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汇总
观看202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精选16篇)

观看202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精选16篇)观看202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篇1在深圳这座我生活了四年的南方城市,发生的故事太多。
这些令人感动的一个个故事,如同充满着小善的涓涓细流,慢慢汇聚成为大爱,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中长久穿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知道,越是最初,细节越是具体而感人。
自我记事时起,父亲一直在深圳工作,四年前因为患了严重的胃病,母亲带着我从江西赶到深圳来看望他。
深圳的夏天很热,而父亲住的一座老式楼房里的旧空调坏了,我们到深圳时,正赶上工人到家安装空调。
我发现,工人们带来许多铜管,连在一起足足有五六十米长。
我不知道这些铜管是干什么用的。
父亲说,使用空调的时候,会产生滴水现象,为了防止空调水流到楼道上,他决定引水到楼下的排污管里。
母亲听了也大惑不解。
买这些配件的钱,可以购两台空调主机,完全可以用胶管,为何要选用价格昂贵的铜管?再说,这房子只是租住的。
父亲解释道,如果选用胶管,短短几年就需要更换,而选用铜管,却可以几年甚至几十年不需要进行更换了。
这样,以后住进来的人,就不会因为空调滴水的问题烦恼了。
父亲在深圳才住了六年,但他的行为习惯却被深圳这座城市影响了。
虽然父亲仍然是一个打工者,但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因生活所迫而斤斤计较的影子。
细节是魔鬼,认识一座城市是困难的,但有了细节,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龙应台说,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和记忆、它所呈现的丰满繁密的细节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好像一个没有人去打开的抽屉,可它里面却珍藏了许多宝贝。
为他人考虑,是父亲、也是深圳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最初的细节。
观看202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篇2 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础几乎为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人员,没有一家“大院大所”。
近年来,深圳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自20__年以来,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年,研发投入强度4.2%,居全球前列;20__年,深圳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20__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6%,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居全国城市首位,在全球创新城市中,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幅领先纽约。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有感范文五篇

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观后感1
据媒体近日报道,深圳正举全市之力、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望于年内完成。
这份建市以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事关深圳未来发展,非常值得一说。
土地是基础性资源,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源泉和载体。
“怎么利用土地”最能直观反映城市发展取向。
深圳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是最小的,经济产出却很惊人,去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因而有人戏称,深圳以一个县的面积创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GDP。
这句话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紧张程度。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不是无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GDP为13.48亿元,已是全国。
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须继续将地均产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同时,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还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态文明保护上齐头并进。
在规划利用土地上,虽说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涨。
要实现共赢,深圳必须用“绣花”功夫精耕细作。
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五篇】

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五篇】【篇一】观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在短暂的40年间,从一个人口只有30多万的边陲“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背后秘诀可围绕一个“人”字展开。
从创市之初,深圳就是一个对人才开放的城市,最早打破传统的地域、体制等限制,引全国之才、集全国之力建设。
早在特区创办之初,就曾出台不少全国瞩目的引才之策。
包括农村户口入深圳户籍,家属没工作的,深圳安排工作;分配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住房;高薪聘任人才,聘用期满留去自由等等。
例如,蛇口1981年在全国公开招聘人才,打破了由上级部门调派干部的做法,首开新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先河。
1983年,蛇口率先实行薪酬改革方案,不论级别职务,根据才能和贡献确定薪酬。
一时间竟引得全国人才东南飞,不少人受特区朝气蓬勃的生机召唤而来。
放弃“铁饭碗”闯荡深圳的徐少春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徐少春带着368元的养老保险金前往深圳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不久后他再次辞职,借了5000元购进一台286电脑创办了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
