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POPS(污染化学)

合集下载

POPs

POPs

POPs一、定义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重要特性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同时具有下列四个方面的重要特性:1、环境持久性:POPs结构非常稳定,对于光、热、微生物、生物代谢酶等各种左右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生降解。

一旦进入环境中,将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介质以及生物体中长期残留,时间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2、生物累积性:POPs具有很强的亲脂憎水性,即:不溶或者微溶于水,而易分配在脂肪中。

由于野生动物以及人体中都含有相当数量的脂肪组织,当POPs通过各种途径为生物体所摄入后,就会在脂肪组织中累积形成“生物蓄积”,其浓度一般远高于周围环境介质中的POPs浓度,形成所谓的“生物浓缩”。

在食物链中由于捕食关系的存在,处于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因不断地捕食体内含有POPs的低营养级生物,其体内将会蓄积更高浓度的POPs。

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级,这种沿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无疑意味着人类将可能受到更高浓度POPs的毒害。

3、长距离迁移能力:POPs具有半挥发性,这使得它们能够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中,以游离气体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并能够随着大气流动、水体流动以及生物体的迁徙等实现长达数百、数千公里之遥的远距离迁移。

4、高毒性:这里的高毒性是一个广义词,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对生物体的负面效应”。

POPs大多具有强烈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人类和动物通过饮食和环境污染的途径摄入或接触到POPs,将可能导致生殖、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危害身体健康。

三、判断标准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中为360d,在土壤中为360天;(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4)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最新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

最新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

POPs 全球归趋机制探讨
POPs 在区域或全球的迁移和循环
全球蒸馏
全球蒸馏( Global distillation) 。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 Goldber g , 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 DDT通过大气传播从陆地迁移到海洋的现象。
蚱蜢效应( Grasshopper effect)
Wania认为化合物的配的影响可能甚至比 POPs的排放地和传播途径更重要
在大气中,POPs 或者以气体的形式存在, 或者吸附在悬浮颗粒 物上, 发生扩散和迁移, 导致 POPs 的全球性污染。
大气PCBs浓度
农村(台南) 2.5ng/m³
城市(台南) 4.51ng/m³
工业区(台南) 5.91ng/m³
水体/ 沉积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水和沉积物是 POPs 聚集的主要场所之一, 世界绝大多数的城市污水, 水库、 江河和湖海都不同程度地受到 POPs的污染。
来源
农药,施用于土壤和作物中(666) 金属冶炼、垃圾焚烧以及五氯苯酚和多氯联苯的生产
危害
导致动植物以及人类的死亡、畸形儿、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 伤、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伤害等
定义、来源、危害、特性
特性
持久性
在环境中对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因此排放在环境中,可以在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长久存在,参与全 球的物质能量循环。
远距离迁移性
半挥发性,在大气中以蒸汽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在大气 环境中不断地挥发、沉降、再挥发,进行远距离迁移,全球范围的污染。
生物蓄积性
亲脂疏水性物质,污染物浓度在生物体内随着食物链延长而升高。
POPs种类
种类及污染现状
2001 年 5 月 23 日,在瑞典首都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简称《公约》) ,最初规 定消减和淘汰12种(类)物质,包括三大类:杀虫剂、工业化学品、生产中的副产品

什么是Pops

什么是Pops

什么是Pops?Pops就是一个简称,它指的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它是一类化学物质,这类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里长期的存留,可以在全球广泛的分布,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蓄积,逐级的传递,进入到有机体的脂肪组织里聚积。

最终会对生物体、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提到议程上来,因为在2001年联合国开的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里专门提到,这个公约里是个全球的协议,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对12种持久性污染物Pops给以限制或禁止生产和使用,主要是针对12种化学物质或者是化学物质的家族。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不仅仅是这12种,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由于人类对它认识的情况、研究的情况在《斯德哥尔摩公约》里只规定了12种,正好是一达,肮脏的一达。

