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1.石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难点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第一课时一、知识连级(自主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你肯定行!):1.给加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争妍斗艳()奇崛()枯瘠()忍俊不禁()xī利()丰yú()2.根据下面所给的拼音填上相应的汉字①清新而不róu( )mâi( )。

②单那小qiã( )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③树木都把各自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yán( )斗yàn( )的时候,有少数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④单瓣的已够lù( )lí( ),双瓣的更为华贵。

3.作者认为石榴最可爱的是什么:4.请概括第2、3、4段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5.“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这句话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它的感情的词语是第二课时二、问题探究(合作学习,集体产生智慧!)6.“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是何种修辞手法,该句在全文的作用是?7.作者按什么思路来构思全篇的?8.本文托何物?托物何?言何志?三、目标测试(今日事今日毕,你就能出成绩!)9.本文按照由到再到的顺序来描写夏日秋华的变化,表象石榴的美(3分)10.作者为什么说“石榴是夏天的心脏”?(为什么这么写,4分)11.本文的体裁是。

(4分)12.学习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至少2点.4分)2.海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七(下)第一单元1.邓稼先课前检测1.初读课文,区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其中读音个不相同的一项是()A.翠.绿精粹.鞠躬尽瘁.B.逾.越愈.加家喻.户晓B.槐.树魏.碑当之无愧. D.儒.雅濡.染妇孺.皆知2.【初见人物】初读课文,请你在横线上将事件补充完整。

1924年,出生与安徽省怀宁县。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此后隐姓埋名28载。

1964年,①1967年,②1971年,③1986年7月,因病逝世。

去世前一个月,身份解密,其不凡成就始为人知。

1999年,被追授“④”功勋奖章。

3.【A必做】明天的语文课,老师将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句段。

请你在课前先摘录下来,并仿照示例,做好朗读设计。

【示例】摘录:石猴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朗读设计:作者是科学家,但却感情丰富。

越是想不清楚的感情,越是深沉,也越是强烈。

“那样大”需要用重音读,强调作者的感情激荡;“自豪”“骄傲”读得稍有力量,读出无疑而问的坚定;“我始终想不清楚”要重音轻读,读出挚友的深厚情谊。

我的摘录:我的朗读设计:课堂导学任务一:①②④⑤任务二:小文:如果参照③处的概括,①②两处该怎么填?我:我认为①处应填,②处应填。

小文:嗯,很好。

你能直接在图上把第④处填写完整吗?我:当然。

第⑤处我也会!我现在把它填进去。

小文:真棒,合作愉快!任务二:5.【再识人物】再读课文第三、第四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句子,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再语段中的表达作用。

【甲】他(奥本海默)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再他晚年缩写的自传中说,研究说奥本海默常常..再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在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地下的办法做得更好……【乙】(信)时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弹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你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外国人参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无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导学案 (无答案)

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思考课文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学法指引1.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并形成阅读习惯。

2.可采用“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相比较,从比较中体会本文的特点。

知识导航一、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后发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追忆故乡小镇单调的美丽,写家乡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写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

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

三、知识积累◇鲁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完成第1~4题。

2018部编人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2018部编人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1 邓稼先【导学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点】1.了解本文平淡朴实、感情真挚、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2.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

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国家的骄傲。

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随着杨振宁先生去认识一位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邓稼先。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邓稼.先(jià)元勋.(xūn) 铤(tǐnɡ)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jūcuì ) 癌.症(ái)筹.划(chóu) 妇孺.皆知(rú) 彷徨..(pánɡhuánɡ)(2)词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导学案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黄河颂(导学案1)

6、黄河颂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 .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3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 .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细心揣摩、领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L 请给加点字注音。

2 .词语填空。

3 .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多少英雄的故事, ③你是伟大坚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④你一泻万丈,,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 .请写出3-5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5 .作者及背景简介《黄河颂》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的第二 章,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 画卷,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6.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山巅() 澎湃( 狂澜 ) 九曲连环( ) 作曲 () 浊流 屏障( 哺育() 一泻万丈 ()不屈不 惊涛 万丈 浊流九曲连 万丈 文明 奔腾不①我站在同山之巅,,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魄,三、合作探究文本研读活动一感知内容,认识黄河7.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8.反复出现的“啊!黄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9.本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部分起的作用是什么?活动二品味语言,感受黄河10.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请从文中摘录一句并加以赏析。

活动三合作交流,咏唱黄河11.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一一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一一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一一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一一四、拓展延伸12.上网查找欣赏黄河图片,查找有关《黄河颂》的资料,和家人一起欣赏咏唱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合集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合集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合集1.《石榴》(郭沫若)导学案教学目标:懂得并会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知道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他的甲骨文研究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主要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2年10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该文,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写,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一、知识连级(自主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你肯定行!):1.给加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争妍斗艳()奇崛()枯瘠()忍俊不禁()xī利()丰yú()2.根据下面所给的拼音填上相应的汉字①清新而不róu( )mèi( )。

②单那小qié( )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③树木都把各自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yán( )斗yàn( )的时候,有少数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④单瓣的已够lù( )lí( ),双瓣的更为华贵。

