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诵读
小学生教育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冲称象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武帝(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 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古文启蒙诵读30篇

小古文启蒙诵读(30篇)1.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注释】或:有的(荷花)。
荷梗:荷花的叶柄和花柄。
梗(gěng)。
茎:(jīng)横:横卧其名曰藕:它的名字叫藕。
其,它的,指“茎”的。
曰(yuē)。
藕(ǒu)断之有丝: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断,折断、掰断。
之,指藕。
【译文】池塘种着荷花,夏天荷花开放,有的荷花是红色的,有的荷花是白色的。
荷花的柄笔直地挺立。
荷叶的形状圆圆的。
荷花的茎横卧在泥土中,它的名字叫“藕”。
藕有藕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2.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
其:它的,指菊花的。
爪:(zhǎo)。
或:有的。
赭:(zhě),红褐色。
耐:忍耐,经受得住。
既:已经。
惟:只、仅。
【译文】菊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四处飘溢。
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
它的颜色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赭色的、有的是红色的,种类很多。
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已经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3.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注释】尽脱:都脱落了。
尽,全、都。
顿:立刻。
【译文】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凋落了。
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整个天空。
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返回到栖息的树林。
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
第二天的早晨,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边际,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奇妙的景观啊!4.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 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小古文诵读(10)

1.盘古开天地——选自《三五历纪》天地混沌[hùn dùn]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译文:天地混沌一片,如鸡蛋样的时候,盘古就从其中生化了出来。
当盘古活到一万八千岁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天辟地,其使清轻者上升以为天,重浊者下沉以为地,而盘古在天地之中,一日九变。
盘古之神与天齐高,亦要与地阔厚。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故此这样的维持了一万八千年,故而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及其长大,2.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喝水、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3.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dù]》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 而守株,冀[jì]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4.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文天训》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ǎo]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小古文诵读中段30篇

小古文诵读中段30篇言物篇第1篇杨柳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春初发叶,旋开黄花。
及春末,叶渐多。
花中结实,细而黑。
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第2篇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第4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第5篇大雨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
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
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
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勤勉篇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第7篇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第8篇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少年中国说(节选)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经典小古文100篇(上)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 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经典小古文100篇(上)

