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doc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币区。如果让新英格兰地区成 为一个独立货 币区 . 就有可能在 2 O
世 纪8 年 代 初遏 制 该地 区的 经济 过 热 . 在 8 年代 末避 免 该地 区 O 而 O 的经 济衰 退 。
中 C为流通中的货币, 存款记为D, 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 R , d 超额
另一方面 .国内学者也对我 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有效 性和 区域 存款 准备金 为Et / F ,C D是现金漏损率 . R D是超额准备金率。 E/ 通 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 。陶长高 (0 2 2 0 )通过对 中国货币供应量指 过调 整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能够调节货币乘数 、并进一步影响货 标和国内生产总值、物价 等进行回归分析 .得 出货币政策对 国内 币供应量 。 但是 . 除了R 是影响货 币乘数的因素 . d 超额准备金率、 的G P D 、物价等走势有较强的影响力 .总体上来说存在有效性 。 现金漏损率也能够影响到货币乘数效应的大小。由于数据取得的
26 480 29 4
货币供应量
7 0 4 g0 69 O 9 9 5 30 09 0 1 4 ( 04 ̄151 0 19 9 0 18 7 9 0 l 4 1 0 36040 1 80 0 3190 5
1 50 0 80 7 0 0
东部地区
2 l 5 80 8 1 6 314 8 6460 : 2350 3 4 3 4 3 7430 67 2 42490 j9 6 482柏8 67
贝 可经 论 I 云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货 币政策有效性 的影 响分析
一蒋 文瀚
【 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要】中 国不 同 区域 的经 济 发展 水平 存 在 着 明显 的差 距 。 本 文通 过 对 中 国 东 、 中、 西三 个 区域 共 1 个 省 市 的 经 济增 8 贷 币政 策 有 效性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而影响信贷供 给并进一步影响投 资和 消费需求 的货币政 策传 导机制。
3 微观 主体理性预期
2 世纪7 年代 中期 以来 ,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 卢卡 0 0 .
斯 为 代 表 的 理 性 预 期 学 派提 出 了 一种 以理 性 预 期 为 假 说 的基
[] 1 。利率工 具是重要 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 可 以通过
则 是 以市 场 的不 完 善 或 存 在 缺 陷 为 前 提 。
市 场 业 务 、再 贴 现 政 策 和 法 定 准 备金 制 度 , 即所 谓 的 货 币政 策 的 三 大 法 宝 。 () 择 性 的 调 控 工 具 , 又 称 为 质 量 性 控 制 2选
信贷渠道是指经济中的银行贷款与债 权和股票 的不 可完
斯 的I—L 模型的利率理论指当实行扩张性的货 币政策时 , s M 由于货 币供应量 的增加导致利率 的降低 ,资本成本 的降低 , 从而投资相应 的增加 ,促使产 出和总需求 的增加 ,最终导致 国民收入 的增加 。此外还包括预期渠道和汇率渠道 ,预期渠 道强调人们对利率所得和通货膨胀变化的预期 ,从而使得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效果减 小 。利 率是货 币渠道 传 导中的 关键因
信息 ,以达到使预期与经济变化趋势相一致的 目的 。”典型
政策最 终 目标 的过程 ,其 与货 币政 策 目标一起决 定着货 币政
■■■ 。、 ■■● 6 ●■■ ■查 垒 墨(7 ■ 一 4
PO PU LAR
金 融 檬 U 越


的例证 出现在 18 年 的夏天 ,因为有 关部 门提 出了 “ 98 价格 闯
全 替 代 时 ,货 币供 给变 化 影 响银 行 的 信 资金 的 可 得性 ,从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然而,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并通过这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控制、间接影响和信号作用。

直接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干预。

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时,可以刺激存款增加,抑制贷款增加,从而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控制。

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信贷额度、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

例如,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设定信贷配额、增加贷款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影响。

信号作用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布政策文件、发布货币政策说明会等手段,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例如,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例会等,可以通过发出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鼓励银行贷款,从而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当通胀压力加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缩小货币供给等手段,以抑制通胀。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2)浅谈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论文篇二《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广义货币供给贷款余额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

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

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

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

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

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限制1. 引言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它对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有效性和限制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 调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调整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当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2.2 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收紧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需求,抑制通胀预期,稳定物价水平;当通货紧缩时,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2.3 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很大影响。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债券、股票等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货币政策的限制虽然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3.1 遭遇利率下行限制当经济陷入低利率水平时,央行的政策利率接近或已经达到零利率水平。