3.作者认为石榴最可爱的是什么:4.请概括第2、3、4段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5.“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这句话中最能表现作者对它的感情的词语是6.请写出下列姓氏的读音:单()解()查()仇()华()朴()(一)7.用柔媚、睁眼斗艳、忍俊不禁写一段话。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消化落实字词,尤其是四字成语;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了解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播放闻一多做的容韵琳《七子之歌.澳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六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语⽂下册第⼀单元、六单元导学案七年级语⽂下册第⼀单元、六单元导学案编写:张薇薇校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标:知识⽬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字形和词义,并学会运⽤。

2、了解《朝花⼣拾》。

能⼒⽬标:1、学习本⽂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景的写法,培养学⽣的观察能⼒与表达能⼒。

2、品味作者简练⽣动、准确传神的语⾔特⾊,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活乐趣,尝试表达⾃⼰的⽣活经历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从⼩热爱⼤⾃然、热爱⾃由⽣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理解美⼥蛇故事的作⽤,初步了解插叙这种叙事⽅法。

3、揣摩“三味书屋”这⼀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些重要的词语。

4、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章的主题思想。

学法指导:四步教学法:⾃由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迁移运⽤,⾃主研读与结合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头表达能⼒、鉴赏能⼒同步提⾼。

知识链接:1、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下鲁迅?2、了解《朝花⼣拾》。

问题探究:1、快速阅读课⽂,回想课⽂内容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⑵⽂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2、合作探究,揣摩乐趣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从⽂中找出你以为作者最为留恋的内容。

(朗读、分析)3、品读赏析,景物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很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是⽤了⼀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呢?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

想⼀想我们该如何描写景物?⽬标检测:品味词语A、()菜畦、()⽯井栏、()皂荚树、()桑椹。

鸣蝉()、()叫天⼦()向云霄⾥去、()黄蜂()在菜花上B、()⼀块雪,()出地⾯,⽤⼀⽀短棒()起⼀⾯⼤的⽵筛来,下⾯()些秕⾕,棒上()⼀条长绳,⼈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到⽵筛底下的时候,将绳⼦⼀(),便()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1)第一课邓稼先(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 元勋.( ) 无垠.( ) 选聘.( ) 至死不懈.( ) 筹.划( ) 宰.割( ) 彷.徨( ) 仰.慕( ) 鲜.为人知( ) 开拓.( ) 难堪.( ) 鞠躬尽瘁.( ) 风悲日曛.( ) 兽铤.亡群(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二、人物探究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三、质疑探究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2)第一课邓稼先(第二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一、前情回顾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三、精读探究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写作手法探究五、精段研读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xiān)开拓.者(tuò)元勋.(xūn)B.鞠躬尽瘁.(cuì)难堪.(kān)选聘.(pìn)C.热泪盈眶.(kuàng)说.服(shuì)无垠.(yín)D.彷徨.(huáng)挚.友(chì)殷.红(yān)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的科学家——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的。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5)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的人物。

A.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当之无愧可歌可泣家喻户晓B.当之无愧任人宰割家喻户晓鲜为人知可歌可泣C.鲜为人知任人宰割当之无愧家喻户晓可歌可泣D.可歌可泣家喻户晓任人宰割鲜为人知当之无愧5.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所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3)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一、资料助读1.关于闻一多。

二、自读探究任务一:1.字音字形。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潜.心贯注( ) 慷慨..( ) 淋漓..( ) 气冲斗.牛( ) 迥.乎不同( )〔明确〕shuāi hèdiéqièwùqián kāngkǎi línlídǒu jiǒng 2.词语解释。

衰微:赫然:锲而不舍:兀兀穷年:任务二: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三、合作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以组内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3)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优秀品质的?请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革命家的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的哪些精神?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4)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一、前情回顾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看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凌乱……饭,几乎忘记了吃……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6.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7.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8.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二、探究语言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7)“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品读表达方式1.说说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找一找,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四、写法探究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壳.(qiào)锲.而不舍(qì)炯.炯目光(jiǒnɡ) 窥.园(kūi)B.兀.兀穷年(wù)沥.尽心血(lì)小楷.(kǎi)校.补(jiào)C.潜.心贯注(qián)迥.乎不同(jiǒnɡ)慷.慨淋漓(kānɡ)弥.高(mí)D.气冲斗.牛(dǒu)臧.克家(zānɡ)赫.然(hè)宝藏.(zànɡ)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仰之弥.高( )(2)锲.而不舍( )(3)兀兀..穷年( )(4)迥.乎不同( )(5)无暇.顾及( )(6)目不窥.园(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的含义。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5)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备人:审核人:一、自主学习1.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里面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组词。

舀.( ) 轻捷.( ) 校.对( ) 藤.躺椅( ) 抹.杀( ) 调羹..( ) 绞.肉机( ) 悠.然( ) 喘.着( ) 腻( ) 摘.掉( ) 阖.一阖眼睛( ) 揩.( ) 疙.瘩.( ) 深恶.痛绝( )2.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