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大纲(地信)
地理信息系统1 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1》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地理信息系统1(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代码:080650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时:40学分:3考核方式:考试适用对象:专科专业一、课程简介《地理信息系统》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为基础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以方便处理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宏观的辅助决策信息,作为生产、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空间数据获取、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数字地形模型及其应用、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产品输出及可视化、等。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成为支持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为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目的是让同学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学科和社会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加强实验和实践。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处理、空间分析、数字地形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教学难点: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拓扑关系、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系统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五、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8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和类型1.3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1.4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1.5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1.6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1.7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概况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GIS的相关概念,掌握GIS的特点、类型与组成,了解GIS的基本功能和用途,描述GIS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了解GIS的发展概况。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为GIS的特点、类型与组成;难点为GIS概念第2章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10学时)本章主要教学内容:2.1从地理空间现象到计算机世界空间数据概念模型空间数据与空间关系2.2矢量数据模型2.3栅格数据模型2.4矢量栅格二者的比较及其他数据模型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模型的比较二者之间的转换镶嵌数据模型三维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地理空间数据的特征,掌握地理数据编码的概念,掌握栅格单元值的选取方法、理解拓扑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地理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与表示、掌握栅格数据结构特点及其编码方法、掌握矢量数据结构特点及其编码方法、掌握栅格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化方法,了解其他几种数据模型,理解面向对象的技术和工具。
土地信息系统_张世熔_土地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大纲

土地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大纲主讲教师:张世熔教授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地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要求相关的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
土地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土地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地图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应使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加强他们对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应用专业土地信息系统软件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由于本课程知识应用范围较广,是土地资源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针对这种情况,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有不同要求。
本课程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以下基本操作技能:1、安装并熟悉专业GIS软件ArcView、MapInfo、ArcGis;2、了解ArcView、MapInfo、Arcgis的应用领域和实现管理的基本原理;3、对已有的ArcView、MapInfo文件进行操作以掌握它们的主要工具菜单的使用方法;4、掌握建立专题地图以及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三、学时分配实验一表格的创建和修改实验二 MapInfo数字化栅格文件格式地图实验三在ArcGIS下进行数字化实验四专题地图制作实验五练习使用ArcView软件实验六空间数据统计插值及可视化表达实验七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四、讲授纲要实验一表格的创建和修改实验目的:掌握创建数据库表的方法、表的打开、浏览.定位、追加和删除等基本操作。
实验内容:Visual FoxPro及ArcView GIS 中数据库表的创建、打开及修改等相关操作。
实验二 MapInfo数字化栅格文件格式地图实验目的:掌握地图扫描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熟习Mapinfo主要绘图和编辑工具的使用。
实验内容:对名山县槐溪村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屏幕跟踪矢量化。
实验三在ArcGIS下进行数字化实验目的:使学生会安装ArcGIS软件,掌握ArcGIS下矢量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熟习ArcGIS主要绘图和编辑工具的使用。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通过学习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础操作,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土地管理GIS技术手段,了解土地管理各级各类数据库、地籍管理系统、规划管理系统、土地利用评价和辅助决策系统等平台的基本运作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掌握利用现代技术管理和评价土地资源的基本技能。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化语言和多媒体,密切联系生产、科研、实际,着重讲清土地管理的目标与任务、采用GIS技术来管理土地数据、建设基础土地数据库、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分等定级评价等。
2.安排一定学时的实习实践课,使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掌握土地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土地利用调查等。
3.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操作、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考核按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30%)和期末考查(占60%)考核。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概述2.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架构概述与功能组成说明和要求:(1)了解土地管理、土地信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2)理解土地管理的对象、任务、体系和功能(3)了解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功能(4)了解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学科技术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土地管理GIS原理1.土地管理GIS标准2.土地管理GIS数据模型3.土地管理GIS的软件工程方法4.土地管理软件开发流程说明和要求:(1)了解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则、技术、方法、步骤(2)掌握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原则(3)掌握土地管理GIS数据模型第三章土地管理GIS模型方法与技术1.土地管理GIS应用模型2.土地管理GIS关键技术说明和要求:(1)掌握统计模型中的土地定级估价模型、土地生产潜力和专家评判(2)掌握概念模型中的人口预测模型,并能够结合遥感地学分析中的知识对某地区人口进行预测。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0231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英文名称:Landinformationsystem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0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土地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方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其方法,通过实践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的基本技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作业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大纲所属课程名称:土地信息系统所属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实习时数:24学时学分:实习形式:课间实习实习性质:练习性实习一.本课间实习的性质和任务《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是在学习《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土地信息系统》是在学生已学习和掌握GIS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课程。
