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公报1997

合集下载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水资源公报2003-2010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

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已占总河长65405km的42.7%。

与1984年相比,十几年来受污染河流的长度翻了一番。

10多年过去了,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其中淮河流域和滇池最为严重。

工业较发达城镇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如下:1、河流污染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

水体中的Hg经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会使藻类植物改变颜色、海鱼大量死亡。

不仅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属如Pb、Cr等也和即一样会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

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湖泊污染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

太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质尚好,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轻污染,特别是1987年以后,污染趋势更为严重,水体中有机污染指标和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升高。

北京水资源状况及用水结构分析

北京水资源状况及用水结构分析
一 、北京的水资源状况 及变化趋势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 多 年平均降水量为 600 毫米 。北京大部分地区 降水年相对变率大于 20 %, 降水多集中在 7 、 8 两个月 , 有着 连旱连涝和春季十年九旱的 特点 。
北京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
分 , 地表水又分为自产水和入境水 , 各有不同 的特点 。
图 1 1955 —1997 年官厅 、密云水库来水量
— 40 —
河 、大清河四大水系 , 多年平均 17.72 亿立方 米 , 其中大清河为过境水 , 实际可利用的入境 水 90 %来自潮白河和永定河 , 取自密云 、官 厅两大水库 。 由于官厅水库上游经济发展 , 用水量增多 , 入库水量已从 50 年代的 19 亿 立方米锐减至 90 年代的 4 亿立方米 。 密云 水库的入库水量也从 70 年代的 12 亿立方米 下降到 90 年代的 8 亿立方米(如图 1)。 随 着两水库 上游的经济发 展和自然环 境的恶
二 、北京的水资源供需 现状与用水结构分析
1.需求总量 1979 至 1997 年北京水资源利用情况如
表 3 所示 。从表上可以看出 :近 20 年间北京 每年总用水量在 40 至 46 亿立方米之间 , 近 5 年在逐渐减少 , 近两年锐减至 41 亿立方米 以下 。
表 3 1979~ 1997 年 北京用水情况 单位 :亿立方米
10.23
1997
40.26
18.12 11.00
11.14
资料来源 :历年《水资源公报》
北京水资源状况及用水结构分 析
工业用水逐年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产业
据资料分析 , 北京地区平水年的当地可 结构调整 , 减少了一些高耗能耗水的工业项

1997渔业统计年鉴介绍

1997渔业统计年鉴介绍

1997年全国渔业统计年鉴一九九七年全国渔业统计年报分析一九九七年是我国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一年。

年初,国务院批转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国发[1997]3号),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渔业的发展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对推进今年我国的渔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全国各地的水产品产量持续稳步增长,产品质量的和效益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趋向合理,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和开发性渔业的规模继续扩大,水产品市场货源充足、价格稳定,渔业经济形势总体运行良好。

一、主要统计指标及增减情况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的统计年报汇总,并与国家统计局核对一致,1997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3601.78万吨(此数减去98万吨海藻类后的3503.78万吨可与FAO接轨),比上年增加313.66万吨,增长9.5%。

其中海洋捕捞1385.38万吨,增加136.40万吨,增长10.9%;海水养殖791.04万吨,增加27.14万吨,增长3.6%;内陆捕捞188.70万吨,增加12.41万吨,增长7.0%;内陆养殖1236.66万吨,增加137.71万吨,增长12.5%。

国有渔业水产品产量为265.83万吨,占总产量的7.38%;群众渔业水产品产量3335.95万吨,占总产量的92.62%。

总产量中,捕捞产量1574.08万吨,占总产量的43.70%;养殖产量2027.70万吨,占总产量的56.30%。

海水产品产量2176.42万吨,占总产量的60.43%;内陆水产品产量1425.35万吨,占总产量的39.57%。

海洋捕捞产量中,远洋渔业产量为103.7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5万吨,增长11.93%。

其中:中国水产总公司远洋产量为28.46万吨,占远洋总产量的27.44%。

水产品总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省有:山东610.29万吨;广东520.96万吨;福建429.31万吨;浙江377.68万吨;辽宁285.06万吨;江苏265.72万吨;广西191.68万吨;湖北202.37万吨;安徽135.21万吨;江西115.08万吨;湖南110.76万吨。

