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

合集下载

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

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

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语文要素”是统编版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新概念,同时也是教材的“指南”。

对于教师来说,理解语文要素的含义非常重要。

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惯等等。

通过对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梳理,可以勾勒出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发展的基本图景。

2.构建符合语文研究规律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统编版教材通过对各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构建了一个符合语文研究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

这样的梳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用好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的研究价值。

3.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对教师教学有积极意义和价值与以往教材不同,统编版教材中引入了“语文要素”这一概念,对于教师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和解读,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梳理和解读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以实现其积极意义和价值。

过去,我们曾寄希望于课程标准能够让语文教师清晰地了解小学生在六年语文研究中所经历的过程,以及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路径和最终境界。

然而,多年来的现实情况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个过程,除了试卷上的分数,我们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情况总是一笔糊涂账。

这种“浪漫”本质上是课程标准的难堪,也是教材使用的难堪。

当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肯定还需要修订。

但如果我们认真梳理和研读统编版教材单元语文要素,就可以勾勒出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基本图景。

在一篇名为《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想象》的文章中,笔者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现在再与大家分享其中的主要部分。

首先,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想象依据。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选编了《明天去远足》《大还是小》《项链》等文本。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包括:文字、语言、思维、文化等几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些要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

首先,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

小学生接触的最基础的学习内容就是汉字的认读、书写和组合。

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是我们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切实地抓好汉字的基础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识别、书写和运用能力。

其次,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认知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并且灵活应用。

在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语篇等方面都是重要的知识要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辅导,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听说、写作的能力。

再次,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言语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最后,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综合的一个方面。

语文不仅是流传和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灵魂和精神的体现。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努力发掘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涵盖的语文要素非常丰富。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文化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指导和辅导,争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引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小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主要教材之一。

它涵盖了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包括基础的汉字学习、词语、句子的掌握,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这些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接触并学习了大量的语文要素,这些要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解析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

汉字汉字是汉语的基础。

小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是从认读单个的汉字,逐渐过渡到认读汉字组成的词语、句子和篇章。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对汉字的学习是逐步深入的。

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将学习常用的125个汉字;到了四年级,他们将学习更多的汉字和复杂的汉字结构。

同时,小学生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词语和成语,为学习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词语除了汉字的学习,小学生还需要学习各种词语。

词语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单位,是构成句子和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学生将学习一些基础的词语,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量词。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词语,例如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地点的词语等。

整个词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并逐渐扩展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为后续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句子句子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是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句子的基本结构、句式、修辞手法等。

在学习句子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句型,并且学习如何用不同的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句式的修辞手法,例如排比、对仗、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儿童文学、散文、诗歌等。

学生需要掌握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并学习如何理解文本的主旨和细节。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阅读策略,例如推理、归纳、演绎等,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准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特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准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特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准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特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统编版教材是指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标准化教材。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统编版教材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性。

统编版教材按照新的课标要求编写,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统编版教材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统编版教材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强调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更加丰富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三、统编版教材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统编版教材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统编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统编版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和探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根据统编版教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建议: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注重启发性教学。

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互动。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注重实践教学。

教师应该通过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注重评价和反馈。

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准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的特点,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及其理解。

首先,本文将对语文要素的基本概念进行概述,包括语言、文字、文化、语言学习等四个方面。

其次,本文将重点讨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并对其各个要素的理解和应用进行分析。

最后,本文总结了有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语文要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理解;实践正文: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文字、文化、语言学习。

语言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传达信息的工具。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要求学生学习使用基本语言要素,开展其他与语言有关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语言感知能力。

文字是用文字表达的语言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文字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字的发展史,学习使用文字进行书面表达,提高自身文字运用能力。

文化是一种社会传统、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实践,包含许多内容,如历史、宗教、伦理、道德、文学等。

文化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使之能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文化精神。

