液的生理作用及口腔运动;小肠的运动;大肠的消化作用及运动;. 了解: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十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掌握:能量代谢率的概念;体温及生理波动;. 熟悉: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影响代谢的因素;体温调节。
. 了解:正常体温及其波动范围;热量交换。
(十八)、尿的生成和排放. 掌握: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吸收、分泌功能;. 熟悉:影响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的作用、分泌调节。
. 了解:尿生成调节;尿的排放;(十九)、感觉器的生理功能(自学、指导)(二十)、神经系统的功能(自学、指导)(二十一)、内分泌系统的功能1.掌握:垂体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功能;甲状腺分泌激素及功能;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及功能;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熟悉:胸腺的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二十二)、生殖. 掌握:月经周期及各期的特点;. 熟悉:雄激素的生理功能;卵巢内分泌功能及作用;. 了解:卵巢的生卵功能;妊娠、分娩、泌乳。
(二十三)、实验指导. 掌握低倍镜和高倍镜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