都有哪些?我们举列一下,在这12种持久性污染物里,前9种基本上都属于有机农药或者是杀虫剂,主要是在农业生产或者其他方面应用的,这也是在我们国家应用了很多年了。

PCDD和PCDFs可能最近在这两年见诸报端,好象突然被发现了,事实上它们一直存在于环境中。

这个图表显示的是Pops的链,yes指的是在《斯德哥尔摩公约》里规定的限制生产的,但是仍然属于Pops的问题,它仍然对整个生态存在着很严重的危害问题。

在2001年通过以后,156个国家和欧盟当时规定要在2004年5月17号开始实施,现在已经实施了,中国已经开始正式的实施了。

就是说严格按照公约的要求,严格禁止生产和使用这些污染物。

它的效应也决定了它的特点:第一,蓄积性。

就是它能够长期的在环境里存留,一般来讲在化学成份里它有氯,在有机碳的化合物结构里加上氯原子,这个化合物的稳定性就要增加很多。

当然,它对整个生态系统也好,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也好都会长期的存在。

第二,收放性。

它的特点是通过食物链可以逐级的放大,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自然环境里大气、水、土壤里可能有很低浓度的时候,甚至我们监测不出来这个浓度,但是它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进入植物或者低等的生物,然后逐级对营养级放大,营养级越高蓄积越高,人是最高的,最后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简单概括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简单概括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简单概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毒性,因此能够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危害,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破坏生殖和免疫系统,并诱发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

为解决持久性污染物这一全球性问题,2001年5月22日国际社会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公约。

一般可以将POPs的性质简单概括如下:·高毒性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二恶英中的2,3,7,8-TCDD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

POPs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持久性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性,例如,二恶英系列物质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年。

·积聚性POPs具有高亲油性和高憎水性,其能在活的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流动性大POPs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

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在室温下就能挥发进入大气层。

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上,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

这样的挥发和沉降重复多次就可以导致POPs分散到地球上各个地方。

po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po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介质 水体
浮游生物 虾
幼鳗 针鱼 鸬鹚 鸥鸟
DDT浓度(ppm) 0.00005 0.04 0.16 0.28 2.07 26.4 75.5
DDT在体内积累到万分之五时就会引 起肝细胞坏死并损害神经系统
人吃动物
吃虾的动物体内又 把浓度提高10倍
虾体内则为 0.44*10-6
淤泥中的DDT含量 浓度为0.016*10-6
中毒浓度。
能在食物链中富集或累积,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判断标准:在水生物种中的生物浓缩系数(BCF)或生物积累系数 (BAF)大于5000,或如无BCF和BAF数据,则log Kow值大于5。 BAF(BCF)> 5000 或 KOW > 105(104)
脂溶性农药的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因持久性,可通过河流、海洋水体或迁徙动物进 行远距离环境迁移。
这一特性使POPs传播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高山 和极地区都可监测到它们的存在。
POPs在环境中的迁移
北半球POPs 的主要传播途径
洋流
空气轨迹
USA
Russia
江河径流
Canada
Greenland Norway
55°N
POPs的全球迁移
POPs相关环境参数
LD50: Lethal Dose, 半数致死剂量,指毒物引起一群受试 生物的半数死亡所需的毒物剂量,急性毒性参数。
BCF/BAF:
Bioconcerntration Factor/Bioaccumulation Factor,生物富集因子/生物积累因子,生物从周围 环境(水、土壤、大气)富集/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 解的物质,这种元素或物质在有机体内浓度与周围 环境中浓度的比例就是生物富集因子/积累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归趋研究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归趋研究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归趋研究苏丽敏, 袁 星, 赵建伟, 杨 萍(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长春 130024)摘 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和来源,研究了它们的全球归趋并探讨了机理。

提出了应加强国际合作来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指出了应重点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全球蒸馏; 挥发性; 半衰期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504(2003)052006120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为POPs,是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1]。

