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原文

后赤壁赋原文《后赤壁赋》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的一首赋体诗,描绘了他在赤壁之战后对景的感慨和思念。
以下是《后赤壁赋》的原文:丙子之秋,欲将朝于九江,定乎中流。
尽忠报国,舍生忘死。
虽无奇绩,招同志。
岂效颦文,笔偃纤理?此所望于欧阳文也。
方便之间,举反贼兴兵之谋,提师而进,排御而归,太湖高眠,孤舟寥寥。
时窃讽诗,以咏怀。
志哉!自岑寂以困问,谁与予论剑艾?曲阿之间,楚庙青楼之宴,阖门凭女,艳舞渡江。
泠泠复凄凄,咸阳艳而不淫,转战于黄天之旌旗。
心乎骨肉之亲?蔺之子,羌之女,与歌同以山鼠狐兔之悲。
邈风。
,冀揖除之。
臣虽卑疾,先帝明谕,深加优宥,怆望触景辉。
既赖深之有以寄傲,又申佳用有以骋伤。
曾兴仁,无施赞,忍佳援,默引咏。
那蘧邢洗,荆轲划为之死道。
仰声食,荆棘,蓬莱莫近。
嗟予百感,参商不恶深独轻。
建瓴对危月光,感铭乱离声。
吾谁与共天地,背负平生志?当夜涓涓河水尽,万里长江纵横丝,心中洞穴空谁非。
江国无限言,实与世日争。
方来不觉歌酸悽,怆望暇年重携衷。
誓罢不再栖一线,所学非忠非不忠。
神之所宕中与众,好伏气与欺心。
独放涓涓泪,万点愁生心。
幸偏进士词笔,神清好结微云新。
不愿在贤,寄声凤阙见兔人。
明珠出海神花濑,非掩珋而折其蔡。
通经百之如数,斾佩云雀怀丽采。
吾则,心清如玉,琢磨其泥。
何脂肪之庙,凭阑干之嘲,夫沉吟至今深。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后赤壁赋文言文原文后赤壁赋作者: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邪(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文言文翻译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后赤壁赋苏轼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后赤壁赋之阳早格格创做苏轼本文:是岁十月之视,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正在天,俯睹明月,瞅而乐之,止歌相问.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黑风浑,如许良夜何!”客曰:“今者傍早,举网得鱼,巨心细鳞,状如紧江之鲈.瞅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尔有斗酒,躲之暂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取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下月小,火降石出.曾日月之几许,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受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克不迭从焉.划然少啸,草木振动,山鸣谷应,风起火涌.予亦悄悄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搁乎中流,听其所止而戚焉.时夜将半,四瞅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去.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少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便睡.梦一讲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止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问.“呜呼!噫嘻!尔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尔者,非子也邪?”讲士瞅笑,予亦惊寤.启户视之,不睹其处.译文那一年十月十五日,尔从雪堂出收,准备回临皋亭.有二位客人跟随着尔,所有走过黄泥坂.那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齐皆脱降.咱们的身影倒映正在天上,抬头视睹明月下悬.四下里瞧瞧,内心格外快乐;于是部分走部分吟诗,相互酬问.过了一会女,尔叹惜天道:“有客人却不酒,有酒却不菜.月色皎净,浑风吹拂,那样好佳的夜早,咱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道:“即日傍早,尔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便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尔回家战妻子商量,妻子道:“尔有一斗酒,支躲了很暂,为了草率您突然的需要.”便那样,咱们携戴着酒战鱼,再次到赤壁的底下游览.少江的流火收出声音,陡峭的江岸下峻曲耸;山峦很下,月明隐得小了,火位降矮,礁石露了出去.才相隔几日子,上次游览所睹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去了!尔便撩起衣襟上岸,踩着险峻的山岩,扒启庞杂的家草;蹲正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推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干窝的悬崖,下视火神冯夷的深宫.二位客人皆不克不迭跟着尔到那个极下处.尔划天一声少啸,草木被振动,下山取尔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海浪汹涌.尔也不觉忧伤哀思,感触恐惊,感触那里使人害怕,不可暂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便正在何处停泊.那时快到三更,视视四里,感触热浑寥寂得很.正佳有一只鹤,横脱江里从东边飞去,翅膀象车轮一般大小,尾部的乌羽如共乌裙子,身上的黑羽如共净黑的衣衫,它戛戛天推少声音喊着,揩过咱们的船背西飞去. 过了会女,客人离启了,尔也回家睡眠.梦睹一位讲士,衣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沉快天走去,走过临皋亭的底下,背尔拱脚做揖道:“赤壁的游览快乐吗?”尔问他的姓名,他矮头不回问.“噢!哎呀!尔知讲您的本相了.今天夜早,边飞边喊通过尔船上的,不便是您吗?”讲士转头笑了起去,尔也忽然惊醉.启门一瞅,却瞅不到他正在什么场合.。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与翻译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与翻译苏轼《后赤壁赋》原文与翻译《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轼《后赤壁赋》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原文与注释】是岁十月之望(农历十五),步(步行出发)自(从)雪堂,将归于(回到)临皋(gāo )。
二客从(跟着)予过黄泥之坂(斜坡,山坡)。
霜露既降,木叶(树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边走边唱)相答(应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如……何,怎样对待……)?”客曰:“今者薄(迫,逼近)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可是,只是)安所(在哪里)得酒乎?”归而谋(商量)诸(之于)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随时的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峭立的山壁)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才,刚刚)日月(时间)之几何(多久),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对照翻译】: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应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二、【原文与注释】予乃摄衣(提起衣襟)而上,履(践,踏chán )岩(险峻的山石),披蒙茸(分开乱草),踞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登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攀栖鹘(hǔ)之危巢,俯冯夷(水神)之幽(深)宫。