语言学习是指学习使用语言、掌握文字和文化等知识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要学习利用语言、文字和文化学习,加强语言能力,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二、语文要素理解与实践语文要素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字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的运用语言、文字和文化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分为两个阶段:接受阶段和实践阶段。

在接受阶段,学生要认真学习语文要素的知识,掌握其基本概念;在实践阶段,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加强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实践熟练掌握语文要素,逐渐形成语文习得能力。

三、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及实践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是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
语文的第一步。

2. 字形:字形是汉字的形态结构,包括笔画、结构、部首等,
是认识、书写汉字的基础。

3. 词语:词语是由一个或多个汉字构成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单位,在语言中承担重要的表达功能。

4. 句子: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词语构成的可以独立表达完整意
思的单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

5. 语篇:语篇是由多个句子组成的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达,具
有较复杂的语言结构和意义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音、字形、词语、句子和语篇能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语文,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同时,还需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学生对语文的认知和
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
爱和热爱程度。

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

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语文要素”,与统编版教材一起诞生的新名词、新概念,同时也是统编版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的一个“亮点”,还是统编版教材使用的“指南”。

语文要素到底指什么?在手头没有全套小学教材的时候,在没有对十二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的时候,可能大多数教师对这个新名词、新概念一头雾水,陌生且莫名。

后来,笔者在一边思考、追问的同时,花了不少时间将统编版小学十二册教材中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了分册梳理,并且有意识地对某些专家缺乏逻辑的“梳理”进行纠偏(在教材解析和单元说明中,将指向阅读的单元重点目标称为语文要素,而将指向习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的不称为语文要素)。

做完这项工作之后,笔者发现,即使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将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梳理出来,认真研读一番,也当慢慢心领神会。

——的确,语文要素指的就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

语文要素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是单元教学的抓手。

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梳理,就能发现教材努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规划了一条条比较清晰的路线,努力构建了一个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

这样的梳理,对语文教师用好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的学习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往我们使用某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也会强调教师要研究教材,要“通读”教材,但因为教材本身缺乏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这样显性的抓手,即便“通读”了,教材如何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编写意图,仍然是很糊涂的。

从这一点上说,与统编版教材一起诞生的“语文要素”,对于用教材教语文的教师来说,是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当然,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还有赖于教师对统编版教材对于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梳理和解读。

语文要素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语文要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编写时,强调了语文要素的重要性,将读写训练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内容的组织形式,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惯。

抓基本方法,学基本内容,形成基本惯,形成基本能力是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

如何梳理语文要素?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导引、课后题、语文园地、作设计之中。

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语文要素确定相关教学内容,并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关注目标的层递性,把握目标的整组性。

教学路径包括通过导语点明语文要素,通过课后题落实语文要素,通过语文园地梳理总结语文要素,通过作进行实践运用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教学化路径有哪些?从统编教材单元的功能来看,有识字、阅读、作、综合性研究等单元。

在阅读单元中编排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和有目的地阅读四个阅读策略单元。

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是以阅读方法与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

语文要素的教学化路径包括专门指向相关语文要素为重要教学内容,从纵向上把握相关要求,以及教学某一语文要素时,着眼于儿童已有经验,采用适切的研究方式,以达到有效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对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进行梳理“语文要素”,与统编版教材一起诞生的新名词、新概念,同时也是统编版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的一个“亮点”,还是统编版教材使用的“指南”。

语文要素到底指什么?在手头没有全套小学教材的时候,在没有对十二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的时候,可能大多数教师对这个新名词、新概念一头雾水,陌生且莫名。

后来,笔者在一边思考、追问的同时,花了不少时间将统编版小学十二册教材中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了分册梳理,并且有意识地对某些专家缺乏逻辑的“梳理”进行纠偏(在教材解析和单元说明中,将指向阅读的单元重点目标称为语文要素,而将指向习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的不称为语文要素)。