11997年水资源公报-安阳

11997年水资源公报-安阳

1997年水资源公报–安阳一、自然概况安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发祥地。

安阳位于河南省北部,辖五县四区,与晋冀鲁三省毗邻,西依太行山,北傍漳河,东与濮阳,南与新乡、鹤壁市相连。

地理位置:北纬35°50'至36°20′,东经113°40′至114°45′。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穿我市,交通发达。

市内有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有冶金、电力、玻壳、化工、造纸、纺织等工业企业,经济较为发达。

滑县是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林州市有着举世闻名的红旗渠。

安阳市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春季干旱少雨,回暖快;夏季炎热,雨水多;秋季雨量适中;冬季严寒少雪。

二、降水1997年全市降水量308.1毫米,与1996年666.0毫米相比,水量少320.5毫米,属干旱年份。

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全市西部山区和内黄、滑县东部降水350毫米,平原区一般在250毫米~300毫米之间。

降水量最小的出现在滑县道口和王庄,年降水量分别为174.5毫米和165.0毫米。

全市在7月3日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降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左右。

三、水利工程概况安阳市大中型水库有:彰武南海水库、汤河水库、琵琶寺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双泉水库、石门水库等。

大中型灌区有:红旗渠灌区、万金渠灌区、幸福渠灌区、洹南灌区、豆公闸灌区、琵琶寺水库灌区等。

沿卫河的各大中小提灌站。

四、水资源总量据水利部1982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评价细则》计算。

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W总=W天然+W地下-WW天然-地表水资源量W总-水资源总量W地下-地下水资源量W-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997年安阳市地表水资源量4.2781亿方,折合径流深58.4毫米,地下水资源量7.0388亿方,重复水量3.2915亿方,水资源总量共8.0254亿方。

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1亿方相比,水资源量少9.0748亿方水五、河流情况安阳市境内分布着安阳河、卫河、金堤河、淇河等河流。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13. 8×108km3,其中97%为海水。

而占地球总水量2. 53%的淡水中70%分布在南北两极及高山高原地带以冰川、冰帽状态存在,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 29%,河水占0. 01%,大气水占0. 04%。

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其量估计约3×106km3,占地球总水量的0. 2%左右,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淡水是一种珍贵、极为有限的资源。

中国的河川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0 000多条,流域面积10 000 km2的河流约5 800多条,总径流量2 600 km3,外流河区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内河区域占35%。

湖泊面积1km2以上的有2 800多个,湖泊面积为75 0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0. 8%,全国湖泊储水总量为750 km3,其中淡水储量仅为28. 7%。

中国的淡水资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 800 km3,折合水深295mm,占全国降水量的45%,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108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 8×1012m3/a(实际可利用量约8 000×108~98 500×108m3/a),但中国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 300×108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108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从人口、土地面积、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图1)。

1999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中国水资源公报资源来源:国家水利部1999年,是水利倍受中央重视和取得重大成绩的一年。

这一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河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黄河治理开发与全国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朱镕基总理在陕西考察,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方针政策。

中央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水利基建投资352亿元,其中利用国债投资233亿元。

这一年,我国气候异常,南涝北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奋斗,取得了大水无大灾、大旱夺丰收的重大胜利。

在这次防汛抗旱中,以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9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29毫米,折合降水总量5970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小1.6%,属平水年。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04亿立方米,加上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量992亿立方米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8196亿立方米。

1999年末,全国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689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12亿立方米;北方平原地下水开采区浅层水位普遍下降,地下水储存量减少171亿立方米。

1999年,全国总供水量56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占80.5%,地下水源占19.1%,其他水源占0.4%;全国总用水量559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9.2%,工业用水占20.7%,生活用水占10.1%;全国用水消耗量302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4%。

全国人均用水量440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680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84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取水量91立方米。

1999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

对全国11万多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5%,Ⅱ类水河长占24.5%,Ⅲ类水河长占32.4%,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2%。