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金蝶软件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9年间,深圳人才大市场仅接待像徐少春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数量就超过了350万。
而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初,深圳全市技术人员只有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这一数字已超过200万,40年间深圳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增长了近100万倍。
如此大揽人才,不难让人想起“来了就是深圳人”那句脍炙人口的口号。
有学者将深圳的创新气质与其移民特色联系起来,解释“移民之城”为何能够成为创新之城。
“早期到深圳的移民大多都是抛弃了原有的稳定生活,愿意承受迁移带来的不确定性,去满足其对未来的高预期,这种文化特质尤其适合以IT为背景的高科技领域的创新。
”唐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移民城市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原有的阶层,多元化的交往变得很正常,比如5个人凑在一起,一个是包工头,一个懂技术,一个能办得下贷款,一个做过处长,再来一个搞财务的,新公司就诞生了。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4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4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观后感篇1法者,治之端也。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法治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法治”在深圳是一个高频词汇。
从早期提出“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4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一直把法治锻造成为最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40年法治进程中,深圳有数不过来的全国首创、首例,这些荣誉都在深圳的法治探索之路留下一个个里程碑,不断开创法治建设新局面。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最好保障。
一直以来,深圳从实际出发,用立法立出“规矩”,画出“方圆”。
截至2020__年底,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规231项,现行有效法规169项;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319项,现行有效162项。
这些法规规章覆盖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规制度框架,在法治实践进程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0__年12月,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其中在法治环境指数得分方面,深圳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城市的法治水平,常常体现在细微之处。
法治,在深圳看得见摸得着。
一方面深圳以法治引领护航、乘风破浪,另一方面,深圳又以法治为基础,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城市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深圳率先实行“房地合一”的产权证制度;率先推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首创住宅区物业管理法律制度;深圳为捐献器官立法,为好人立法,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立法,为电动自行车立法,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今年,《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实施和《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修正案》相继通过;5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施行……回顾立法进程,正是秉持事无巨细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深圳法治建设才愈发健全,法治保障才能真正浸润深圳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1过去40年里,深圳一路乘风破浪,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由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成为年均GDP增长最快一线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曾经人烟稀少,现在成为年均新增人口全国第一,年轻人比例全国居首;·从科技荒漠变成一个孕育出了华为、腾讯、大疆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绿洲;·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花园城市」,100%实现城市化;·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城市竞争力全球第五,世界一线城市……一路走来,深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和许多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而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里,其中有一抹生动的缩影是属于通信行业的。
40多年来,从“有事call我”到5G引领,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信技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已步入5G时代,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速度比4G快了数十倍。