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土地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实践体会,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处理和进行土地信息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本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土地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土地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输出过程,以及利用GIS工具为实际空间问题提供辅助决策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要求学生在认真领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操作和相关设计,并提交实习成果和实习报告。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讲授基本原理,布置实习内容,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在实践教学时间上机实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需要熟练操作目前具有代表性的GIS软件----ARC/INFO、MapInfo、Arcview等,进行土地信息综合查询练习,如房地产项目选址、旧城改造拆迁量计算等,了解具体的LIS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输出等基本环节,并理解LIS有关原理在各个环节的理论指导作用,为今后从事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工程建设和研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301009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英文名称: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先修课程:地图学;遥感;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管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高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GIS已成为现代地学研究的强有力的技术工具,代表着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在社会上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它对地理学的振兴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初步应用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构成、功能及其发展趋势。
2.理解地理空间(图形)数据的特征及其计算机表示方法,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
3.掌握空间数据库的基本理论。
4.掌握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5.掌握常用地学分析模型的建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方法。
6.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输出与设计。
(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1.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因此本课程以讲授与上机实践相结方式合授课,尽可能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开展符合教学特点的多媒体教学。
2. 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训练的关系,尽量作到精讲多练,以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上机练习和操作。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同时,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和活动。
(四)实践环节1.实验(上机操作)2.主要内容与要求:包括手扶数字化仪的使用、图形屏幕数字化与编辑、空间数据库组织、建立及数据分析、地理信息输出-辅助制图等。
3.学时分配:12学时(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地理信息系统,是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的新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
1土地(土壤)信息技术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绪论

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
武汉中地公司
第一章 概 论
5第一章 ຫໍສະໝຸດ 论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土地信息与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构成及功能 土地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土地信息技术发展过程 土地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第一章 概 论
6
第一节 土地信息与土地信息系统
一、数据与信息 二、土地信息 三、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组织:结构的选择。空间数据结构在一 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所能处理数据与分析的功能。 栅格模型、矢量模型或栅格/矢量混合模型是常用 的空间数据结构。混合型数据结构利用了矢量与 栅格数据结构的优点
属性数据组织: 层次结构、网络结构与关系数据库 管理系统等, 其中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目前最为 广泛应用的数据库系统。
第一章 概 论
7
一、信息与数据
信息(Information)
A、狭义相对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获得信息前后对 事物认识的差别。 B、广义相对论:指主体(人、生物式机器)与外部客 体(环境、其他人,生物或机器)之间相互联系的一 种形式,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切有用的消息式知识, 是表征事物的一种普遍形式。 C、本讲义: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象 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 征,从而向系统(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 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 的依据。
土地科学
地图学
LIS
测量与遥感
计算机科学
软
数
件
据
计算
CAD
工
库
机图
CAM
程
技
形学
术
第一章 概 论
专 家 系 统
39
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计划专业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进展选修课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学时学分:总学时36 总学分 2 实验学时16 实验学分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六学期先修课程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实验一.课程简介及大体要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土地管理部门搜集、组织、存贮、加工、处置、应用和传播信息的辅助决策系统。
一般由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组成。
具有数据收集、查验与编辑;数据操作;数据的存储与组织;查询、检索、统计、计算和空间分析等功能。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介绍土地信息系统的大体原理、空间信息获取、土地信息数据库的成立、土地信息处置与分析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为加倍有效地进行土地利用计划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是对理论课学习进行巩固,主要目的是学习土地信息系统建库和土地信息的处置和分析相关的操作技术。
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及实验课程。
本实验分为演示、部份内容上机实习、综合实习和设计四大类实验。
通过量层次,多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以下大体要求: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大体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和解决计土地信息管理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2.掌握运用相关的软件功能、原理及其应用实现的工作方式和技能;3.按照土地信息管理的原理和研究材料,能独立撰写设计说明,准确分析实验结果;4.训练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和科学地试探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进展,地理信息学科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土地信息管理方面的大体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大体的实验技术及必然的科学研究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习,使学生巩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育学生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土地管理相关领域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育。