1999年全国水资源量平衡概况:国内产水总量28196亿立方米,入国境水量289亿立方米,动用上年水库蓄水量和地下水储存量283亿立方米;入海水量和出国境水量共24567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28亿立方米,经推算非用水消耗量约1170亿立方米。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

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

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

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

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1997-01-01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一、水资源量降水量1997年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1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581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2%,属平水年份。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偏少,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偏多,属北枯南丰型。

各流域片年降水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松辽片少11.4%,海河片少33.0%,黄河片少27.4%,淮河片少19.5%,长江片少5.7%,珠江片多20.4%,东南诸河片多17.8%,西南诸河片少1.4%,内陆河片少16.5%。

表1 1997年流域分区水资源量单位:亿立方米注:地下水资源量缺上海和西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199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83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28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2%。

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松辽片少18.6%,海河片少54.5%,黄河片少42.5%,淮河片少43.1%,长江片少4.1%,珠江片多36.7%,诸河片多23.1%,西南诸河片少2.0%,内陆河片少4.7%。

1997年,从新、内蒙古、桂、滇、藏5省(区)边境流入国境的水量共309亿立方米,从新、滇、藏3省(区)流出流出国境的水量共5606亿立方米,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972亿立方米。

1997年全国入海水量17362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松辽、海河、黄河和淮河4片的入海水量为373亿立方米,南方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3片的入海水量为1698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指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的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

扣除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总面积为823万平方公里(缺上海和西藏),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942亿立方米,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

北方五大流域片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242亿立方米(缺西藏羌塘内陆河),比上年减少11.2%。

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25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40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2%。

与上年比,各流域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增减情况是:海河片减少41.9%,淮河片减少21.4%,黄河片减少11.1%,内陆河片减少7.5%,仅松辽片增加1.8%。

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而不包括过境水量。

在计算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的基础上,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求得。

199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855亿立方米(各流域片水资源总量见表1),平均产水系数为0.48,平均产水模数为29.3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北方五大流域片1997年的水资源总量为431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了23.6%;其中海河片减少59.4%,淮河片减少42.0%,黄河片减少27.2%,松辽片减少16.4%,内陆河片减少4.5%。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93座大型水库和2495座中型水库统计,1997年末(以下简称当年末)蓄水总量为1897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246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当年末蓄水总量为161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减少245亿立方米。

在九大流域片中,松辽、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5片当年末蓄水总量均比上年末减少,共减少315亿立方米;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内陆河4片均比上年末增加,共增加69亿立方米。

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北方各平原区1997年末地下水位比上年末普遍下降0.5~3.0米,年地下水储存量共减少约200亿立方米。

其中,河北省平原区当年末地下水位比上年末下降2.0米左右,储存量减少65亿立方米;河南省平原区当年末地下水位比上年末下降0.2~2.7米,储存量减少50亿立方米;安徽省淮北平原当年末地下水位比上年末下降1.0~1.5米,储存量减少22亿立方米;陕西省关中平原和新疆自治区诸平原,当年末地下水位比上年末下降0.4~1.7米,储存量各减少17亿立方米;北京市、山西省和山东省的平原区,当年末地下水位比上年末下降1.0~2.0米,储存量各减少8亿立方米。

三、供用水量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

1997全国年总供水量为5623亿立方米,比1993年(水供求计划基准年,有全国供用水统计数据)增加399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566亿立方米(含海河、黄河、淮河、长江4大江河间的调水量1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81.2%;地下水源供水量103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8.3%;其他水源供水量(污水处理回用量和雨水利用)26亿立方米,只占总供水量的0.5%。

此外,海水直接利用量为85亿立方米(其中广东、山东、辽宁、天津、上海和海南分别为38、24、8、7、4和4亿立方米)。

各流域片的供水量见表2。

流域片地表水供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为:松辽片57.1%,海河片38.9%,黄河片66.4%,淮河片71.7%,长江片94.9%,珠江片94.8%,东南诸河片97.4%,西南诸河片96.6%,内陆河片89.2%。

流域之间的水量调配情况是:海河流域引黄河水56.4亿立方米,淮河流域从长江、黄河分别引水60.3和23.2亿立方米,山东半岛引黄河水12.4亿立方米,长江流域从淮河引水0.35亿立方米。

