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使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实用刺法灸法学 课件讲学课件

实用刺法灸法学 课件
经络腧穴
• 起源 1.砭石——穴位——连接——经
络 2.刺灸——感传——描绘——经
络 3.取象——解剖——联想——经
络 4.导引——气功——内视——经
络
经络学说
壹
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
贰
《黄帝内经》十二经 脉 十五络脉 365穴
《难经·二十七 难》奇经八脉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三、针刺前准备
1、针刺体位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u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2、检查、选择针具
u 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 针具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 进针法 •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 行针与得气 • 针刺补泻 • 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㈠毫针的构造
•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
置艾绒的部位。
•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 深度
1、针刺的方向 •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
2、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
与腧穴皮肤成90°直角, 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行 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
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 肌肉较浅薄处、腧穴内有 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穴;
棉球擦拭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
经络腧穴
• 起源 1.砭石——穴位——连接——经
络 2.刺灸——感传——描绘——经
络 3.取象——解剖——联想——经
络 4.导引——气功——内视——经
络
经络学说
壹
马王堆《阴阳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
贰
《黄帝内经》十二经 脉 十五络脉 365穴
《难经·二十七 难》奇经八脉
原则:勤练 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
三、针刺前准备
1、针刺体位
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
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
u坐位: 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 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 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
2、检查、选择针具
u 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 针具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二、针刺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 四、针刺方法 • 进针法 •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 行针与得气 • 针刺补泻 • 留针与出针 五、针刺注意事项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㈠毫针的构造
• 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
置艾绒的部位。
• 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 深度
1、针刺的方向 • 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 • 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 • 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
2、针刺的角度
• 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
与腧穴皮肤成90°直角, 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行 各种行针手法;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
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 肌肉较浅薄处、腧穴内有 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穴;
棉球擦拭消毒。 (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
刺法灸法学王燕萍PPT演示文稿

灸法,是采用艾绒或药艾条点燃后熏熨体 表的一定部位,通过经络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 疾病的目的。
刺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只是操作方法 不同。在治疗上又可以相互补充,故常合用, 合称为针灸疗法。
3
二、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1、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1.1 砭石 针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据 推测应该与原始人的治病经验有关。
操作: 虚证先在浅部侯气,得气后将针内推进
一定深,退针快速提至皮下,为补法;实证 进针快,一次刺深部侯气,气至后,引气向 外,出针缓慢,为泻法。
21
3.4 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 济之者,补也。” 操作:
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 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泻法。
一、进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叫进针法。进针
时一般双手协作,互相配合。医者右手持针,
左手按压腧穴局部,辅助进针,故称右手为刺
手,左手为押手。
1、常用的进针法
1.1 单手进针法
1.2 双手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1.3 管针进针法
14
2、押手的作用 a 固定穴位 b 帮助进针时的指力,使针身不至于弯曲 c 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d 加强针刺的作用,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
皮肤针 园针:圆头针,为按摩工具 鍉(dī)针:推针 锋针:三棱形,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三棱针 铍(pí)针:剑头针,为外科工具 园利针:圆而且锐,用于治疗急性痹症 毫针:常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 长针:环跳针,芒针 大针:火针
6
1.4 刺法的发展
2、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2.1 灸法的起源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刺法和灸法同属于外治法,只是操作方法 不同。在治疗上又可以相互补充,故常合用, 合称为针灸疗法。
3
二、刺灸的起源与发展
1、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1.1 砭石 针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据 推测应该与原始人的治病经验有关。
操作: 虚证先在浅部侯气,得气后将针内推进
一定深,退针快速提至皮下,为补法;实证 进针快,一次刺深部侯气,气至后,引气向 外,出针缓慢,为泻法。
21
3.4 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 济之者,补也。” 操作:
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 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泻法。
一、进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叫进针法。进针
时一般双手协作,互相配合。医者右手持针,
左手按压腧穴局部,辅助进针,故称右手为刺
手,左手为押手。
1、常用的进针法
1.1 单手进针法
1.2 双手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
1.3 管针进针法
14
2、押手的作用 a 固定穴位 b 帮助进针时的指力,使针身不至于弯曲 c 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d 加强针刺的作用,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
皮肤针 园针:圆头针,为按摩工具 鍉(dī)针:推针 锋针:三棱形,后人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三棱针 铍(pí)针:剑头针,为外科工具 园利针:圆而且锐,用于治疗急性痹症 毫针:常用于治寒热痹痛在经络者 长针:环跳针,芒针 大针:火针
6
1.4 刺法的发展
2、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2.1 灸法的起源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刺灸方法ppt课件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
2018/10/22
17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2018/10/22
18
毫针的针刺方法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2018/10/22 21
毫针的针刺方法
双手进针法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 针身下段,露出针 尖,刺手拇食指执 持针柄, 将针尖对 准穴位,双手配合 动作,用插入法或 捻入法将针刺入皮 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2018/10/22 22
双手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 或食中两指将腧 穴部位皮肤向两 侧撑开使之绷紧, 刺手持针从其间 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刺灸方法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2018/10/22
2
针法的发展
针法(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灸法、拔罐法 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磁疗、埋线、腕踝针 耳针、头针
2018/10/22
3
2018/10/22
4
教学要求
● 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
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等手法。
● 掌握得气及其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
操作方法。
●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2018/10/22
5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二、针刺的练习 三、针刺前的准备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PPT】刺法灸法学

