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六单元-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课堂实录整理及点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心 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下时,偶一 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怡人,飞鸟结伴相 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 心境相吻合。
抒隐居之情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
能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 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 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参考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
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
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
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
簪。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出了“春 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 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 “国破”与“城春”意思相反,诗人却在此对举, 从而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正是这种别具匠心的艺 术安排,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感时恨别寓深情课文同步讲解

感时恨别寓深情
公元756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次年三月,春回大地,诗人放眼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名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因何而溅泪,鸟因何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为“感时”和“恨别”而动情。
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观物,故物亦生情。
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而又深沉真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为叛军所俘,被困于长安一个冬春,一直思念妻子儿女,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能够收到一封家书啊!可是,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本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
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全诗感情深沉,思想蕴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渔家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 24 诗词五首渔家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阅读24诗词五首渔家“渔夫的骄傲。
天空遇到云和波浪,黎明和雾”教案1、由《一剪梅》导入新课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是李清照的诗《剪梅》。
众所周知,李清照是两宋之交著名的婉约女诗人。
她的作品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李清照南渡前的生活是无忧无虑、幸福的。
她的话聚焦于自然风光和相思。
李清照南渡后的经历是:国破人亡、家破人亡、夫君亡。
他的话充满了凄凉和低沉的声音。
然而,也有一些作品风格大胆奔放。
今天的《渔人骄傲》是她渡南后的作品,也是李清照唯一豪放的话语。
2.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文学的一般知识;培养诗歌阅读能力(2)、结合词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的含义,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3.风格常识(学生PPT)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的形式特征是“声调有固定格,句子有固定数,单词有固定音”。
大多数单词都是分段的。
段落就是段落,叫做“篇”或“阙”。
两段是最常见的。
单词可以分为三类:小、中、长。
按风格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
婉约词典雅柔婉,豪放词雄浑高亢;在取材上,婉约词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豪放词则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4、作者简介(ppt生读)李清照(1084-1155),易安人,宋代杰出女诗人(雅派),章丘人(今山东济南)。
他以词和兼职诗歌而闻名。
他的语言清雅,如文字般清晰,充满生活气息。
他被称为“易安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代表作有:《剪梅》、《慢声》、《武陵春》、《如梦岭》5、写作背景PPT(学生阅读)是李清照唯一豪放的字眼。
这是她穿越南方后的工作。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她的丈夫赵明成去世。
国家的崩溃和她丈夫的去世对她的生活和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从此,她独自游荡在江南,独自度过了艰难岁月的晚年,陷入了“漫长的道路和黄昏”的两难境地。
第25课《诗词五首-渔家傲》课件(共2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一种乐器 千嶂:崇山峻岭 孤城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
译文: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特有的声音随
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
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15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
诗人传奇一生
❖ 少年,二岁而孤,母改嫁朱家,自己改姓朱。
❖ 从小读书刻苦,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 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 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 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 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 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 意,用全部精力读书。
燕然未勒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19
赏析
1、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描写边塞环境的凄凉 写 景 下阕抒发戍边将士忧国思乡之情 抒 情
20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 全部景色的特点? 描写塞下秋景 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A、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 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 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 的。
❖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 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和江南不一样, 大雁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的情意。
❖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 ,“异”字统领全词。
❖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感受
,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情