POPs由于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长,性质稳定,给人体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环境焦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化学品安全计划处(IPCS)、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组织间化学品妥善管理规划处(IOMC)、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等国际组织都积极采取行动参与了POPs物质的判断基准、筛选程序、性质、危害、归趋等的研究和有关控制政策的制定,旨在减少或消除POPs的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淘汰POPs, 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签署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公约》),标志着人类正式向POPs宣战。

1 POPs的特性和来源1.1 POPs的特性[1~2]1.1.1 持久性POPs在环境中对于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它们一旦排到环境中,可以在大气、水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长久存在,这是POPs在全球迁移循环的主要原因。

1.1.2 具有远距离传输的特性POPs具有半挥发性,易于从各种介质中挥发到大气中,而且在气相中又很难发生降解反应,所以它们会在大气环境中不断地挥发、沉降、再挥发,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许多在热温带地区使用和排放的POPs物质便在较偏远的极地地区积累下来,极地成为了全球POPs的“汇”。

pop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pop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多氯联苯 1 附件 B 限制 附件 C 非故意生 产
无意排放
滴滴涕 多氯代二苯并-二 恶英 多氯代二苯并-呋 喃 六氯代苯 1 多氯联苯 1
1
六氯代苯和多氯联苯同时也是非故意副产物,同时列在附件 A 和附件 C 中;
• 滴滴涕
DDT (ClC6H4)2CH(CCl3 )
双对氯苯基三 氯乙烷
• 你们已经和你们的先辈们不一样了,因为你们 体内存在大量的人工合成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小组成员:唐幸宇 曹晟 肖钊成 彭杨波 刘小乐 张洪海
问题背景
• 1930’s 以来 人工化学品急剧增长,现已达1000万 种以上,有10万余种进入环境。 自60-70年代,在南极和北极检测到了DDT,PCBs 等POPs类有毒污染物
化学品管理: 风险” 利益” 化学品管理: “风险”与 “利益”之间的平衡
环境健康风 境健康风 险 (高? 低?) 高
社会经济价值 社会经济价 经济 (高? 低?) 高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
Transitional Page
目前POPs污染已遍及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和生态环境,成为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 一
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 是英文( 是英文 )的缩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 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 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 生物等) 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 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 机污染物。 机污染物。 • •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 (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 1 POPs 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 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 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POPs所具 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 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 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 影响。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3-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难于降解•对生物体具有急性或慢性毒性•易于发生生物富集与放大•可由大气、水与迁移性物种(如鸟类、鱼类)发生长距离传输,引起跨境污染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DDT、PCB、PBDE、PAH、PCDD/F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如:有机汞、有机铅等重金属(广义PTS),如:Hg, Pb, Cd, Cr等大气细颗粒物(广义PTS),PM2.5, PM10POPs的危害:具“三致”(致癌、致畸、致基因突变)作用,一些还因可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而被称为“环境雌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素”,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POPs的的环境地球化学性质1. POPs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高卤元素含量:除多环芳烃(PAH)外,典型的POPs在化学组成上以富含氯、溴、氟等卤族元素为其显著特点。

碳原子与卤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十分牢固,大多数POPs具有相对较高的挥发性和热稳定性,并难于被微生物降解利用。

异构体与系列化合物:POPs的化学结构较为复杂,许多POPs均存在多种异构体。

如六六六(HCH)的异构体就包括α-,β-,γ-,δ-和ε-HCH等5种。

POPs因卤原子取代数目、取代位置和碳链长短的不同,PAH芳香环数目的不同及其缩合结构的不同,使不同POPs异构体在物理化学性质(沸点、溶解度等)、环境行为乃至毒性上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呈现出规律性的渐变特征,构成了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POPs系列化合物。

手性化合物:由于卤原子(杂原子)的引入,许多含卤POPs均具有手性异构特征。

如α-HCH、o,p’-DDT,顺式与反式氯丹等。

POPs的ER值(+/-)可作为其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示踪剂。

环境中“新”的POPs由于所经历的生物作用过程较少或时间较短,其手性化合物分馏不明显,“老”的POPs因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生物作用,其ER值将偏离1。