表2 1997年流域分区供用水量单位:亿立方米用水量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

1997年全国总用水量为5566亿立方米,比1993年增加368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39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占92%),占总用水量的70.4%;工业用水1121亿立方米(城镇工业占81%),占总用水量的20.2%;生活用水52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占47%),占总用水量的9.4%。

按城乡划分,农村用水为4413亿立方米,城镇用水为1153亿立方米,分别占总用水量的79.3%和20.7%。

各流域片的用水量见表2。

各流域片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比例为:松辽片71.6%,海河片73.7%,黄河片78.1%,淮河片76.1%,长江片61.0%,珠江片63.8%,东南诸河66.6%,西南诸河片87.3%,内陆河片95.3%。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1997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为3178亿立方米,占同年总用水量的57%;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81.4%,工业用水消耗量占9.2%,生活用水消耗量占9.4%。

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消耗水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简称耗水率,下同)差别较大。

全国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6%,城镇工业耗水率为25%,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6%,农村生活耗水率为84%。

由于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气候因素、水源条件、用水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故其综合用水耗水率有所差异:松辽片为58%,海河片为67%,黄河片为57%,淮河片为63%,长江片为50%,珠江片为49%,东南诸河片为64%,西南诸河片为70%,内陆河片为72%。

四、水资源利用简析全国水量平衡1997年,全国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27855亿立方米、入国境水量309亿立方米;支出项为入海水量17362亿立方米、出国境水量6578亿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178亿立方米和非用水消耗量(待求数);调节项为水库蓄水减少量246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储存减少量约200亿立方米。

通过粗略的水量平衡计算,求得1997年非用水消耗量为1492亿立方米。

由此可知,1997年全国总耗水量(用水消耗与非用水消耗之和)为4670亿立方米,其中非用水消耗量占32%。

非用水消耗量指河道、湖泊、水库、沼泽等地表水体的水面蒸发量和地下水的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陆河片非用水消耗量847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2.3倍;黄河片非用水消耗量189亿立方米,为用水消耗量的83%。

水资源利用程度根据水资源量和供、耗水量成果,并消除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浅层地下水储存变量的影响后,对九大流域片1997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了分析估算,结果如下:松辽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19.5%(其中辽河流域为43.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18.6%(其中辽河流域为41.6%),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42.5%(其中辽河流域为86.8%)。

海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60.0%,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78.7%,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95.7%。

黄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91.4%,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53.3%,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31.0%。

淮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80.2%,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44.0%,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为33.9%。

长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17.4%,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9.1%。

珠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12.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6.5%。

东南诸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13.2%,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8.7%。

西南诸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1.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1.2%。

内陆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40.6%(其中河西内陆河为101%),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27.0%(其中河西内陆河为64.1%)。

用水指标1997年全国平均用水指标如下:人均用水量为458立方米;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72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92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103立方米,不含火电为73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220升,农村为每人每日84升(含牲畜用水)。

五、水污染概况废污水排放量199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约584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和农村工业、生活废污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8%,生活污水占32%。

废污水年排放量大于20亿吨的有11个省(区)。

按流域片统计,长江片为183亿吨,珠江片为152亿吨,松辽片73亿吨,淮河片52亿吨,海河片49亿吨,黄河片36亿吨,东南诸河片为26亿吨,内陆河片9亿吨,西南诸河片4亿吨。

河流水质根据1997年度枯水期水质监测资料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对河流水质进行分类评价结四、水资源利用简析果:在评价总河长65405公里中,Ⅰ、Ⅱ类水河长占32.8%,Ⅲ类水河长占23.6%,Ⅳ、Ⅴ类水河长占27.7%,超Ⅴ类水河长占15.9%。

总体上看,西南诸河片和内陆河片水质良好,污染河长(Ⅳ、Ⅴ类和超Ⅴ类水河长)分别为6.5%和11.2%;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珠江片水质尚可,污染河长为25%~35%;松辽片、黄河片、淮河片和海河片水质较差,污染河长为65%~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