亦名“起罐”,即将吸拔牢稳大留罐取下的 方法。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1 一般罐的启法:
2 抽气罐的启法: 3 水(药)罐的启法: (四)效应观察 1 治疗效应:启罐后吸拔部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
瘀块,或兼微热痛感,称为罐斑或罐印,为正常反应,1 -2天后即自行消失。
2 病理反应:
(1)湿盛或寒湿:罐斑如显水泡、水肿与水气状; (2)湿热:若水气色黄; (3)久病湿盛血瘀:水泡呈红色或黑色; (4)瘀血:罐斑色深紫; (5)热毒瘀结:罐斑色深紫黑触之痛、伴身热;
(二)临床运用 1 功用:疏风解表,行气化痰,开窍熄风 2 主治:小儿惊风、脐风、抽搐、昏迷、腮
腺炎、急性扁桃腺炎等。 3 处方示例: (1)腮腺炎 (2)急性扁桃腺炎 (3)小儿腹泻 (4)鼻衄 (5)多发性疖肿
(三)注意事项
1 高热、烦渴、咯血等热盛者不宜使用本法; 2 灯芯草蘸油不宜过多,否则易滴在患者身
3 温肾健脾
4 回阳固脱
5 益气升阳
6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7 防病保健
二 艾灸法注意事项
(一)体位选择和施灸顺序
1 体位选择: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 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中,热力 易于深透肌肉;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 患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为准。
2 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头部后四肢、 先阳经后阴经。
4 点灸药笔用后可插入所附玻璃管中灭火,每 支可用10小时。
(三)临床运用
1 适应症:各种疼痛、炎症
2 取穴要点:
(1)近取选穴;
(2)远取选穴;
(3)穴组更替
3 治疗时间:以上操作均可在2-3分钟内完成, 最多不要超过5分钟。
灸法种类总结:
第四节 拔罐法
针灸学--刺灸方法5.灸法 ppt课件 31页

2019/11/25
针灸学
(1)悬起灸
②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 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 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③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 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 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019/11/25
针灸学
(1)直接灸
②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non—scarringmoxibustion)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土林, 以使艾炷便 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 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 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 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 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枢·背腧》说:“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 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 火灭也。”
2019/11/25
针灸学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三)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
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
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等。
2019/11/25
针灸学
一、灸法的作用
(四)防病保健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 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 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 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 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 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 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针灸疗法课件PPT课件