2. POPs的半挥发性POPs均属半挥发有机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环境中的典型污染物

要点
重金属毒物 有机污染物
PAH
POPS
环境激素
1 重金属毒物
有毒重金属是指非人体必需又有害的重金属元
素和化合物,在人体中只有少量存在但对正常代
谢作用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有毒重金属来自于矿物冶炼,材料加工和制
成品应用等发生源,通过各种渠道散入环境。
重金属毒物对人体的毒害程度与其种类、 存在的化学形态、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受害人体 的情况不同。一般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饮食 进入人体呈低毒性,以阳离子或有机态形式存 在具有高毒性。
重金属中毒机理
生物机体中含巯基(-SH)的酶与外来重金属的 反应:
2R S H M R S M S R
成角状的多环芳烃,反应活性较小。
来源和分布
自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极微. 主要来源于森林火灾和 为山爆发. 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煤矿、木柴、烟叶以 及汽油、柴油、重油等各种石油馏份燃烧,烹调幅烟,以及 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此外,煤的汽化 和液化过程、石油的裂解过程均可产生多环芳烃。 四环以下分子量较的多环芳烃多以蒸气态存在,而分子 量较大的则被吸附在颗粒物表面,尤其是在小于5μM的颗粒 上,可以进入肺的深部。空气中的颗粒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几 天到几周,从而形成远距离转移。
食品中也含有一定朝气多环芳烃,其主要来源为,在食品 的加工过程中,特别在烟熏、火烤或烘焦过程中滴在火上的 油脂也能热聚产生苯并 [a] 芘,有人认为这是烤制食品中苯 并 [a] 芘的主要来源。贮存过程中窗口或包装纸,含有不纯 的油脂浸出溶剂提取的油脂中含有一定量的多环芳烃;在沥 表路上凉晒粮食被沥青污染。 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可以使粮食、水果和 蔬菜受到污染。
迁移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第一批12种POPs名单
艾氏剂、氯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灭蚁灵、毒杀芬 、滴滴涕、六氯代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
POP被人类合成、使用、发现毒性和被禁用时间表
1872:德国首次合成多氯二苯对二恶英。 1874:德国合成滴滴涕DDT。 1881:德国合成多氯联苯PCB。 1950:发现DDT显示活性雌性荷尔蒙特性。 1962:美国化学家卡逊的书《寂静的春天》出版发行。警 告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化学合成物质会带来的污 染问题。 1963:美国科学工作者查明:二恶英会给导致畸形儿。
1966:瑞典科学家发现多氯联苯PCB对海洋的污染。
1970:DDT的使用达到最高峰期,全世界每年生产量为 10万吨左右。 197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限制多氯联苯PCB保护 环境决议" 1983:从日本城市垃圾焚烧厂查出二恶英污染 1987:美国环保局查出纸制品中的微量二恶英 1992:丹麦发表调查结果:"在过去50年,男性精子数减 少了一半" 2000:在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召集下,商讨制定抵制 POPs的国际公约 2001:12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斯德哥尔摩公约》
化合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在环境中难降解、具有很强的亲脂 性、容易在食物链中富集、能够远距离 传输、毒性极大。
易挥发 VOCs 半挥发
难挥发
Chemically, most PTS are semi-volatile, Wi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et up an integrated method system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
污演 染变 特趋 征势
Cl
Cl
国 家 9 7 3 项 目
履 行 公 约
Cl Cl Cl
与 复界 表 科 POPsPOPs 分 合面 学 征 目 效过 方析 标 应程 法 削形 减成 机机 理制
(酶分子) (金属配合物)
破坏和中断了某些正常的代谢进程,引发中毒, 这一过程与实验室里向含有重金属离子的水溶液中 通H2S,产生金属硫化物沉淀相似。
根据这一中毒机理,人们提出了一种药物解毒的 方法。例如,EDTA、二巯基丙醇 CH 2 (OH )CH (SH)CH 2 (SH) 对重金属有强烈亲合力,并
Bulrush(芦苇)is a potential resource of Dioxin pollution in China
PCDD/Fs in benthons from Dongting Lake
8000
7000
低 栖 生 物
6000
5000 4000 3000 concentrationsofPCDD/F(pg/g) 2000 1000 0
许多POPs具有相似的毒性终结点(Toxic End Point)
环境激素效应:
性别变异和行为失常
致癌、致 畸、致突变
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环境问题
1。艾氏剂
2。氯丹
3。狄氏剂 4。滴滴涕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
5。异狄氏剂
6。七氯 7。灭蚁灵
PBDEs
溴代阻 燃 剂
O Brx Bry
contains 209 different compounds
电器 电子产品 建筑材料 高分子
2
纺织物
E-waste
广东、浙江、河北
PBDEs are used in computer casings, electronic office equipment, televisions and so on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释放到大气中的
PAH 存在于固体颗 粒物和气溶胶中;
随石油污染物 进入水体或土壤中 的PAH 可参与光化 学降解和微生物降 解。
2.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指那些难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途径降解的有害
3.生物放大
Biomagnification
放大
Bioaccumulation
累积
Bioconcentration
浓缩
壬基酚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行为
1000
TMF= 0.83
壬基酚浓度,ng/glipid
100
1.4
2.4
3.4
4.4
营养层次
壬基酚和壬基聚氧乙烯醚并不表现食物链放大
4.严重的毒性效应
EDs
国 家 8 6 3 项 目
in vitro, Screening
in vivo, Screening
Chemical quantitative
Fish model Biomarker
Dose-response Risk Assessment Model
Control
Policy Decision
与之形成溶解度较大的化合物后排除体外。
2 有机污染物
2.1 典型的有机污染物
酚类污染物 芳烃类污染物
卤代污染物
合成洗涤剂 油类污染物 酞酸酯类污染物 新型污染物
多环芳烃(PAHs)
一大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物,也是最早发现 并研究的致癌物。
结构和性质:
具有稠合多苯结构,成直线排列的多环芳烃化学性质活泼,
Cl
二恶英生物放大
鸭 鱼
×105