小学生经典古文诵读篇目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 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⑴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文言文诵读之门——在全国第五届‚新经典‚大讲坛上的讲演朱文君引子:语言这棵树去年,李振村先生去美国,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他的职业敏感,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追问。
那是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他认识了一位中国留学生。
这位留学生15岁赴美再也没有回来,从高中到博士,14年光阴一路读下来,英语之流畅自不待言,但母语却出了点问题。
一起闲聊的时候,这位留学生时常找不到恰切的汉语词汇来准确表情达意,只好用英语词汇来代替。
难道15年的母语熏陶和滋养,居然抵不过14年的后天语言学习?或许是他的母语之树因为切断了与母语大地的联系,吸纳不到鲜活的营养,虽然还活着,但停滞了生长,成了侏儒。
可是,阅读杨振宁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无不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令人钦佩。
这些大家,也是少年留洋,主要的生命光阴同样是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这些前辈在童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心——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700多篇古典诗文。
这些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
一连串的追问,让李振村先生由此想到——“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根扎到了最深厚最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哪怕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成长。
”假设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接下来的追问是,为什么,经典是汉语言最纯粹、最肥沃的土壤?经典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语言不仅是棵树,语言还是一条河。
几千年来,从源头汩汩流淌,或有分流,却从未间断。
所以,现在汉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可以在一脉相承的古汉语里寻找到源头。
“东西”,这个最通俗、最常用的词,如果你上百度搜一下就会发现,它出自于东汉,是“东京”和“西京”的并称。
更不用说,我们现在语汇中还存活着大量的文言语词。
看看我们会场两边的“出口”“入口”,这就是典型的文言语汇,因为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口”已经不叫“口”,而叫“嘴”。
再比如,我们编辑常挂在嘴边的“读者”“作者”,同样也是。
你绝不会改成“读的人”“写的人”。
方言里保留古汉语用法的就更多了。
厦门人打招呼,“吃了吗?”叫“食未?”“到底有没有”叫“到底有抑无”,这个“抑”的用法是典型的文言,却出现在地道的口语中。
所以,现在我们读来不易的文言恐怕就是当时的口语。
著名文化历史学家周振鹤先生曾说,“文言本是白话”,“中国秦汉上古的人说话就是这样文文绉绉的,不大有所谓文言和白话的不同”。
成语,更是典型的古汉语活化石,成语的运用,让我们的现代汉语高贵典雅、铿锵有力。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全中国人民都知道一句话:“众志成城,抗灾救灾”。
“众志成城”,多么有力量的一个词,多么鼓舞人心的一个词。
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
而这个词最早就出自先秦的《国语·周语下》:“众志成城,众口铄金。
”历史大浪淘沙,让很多古文化古文字消失殆尽。
唯独古汉语绵延千载,直到今天,它是一条母亲河,承载汉民族的智慧之源、文化之源,成为今天的我们赖以支撑的精神家园。
正如当代哲学家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
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伟大的人文典籍。
”经典是汉语言的言语典范其一,质朴有力,简洁文雅。
文言质朴之中充满力量,简洁却不失温文尔雅。
今天很多经典被翻译成白话,但却很难还原那样一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风貌。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教材《晏子使楚》里的一段话: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短短一句话,用了两组关联词,“这是……不是……”“只有……才……”,拖泥带水,唠唠叨叨,哪里像个使节在讲话,到像个迂腐的老学究。
这样的语言,无论怎么指导学生朗读,都无法读出一国使节面对侮辱不卑不亢的形象。
原文则大不同: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寥寥18个字,字字有力,句句铿锵,极简洁,极质朴,极庄严。
仿佛晏婴就在你的面前,那庄重的神情,平静果决的话语,不怒自威,凛然不可侵犯。
再说《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请你用三十几个字说清楚清曹冲如何称象,能做得到吗?(大部分听众摇头)。
文言就能做到。
曹操得巨象。
欲知其轻重。
不能称。
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这是字数多的一个文言版本,还有更简洁的: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虽然极简,却不失文雅,这是如今被欧化的现代汉语无法企及的。
有人说,翻译陷汉语于不义,也许说的有点过火,但不能否认,是加上主语,加上冗长的定语,再加上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关联词,汉语的简洁之美被破坏殆尽。
其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文言单音节词多,且用法灵活,更易于编排语句的节奏。
古人也非常讲究节奏,有时候为了声音和韵味的整齐或充沛,要在句中尤其是句末加个不表示意义的语气词。
因此读起来大多琅琅上口,韵味十足。
举个例子:《伊索寓言》是孩子们熟悉的。
不过,读的都是现代文版本。
其实,早在1840年,《伊索寓言》就被一位英国传教士翻译到了中国。
有趣的是,这位传教士是用文言来翻译的,让我们来读一读:狐与葡萄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