《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大纲(地信)

《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信息系统(Land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编码:学分:1.5分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上机学时:10学时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GIS原理、数据库原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土地信息系统》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土地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其基本特征等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其方法,熟练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操作及应用,通过实践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的基本技术,为在实践中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土地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获取(2学时)主要内容:数据获取特点分析、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第三章土地信息的表达(2学时)主要内容:概述、土地信息分类与编码、土地信息的标准化、土地信息的可视化、土地信息的数据质量;第四章土地信息数据库(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模型、土地信息系统数据库建模方法、土地信息数据结构、我国土地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第五章土地信息的分析(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信息分析应用概述、土地信息分析模型、方法、成果输出;第六章国土电子政务(2学时)主要内容:系统设计框架、系统建设内容和主要功能、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建设、国土电子政务的实施设计;第七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地籍管理的主要业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地籍数据库设计和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第八章土地定级、基准地价和宗地地价评估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市场的主要业务、土地定级、基准地价测算与自动更新系统、宗地地价评估、网上房地产管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第九章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系统整体设计、计算机支持系统设计、我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实践;第十章土地规划信息系统(1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业务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子系统;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1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概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系统;第十二章土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学时)主要内容:多维土地信息系统、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ComLIS与WebGIS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土地信息系统基础理论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备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和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土地信息系统(Land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码:
学分:1.5分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上机学时:10学时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GIS原理、数据库原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土地信息系统》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土地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其基本特征等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其方法,熟练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操作及应用,通过实践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的基本技术,为在实践中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土地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第二章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获取(2学时)主要内容:数据获取特点分析、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土地信息的表达(2学时)主要内容:概述、土地信息分类与编码、土地信息的标准化、土地信息的可视化、土地信息的数据质量;
第四章土地信息数据库(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模型、土地信息系统数据库建模方法、土地信息数据结构、我国土地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
第五章土地信息的分析(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信息分析应用概述、土地信息分析模型、方法、成果输出;
第六章国土电子政务(2学时)主要内容:系统设计框架、系统建设内容和主要功能、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建设、国土电子政务的实施设计;
第七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地籍管理的主要业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地籍数据库设计和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若干关键问题;
第八章土地定级、基准地价和宗地地价评估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市场的主要业务、土地定级、基准地价测算与自动更新系统、宗地地价评估、网上房地产管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第九章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系统整体设计、计算机支持系统设计、我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实践;
第十章土地规划信息系统(1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业务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子系统;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1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概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系统;
第十二章土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学时)主要内容:多维土地信息系统、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ComLIS与WebGIS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土地信息系统基础理论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备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和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
四、上机内容与学时分配
(1)土地信息系统平台认识及环境熟悉(2学时)(2)土地数据获取,多源数据获取的方式,数字化入库方法(2学时)(3)土地空间数据输入、编辑、管理、统计分析、专题图编制(2学时)(4)土地信息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方法(2学时)(5)土地利用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及二次开发(2学时)
五、大纲说明
1.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强,如果条件许可,可适当增加学生上机时间。
2.将各种理论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熟悉软件使用,并能够运用学过程序语言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主要参考书
1、曲卫东,《土地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马才学,《土地信息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刘耀林,《土地信息系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4、乌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