5G网络下,一部蓝光高清电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载完成;VR/AR技术也变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处家中只要戴上AR眼镜,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兴奋的是万物互联,未来不仅是电子设备之间,家具、汽车、建筑等可以互联对话…..在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征程中,深圳电信作为通信行业的领跑者,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不断超前发展,完善网络、技术、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深化通信行业在政务民生、企业发展、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深圳电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万个5G基站建设任务,基本建成一张室外全覆盖、重点区域室内深度覆盖,具有竞争力的5G网络,全网实现独立组网(SA)制式。
同时持续完善机场、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南山双创园、福田CBD、坂田科技园区、宝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区、前海自贸区等示范区域的5G精品网络覆盖。
在5G应用创新方面,已涌现出全国首个5G智慧政务大厅、全国首个5G办税服务厅、全国首个5G智慧庭审等一大批5G 应用,“5G立体巡防智慧警务”收获2019年度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移动互联创新先锋奖”。
收看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感想一我的深圳,40周年生日快乐!有人说深圳是鹏程万里而掠不过的海,深圳人是扬帆逐梦而永不放弃的海盗。
而局长喜欢把深圳叫做绽灵之境,为什么?因为:萦萦之际,百花绽灵。
通灵之花,亦如梦想之花,飘荡且悠扬,孤独且断肠。
40年孕育出的深圳,它显得很年轻又很单薄。
年轻到整座城市宛如一所大学,单薄到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
熙攘之间,似梦似幻,它承载着太多年轻人的梦。
深圳就像是文化的沙漠,它甚至没有放过任何与外地文人交流的间隙,很多人一再追问,文化沙漠里能否绽放出绚烂的花?除了楼花和韭菜花。
水花、浪花!还有梦想之花!40年的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培养基里,像一个实验室里惊奇结果,像一个历经沧桑的人。
南下,对于上一代的中国人,犹如一场张扬反叛精神的梦。
伴随摇滚乐手旋律与低吼,“一直往南方开,一直往南方开”,所有放弃一切安定的日子去南方的勇气,都是为了实现追求激荡人生的那种感觉。
命运像一只手,牵引着逐梦者朦朦胧胧地走。
老家伙总会告诉新来的你:来了都是深圳人。
哲学家道森有句名言,“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秩序,框定它的准则并非物质财富,而是精神洞见。
”显然,深圳的文明还在施工中。
但我们又很幸运,在慌张的工地里捡到了“镀金的瓦片和砖头”。
还在为深圳添砖加瓦。
其实深圳早已不是刻板印象里那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了。
全国各地的精英汇聚深圳已经有40年的时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早就已经为这座城市打磨出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化。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奋斗,没有家人照顾,没有宗族牵绊,人们必须发展出新的社会结构来实现过去由血缘构成的生活保障。
40年的成绩从渔村到国际都市都说评定一个城市,上至文化底蕴,下至平民。
GDP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数字的根据,帝都、魔都、羊城的历史悠久而又长远,相比之下深圳是伶仃洋海湾孕育的新生儿,而这座年轻到你无法感受他的人文,我很喜欢别人称深圳为鹏城,因为古人云:鹏程万里!深圳是一座速。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5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1在40多年前,有一个贫穷的小渔村,村子里有许多善良的渔民。
这一切,因为国家领导人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应该猜到了吧?这个40多年前的小渔村,就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城市——如今繁荣昌盛的深圳。
如今的深圳,与40多年前的那个小渔村有着天壤之别。
深圳的经济状况,算得上是全国前三名,。
奥运即将来临,深圳的房价因为奥运的关系,总是在翻倍的上涨;物价随着经济趋势,也处于上升状态;各种证劵公司和银行也推出了许多新的基金和股票,股市也在上涨之中。
这可让各个公司的股东们好大赚了一笔。
我为深圳的经济状况而骄傲!深圳的娱乐项目,可以说仅排在香港之后。
近几年来,深圳最有名气的主题公圆——欢乐谷,从一期变成两期,再由两期变成三期,新增了许多好玩的娱乐项目,让人觉得更加刺激,让人觉得更加过瘾,让人觉得更加流连往返,让人更加赞不绝口。
不仅是欢乐谷,还有世界之窗的各地风景名胜,锦绣中华的民族特色……我为深圳的娱乐项目而骄傲!深圳人献爱心事情也可谓比比皆是。
报纸上频频出现好心人帮助他人共度难关的事迹:帮助白血病儿童的家人,并为他们捐款;帮助高龄老人在生活上的困难,并为他们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帮助被骗的乡下人讨会公道……深圳人的爱心就像空气一样遍布在深圳的每一个角落,我为他们的爱心而骄傲!深圳是一个富有的城市;深圳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城市;深圳是一个让人感动的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体会2深圳,是经济特区,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也是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窗口。
她既有深圳湾公园这样的亮丽风景,也有城中村的一街灯火、万千故事……我出生在泰国曼谷,归来落脚的第一座城市就是深圳,一直到现在,深圳是我的根。
她是我平静生活的水面下复杂而多元的一切。
我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这儿度过的,从牙牙学语、识文断字到如今的提笔成文,都没离开过深圳。
观看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个人心得范文5篇

观看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个人心得范文5篇40年的变化发展,我们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巨变,观看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后有什么感悟?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观看2020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个人心得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心得【1】岗厦村民见证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改革巨变,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