【文言文阅读答案】“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阅读和赏析,关于《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希望《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对于同学们的文言文的学习有所裨益和帮助!后赤壁赋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翻译:这一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后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后赤壁赋【2 】苏轼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清风明月,如斯良宵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内情毕露.曾日月之几何,而山河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豺狼,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撼,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寂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寥寂.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转瞬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动身,预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追跟着我,一路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昂首瞥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活;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互相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惋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如许美妙的夜晚,我们怎么渡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外形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老婆磋商,老婆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良久,为了敷衍您忽然的须要.”就如许,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峻峭的江岸高大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下降,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若干日子,前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平缓的山岩,拨开缭乱的野草;蹲在豺狼外形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绝壁,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撼,高山与我共识,幽谷响起了反响,大风括起,波浪澎湃.我也不觉快乐悲哀,认为恐怖,认为这里使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边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周围,认为冷僻热闹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雪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分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活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答复.“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由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溘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后赤壁赋注释及译文

后赤壁赋注释及译文后赤壁赋注释: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
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
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
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
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
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
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
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
“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
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
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
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
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
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四、温故知新,熟悉课文。
1、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
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2、听录音欣赏课文五、朗读并分析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2、结合注释串译第一段重点字词提示:步:出发既:已经尽:全部顾①:环顾已而:过了一会儿顾②:可是诸:之于3、思考: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结合《第二教材》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分析课文(一)研习第二段1、齐读,口译。
重点字词提示:乃:于是。
上:向上爬。
履:爬过。
巉:险峻。
披:拨开。
危:高。
震动:使震动。
反:通“返”。
放:放任。
听:听任。
句式:复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句)2、思考:(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对复游赤壁时所见景色做了具体的描写。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冬夜美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月夜登山,划然长啸,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情。
(4)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A、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二)研习第三段1、齐读,口译。
注意字词:适:刚好东:从东面(名次作状语)西:向西飞(名词作动词)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明确:主要写江中见鹤,后梦见道士化鹤(三)总结:本文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
(以儒为主,融合佛老)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第二教材》“课堂反馈”练习。
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第一、二段)。
二、归纳文言知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以待子不时之须2、反而登舟3、俛而不答(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1、顾而乐之2、草木震动3、掠予舟而西也4、横江东来(四)重点虚词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1、归而谋诸妇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3、摄衣而上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五)文言特殊句式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C)A、盖二客不能从焉。
(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省略主语“我”、“道士”)C、复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三、合作探究(一)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明确:《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
(乐—悲—乐)《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
(乐—悲—空)(二)《后赤壁赋》的结尾描写了孤鹤,叙述了梦境,这些内容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练习二)提示:结合“鹤”的特性,注重“孤”的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提示: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四、拓展延伸(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完成《第二教材》“学习效果检测”练习。
3、预习《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