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
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 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 法
49
额中线
•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 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 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 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 鼻塞、目赤、咽痛等头、 鼻、舌、眼、咽喉病等
34
• 补法 能够扶助经气,使机体低下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 泻法 能够疏泄邪气,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35
单式 补泻 手法
按闭针孔 •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闭针孔
• 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 转即可出针
为临床最佳体位 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
11
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12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13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颜面、 颈前、上胸部以及肩 部的腧穴
14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 项背、肩部的腧穴
15
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面颊、 颈侧、耳部的腧穴
16
烧火山
透天凉
42
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 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
出针法
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 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 后遗感等不良后果
43
44
45
46
47
48
头皮针 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
头皮针是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线作为刺激部
位,其刺激部位的确定是以头上分区,区上定经, 经上选穴的原则制定的,针刺采用穴位透刺的方 法
49
额中线
•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 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 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 健忘等神志病,及头痛、 鼻塞、目赤、咽痛等头、 鼻、舌、眼、咽喉病等
34
• 补法 能够扶助经气,使机体低下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 泻法 能够疏泄邪气,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
复正常的针刺方法
35
单式 补泻 手法
按闭针孔 •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闭针孔
• 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 转即可出针
为临床最佳体位 对初次针刺,精神紧张、体虚病重者尤为适宜
11
俯卧位:适用于后身部的腧穴
12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13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颜面、 颈前、上胸部以及肩 部的腧穴
14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 项背、肩部的腧穴
15
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面颊、 颈侧、耳部的腧穴
16
烧火山
透天凉
42
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主要有静留针法和动留针法两种,临床应视患者体质、病情、 腧穴位置等不同而分别使用
出针法
应根据证候虚实、患者体质、针刺深浅和腧穴特点等具体情 况正确施行,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而引起出血、血肿、针刺 后遗感等不良后果
43
44
45
46
47
48
头皮针 又称头针,即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
《刺法灸法学》课件ppt第一节电针法

第一节 电针法
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 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电针法为毫针与脉冲电流两种刺激的有机结合,提高 了疗效,扩大了治疗范围,并能准确地掌握刺激量, 减轻人工手法行针的工作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 疗方法。 电针法由毫针与电针仪器组合,是中医与现代科学 (物理学)结合的产物,也是现代医疗仪器向针灸医 学渗透的结果。在取穴上,除采用循经取穴、辨证取 穴等传统的中医取穴方法之外,还注意结合神经解剖 学取穴,取有神经干分布或有神经通过的穴位。使针 灸的疗效和治疗范围都大大迈进了一步。
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4~6穴,断续 波。
四.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电针机性能,输出是否正常。 2.调节电流量应慢慢由小到大,不要突然增强。 3.尽量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接近延髓、脊髓部位时电 流量宜小 4.每对穴位距离不宜太近,若病情需要,电流量宜小。 5.通电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适应性,可适当调大电流量 至耐受为度 6.电流时断时续时,可能导线接触不良,检修后再用。 7.温针用过的毫针,针柄氧化后不导电,不宜作电针使用。 8.孕妇、不合作的儿童,慎用电针。
上肢
• 尺神经:青灵、小海 • 桡神经:手五里、曲池 • 正中神经:曲泽、郄门、内关 •
• 下肢 • • 腰骶 •
坐骨神经:环跳、殷门 腓总神经:阳陵泉 腰神经:气海俞 骶神经:八髎
• 腧穴配对:如坐骨神经痛可取环跳、大肠
俞,配殷门、阳陵泉。
• 每次可选同侧穴位1~3对,电流回路尽量
不通过心脏。
(三)操作程序(使用方法)
疗程间休息3~5天。
三.临床应用
• (一)适应范围 • 电针的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用
于临床各科疾病、针刺麻醉。尤其对下列疾病效 果较好。
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等作用于人体 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电针法为毫针与脉冲电流两种刺激的有机结合,提高 了疗效,扩大了治疗范围,并能准确地掌握刺激量, 减轻人工手法行针的工作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 疗方法。 电针法由毫针与电针仪器组合,是中医与现代科学 (物理学)结合的产物,也是现代医疗仪器向针灸医 学渗透的结果。在取穴上,除采用循经取穴、辨证取 穴等传统的中医取穴方法之外,还注意结合神经解剖 学取穴,取有神经干分布或有神经通过的穴位。使针 灸的疗效和治疗范围都大大迈进了一步。
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每次取4~6穴,断续 波。
四.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电针机性能,输出是否正常。 2.调节电流量应慢慢由小到大,不要突然增强。 3.尽量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接近延髓、脊髓部位时电 流量宜小 4.每对穴位距离不宜太近,若病情需要,电流量宜小。 5.通电一段时间,可能会产生适应性,可适当调大电流量 至耐受为度 6.电流时断时续时,可能导线接触不良,检修后再用。 7.温针用过的毫针,针柄氧化后不导电,不宜作电针使用。 8.孕妇、不合作的儿童,慎用电针。
上肢
• 尺神经:青灵、小海 • 桡神经:手五里、曲池 • 正中神经:曲泽、郄门、内关 •
• 下肢 • • 腰骶 •
坐骨神经:环跳、殷门 腓总神经:阳陵泉 腰神经:气海俞 骶神经:八髎
• 腧穴配对:如坐骨神经痛可取环跳、大肠
俞,配殷门、阳陵泉。
• 每次可选同侧穴位1~3对,电流回路尽量
不通过心脏。
(三)操作程序(使用方法)
疗程间休息3~5天。
三.临床应用
• (一)适应范围 • 电针的适应范围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用
于临床各科疾病、针刺麻醉。尤其对下列疾病效 果较好。
刺-灸-法-毫针刺法PPT幻灯片