筑牢城中村疫情防线,组织复商复市,稳增长保繁荣;推进雨污分流,环境提升,物业增收;组织村民股东到国外考察开眼界,村民福利件件暖心。
岗厦老村民文老伯说起岗厦股份合作公司给村民办的实事,连连称好。
搭上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的列车,岗厦村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变。
村民代表纷纷表示,岗厦股份合作公司是全体股民共同富裕的集体经济大平台,公司董事会是改革开拓的好班子,是为股民谋福利办实事的大管家。
ONE AVENUE卓越中心是岗厦城中村改造带来的CBD时尚新亮点。
大湾区时尚打卡地落户岗厦岗厦村地处深圳CBD核心地带,是深港交流的前沿。
而在改革开放前,村民长年靠耕种上千亩田地为生。
单一的农业收成仅能维持基本温饱,稻田产量不够还要种蕃薯备杂粮。
正是特区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岗厦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昔日的低矮村屋变成了白领出入的摩天大楼,昔日的农桑田地变成了中央商务区。
岗厦村如今整体融入到中心区板块,是深港河套片区科技合作的前沿片区,是深圳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的新引擎。
岗厦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文晓阳表示,1992年深圳农村城市化全面铺开,岗厦股份合作公司挂牌成立,岗厦村民从洗脚上田变为洗脑进城。
岗厦股份合作公司团结带领股民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抓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机遇,集体经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从创富到创新的历史性转变。
2019年年底,深圳CBD沉浸式街区购物中心——OneAvenue卓悦中心盛大开业,成为深圳新商业和大湾区时尚打卡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汇总【篇一】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汇总“凡是来到深圳的人都特殊的感情,大家把这里当成自己家园。
”杨勤说,早年很多人认为深圳是文化沙漠,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深圳是一个移民社会,尽管它没有传统社会结构那样的邻里和街坊文化,但大家对深圳有强烈的认同感,这就是家园意识。
“无论政府在种花种草,还是道路开发,深圳市民都会发表不同意见,从表面看他们似乎什么都反对,但本质是家园意识,他们把深圳当成自己家,所以才有积极的主人翁精神,这个很多城市难以比拟的。
”杨勤说。
无论是早年到深圳闯荡的老深圳人,还是年轻一代深圳人,他们都对这座城市拥有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
最近,深圳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的李明(化名)很高兴,他于2019年购买的一套面积80㎡的安居房已正式装修了,所在小区位于深圳龙岗区的横岗大街,距离上班的地方约30公里路程。
“我已经很知足了。
”李明对澎湃新闻称,由于认购的是安居房,每平米价格八千多元,比同地段商品房价格低一大截。
安居房是深圳提出的一种创新型保障性住房,它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
申购安居房的通常面向具有深圳户籍的家庭和单身居民,还要具备无房、未享受过相关住房福利政策、参加本市社保累计5年以上(人才为3年)等基本条
件。
李明原本有实力在深圳购房置业。
2001年,他从内地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决定到富有市场机会的深圳闯荡。
果然,他很快被联想集团在深圳设立的公司聘为物流经理,顺利获得了深圳户籍,经过几年奋斗,他成为联想集团深圳公司的一位中层管理干部。
2010年9月,李明从联想集团辞职,进入深圳当地物流企业担任主管;2013年,他原本计划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深圳购置一套房产,恰好此时朋友邀请他一起创业。
深圳是一个极富创业理想和冒险精神的城市,长此以往,原本保守的李明也受到了影响,他决定把数十万元到投入创业当中。
这笔投资并不成功,多年积蓄也打了水漂,李明重回企业打工。
2013年,深圳房租费已不断攀升,为减轻家里在房租上的开支,他第一次登录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指定的xx。
李明原本对此不抱希望,未料想很快收到了社区通知,让他带着身份证参加摇号分房。
之后,李明申请到一套位于深圳北站附近的公租房,当时每月仅需交一千多元租金。
“这为我节省了很大一笔经费,让我不但能维持家里正常生活,还能节省出一大笔钱购买安居房。
”李明说,这也是他最爱深圳这座城市的关键所在,这里不仅让他敢为理想去大胆冒险,还能为他提供基本保障。
【篇二】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汇总
为了准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8月26日大型直播“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从深圳资深摄影记者江式高老师那里,请来了许多深圳老照片。
其中有一张,是1988年正在建设中的深圳艺术学校,搭着脚手架的校区与野草、工棚、土坡作伴。
深圳艺术学校后来培养出了李云迪、陈萨等钢琴明星,也留下了许多艺术学子的倩影。
文化需要积淀与传承,经过40年的积累,深圳正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在深圳早期的拓荒年代,奋斗者从五湖四海奔涌而来,共同参与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
充满激情的灵魂,孕育了强劲的文化需求,培植了充满阳光与热情的文化基因。
随着第一代建设者在深圳站稳脚跟,一代代人续写着深圳文化的篇章。
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深圳探索了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
2012年,深圳全面推进“文化强市”战略。
2016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方案出台。
历经砥砺耕耘,深圳文化发展硕果累累。
大型文体设施的陆续建成,大剧院艺术节、文博会、“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等深圳文化品牌渐次登场,文化品牌的增量背后,是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擦亮“设计之都”城市名片,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深圳出台全国首个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为深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探索中,深圳将科技创新与