,将士又何以忍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课件 (共80张PPT)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新课·讲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 《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 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 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 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 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
1
课堂·导入
2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 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 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 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 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 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 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饮酒》。
•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4
新课·讲解
•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25
新课·讲解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 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 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 风光的悲壮之美。
11
新课·讲解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 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 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 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优质课教案_7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首词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总结体会词中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材分析:1.重点: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寄寓的情感。
2.难点: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阅读体验法学法指导:朗读法、资料助读法、阅读体验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与宋词,上节课,我们刚学完唐诗,这节课咱们来学一首宋词,这是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宋词,请简单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宋词的内容。
大家请看黑板上这首词,凭初步印象印象判断一下:这首词是豪放还是婉约?豪放词,作者却是婉约之宗李清照,一位婉约派代表人物却写了一首豪放词,为什么?二、朗读(一)初读正音:yīn jiēmàn péng zhuǎn殷.勤嗟.谩.蓬.舟星河欲转.(二)读出节奏、停顿(三)读出重音、语调(四)读出天帝与词人的对话:天帝语调恳切,词人语调低沉。
三、以“梦”析词(一)梦到了什么?(描绘画面)这首词全篇都在写词人的梦境,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词人梦到了什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天上云海茫茫,一团团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天河好像在流转,河上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师描绘词中第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学生任选一句描绘,写完后分享交流。
四、披情解“梦”(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梦是现实的投射,弗洛伊德说“梦是现实中愿望的达成”。
结合词人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背景思考。
1.海上航行的真实经历“玉壶颁金”之诬: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病重时,曾有一学士携一玉壶前来探望,后又携玉壶离开投靠金人。
此事传开,却变成了赵明诚送玉壶给金人,更有人秘密弹劾此事。
为证丈夫清白,李清照尽携家中铜器文物,打算全部捐献给朝廷,一路追随南逃的高宗行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提升思维品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七》、《饮酒·其十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生平事迹,感受古代文人的饮酒情趣。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诗词的基本概念。饮酒诗词是古代文人在饮酒过程中所创作的诗歌,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独特感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饮酒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饮酒诗词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体会古人的人生观。
-例如:通过对比分析《饮酒·其七》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诗词的背诵与运用:如何将诗词中的佳句运用到日常写作和表达中,是学生面临的另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
-例如:让学生仿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句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发展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不一样的李清照——《渔家傲》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时间:年月日地点:师:让我们一起诵读课外古诗词《如梦令》(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刚才大家吟诵了李清照的词作,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
生1:我从课本注释中了解到——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
生2: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后来嫁给金石学家赵明诚。
师:你给大家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生3: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多是清新明快的,南宋时的作品多写愁苦。
师:在大家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位擅长写“愁”的婉约派女词人。
我们先来了解“词”的文体知识。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流派: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师:刚才大家诵读的《如梦令》,是李清照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语,道出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清照唯一的一首豪放词——《渔家傲》。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学习任务:学习一首不一样的《渔家傲》,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评点:巧妙利用本学期课外诵读篇目李清照《如梦令》词引入新课学习,紧扣宋词两大风格流派,突出《渔家傲》词在李清照词中风格的独特唯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顺势点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简洁明确,视点集中。
师:我们来读读《渔家傲》。
(屏幕显示)吟诵,感受音韵学生拿出导学案,教师巡视课堂,用“希沃助手”上传一名学生的作业图片。
学生二人互检,完善导学案中基础达标的内容。
(图片显示,生1读图)1. 读准字音。
殷勤(yīn)嗟(jiē)谩(màn)蓬(péng)转(zhuǎ)2.找出词中的韵脚。
雾舞处暮句举住去师:咱们来读《渔家傲》,要求:一读,读准字音,读响韵脚。
词的押韵可疏可密,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图片显示,生2读图)3. 理解词义。
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舟。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嗟:叹息、感慨。
举:高飞。
报:回答。
4.划分朗读的节奏。
九万里风/鹏正举师:二读,读通词义,读清节奏。
词还讲究平仄相间,起起伏伏,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的感觉。