生物积累

×1 二恶英
生物浓缩
PCDD/Fs in sediment + water from Dongting Lake
10
sediment water
水 体
8 6 TEQ (pg/g,pg/L) 4 2 0 DDT HLH LJ MCJ NC WZH XHZ YUG
控 制
POPs
二恶英 DDT 多氯联苯
POPsPOPs 生 态 风 险 评 估 和 预 警 方 法
国 家 环 境 安 全
原 理
蓄积性
如在水生生物链中,DDT在水体中的浓度约为3ppt,而在 食鱼鸟类的体内浓度则高达25ppm,通过食物链,DDT浓 度被放大了百万倍以上。又如在北极生态系统中,海豹、 北极熊和因纽特人等哺乳动物母体体内DDT浓度为水体中 浓度的千万倍以上。
PBDE concentrations are rising, particularly in North America, where levels are 10 to 100 times higher than in Europe.
How about
China?
Human exposure
3
目前关注的化合物
1
二恶英类(dioxins), 含有
75种PCDD和135种PCDF
多氯二苯并呋喃
PCBs含有209种 congener Clx
Cly
DIOXIN AND FURAN INVENTORIES
National and Regional Emissions of PCDD/F
Prepared by UNEP Chemicals in May, 1999
我国二恶英的源主要包括: 1)五氯酚钠杂质 2)造纸、漂白排放 3)农药、化工、钢铁冶炼的中间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二恶英的源主要是: 垃圾焚烧过程

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我国连续 30年在长江流域13个省、市每年 耗用5000吨五氯酚钠消灭钉螺。
O Na
Cl
Cl Cl Cl
五氯酚钠含有二恶英 杂质,造成了我国局部 水体的严重污染。据估 计,仅五氯酚钠中的二 恶英杂质就相当于美国 和德国垃圾焚烧二恶英 排放量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