创意设计两者结合,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文化产品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文创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新的产业标签。
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未来目标,文化产业被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先行先试,深圳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加强在文化教育产业上的投入,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有序推动文旅融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深圳也在不断吸收港澳地区资源和行业优势,从创意设计到会展展览,交流合作日益紧密。
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全民阅读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
连续举办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打造“阅读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深圳也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
650个公共图书馆,244台24小时自助图书机,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264万平方米。
这座“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正在增添更多生动注脚。
回溯40年发展,深圳经济特区用实干敢闯的精神不断创造文化成果。
创意构想在这里落地生根,各地优秀文化在这里交融创新,融合业态在这里展翅逐梦,深圳文化产业也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
面对建设文化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深圳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奋力谱写新时
代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篇三】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祝大会感想汇总
毕业来深落户“秒批”、24小时在线申报、动动手指网上开证明、给“钱”给“地”支持创业……这些现在深圳人已习惯了的便利,曾经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始终在勇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强区放权、金融机制改革创新……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勇当改革先兵,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做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者。
回望深圳40年风云激荡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
沿着时间的坐标,深圳,通过不断打破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探索制度性的转变,其脉络清晰可见。
进入21世纪,深圳已经初步建立起由“十大体系”组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从“改革试验田”到发挥窗口作用,贡献的是“深圳经验”,如今从先行示范到“双区驱动”,彰显的是深圳智慧和深圳实践,最终呈现为“深圳方案”。
四十不惑的深圳,风华正茂,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部深圳自我革新的改革史。
“以立为主、破立结合”。
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实践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20世纪90年代,在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深圳就明确提出“政府培育市场、市场解放政府、政府解放企业、企业解放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改革之前,层层审批下来的时
间可达一年之久,严重限制了经济社会的活力。
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商事制度改革。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连续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也让深圳的城市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一。
城市管理能力与公共服务能力突显一座城市的管理智慧。
近年来,深圳先后被评为全国的国家政务信息共享示范市和国家首批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被称为“最互联网城市”。
在一往无前的改革大潮中,向市场经济注入活力,深圳以强区放权改革再度释放制度红利。
针对市强区弱、权责不对等、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深圳用清晰的定位和主动放权的力度,增强了区级政府的能力,提升了政府管理水平,打造出一流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
从早期的“深圳速度”,再到“效益深圳”、“创新深圳”,深圳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
目前,高科技、金融、物流等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
如果没有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也没有今天的深圳。
40年,而今迈步从头越,惊涛骇浪化成今天的璀璨风景。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
40年前,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就是寄望深圳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改革开放开路探路,这是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崇高使命,就是寄望深圳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这是我们新的伟大历史使命。
深圳人要不忘初心再先行,牢记使
命作示范,用改革创新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不断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