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
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
乃口是心非,自慰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
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
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
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听我读。
(示范打着节拍诵读)发现吗?我诵读的节奏类似四四拍的歌曲。
因为这篇文言中有大量的四字句,这是文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文言节奏鲜明,也更易诵记。
如果说,这一连串的四字句结构算一种方正性乐句的话,那么还有的是长短相间的节奏——舜耕历山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乃赐舜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
古人读文,大多是朗声高诵,而非默读。
因为,节奏的把握其实就是断句,所谓“句读”。
只有把节奏(句读)弄清爽了,文意才能真正理解。
因此,文言文特别讲究节奏的规律,尤其到隋唐之后,文风多骈散结合,读起来极具节奏美感。
汉语不仅节奏鲜明,而且旋律优美。
因为,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有像旋律一般的四声声调。
所以,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说话天生像唱歌。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通晓音律的。
诵诗吟文时必抚琴,弦动而辞发。
我们可以从‚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句中,感受到古人吟咏诗文之情状。
下面,我以王翰的《凉州词》为例,先按平长仄短来读,再以唐调和常州调吟这首诗,请大家注意,不管曲调如何变化,平仄长短,依字行腔的原则始终不变(示范不同形式的读和吟)。
大家看,这样读多了,旋律不久就了然于胸了吗,一旦写诗,自然脱口而出,哪里要去想这一句到底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还是仄仄平平平仄平呢!文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平仄来吟,但也是依字行腔,尤其在南方,入声字的保留,使得吟文,也充满了音乐性。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注意“越”“岳”在南方读入声。
(示范吟诵唐调《岳阳楼记》第一段)古汉语讲平仄,现代汉语也一样,讲究平仄,就好听。
最简单的比如起名字。
前不久结束的南非世界杯,朝鲜队一名球星的名字,用汉语念叫“郑大世”,三个字都是仄声,不好听。
中国人绝对不会起这个名字,中国人起名,不管有文化没文化,名字尾音都喜平声或上声。
我们喜欢的一些现代作家,也无不在年少时期深受古汉语的浸濡。
虽其后用白话写作,但却保留了古汉语的音律和节奏。
远的不说,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有人说,汪老是能作文言文的最后一位作家。
可遍翻他的《全集》,并未发现他有一两篇文言作品,但为何会给人留下如此印象?看这段——‚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
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见《桥边小说》中的《幽冥钟》)好一个“一地浓荫,满阶黄叶。
”他在《钓鱼的医生》一文中还有“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一句,与之甚为呼应。
不怪黄裳先生要叹:“这岂非六朝小赋中的一联?写出了环境、气氛,既鲜明又经济,只用了八个字,以少许胜多许,而且读来有音节、韵律之美,真是非常有力的手法。
”一句话,谙熟了汉语的音律,你无论说话文章,都生动得多,优雅得多。
最后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汉语言的音律是汉语言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音乐的乐感,非得在幼年时培养不可。
第二句——诵读经典的古诗文,是培养汉语“乐感”的最佳路径。
你会说,如此,背背诗词和韵文就足够了。
不行,听我说第三句话——诗词、韵文不能替代文言。
它们不是寻常的说话,它们更适合抒怀。
而文言文才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小学生读文言文并不难今天的小学教材,文言文几乎是空白。
因为,一提及文言,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字——难。
其实“难”的背后还有一个字——“怕”。
因为我们被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吓坏了。
中学的文言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教学变成古汉语教学。
我们的孩子们,一到中学读文言文,满脑子都是“翻译”“通假字”“倒装句”,和学外语没有区别。
字词句的串讲,没有了对文章整体的观照,一篇文言文读下来,孩子们满脑子是散乱的字词句,读文的兴趣荡然无存。
这是其一。
再有,我们在观念上存在误区。
什么误区?我们首先假设了“文言文比现代文难读”。
但开蒙就读文言的苏州大学中文系陈国安教授,却认为,读现代文和读文言文,在孩子哪里,起点是相同的。
如果我没有教文言文,这话我也不敢相信。
但,进行了几年的文言文教学探索之后,我完全认同这样的观点。
前面提到的文言版《伊索寓言》,我教学的时候,最后一个环节,请孩子们当堂将《蝉和狐狸》一文改写成文言文。
这是一个孩子的作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没有文言文,我借的这个六年级班,这是第一节文言课。
蝉狐(江苏)李晨一蝉栖树而鸣,有狐于树下,欲烹其蝉,乃心生一计,对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此歌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吾特来此,欲见先生之仙喉,还望成全。
‛蝉觉其中有诈,掷一叶下,狐误为蝉,喜不自胜,遂扑之。
蝉曰:‚汝错矣!自观汝之粪内掺吾同类之翅,吾已疑之。
‛遂飞之。
智者,能于他人之难中悟其道也。
谚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即此之谓也。
你或许不相信,你会说,这肯定是个优秀的孩子。
可能。
那再看——掩耳盗铃(上海)梁茜古有一人,名曰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