此时,央行降低利率的空间有限,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给政策制定者带来挑战。

3.2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也是货币政策的限制之一。

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总是完全有效。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市场参与者持观望态度,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质疑,从而降低政策的有效性。

3.3 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传统的货币政策主要以调控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为目标,忽视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危机事件的频发使得相关国家纷纷加强了金融监管,实施了宏观审慎政策。

与传统货币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更重视金融稳定,通过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指标的监管,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
国的货币流动性和汇率体系,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国际主要经济体货币
政策等都可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影响。

2. 内部因素: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的数
量和质量、货币传导机制等都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如果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货币传导机制不完善,
则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要滞后于政策预期。

3. 运作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实施机制也直接关系到货
币政策的效果。

例如,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信号、政策目标是否清
晰明确,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针对上述因素,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跟踪国际形势、经济指标变化,综合判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2. 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机制,提升金融机
构的数量和质量,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研发和运用能力,使货币政
策工具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3. 加强监管和管理:通过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和实施的监管和
管理,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操作性和透明度,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 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公开,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衔接,提高政策落实的可视性和可预期性。

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预期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首先将预期运用于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卢卡斯进一步研究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中,预期同样在货币政策效率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

鲁德布施(Rudebusch,1996)研究认为,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帕洛维塔和维伦(Paloviita和Viren,2005)在对欧盟的通货膨胀进行实证研究中就强调了这一点。

欧菲尼德斯和威廉姆斯(Or-phanides和Willianms,2004)在对美国货币政策历史进行分析时也得出同样结论。

所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引导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框架效率。

当前,由于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加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对未来通胀预期时不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只能利用有限的过去和当前的信息做出有限理性预期。

这种有限理性预期既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也可能相背离,使心理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转轨时期我国公众预期的特殊性加以研究,辅之以相应的措施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预期是普遍存在的,在进行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公众都是依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在预期的支配下,做出消费、储蓄、投资等决策行为。

(一)传统预期理论发展传统预期理论主要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人基础之上,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在跨期选择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目前主要经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及理性预期理论等四个理论阶段。

其中静态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时主要根据过去所获得的信息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凭经验办事。

外推型预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对公众情绪的考虑,认为任何时期的预期都等于前一时期的变量水平加上(或减去)一定比重的前两个时期的该变量水平之差。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公众能够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对每一时期的预期进行修正,改进之处在于加入隐含动态调整假设,但是未考虑未来因素对预期的影响,当宏观经济突然上涨至较高水平而呈现出不稳定时,适应性预期就暴露出未考虑到利用当前信息的缺陷。

穆斯、卢卡斯等人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克服了该缺点,认为公众在做出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会根据各种经济信息对当前的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期。

罗伯特和卡罗尔(Robert和Carroll)提出了粘性预期的概念;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李亚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粘性预期理论,修改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完美假设,把“经济人”分为两组,一组是适应性预期,一组是理性预期,两组人群相互作用导致预期对行为影响产生粘性。

(二)货币政策异象分析根据理性预期学派观点,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对产量和就业也是没有影响的。

他们认为由于货币当局提高货币供给时,总需求曲线右移,具有完全理性预期的公众完全了解这个信息并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随即货币工资应该提高,总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结果市场很快再次出清,产量和就业就保持在自然率水平上未发生变动,只是价格上涨了而已。

但是按照此说法,公众认识到提高工资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时,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为了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不会要求提高工资或者按比例提高工资。

虽然说工资提高会降低企业单位利润,但是如果总需求扩大了,则企业利润并不一定会减少,而且从长远看,即使利润减少了,如果市场份额扩大了,企业一般也是乐意的。

如果伴随着通胀水平和工资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且幅度超过了工资上涨的幅度,总供给曲线反而会右移,这些现象都与理性预期学派观点相左。

(三)行为经济学对预期理论的延伸及扩展行为经济学有限预期理论建立在行为人“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之上,与粘性预期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认为人的预期不是理性预期,但是区别在于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社会人没有完全的理性和完备的信息,预期的形成不可避免要受到自身认知偏差和各种偏好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会形成一种有限的粘性预期,社会中并不能清楚地划分适应性预期人群和理性预期人群,即社会中所有参与者均为有限理性的“社会人”。

公众预期对决策的影响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具体要受各种启发式偏差及框架依赖的影响。

1.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将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概率运算转化为简单的认知判断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处理问题的一种信息处理方式和决策过程。

由于每个问题具体情境不同,因而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处理不同情境下的问题经常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如人们利用大脑中已有事物的特点对眼前所见的事物进行归类会产生代表性偏差;人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时,还会根据该件事情回忆的程度来判断,从而认为容易回忆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大,不容易回忆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这样就产生易得性偏差等。