●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手法熟练、 指感(针下感)、得气快、受术者接受
2021/3/10
18
三、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长短粗细 +0,5
个人情况 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
2021/3/10
26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树枝或柴草,后来在 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独特功效。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021/3/10
21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2021/3/10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2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2021/3/10
23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2021/3/10
18
三、针刺前准备
选择针具
质量(地)不锈钢针 金针 银针 磁极针
检查各部
长短粗细 +0,5
个人情况 年龄 性别 体质 胖瘦 部位 头面 四肢 胸背 腰臀 病情 虚实 表里(深浅)寒热 急慢 ●注意:一穴一针
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
2021/3/10
26
四、毫针的针刺方法
●刺手 掌握针具 相应手法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灸法起源于原始社会,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 后。火的应用为灸法的创造提供了条件。由于温 热刺激皮肤使人感到舒服,或许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于是萌发了烧灼可以治病 的念头,并从实践逐步积累经验,这大约就是灸 法的起源。
最初用于灸焫的材料是树枝或柴草,后来在 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艾”在灸焫方面的独特功效。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021/3/10
21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2021/3/10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
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2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2021/3/10
23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脓灸(瘢痕灸) 直接灸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炷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药饼灸 温和灸 回旋灸 雀啄灸 太乙针 雷火针 百发神针 三气合痹针
附子灸 豆豉灸 胡椒灸
艾灸类 悬起灸 艾条灸 实按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非艾灸类 灯火灸;黄蜡灸;桑枝灸;阳燧灸;药锭药捻灸;电热灸。
刺法灸法
一、概述
• 针法 • 灸法 • 火罐 • 其他针法:电针、三棱针、皮肤针等
二、毫针刺法
• 针刺前准备: 针具、体位、消毒。 • 针刺方法:进针→角度、深度→手法→ 得气(针感) →留针→出针。 • 注意事项:意外情况的防治。
三、灸法
分类 适应症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 • • • 灸法 • • • • •
四、火罐
• • • • 种类 操作 适应症 注意事项
五、其他针法
• • • • 常用其他针法类别 各种其他针法操作及适应症 各种其他针法适应症 各种其他针法的注意事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