做完这项工作之后,笔者发现,即使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将每册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梳理出来,认真研读一番,也当慢慢心领神会。

——的确,语文要素指的就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等。

语文要素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是单元教学的抓手。

将统编版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梳理,就能发现教材努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规划了一条条比较清晰的路线,努力构建了一个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

这样的梳理,对语文教师用好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的学习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往我们使用某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也会强调教师要研究教材,要“通读”教材,但因为教材本身缺乏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这样显性的抓手,即便“通读”了,教材如何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编写意图,仍然是很糊涂的。

从这一点上说,与统编版教材一起诞生的“语文要素”,对于用教材教语文的教师来说,是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当然,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实现,还有赖于教师对统编版教材对于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梳理和解读。

1. 勾勒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发展的基本图景曾经寄希望于课程标准,能够让语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经历六年语文学习生活的过程,其语文素养发展到底走过怎样的路径,抵达怎样的境界,有比较清晰的蓝图想象。

但是,多年的现实情况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糊里糊涂走过六年光阴,语文学得怎么样,除了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总是一笔糊涂账。

这种“浪漫”,本质上是课程标准的难堪,也是教材使用的难堪。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肯定还需要修订。

这是后话。

如果用心梳理和研读统编版教材单元语文要素,大致上可以帮助教师勾勒出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基本图景。

关于这一点,笔者曾经在题为《基于部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想象》一文中有过细致分析,这里再将其中主要部分重新分享。

其一,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想象依据。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选编了《明天去远足》《大还是小》《项链》等文本,识字训练要素可以表述为:“学习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区分形状相近的笔画并正确书写。

”阅读训练要素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基于单元文本的学习和学习要素的定位,我们如何想象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呢?一是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汉字的偏旁一般标示了汉字的意思,学生以后遇到自己熟悉的偏旁能初步判断这个字的意思与什么有关;学生能注意到相似笔画的区别并能准确书写;二是语言的积累:学生积累了一些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他们能结合生活经验准确运用这些称谓;三是言语技能的发展:学生阅读与自己生活经验能够建立起联系的简短文本,能读懂内容,产生共鸣的愉悦——学生有会心之感,能够联想到自己的相似经验(儿童生活)并兴致勃勃地与自己信任的人分享(读得懂-乐读-分享)。

教师使用具体教材,一般都是凭借自己个人的语文知识和经验来发现、构建教学内容,所研制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切合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是需要做学理的考察和验证的。

以往,我们考察验证的方法之一就是直接比照“课标”,但课标表述的笼统性和内容标准的缺位,给比照带来了实际上的技术困难。

现在统编版教材清晰地定位了每个单元重点的读写目标,教师就可以直接比照单元导语页呈现的读写训练要素,看这些提炼的教学内容是否切合课程目标,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了。

同时,语文训练要素还为教师进行课程创造提供了可能和方向。

因为有了可以帮助教师想象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图景的语文要素,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个人理解补充、替换、重组单元文本。

其二,单元内语文训练要素之间的横线和单元与单元之间相关语文训练要素之间的纵向联系。

先说单元内的横向联系。

一般而言,一个单元最主要的训练要素集中在读和写两个方面,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导语页列出的两到三条语文训练要素,分别指向的就是读和写。

为什么听说训练要素没有获得这样的地位呢?可能是听说的素养提升机会更多,因为学生几乎无时无刻不处在交际情境当中——当然,必要的、目标明确的口语交际训练也不可或缺,所以部编版教材每个学期都会编排四次左右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

单元内读写训练要素的横向联系,指的就是读写结合。

部编版教材在读写结合上有新的突破,即“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目的是努力构建相对独立的作文教学体系。

无论怎么尝试“读写分编”,读是写的基础,写需要读的积极迁移,这是真理般的事实。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单元的读写训练要素是隐含着读写结合意图的,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训练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这是内容和方法上的读写结合。