2.框架依赖。

框架依赖是指个体在面临一些不确定问题时做出的决策会受到它的经验、习惯、知识结构及所生活的环境等框架的影响。

在框架依赖情况下,人们面对本质相同但是表现形式不同的问题也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或解决方法,由于框架依赖所造成的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损失厌恶。

卡内曼和特韦尔斯基(Kahne-man和Tversky,197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等量的损失和等量的收益时,人们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同等损失和收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2.5:1,也就是说人们是损失厌恶(LossAversion)的。

另外还会导致公众自我控制问题,人们的时间偏好并不完全一致。

在决策早期时,会希望推迟该决策,而到投资决策晚期时,又会迫切地做出决策。

二、我国公众通胀预期特征及作用机理理性预期条件在我国来说并不成立。

理性预期要求人们利用过去、现在和未来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对于我国这个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国家来说,公众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认识和分析这些新的经济情况从而进行预期,这对我国的公众来说是有难度的。

(一)中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具有明显的有限理性特征1.我国公众从众行为较严重。

人们对通胀的有限理性预期很容易导致“羊群效应”的形成。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经济环境相较发达国家更复杂,这加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预期的难度,对通胀的预期更为脆弱,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公众就会迅速采取避险行动。

如2007年我国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都是受此效应的影响,再加上媒体报道的推波助澜,致使避险资金与投机资金合二为一,成为资产和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最初,只是少数先知先觉者,首先意识到价格在未来会持续上涨,就会提前抢购,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抢购大潮中,“羊群效应”从而产生。

2.通货膨胀预期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会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期以达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事实上人们的预期不会在短期内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短期内很难改变。

在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掀起了全国性的投资热潮,在全球经济哀鸿遍野的大环境下,有效抑制了我国公众悲观预期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上行通胀预期逐渐形成。

4万亿刺激计划逐渐退出,人们的通胀预期并未及时调整,各地投资仍火热进行,房价等资产及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到了2014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进入贬值通道,公众不乐观预期逐渐形成,中央及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在相关领域进行政策调整,但是人们的通胀预期不甚乐观倾向短期内仍很难改变。

2015年第1季度我国经济仅增长7%,进出口总值下降6%。

从数据看,尽管央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宏观经济形势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3.学习型预期只能部分解释通胀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学习效应能有效提高人们预期的准确性,提高预期有效性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获取信息,逐渐减少预测误差,并认为在这种互动的循环学习中,公众预期应该会达到均衡状态。

但事实上,公众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和信息的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处理大量信息,只有对不断获取的信息进行逐步地消化和吸收才能够形成系统性和稳定性的认识,因为人们没有这种完全的认知能力,所以学习型预期仅能解释部分通货膨胀预期。

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国家政策宣传、货币政策透明性等多方面问题,我国公众学习效应不甚明显,相反政府政策与公众沟通机制尚未畅通、媒体炒作及商家投机套利等现象,更加重了公众学习效应形成的难度。

(二)我国公众预期对行为影响的机理分析——以通胀预期分析为例1.公众对货币政策误读及误解。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观点,通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不会真正影响到实体经济,过多的货币不过是最终体现为物价的上涨。

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关键是要看市场的吸收情况和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但是现实是我国公众并不能完全认识到这一点,反而由于政策透明性、沟通机制不畅通及自身有限理性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会将政策解读为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实际上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使货币贬值,同时刺激公众增加对货币的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

自认为理性的人们会在央行采取宽松政策之前进行“对冲”或保值行动。

购房热购车热等现象正是“对冲”或保值行动的例证。

2.通胀预期造成资源错配和部分虚假需求。

公众形成的通胀预期,属于典型的有限理性预期,而通胀传统的破坏力诱发的过度反应,是产生这种有限理性预期的重要诱因。

以前的通胀实践表明,通胀对资源形成错配。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由于货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发生通胀,就会因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从而打乱市场机制的有效秩序,干扰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通胀也会对劳动力产生误导。

通胀造成了部分虚假的需求,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给劳动力错误信息,把他们吸引到这些热门岗位上去,这些被误导的劳动力能否继续就业,取决于通胀是否继续进行。

通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依赖于持续的和加速度的通胀的劳动力人数就越多。

因此,持续的通胀带来了更大的失业,而失业急剧增加又促发了更严重的通胀。

3.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助推通胀预期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加速,美欧日等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致使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资本项目在未完全开放情况下仍然不能独善其身,我国每次通胀的形成都离不开相关的国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