(学生齐读)师:大家读得不错,老师也来读一下。
(老师范读,声音高亢。
学生偷笑。
)师:大家为什么发笑?生1:因为老师读词的时候,我觉得老师朗读的语调和情感,与我的想法很接近。
师:看来你是会意的一笑,是遇到知己时的笑。
这是一首豪放词,老师朗读时声音高亢,来抒发豪情。
评点:从吟诵起,感受音韵之美,平稳扎实。
教师熟练运用“希沃助手”呈现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人感觉到高科技的强大和美好。
三次吟诵,从读准字音到读响韵脚,从读通词义到读清节奏,从学生试读到教师范读,始终注意突出本词的独特性,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屏幕显示)品读,品味意境。
活动一:小组合学。
活动任务:品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
活动要求:组内选出一人负责生动地描述,一人(或几人)负责有价值地追问,一人(或几人)负责恰当地演读。
师:我们进行小组合学,品味意境。
从哪几个方面合学?我先来一个示范。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示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述:“我”透过迷蒙的晨雾,看到云雾弥漫如波涛翻滚;“我坐的船儿在风浪中颠簸,滚滚银河似有千帆竞渡。
(学生齐读)师:描述是在翻译的基础上添加合理的想象,生动地呈现一幅画面,一个场景。
(屏幕显示)追问:哪些词语可读出大气磅礴之势,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李清照?师:围绕“豪放词”,“不一样的李清照”来提出疑问,才是有价值的追问。
老师提的这个问题,请思考后回答。
生1:从苍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这些词中,可读出大气磅礴之势。
这几个名词描绘了景象的壮丽。
生2:“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呈现一个壮阔的境界。
师:李清照没有写小花小草,而是选取宏大的意象,描绘壮丽的景象,体现了豪放词的特点。
所以说,《渔家傲》因写景而境界开阔。
(屏幕显示)演读:天接云涛连晓雾(啊),星河欲转千帆舞。
师:演读,可用语速语调来传情,可借手舞足蹈来达意。
老师再教你们一招:添加虚词,用语气来抒怀。
一个“啊”字,来赞叹景象的壮丽。
(老师演读)评点:本环节的亮点在小组活动的设计。
“生动地描述”“有价值地追问”“恰当地演读”,分工明确,层级有别,方便学生在组内承担不同的任务,各尽所能。
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的示范意在为学生引路,使要求更明确,添加语气词和辅以手势的做法,新颖而自然,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六个小组的组长抽签,拿到小组合学时品读的词句,小组成员明确学习任务,开始讨论。
几分钟后,小组交流展示。
(屏幕显示)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生1:我来描述。
我好像回到了天界,听到了一个温和的声音,天帝亲切地询问:李清照,你打算去哪儿呀。
生2:我仿佛回到了仙气萦绕的天界,那儿真是金碧辉煌啊。
我听到天帝温柔地问:你想去哪儿?师:前一个描述侧重天帝的形象,后一个描述侧重了帝所的介绍,各有千秋。
生3:我追问。
为什么要写天帝?生4: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百姓疾苦的天帝形象。
师:他是这样关心“我”。
联想那位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宋高宗,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理想。
生5:我来追问。
“我”为什么幻想到天宫去?生6:因为南宋战乱频繁,李清照不想待在人间。
师:《渔家傲》没有写闺房趣事,而是选取一个奇异的场所,这种能上天入地的想象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堪比李白。
想象,也是豪放词的一个特点。
所以说,《渔家傲》因想象而形象浪漫。
生7:我来演读。
仿佛梦魂归帝所(兮),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师:你用“兮”来舒缓语气,这样添加很好。
老师添加的是“呀”,惊叹帝所的美丽,惊叹天帝态度的温和。
(屏幕显示)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生1:我负责描述:我寻求一个安宁之地,可战乱之时哪有一个弱女子的容身之所?眼看已是日暮途远,唉,那华丽的诗句又有何用?师:描述了侧重李清照的心理活动。
生2:我来追问。
“路长日暮”的典故是什么意思呢?(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3:作者想和屈原一般“上下求索”,但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师:词人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
生4:紧接着一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这一句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
师:李清照虽是女儿身,心比男儿坚,你们从她的《夏日绝句》可见一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没有用折柳赠别、闻笛思乡的典故,没有写儿女的情思及哀愁,却有着屈原一样的情怀,这样的爱国之思,也是豪放词在主题上的特点。
所以说,《渔家傲》因用典而情感孤愤。
生5:我来演读。
我报路长(唉)嗟日暮(啊),学诗谩有惊人句。
师:你添加了两个虚词,可行。
不过,我认为这样添加更好地抒发了词人的苦闷:我报路长嗟日暮,(唉),学诗谩有惊人句。
你再演读试试。
(生再次演读,全班鼓掌)(屏幕显示)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生1:我负责描述:大鹏正乘万里风高飞,“我”大喝一声:风休住!把我吹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去吧!师:你的描述侧重于语言。
生2:我来追问。
“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屏幕显示,学生齐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生3:课本中的注解上说,(我要)像大鹏那样乘风高飞。
师: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生4:我也追问:李清照为什么要“吹取”三山去?生5:前面说过,南宋时局动乱,李清照不想待在人间了。
师: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到神仙居住的地方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她没有因怀才不遇就消沉,也没有因孤愤而颓废,性格爽直的她,想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所以说,《渔家傲》因神话而豪气冲天。
生6:我们组来演读。
九万里风鹏正举(啊)。
(吓),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师:老师建议你们去掉添加的“啊”字,还可以借手势来演读。
小组演读:九万里风鹏正举。
(吓),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评点:本环节的亮点在小组之间的“追问”,体现出合作学习的效能。
六个小组围绕“不一样的李清照”,依托词中具体意象、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追问如何“不一样”,为何“不一样”,从诗歌内部的理解鉴赏,到诗歌外部的知人论世,全方位地走入诗境,目标达成良好。
添加的语气词和各种手势、表情,富有创意,也贴合本词风格。
(屏幕显示)研读,体悟情怀。
活动二:生态悟学。
《如梦令》与《渔家傲》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同一作家的两首词为何风格迥异?生1:《如梦令》是婉约词,风格清丽。
《渔家傲》是豪放词,抒发豪情。
生2:写《渔家傲》是词人南渡后,当时战事频繁,她丈夫死了,自己离开家乡。
生3:李清照收藏的金石书画散失了不少,她心情苦闷。
师:影响词作的,不仅是时局动荡、生平经历,还有她个人的性格。
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
生4:我还有一个问题:李清照的词,早期多写闺房趣事,南渡后,也多写愁苦,为什么唯有《渔家傲》这首豪放的词?师: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只身飘泊江南,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
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
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
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悟再读课文。
师:李清照空有满腹才华却已日暮途远,读,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学生齐读)师: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却寻精神寄托,读,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学生齐读)师:李清照拥有豪迈气概力求摆脱束缚,读,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生辅以手势,演读)师:下课。
评点:本环节的精彩建立在前一环节交流碰撞的充分深入。
再次利用课堂起始环节的《如梦令》,展开比较阅读,提炼词作与词人、与时代的内在联系,突出一个“悟”字,用时不多,点到即止。
首尾呼应,收束有力。
【总评】本课诵读方式多样,诗歌意蕴体味深入,课堂环节精美,学生活动充分,是一节较好的古诗词教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