学习这个单元,有了这两个相互联系的读写训练要素,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相关语文素养的发展进行想象和期待了:学生阅读了单元文章,对作者能将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写得如此细致、生动、准确产生敬佩和向往之情,有探究何以写得如此精彩的欲望,有了探究所得,便跃跃欲试,要将探究所得迁移运用于自己的观察和写作当中。

这样的想象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素养中知识的习得、语言的积累、习惯的养成等。

再来看看相关语文训练要素之间的纵向联系。

这一“想象”,可以运用“以终为始”的策略。

例如有关运用想象策略体会语言文字形象之美的训练要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这样表述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学习至此,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图景:阅读表现事物之美的文本,学生能边读边根据文字的描绘展开想象,“身临其境”,体会文字传达的艺术作品的形象之美,受到美的熏陶——沉醉、惊叹、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的想象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语言积累的丰富、语言技能的熟练、文化素养的提升等。

那么,学生达到这样的语文素养,需要经历怎样的实践历程,逐步实现能力叠加、情趣提升呢?往前回溯,关于运用想象策略将文字转换为形象图景的阅读训练要素依次有: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这些形成发展逻辑链条关系的阅读训练要素,因为教材同时提供了承载相应学习价值的适量文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想象每一个节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状态、图景,还能帮助我们想象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路径。

这样的梳理也同时提醒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做足整个小学阶段统编版教材研读的功夫,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做生长性的想象。

其三,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我们来简单罗列一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哪些人文主题。

一年级:自然四季、想象、儿童生活、观察、心愿、同伴、家人、夏天、习惯、问号;二年级:大自然的秘密、儿童生活、家乡、思维方法、伟人、想象、相处、春天、关爱、童心、办法、大自然的秘密、改变、世界之初;三年级:学校生活、金秋时节、中外童话、留心观察、祖国山河、我与自然、美好品质、可爱的生灵、寓言故事、传统文化、观察与发现、大胆想象、多彩童年、奇妙的世界、有趣的故事;四年级:自然之美、留心观察、神话故事、童年生活、家国情怀、古代故事、田园生活、科普知识、现代诗歌、动物朋友、七彩童年、美好品质、童话之美;五年级:万物有灵、民间故事、深爱祖国、舔犊之情、四季之美、读书明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汉字之美、家国情怀、思维火花、异域风情、幽默智慧;六年级:走进自然、革命岁月、美好品质、保护环境、艺术之美、走近鲁迅、民风民俗、外国名著、革命理想、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总览人文主题,我们会发现,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写意图上,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放在生活和成长逻辑中考量的,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充分感受到语文是生活的语文,是成长的语文,是为人生幸福奠基的语文。

简单分类可以发现,每个年级的人文主题大致都会涉及这样几个领域:我与我们(心愿、同伴、家人、相处、关爱等)、我们与自然(自然四季、夏天、大自然的秘密、春天、动物朋友、保护环境等)、我们与社会(学校生活、家国情怀、田园生活、古典名著、革命理想等)、我们与世界(思维方法、改变、世界之初、异域风情、艺术之美等)、我们与未来(想象、奇妙的世界、科普知识)。

也就是说,这些人文主题基本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或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成长息息相关,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心自然、了解社会、探索世界和创造未来。

在分析理解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思路时,大家都会强调“人文主题”是暗线,人文素养是用渗透的方式落实在课程实践中的。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应该从各角度来认识和落实。

一是教师要树立“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的理念,将人文主题成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境遇”,即具有生命力的学习背景、情境和体验,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到不是学教材,也不是仅仅用教材来学习母语,而是在真实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母语;二是要利用人文主题设计创造性、开放性、立体的单元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真正通过母语学习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三是借助人文主题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在反思性、批判性学习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2.瞻前顾后,找准“最近发展区”学习真正发生,不仅仅需要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学习活动并经历体验过程,还需要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正好与“最近发展区”相吻合。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来的,十分好理解。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